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竹筒舞人數不限,男女皆可參加,以竹筒向下跺木版發出的響聲為伴奏。竹筒舞”多在節日儀式、喜慶豐收、交往、遊戲等活動中表演。通道侗族的主要民俗節日包括侗年、三月三、蘆笙節、九月九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筒舞
- 要求:人數不限,男女不限
- 主要時間:“耶苦扎”(播種節)的時候跳
- 其他時間:多在節日儀式、交往等活動中表演
歷史起源,風格特色,
歷史起源
西雙版納哈尼族假尼支系,自稱“雅尼”,他稱“援尼”。餒尼人又有“覺逶”(平頭)“覺交”(尖頭)之分。在傣族文籍中稱僾尼人為“卡西先滿馬”(四十萬馬鞍的部落),現幾乎每家都可數出四五十代人的家譜,是當地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僾尼人節日很多,許多節日都要跳舞,主要節日有:新年(跳厄梆都)、春節(跳連節撮)、秋乾節(跳節秧都)、吃新米節(跳節秧都)、湯圓節、揚花節、獻花節、播種節、插樹節、降天節、竹筍節、滅蟲節、建龍門巴節,這些節日除對歌跳舞外,還要盪鞦韆、打陀螺。
竹筒舞主要是在“耶苦扎”(播種節)的時候跳。“耶苦”相傳是一個人的名字,“扎”有吃之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早以前,哈尼人種的稻穀發生了蟲災,禾苗幾乎被吃光,人們求神祭龍也無濟於事。有一個名叫阿培明耶的老人,他有一個兒子叫耶苦。耶苦非常聰明,智慧超人,對藥草有很深的研究,他用很多草製成了一種藥,把害蟲消滅了。他死後,人們很懷念他,因此每年播種完後都要殺豬宰雞敬獻他。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耶苦扎”節。
在過“耶苦扎”期間,要在“龍巴頭”家裡跳“竹筒舞”,還要在寨子邊架起鞦韆。人們認為盪鞦韆能消除災難,而跳“竹筒舞”時擊打竹簡的聲音則能避邪消災。伴唱的歌詞中有“攆走寨里的惡魔,趕跑地里的災蟲害鼠”等內容;唱歌人在一旁伴唱,不參加跳舞活動。
竹筒舞除在“耶苦扎”期間跳外,在“嘎湯帕”(新年節)期間也跳。因其曲調歡快,舞蹈動作以雙腿的跺跳,小彈腿為基本動律,加之歌聲和竹筒聲融為一體,氣氛十分熱烈。現在他們又給竹筒舞賦予了新意,用來歌唱哈尼人的生活。
風格特色
跳竹筒舞人數不限,男女皆可參加,以竹筒向下跺木版發出的響聲為伴奏。竹筒舞”多在節日儀式、喜慶豐收、交往、遊戲等活動中表演。通道侗族的主要民俗節日包括侗年、三月三、蘆笙節、九月九等。在這些重大節日慶典中,往往少不了熱情歡快、激情跳躍的“竹筒舞”表演。在這種場合中大多是以群體性的“竹筒舞”居多,表演者通常在20人以上。舞蹈熱烈歡暢,竹筒聲此起彼伏,在山谷間傳遞迴響,再加入蘆笙隊的音樂伴合,視聽效果不同凡響。 “竹筒舞”表演多在侗寨的鼓樓、風雨橋和曬穀場上進行,不僅有表現戰爭、勞動、娛樂的場面,還有模仿動物形態的表演,比如“鬥雞舞”、“猴鬧春”、“獅子舞”、 “雙龍搶寶”等等。男子的舞蹈側重於表現戰爭、勞作、競技等內容,如:“扦擔舞”、“圍獵舞”、“岩鷹捕食”等,動作豪放強健、剛勁粗獷,動作節奏激烈奔放,體現了侗家男兒剛強勇猛、勤勞奮發、熱情向上的性格。相對而言,在表現生活舞蹈和愛情舞蹈時,多為男女混合的形式,舞蹈的節奏歡快明朗,表演也可加入輕鬆優美的歌聲予以烘托,表現出侗家兒女溫柔、善良、熱情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