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人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在農曆六月的一個屬牛之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三至五天。 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耶苦扎
- 節日時間:農曆六月的一個屬牛之日
- 流行地區:西雙版納
- 民族:哈尼族
傳說,習俗,
傳說
哈尼族的盛大節日。相傳古時,哈尼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次蟲災。人們殺雞宰牛,祈求天神、地神、山神、樹神殺滅害蟲,都沒有結果。害蟲天天增多,秧苗快被吃光了。這時有個叫阿陪明耶的老人到田地里捉了三條蟲,用青葉包好夾在木牛上,分別插在地邊、路口和寨門口,供人唾罵,以示對蟲的懲罰。過了幾天,田地里的害蟲果然不見,穀子也長出了新苗。人們喜獲豐收。以後,每逢田地里發生了蟲害,人們都效仿阿陪明耶的辦法去做。後來,阿陪明耶死了,他的兒子每年載完秧後就殺雞祭祀他的父親。這事傳開以後,天長日久,便成哈尼人的一個傳統節日。由於哈尼人都是父子連名,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取自父名的最後一個字。這個節日是阿陪明耶的兒子為紀念父親而率先興起的,所以就叫“耶苦扎”。
習俗
這個節日定在栽插結束,秧苗發綠的農曆六月一個屬牛的日子,以此紀念阿培明耶,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節日裡,人們殺豬宰牛,置辦酒席,宴請親朋,還要盪鞦韆、打陀螺、舂糍粑,唱歌跳舞盡情娛樂。盪鞦韆據說能消災免難,青少年爭著盪,不能盪的老人、婦孺也要在鞦韆板上坐上片刻。開始盪鞦韆時還要舉行儀式,由一長者手端酒杯,拉著鞦韆繩唱一段祝禱歌,把酒灑在鞦韆下,長者先盪幾下,人們才開始盪鞦韆。青年男女中鞦韆盪得最遠、最高的被當作“英雄”,人們向他(她)歡呼敬酒。
“耶苦扎”開始這天,中年男子殺豬、殺牛;小伙子上山砍樹,割藤條,運回寨里做鞦韆;婦女則在家煮飯、做菜、舂糯米粑。盪鞦韆,是節日的一項重大活動。打鞦韆時,圍觀的民眾邊看邊唱,並不時發出“嗦、嗦!”的歡呼聲助興。場面十分熱鬧。
節日裡,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賽球、拔河、歌詠比賽等,使傳統的節日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更富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