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炎帝,黃帝,蚩尤,三祖文化,三祖的貢獻,
炎帝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蚩尤
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牛頭雙角又是傳統的龍文化里的龍角有相同之處。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約在5000多年以前,黃帝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涿鹿之戰,蚩尤戰死,部分東夷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漢族的最早主體,而部分沒有融入炎黃集團的部落,就形成了今天苗族的最早主體。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使陽穀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蚩尤冢(首級冢)已被確認闞城遺址,在今陽穀縣壽張鎮附近
菏澤巨野縣亦被確認為蚩尤冢(肩髀冢)。
台前縣蚩尤墳亦有史料記載。
南旺鎮此處尚無考古證明。
三祖文化
“三祖文化”具有承前啟後的特色、具有開創的特色、具有中華文化奠基的特色。中華文化的許多基本點,都可以追溯到"三祖文化"。“三祖文化”的內涵廣博,最基本的有以下六點:
一、“三祖文化”是和合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和諧的民族,“和而不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中華民族的一貫追求,它的源頭就是形成於4700多年前的涿鹿三祖和合文化。三祖和合文化的最明顯的標誌,是涿鹿之戰後,黃帝與各部落之間的“合符釜山”。這是一次經過激烈戰爭之後的政治盛典,是一次和合的盛典。合符釜山首次提出了和合的理念。而和合理念是中華文化和諧觀念的源頭。由此可見,以黃帝為代表的“三祖文化”,既是以後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思想的淵源,也是儒家強調秩序、禮樂文化的淵源,更是中華和諧文化的淵源。
二、“三祖文化”是融合文化。黃帝在當時各部落紛爭的形勢下,不是完全靠武力去征服其他部落。在與其他部落的交流與征戰中,黃帝沒有對戰敗的部落斬盡殺絕,而是及時地把他們融合到自己的部落聯盟中來。三祖時期,共有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大融合發生於黃帝與炎帝之間進行的“阪泉之戰”中;第二次大融合發生於“涿鹿之戰”中;第三次大融合發生於三祖涿鹿之戰後,黃帝與各部落的“釜山合符”。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融合方式,開創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先河,這種方式在之後的5000年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多次再現,最終形成了各民族大團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三、“三祖文化”是統一文化。在三祖涿鹿融合之前,在中華大地上同時存在著炎帝部落聯盟、黃帝部落聯盟、九黎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占據著黃河中下游與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但他們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從涿鹿之戰後,才形成了這三大部落聯盟的大融合與大統一。正如毛澤東在祭黃帝文中所說,黃帝“涿鹿奮戰,區宇以寧”。這個區宇即是三祖融合後的國家雛形的疆界。黃帝在實現了區宇統一後,還實現了圖騰統一,產生了龍旗為標誌的新圖騰。三祖時期創立的大一統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前依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三祖文化”是修德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的民族,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奉行以德治國的理念,它的源頭也在三祖文化。三祖時期的三位領袖人物都是有德行的人。黃帝是具有“土德”的“天子”。炎帝是一位為了人民的幸福,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親嘗百草的“聖人”,最後炎帝為人民獻出了生命。蚩尤則是一位為人民景仰的“戰神”,他勇敢的戰鬥精神,五千年來一直鼓舞著中華兒女奮鬥不息。
五、“三祖文化”是農耕文化。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在我國農耕文化的產生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黃帝、炎帝與蚩尤時期。炎帝是我國農業的發明者,他最早發明了耒等農具,教人們種植各種農作物,被人們稱為“神農氏”。黃帝也是我國農耕文化的創造者,他之所以稱為“黃帝”。就是因為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而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是土地,黃帝所處的黃河流域大部分是黃土地,所以黃帝便被稱為黃帝。蚩尤部落在當時是一個生產技術較高的部落,據有關史料記載,是蚩尤首先發現了自然銅,並把它套用在軍事和農業生產中。因此,三祖都是我國農業生產的發明者。農耕文化是三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祖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三祖文化”的農耕文化,奠定了我國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方向,並長期在世界上保持著非常先進的水平。這種先進水平一直保持到工業文明的產生。
六、“三祖文化”是創新文化。三祖所處的時期是一個社會激烈變化的時期,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時期,是各種發明創造不斷湧現的時期。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根史書記載,是黃帝發明了指南車,並首次套用於戰爭之中。還傳說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了文字。炎帝則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蚩尤是第一個將自然銅套用於製造武器的人。這些在物質文化方面的創新與精神文化方面的創新,使人類的文明有了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正是這種創新的精神,才使中華民族5000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祖文化"豐富的內涵中,農耕文化是其堅實的基礎,融合文化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和諧文化是其核心價值觀,道德文化是其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鮮明特色,創新文化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這些內涵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正在振興的今天,繼承"三祖文化"的精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應當十分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成為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上參考資料
三祖的貢獻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曆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 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神農氏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炎帝神農氏、神農文化、農業文明,文明依寄著人性化神明而發展,又促使人性化神明升華為一個民族的文明支柱,不僅構成了世界文明史中絢爛多彩的重要組成,而且成為人類文明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製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
·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
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影響濃遠。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