蘆笙舞

蘆笙舞

蘆笙舞,貴州省、雲南省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2006年,蘆笙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蘆笙舞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傳類別:傳統舞蹈
  • 遺傳編號:Ⅲ-23
  • 申報地區:貴州省、雲南省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音樂特徵,動作特徵,主要分支,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傳說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蚩尤是炎帝的後代,炎帝和黃帝是同胞兄弟。
炎帝和黃帝在河北湯阪一帶經常發生戰爭,炎帝有蚩尤輔左,炎帝部落和黃帝打仗,炎帝取得勝利,就擺酒慶賀。到了深夜,黃帝乘虛直攻炎帝山頭,一直攻到山頂;炎帝寡不敵眾,只好邊打邊撤人深山,炎帝戰死。退人深山後,蚩尤重新召集各方部落人群,遷入雲南。打了這次敗仗後,蚩尤吸取教訓,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阿朵的,提議用吹竹笛的聲音傳遞。有人反對說,竹笛聲音太小。阿朵說,可用幾根竹笛捆在一起吹,許多人一齊吹,聲音就大了。蚩尤採納了阿朵的意見,阿朵用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節捆在一起連通,用手指按不同的竹眼,嘴吹最長的一根竹眼,這捆竹子發出的盧音很洪亮,十個以上男人一齊吹,聲音傳得很遠很遠。 之後一有敵情蚩尤就讓一群男人吹蘆笙,大家就會集合抗敵。
唐代的時候宮廷就有了苗族蘆笙舞蹈,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
20世紀80年,蘆笙舞經過發展形成了女子蘆笙舞,苗族有女不吹笙的習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吹笙並與男子同舞已屢見不鮮。其動作、樂曲均與男性蘆笙舞大同小異。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表演時手挽手、身體前傾、順圈往前跳,動作比較簡單。參加舞蹈的人數常見為十二人,隊形呈三人一橫排、四人一豎排的長方陣。

音樂特徵

蘆笙舞曲一般都存引子(準備起舞)、主部(伴奏舞蹈)和結尾三個部分,主部作多次反覆變奏。蘆笙運用各種吹奏技巧,通過高低音蘆笙不同音色的變化及特冇的和聲配置,使音樂史加活躍生動。快舞曲與慢舞曲兩種,快舞曲多用於節日的比賽,氣氛甚為熱烈,舞姿也較開朗活潑。慢舞曲在平時吹奏,音樂緩慢抒情,輕鬆愉快,舞姿柔戈而平穩。

動作特徵

蘆笙舞以“探路步”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腳提起往左側空劃小半圓落地,右腳左靠,身體同時往左側橫移,微右斜腰,右腳又做對稱動作。這種前行中又有向左右兩側橫移的動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調”、“竹竿舞”等一樣,有著自己濃烈的民族特色。除“探路步”、“雙踏浪”等稍為簡單點的動作外,還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望家鄉”等一些難度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

主要分支

拉祜族蘆笙舞
拉祜族蘆笙舞,於2008年被列入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展名錄。
《蘆笙舞》《蘆笙舞》
拉祜族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流行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蘆笙舞是由最初的娛神祈福儀式演化而來的,其內容以表現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禮儀、生產生活,模擬動物,展現人的歡樂情緒等為主。拉祜族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象徵。拉祜族人在葫蘆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蘆笙,每年嘗新節和春節跳起蘆笙舞,表現對祖先的敬仰和對來年幸福生活的祈盼。
彝族葫蘆笙舞
彝族葫蘆笙舞,於2006年被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展名錄。
西疇彝族葫蘆笙舞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雞街曼村。曼村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一種古老的彝族民間舞蹈,以軀體“S”形前後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展現著古代滇人葫蘆笙舞的遺韻。在開化古銅鼓圖飾上,有4個頭戴羽冠、衣著羽衣、吹葫蘆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飾紋,舞姿正是一個典型的“S”形前後曲動的造型動作。即此可以證明在漫長的歷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蘆笙舞時,是頭戴羽冠、手執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頓足而周旋飛舞。
苗族蘆笙舞
苗族蘆笙舞,於2014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展名錄。
雷山苗族蘆笙舞因節日內容的不同而舞姿各異,每個舞姿都包含一定的內容,表演起來優美自然、和諧圓融,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關嶺苗族蘆笙舞是在長期的農耕、狩獵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其中蘊涵了大量的原始農耕文化祭祀禮儀,承載著苗族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每年都要在“繞坡”活動中表演這種舞蹈。滾仲苗族蘆笙舞以滾仲苗寨為中心,分布於貴州榕江縣八開、樂里、平永、塔石、興華等鄉鎮的部分地區,表演中蘆笙種類和曲調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動作熱烈歡快,女性動作飄逸輕盈,在貴州苗族蘆笙舞中獨樹一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蘆笙舞文化對於苗族人就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以及精神,蘆笙舞文化中體現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態度以及民族是性格,如今已經形成了一種民族特色,現階段蘆笙舞文化在國內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

傳承人物

李石開,男,拉祜族,出生日期未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祜族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申報。
李增保,男,1932年1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祜族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申報。

保護措施

蘆笙舞被加入坪坦鄉中心國小每天的廣播操。
2005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全國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蘆笙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7月,坪坦侗寨上演了一場由坪坦村義務消防隊聯合坪坦鄉消防站、通道縣消防大隊坪坦侗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普濟橋發生火災險情為模擬演練的假想場景展開的一場大型消防安全演練。
2019年1月30日,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苗嶺歡歌”民族風情展演,蘆笙舞是其中一項活動。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64年3月,高坡蘆笙舞表演對曾帶著《苗家勞動之後》節目與本省其他兄弟民族文藝表演隊一起,赴京參加全國56個少數民族民眾觀摩演出。
《蘆笙舞》劇目《蘆笙舞》劇目
1990年9月,滾山珠隨貴州谷文化廳組建的“中國貴州貧民族民間藝術團”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演出。
1991年9月,滾山珠隨貴州谷文化廳組組建的“中國貴州貧民族民間藝術團”赴香港參加了“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 演出。
1993年6月,滾山珠隨貴州谷文化廳組建的“中國貴州貧民族民間藝術團”赴加拿大訪問演出。

榮譽表彰

2011年9月17日,息烽楊波苗族蘆笙舞《蒙待央》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類項目上獲得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