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shī xiāngㄕㄧ ㄒㄧㄤ詩鄉(詩鄉)詩的境界。
另:
中國詩鄉
綏陽縣有著獨有的區位優勢,是
遵義市的衛星縣,位於黔北腹地大婁山脈中段,地處
長江經濟帶和重慶經濟輻射區,東連
湄潭,南臨遵義,西接
桐梓,北靠正安,207省道橫貫縣境,新建303省道聯通
綏陽北部鄉鎮與境外縣鄉連線。縣城距
川黔鐵路李家塆火車站22公里,距名城遵義38公里,距貴陽230公里,二小時客車直達重慶。全縣面積2566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轄12鎮3鄉。綏陽縣還是有名的
中國辣椒之鄉,黔北糧倉,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文化先進縣;2008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詩歌)之鄉,2001年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綏陽縣同時還是全國
商品糧基地縣、省治安模範縣、省科技進步縣等。
綏陽,夏屬梁州地,殷屬商楚。春秋,歸人牂珂,戰國屬夜郎。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劃人巴蜀徼外之地。西漢、東漢,三國蜀、西晉、東晉時期,均屬牂珂
鄨縣地,南朝,鄨縣更名,歸屬毅邑縣,隋大業七年(611年)置綏陽縣,屬明陽郡,綏陽之名由此而來。唐貞觀五年為
芙蓉縣。芙蓉縣在今綏陽縣
旺草鎮,即唐朝
洋川縣和芙蓉縣屬地。貞觀十一年(637年),綏陽縣復歸
夷州,州治綏陽。後置播州,州治綏陽,三百年間,綏陽成為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置唐之
遵義縣在綏陽,遵義之名最早在綏陽出現。明萬曆二十九年以宋代綏陽縣舊地置綏陽縣,綏陽縣屬遵義軍民府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遵義軍民府改名
遵義府。民國2年(1913年)綏陽縣屬黔中道轄縣之一。24年(1935年),隸遵義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綏陽解放後,屬遵義專員公署,六十年代屬遵義地區,1998年屬遵義市。
追溯幽深的歷史長河,從《水經注·江水》、《寰宇記》、《華陽國志》、《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等順流而覓,詩鄉文化源遠流長,東漢大教育家
尹珍在綏陽
旺草設館講學達15年,啟蒙孕育了詩鄉文化,綏陽這片土地有了文明,有了文化、詩歌的種子,詩歌文化傳沿至今近2000年歷史。
據歷史記載,唯一留有記載的綏陽文化啟蒙由尹珍入綏設帳講學始。民國《綏陽縣誌卷五·選舉科貢》記載:“(251頁)吾綏在漢為牂牁,隋始設縣,唐隸播州,漢儒尹珍教學於辟草萊之初,人民
彬彬向化,於黔厥早,故掇巍科登顯仕代有其人。”清《遵義府志卷三十三·列傳一》記載:“(1042頁)《後漢書·西南夷傳》: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又清《遵義府志卷三十三·列傳一》記載:“(1043頁)不知道真開南中之學,凡屬牂牁
舊縣,無地不可稱先師,食鄉社。”據史志記載,
公元107年,青年時的尹珍到北方學成歸來,在綏陽旺草設館講學15年,對綏陽文化歷史的形成產生了啟蒙貢獻作用。由於他
學術書法聲譽漸著,遠近慕名求教者甚多,地方官也品評他經術優長,向朝庭推薦,選他入文學科目。從此,他外出遊學三年,先後到過遵義、貴陽、印江、銅仁、獨山、
綦江、曲靖、昭通等地講學,所到之處無不留下
榜書和楹聯墨跡。後回正安城北新州場建草堂三間,收生授業。公元153年,漢恆帝永興元年,尹珍雖古稀之年,卻不恥高齡前往武陵拜應奉為師,學習“圖緯”兩年多,其書法受應奉讚許,向趄庭推薦,任用為尚書承郎,後官至荊州刺史。後尹珍病老辭官,回正安將原學館更名為“
務本堂”,從教到
公元166年病逝。
唐代建播州,州治在綏陽,綏陽是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無疑這一時期是綏陽以詩歌為主的文化繁育開始和呈現時期。雖然至今史志資料無考,但
唐朝詩歌文化影響在綏陽的歷史遺蹟可考。綏陽人仰慕詩人李白、白居易、
