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瑙縱歌

木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基本介紹

簡介,木瑙縱歌節,景頗族木瑙縱歌,所屬民族,

簡介

中國景頗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部盈江、隴川瑞麗潞西等縣景頗族聚居地區。它是一種由祭祀活動發展而來的民眾性集體舞蹈,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舉行,連續數日,參加者達千人甚至數千人之多。
傳統的木瑙縱歌以殺牛祭鬼開始,由幾個頭戴插大雁翎、鑲野豬牙帽子,身著紅色繡龍袍的祭師,手執帶牛血的長刀入場,先跳一周,繼而由2~4位德高望重的領舞者帶一隊背獵槍、長刀的武士入場,朝天鳴槍表示驅邪,然後鼓樂齊鳴,身著盛裝的男女民眾結隊圍成層層大圈,邊跳邊唱。舞蹈場地四周搭有彩門,場中豎4塊6~7米高的木牌,繪有紅黑等色的各種曲線,形成迴旋形和蕨葉形花紋,下面橫板上刻有各種長方形、半圓形的圖案,中間交叉放置兩把長刀,相傳這寓意著景頗族的興旺昌盛和英勇堅毅的民族精神。花紋圖案,則是象徵景頗族祖先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和民族遷徙路線,或是圍獵路線和舞蹈路線的標示。近百年來,木瑙縱歌已發展成為以出征凱旋、慶祝豐收、迎接貴賓為主要內容的民眾性文娛活動。木瑙縱歌已成為每年必舉行的傳統節日盛會。木瑙縱歌是一種迴旋式的集體舞蹈,男女層層圍圈,跟隨著領舞者變換各種圖形,在木鼓、象腳鼓、和洞巴、畢日、風笛吐閏等樂器的伴奏下,邊舞邊唱,還常伴有熱烈的呼喊聲。舞蹈的基本動作是雙膝自然彎曲,顫動踏步向前。隨著步伐,肩頭與胯部順勢擺動,上身作輕微前傾和挺身的起伏運動,並在基本動作的反覆中有所變化。男子舞時手持閃亮的長刀,或直立胸前或橫握身前,或在身側順勢擺動。女子舞時,雙手橫執手巾、蕉葉或摺扇,頸部與胸前的銀飾品,隨舞步搖擺,叮作響。舞隊如無數長龍盤旋、穿梭,高潮時,全場人引吭高歌,火槍齊鳴,場面格外壯觀。有時還插入木鼓舞、舂米舞刀舞等舞蹈的表演。

木瑙縱歌節

節日簡介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現在為了發展經濟,發揚景頗文化,方便遊客參與,當地政府有時也將時間略做調整。目瑙縱歌當初是為最大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景頗語叫“目瑙”,載佤語叫“縱歌”,“目瑙縱歌”就是大家一齊來唱歌跳舞的意思。它是為祭祀景頗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同時也是景頗族傳統的節日。到時三山五嶺的景頗族民眾都相聚在一起縱情歌舞,跳目瑙縱歌舞時,人少則上千,多時過萬,故又稱為萬人之舞。它包括多種異彩紛呈的舞蹈形式,舞隊排列成陣,舞步豪放有序,節奏激昂明快,表現出景頗群舞的高度水平。各種名目繁多的“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文化藝術特點,它是祖國文化藝術園地里,一朵艷麗的奇苑。
重要標誌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民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則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折省臘崩”。左樁下面畫著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著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辟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研究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傳承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1983年,經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討論通過,確立目瑙縱歌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日。目瑙縱歌被稱為"萬人之舞",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研究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萬景頗族,國內外都舉行目瑙縱歌。而隴川縣是目前國內景頗族人口最多、目瑙縱歌傳承最為完整規範、最具景頗族代表性的地區。目瑙縱歌集景頗族文化為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地展現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對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頗族木瑙縱歌

木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
一、傳說
木瑙縱歌當初是為太陽神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
木瑙縱歌有個美麗而古老的傳說故事:在遠古時代,只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縱歌"。有一次,太陽王派使者來邀請地球上萬事萬物去太陽宮參加他們的"目瑙縱歌"盛會,地球上的萬事萬物派遣所有的鳥雀前往參加。太陽宮裡的"木瑙縱歌"結束後,鳥雀們告別了太陽王和太陽的子女們,啟程返回的途中,來到了"康星央枯"茫茫的原始森林憩息的時候,看見黃果樹上結滿了熟透的果子,鳥雀們很高興,為分享果實,舉行了地球上第一次鳥類"木瑙縱歌"舞會。
“孫瓦木都”和“乾占肯努”聽到鳥雀們在黃果樹上跳盛大的"木瑙縱歌"的訊息,趕忙去觀賞,頓時被百鳥熱烈優美的歌舞所陶醉,與它們一起沉浸在歡樂之中。孫瓦木都和乾占肯努決定把"目瑙縱歌"移植於人間,把寬闊平坦地作為"目瑙縱歌"場地,樹立起"目瑙縱歌"標誌,在正月時舉行了人間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打木鼓敲 鑼,竹笛、"洞巴"齊奏,匯集在舞場,排成長長的隊伍,模仿鳥雀舞步舞姿,盡情地歡歌起舞。人們學會跳"目瑙縱歌"後,大家都一天天地富裕起來,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以後,景頗人民為了驅惡揚善,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預祝吉祥幸福,歡慶豐收勝利,把目瑙縱歌與理想、願望連在一起,把每年的正月中旬作為節日之期。目瑙縱歌一代一代地傳下來。
二、主要活動
每逢木瑙節日,村村寨寨的景頗人身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興高采烈的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入目瑙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歡快而不失莊嚴古樸的特色。
木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民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則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左樁下面畫著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著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辟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所屬民族

雄獅般勇猛的民族——景頗族
景頗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要像獅子一樣勇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長刀與惡勢力作鬥爭。歷史上,多次頑強抵禦外敵侵入,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了功勳。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鳳梨鳳梨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
景頗族的口頭文學發達,尤其是集詩、歌、舞於一體的創世史詩《勒包齋娃》,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認識,深受本民族民眾的喜愛,也是祖國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
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