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符
- 外文名:Lead
- 拼音:bīng fú
- 注音:ㄅㄧㄥ ㄈㄨˊ
漢語詞語,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虎符簡介,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2. [book on the art of War]∶兵書。
引證解釋
1. 古代調兵遣將用的一種憑證。
①《史記·魏公子列傳》:“ 嬴 ( 侯嬴 )聞 晉鄙 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②唐 劉禹錫 《汴州刺史廳壁記》:“ 長慶 四年,詔書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來蒞來刺,錫之介圭、使印、兵符。”
③京劇《取南郡》第十四場:“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併交與先生掌管,本帥帶兵出城助戰去也。”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金大堅鑄造兵符印信。一切完備。
①《史記·魏公子列傳》:“ 嬴 ( 侯嬴 )聞 晉鄙 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②唐 劉禹錫 《汴州刺史廳壁記》:“ 長慶 四年,詔書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來蒞來刺,錫之介圭、使印、兵符。”
③京劇《取南郡》第十四場:“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併交與先生掌管,本帥帶兵出城助戰去也。”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金大堅鑄造兵符印信。一切完備。
2. 借指兵權。
①《南史·劉峻傳》:“ 敬通 當 更始 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
②清 洪楝園 《後南柯·立約》:“手握兵符自主張。”
③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一》:“ 忠浩 頗負 湘 望,既握兵符,隱以 曾國藩 平 洪 楊 自命,反對革命最力。”
①《南史·劉峻傳》:“ 敬通 當 更始 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
②清 洪楝園 《後南柯·立約》:“手握兵符自主張。”
③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一》:“ 忠浩 頗負 湘 望,既握兵符,隱以 曾國藩 平 洪 楊 自命,反對革命最力。”
虎符簡介
現存最早的虎形符節是戰國時期的“辟大夫虎節”和“韓將庶虎節”,其形制、作用與虎符皆同,可視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嚴格的規定,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虎符要與詔書同時使用。節的使用沒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獨立作為發兵信物,表示情況緊迫,請求援助的信物。西漢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強,調兵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東漢地方統兵權逐漸合一,虎符發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壞,節不斷流行起來。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的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