陳子昂、柳宗元等,為其建書院、建祠、廟等,唐詩影響的遺蹟至今尚存。據清《遵義府志卷十·古蹟》記載:“(319頁)儒溪書院,在治西二十里大溪源,中祀唐柳宗元。”儒溪書院又名柳氏書院,在黔北頗有影響。唐代很有影響的詩人陳子昂更是與綏陽淵源甚深,據清《遵義府志卷八·壇廟》記載:“(247頁)陳子昂祠,在綏陽縣西,其裔孫
陳昭遠建。”又“(248頁)附:劉仁臣《祠堂記》昭遠陳君,
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據清《遵義府志卷八·壇廟》記載:“(251頁)
白氏廟,在金子壩,祀唐播州刺史白居易《縣誌》按:非祀香山,乃其子孫移居綏陽時所建
香火堂也。即今金山寺。”現今的
太白鎮,其名據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到過綏陽,因取其名以紀念。雖然,唐代這些大詩人是否到過綏陽,或是否留居綏陽,無重要的佐證可考,但說明綏陽這一時期對詩人的仰慕之情是情真意切的,也說明從這一時期開始詩歌文化的繁育發展邁出了很大的步伐,為後來詩鄉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以清《遵義府志》為考,流寓文化的傳播對繁育詩鄉綏陽文化歷史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清《遵義府志》記載明置綏陽縣第一縣令詹淑是詩鄉綏陽文化歷史繁育的重要奠基人。詹上任始,便建城池、演習禮儀、躬耕種,行詩書
俎豆之事。清《遵義府志卷八·壇廟》記載:“(249頁)詹公祠,在城隍廟側,祀萬曆間初設知縣詹淑。”清《遵義府志卷三十·宦績二》記載:“(942頁)《陳志》:綏邑之興,實
自淑始。”自詹淑後,鐵成篆、馮士奇、李 鎧、任昌期、
於鐘岳等縣令政宦詩人,傳播、倡導詩歌文化,對詩鄉文化的繁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流寓綏陽的高僧、名士,在綏陽民間傳播詩歌文化,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據清《遵義府志卷三十八·列傳六》記載,明江陵世家子
徹宇辭歸經綏陽,綏陽
黃家壩人舉人萬人英於黑澤水即今
鄭場鎮黃家壩建青蓮禪社留之,能詩,著有《一庵集》,影響了綏陽學子。流寓綏陽的縣城建設者陳震祥、名士
馬德等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唐宋時代雖無詩文記載,但
唐詩宋詞的影響產生了一批批詩鄉文化歷史的名士,這些文化歷史名士是詩鄉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基因。明代至清代,在綏陽歷史上產生影響和留存詩文的詩人有100多位,史載明至清有13部詩文集傳世。最早史有記載是宋綏陽人
冉璡、
冉璞,清《遵義府志卷三十二·選舉》記載:“(992頁)冉璡,播州人,官承事郎。冉璞,播州人,官承務郎。”又清《遵義府志卷三十三·列傳一》記載:“(1044頁)冉璡、冉璞,《通志》:遵義人。兄弟俱有文武才,辟召皆不赴。”又“(1045頁)冉氏兄弟受知
余玠,而首劃城釣魚之策,
王堅、
張珏且戰且守,至死不渝,豈非有見於此歟?向使無
釣魚城,則無蜀久矣!無蜀,無江南久矣!”清《遵義府志卷三十三·列傳一》記載: “(1054頁)明
金甌卜,善屬文,更長《風》《雅》。”又“
周文郁,天啟間,名馳蜀中。”清《遵義府志卷三十四·列傳二》記載:“清盧世選,字占孚。博學,精易數。”又“(1091頁)陳仔,字肩樵,康熙已酉舉人。著《尚書約旨》六卷。”又清《遵義府志卷三十四·列傳二》記載:“周鳳翧,字若雲,乾隆丁巳進士。能詩文。八分小篆及山水色調,無不通曉。”又“李映林,字蔚庵,歲貢。工詩文,著有《蔚庵集》。”又“葉大鵬,貢生。勤學有守。卒年百一十一歲。能詩,稿盡佚,有句云:‘山氣白如晝,夜光寒上衣。’《遵義詩鈔》”。又“(1094頁)易道涵,字淵齋,嘉慶戊午舉人。主講洋川書院十一年,成就者眾。”又“周霖,字雨篷,嘉慶辛酉舉人。能文詞,工書畫。”又“吳湘,諸生。生平所讀書,皆手自錄。八十八猶作小楷。年九十一卒。”王作孚、
雷廷珍、易為霖、
黃維香等有聲譽的詩人在史冊上都有記載。清代沙灘
文化的著名詩人、
外交家黎庶昌的老師是綏陽縣
鄭場人楊實田,楊實田在沙灘執教六十年,
培養了在貴州乃至西南地區都有影響的一大批名人。
詩鄉文化形成於當代,發展於當代。當代的詩鄉文化,詩人群體湧現、
詩歌創作形勢遠遠勝過前朝,詩人多、詩歌作品發表多、出版詩歌著作多成為貴州獨特的
文化景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綏陽詩鄉文化連續創造了多個第一,1977年由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噴泉》,是貴州省第—次為一個縣公開出版詩集;1978年縣文化館出版的《噴泉》詩報,是全國第一家縣級詩歌報;1993年3月,省文化廳正式命名綏陽為詩鄉,是全國第一個被政府命名為詩鄉的縣;1994年,修建了貴州省第一家民間最大規模的文化陳列館
博雅苑;1997年舉辦首屆詩歌藝術節,是全國第一個以詩為節的縣;1988年12月,著名詩人
臧克家為綏陽題寫了“詩鄉”二字,縣文化局辦起了第一張《詩鄉》
文藝報;2004年,創辦了第一本
詩歌雜誌《中國詩鄉》;2005年,修建了貴州省第一個以詩歌為主體文化的詩鄉文化廣場。
民眾創作 二十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民眾性的詩歌創作就十分普及,幾十年來,全縣保持上千人提筆寫詩的詩歌創作,上萬人朗誦詩歌的強勢。特別是七、八十年代,詩歌創作、
詩歌朗誦普及到村,不僅有幹部、工人、教師、學生創作詩歌,普遍的農民創作形勢形成一種景觀。2003年元月,
洋川鎮的店子新村農民賽詩會上了中央電視台。進入二十一世紀,綏陽縣民眾性的詩歌朗誦會、賽詩會、研討會等等,以及文學社團、各類文藝賽事等,更有風起雲湧之勢,被省市文化部門譽為
貴州高原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詩人群體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綏陽第一批有影響的詩人
廖公弦、鄭德明、
黃鵬先、
黃定才、韓述華等走向貴州詩壇。七十年代,
李發模、
杜興成、
崔笛揚、
吳仲華等又一批有影響的詩人走向貴州詩壇。在當時,綏陽連續出現這么多在貴州有影響的詩人,轟動了貴州詩壇。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貴州詩壇上,綏陽籍詩人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詩鄉詩人燦若群星,不僅成為綏陽的文學創作勁旅,而且映亮了貴州詩壇。由於詩鄉文化氛圍的薰陶,綏陽縣湧現了在全國都有影響的詩人,最早於五十年代就在全國出名的廖公弦,出版的詩集《山中月》獲貴州省政府獎,多次被選為貴州省作協副主席、貴州省文聯副主席;著名詩人李發模在全國被評為最受讀者喜愛的十佳詩人之一,他的《呼聲》在全國,乃至在前蘇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著名軍旅作曲家杜興成以《戰友之歌》唱紅全軍。在縣內作者中,發表作品千件以上的有卜宗學、吳仲華、
黃明仲、
張思良、
呂金華、韓述華等。現任縣長
覃儒方,作品多次在《詩刊》、《星星》詩刊等全國大報刊上亮相,是貴州有名的青年詩人。據統計,全縣有國家級協會會員14人,省級作協會員58人,省級文藝類協會會員105人,市級
會員200餘人。
作品傳播綏陽詩鄉這個名字是靠作品叫響的,在全國所有省份的報刊,幾乎在各個時期都刊發過綏陽作者的作品。1956年,廖公弦發表詩歌處女作,在綏陽引起反響。1959年,
綏陽中學展出了學生
李澤民、鄭德明的文藝作品。1966年,省《民眾文藝》二、三期開闢了
雅泉公社千工大隊詩歌專輯。1979年2月,李發模的敘事長詩《呼聲》在《詩刊》發表後,在全國引起震動,被前蘇聯作家葉甫圖升科譽為“中國新詩的里程碑”。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民日報》、《詩刊》、《人民文學》、《星星》、《延河》、《作品》、《四川文學》、《萌芽》等全國各大報刊均發表過綏陽作者的詩歌作品。有的作品被翻譯到十多個國家,有的作品還被選入中國小的語文課本。進入新世紀,綏陽作者的群體衝刺力仍然有著強勁態勢,在省級、國家級報刊頻頻亮相,不斷產生著新的影響。2002年4月上
半月刊的《詩刊》以“山鄉的詩”為題集中推出綏陽作者黃明仲、
劉志模、黃定才等10人的作品專輯。黃明仲自2005年12月12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詩歌《美術的眼睛》以來,五年連續九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詩歌作品,創造貴州人在《人民日報》上五年不間斷年年有作品發表之最。據統計,綏陽作者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累計已達3萬餘件,作品遍及華夏和海外,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李發模的敘事長詩《呼聲》獲得1980年全國首屆詩歌大獎後,杜興成的歌曲《戰友之歌》在1980年獲全國大獎,吳言兩部長篇小說《紅指甲綠軍裝》、《這一次我真的走了》在2005年全省小說投標中分獲一、二等獎,全縣作者的作品獲各文藝獎項共500餘次。
著述豐碩 綏陽縣的文藝著述在貴州省也是首屈一指的。1975年至1977年,省
人民出版社兩次到綏陽組織詩歌稿件,接連為綏陽出版詩集《噴泉》、《婁山新花》共兩部,這在當時省里能為一個縣連續公開出版二部詩集,是全省第一家。1976年,鄭德明與人合著的詩集《婁山放歌》是貴州省為個人公開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詩集。1979年,廖公弦的詩集《山中月》公開出版後,在貴州引來一片讚頌聲。1981年,廖公弦的第二部詩集《美人醒來》又公開出版後,在貴州引起轟動。接著,李發模的第一部詩集《呼聲》於1982年公開出版。2004年到2008年,公開出版文學著作達80多部。據統計,綏陽作者累計出版各類文藝專著達200餘部,詩集就有160多部,成為貴州省出版文藝著作最多的縣。
文藝刊物 1978年,綏陽縣文化館創辦了全國第一張詩歌報紙《噴泉》。1988年,縣文化局創辦了《詩鄉》文藝報,報名由詩壇泰斗臧克家題贈。2002年5月,黃明仲第一個在《綏陽報》上打出“中國詩鄉”牌。2004年,黃明仲
自籌資金創辦了大型詩刊《中國詩鄉》雜誌。此外,全縣相繼有《詩鄉文藝報》、《詩鄉詩詞》、《風華詩稿》、《百姓瞭望》、《神韻》、《詩鄉文藝報》等報刊。這些報刊的創辦,為綏陽作者開闢了文藝作品發表的練兵園地,同時與縣外文藝界接軌作好了鋪墊。不少的作者通過這些報刊發表作品成為有影響的詩人、作家。
政府工程 詩鄉綏陽,長期以來由於民眾文化的繁榮經久不衰,更由於民眾性個體堅持不懈的創作
勁勢,形成強大的推動力,縣宣傳文化、文藝部門因勢利導,依託廣大的民眾文藝骨幹,群策群力建設詩鄉文化,逐漸形成政府行為,詩鄉文化建設不僅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還受到老百姓的關注。1997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月月有活動,季度有高潮,全年不間斷”文化建設工程的總體思路,縣第十次黨代會、“十一·五”規劃把“詩鄉形象”工程納入全縣“三大工程”之一,2002年以來,縣委、政府把文化事業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的任期目標制,詩鄉文化建設工程成為系統工程,產生了
規模效應。十餘年來,修建了泉亭、詩鄉亭、詩鄉門、
白馬縣標、詩鄉文化教育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縣文化活動中心等大批詩鄉文化形象工程。1997年10月8日-9日,在全國第一個以詩歌為節舉辦了首屆詩歌藝術節暨
辣椒節,綏陽“兩節”被評為當年遵義十大新聞之一。2005年3月27日--4月2日首次舉辦了國際大型活動“
中法文化年·綏陽洞穴周”。2008年3月29日——30日,舉辦了第二屆詩歌藝術節暨辣椒節。
詩鄉命名 1993年3月,
貴州省文化廳首次命文化藝術之鄉,經過層層評比篩選,在全省被命名的50個文化藝術之鄉中,洋川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詩鄉”,並授牌,綏陽成為全國最早唯一被政府命名為詩鄉的縣。1999年底,省人民政府表彰綏陽縣為全省文化先進縣,
蒲場鎮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文化先進鎮。2001年12月,國家文化部表彰綏陽縣為全國文化先進縣。2002年,旺草鎮在全省第二批文化藝術之鄉評選中,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書畫之鄉。2008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詩歌)之鄉。
註:本文轉摘自綏陽縣蒲場鎮刊物《儒溪》,在此謹向原作者黃明仲(詩人)表示感謝!
著名人物
尹珍(79-166年),字
道真,東漢牂牁郡母斂縣(今貴州
正安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西南地區最早文化傳播者,史稱西南大儒。
冉璡、
冉璞史稱“二冉”,為綏陽縣青山平母台人,同父異母兄弟,南宋末年抗蒙名士。
劉天峰,明代綏陽高僧,號竹枝道人。有詩《辰山銅鐘》。
馬德,字少明,明萬曆年間舉人。曾任雲南河陽知縣,“平播”後,定居綏陽教授生徒。有詩《綏陽山》。
金甌卜,明代舉人。官仁懷縣教諭,長於詩詞。著有《雲遊詩集》。
鐵成篆,選貢出身。萬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605——1608)任綏陽縣令。有詩《二冉故居》、《示冉氏諸生》、《重九寄盧占孚先生》。
馮士奇,萬曆三十七年(1609)任綏陽縣令。在綏陽期間有《詹公生祠碑記》、《重修儒溪書院碑記》、《綏邑建學碑記》等著作。有詩《初至綏陽》。
徹宇,又名一庵,貴州綏陽人。生於明末。清康熙十年(1671)辭歸綏陽,先後在綏陽黑澤水青蓮禪寺和金山寺講法。死於五涯寺。徹宇透悟禪宗,能詩,著有《一庵集》、《一庵語錄》。
程生雲,明朝洪武年間拔貢,官至銅仁監軍副使。著有《求志軒集》。
陳我聖,清康熙十一年(1672)拔貢,官至四川
慶符縣(1960年撤消併入
高縣)教諭。
任昌期,舉人,清康熙33年至41年任綏陽知縣。
王觀,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官至四川眉州
州判。
敖右賢,清道光進士。道光十六年(1836)和十九年(1839)兩任綏陽縣知縣。有詩《游神仙洞》。
丁世楨,字桂村。歷任雲南通海,崑山等縣知縣。著有《清華齋詩集》。有詩《偕節齋兄過辰山》。
於鐘岳,字伯英,鹹豐九年任綏陽縣令。善詩,著有《喜笑山房詩稿》數卷。
王作孚,字春亭,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鹹豐三年(1853)進士,鹹豐六年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江西瑞州、曹州知府,兩淮
鹽運使司,兵部甫轉員外郎,山東
布政司等職。著有《金字山房詩稿》、《制藝》行世。
許鴻儒,字伯純,少有神童之稱,道光二十二年(1842)肄業於貴山書院,
道光二十四年(1844)解元。
雷廷珍(1852——1902),字玉峰。歷任綏陽洋川書院、
興義縣筆山書院、貴陽
學古書院主講。著有《音韻旁通》、《經義正衡》、《文字正衡》、《時學正衡》等書行世。
易為霖,字
春膏。清鹹豐四年因籌防守城立功擢升訓導,同治十年調雲南
總督府作記室兼任糧台。後歷任雲南
易門縣知縣,雲南解運京銅委員、
雲南巧家廳同知。晚年定居
昆明翠湖之濱。著有《疑奚齋詩稿》、《自省齋文稿》。有詩《糧台有感》、《平反冤獄》、《憶故鄉山水》。
雷玉峰,清拔貢,精經學,著有《音韻旁通》。
李映林,清歲貢,著有《蔚庵集》。歐陽澤,清歲貢,著有《蓮樵詩集》。
周林,清舉人。精文詞,擅長詩畫。
楊開秀,清舉人精詩詞。曾執教於遵義新舟
禹門沙灘,對
沙灘文化的形成作出過貢獻。
童難先(1877-1938),即童匯源,綏陽
城北人。留學日本時入同盟會。
綏陽中學的創建者和第一任校長。
陳正勛,清光緒
丙戌年歲貢。有詩《仙嶺棋局》、《辰山翼鐘》。李煥榜,晚清附生。民國十四年參與編修《綏陽縣誌》。有詩《勝水三潮》。
侯樹濤,清末歲貢,民國十三年(1924)任綏陽縣長。有詩《題螺江》。
陳錫光,字繼明,晚清附生。民國十四年《綏陽縣誌》編纂者之一。
鄒市明:2008年北京奧運會拳擊48KG級冠軍,2012年倫敦奧運會拳擊49KG級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