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筆山書院(現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位於滇、黔、桂交匯處的
興義市,山川秀麗,物產豐富,是貴州一塊藏龍臥虎之地,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在這裡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興義市的筆山書院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搖籃,無數英傑從這裡出發,後來分別登上貴州及至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教舞台。
興義筆山書院,創辦於清代乾隆(公元1730——1795年),由地方人士集資興辦,為科舉時代講授四書五經的場所。書院首先建於興義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院後峰林聳立酷似筆架,故名“筆架山”,“筆山書院”也因此而得名。院舍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清幽靜雅;院前一個清澈的龍潭,宛如偌大一方硯台,
鑲嵌於千傾田禾之間,為書院增添了文秀之氣。興義筆山書院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冊上,占有寶貴的一席。
歷史沿革
筆山書院 (現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位於貴州興義。1813年(清代嘉慶十八年),知縣杜友李會諸生倡建,由文武生童各捐錢1000文及邑人之捐助始成,以有筆架山得名。
清代嘉慶二十三年,知縣張夢驥購地拓寬。
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縣徐鋐又增修學舍,規制完備,鹹豐、同治年間毀於戰火。
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邑紳
劉官禮倡修,規模擴大,有房舍21楹,長廊、魚池、花廳、林園均備。制度益趨健全。購有經、史、子、集四部萬餘卷,又有鄉人唐續宗、李映雪捐資刊刻朱子《國小》、《訓蒙詩歌》、《史鑑節要》等存於其中。設山長(院長)1人,由地方禮聘,年俸銀300-400兩,月堂課2次,分題批閱。學生超等獎銀1.2兩,特等8錢,一等6錢,童生獎勵減半。設齋長2人,由廩生中輪流選任,年得“友學谷”4石。二十四年雷廷珍主講,教以經學、國小,廣置時務書報及經、史、子、集供師生借閱,學風為之一變。三十年徐天敘主講,著重經史,每月會各界人士舉行講演,風氣大開。姚華、熊繼光等具有新思想的著名學者也曾主講其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高等國小堂,現為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現今發展: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筆山書院改為興義高等國小堂,並設立師範講習所。
1919年,師範講習所改名為簡易師範學校。
1952年,改稱貴州省興義師範學校。
1975年,貴州省委批准,改為
興義地區"五零七"師範大學。
1982年,學校更名為黔西南民族師專。
1993年,學校升格為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1年,開始與貴州師範大學聯合辦學培養本科生。
2005年,興義師範學校、安龍師範學校整體併入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6年,學校中心校區在興義市頂效經濟開發區建設。
2009年,國家
教育部批准升格為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位於滇、黔、桂三省通衢的西南商貿重鎮——貴州省黔西南州首府
興義市,是“省州共建、以州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學校的前身是1813年創建的
筆山書院,1905年,筆山書院改為興義高等國小堂,並設立師範講習所,該校師範教育的開端。1975年,貴州省委批准設立為 興義地區"五零七" 師範大學,197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興義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升格為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升格為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截至2015年12月,學校占地78.32萬平方米(1175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3.27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0.74萬平方米,學生宿舍7.89萬平方米;有在職教職工640人,師資隊伍469人,其中正高職稱26人、博士11人,全日制在校生總計7273人;設有14個二級學院,28個本科專業(其中新專業22個)、11個專科專業和1個少數民族雙語預科班。
擴建和改革
書院擴建
1882年,
劉官禮董事(“總管、主政”之意)家鄉教育,一面清理厘租,籌措教育經費,一面重金禮聘名士前來執教,次年創設“培文局”,1889年,在劉官禮、趙天如、林子亨等地方士紳的倡議下,並得到當時知府
孫清彥的熱情支持,以團防局歷年積存的白銀(大約10萬兩)於興義城東北隅購地重建筆山書院。因資金充裕,建設規模頗為宏偉,院舍3進共有房26楹,房屋百十間,有禮堂、山斗堂、講堂、繕堂、齋房(宿舍)、教員憩息室(辦公室)、教職員寢室、山長室(山長指院長、相當於校長)、庶務室、教員室等。
新書院仍沿用老書院舊名,在大門石額題有“筆山書院”四個大字,並配石刻行楷對聯一副,上聯為:“平地起樓台,看萬間鱗次,五月鳩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聯是:“斯文無軫域,況榜掛天開,筆排山聳,願諸生跡接蓬瀛。”
書院內建有四方圓角魚池,池水清冽,通以小溪,圍以石欄。中間的山斗堂上,懸有紅底金字的“山斗堂”匾額,兩旁聯題“通今致用,修辭立誠”,概括了立院之目的,併購買了大量圖書,是當時教學設施較為完善的一所書院。
重金誠聘名師
擴充筆山書院師資:
劉官禮認為要使筆山書院得以迅速發展,多出人才,首先得有一批名師,於是從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二十八年(1902年)期間,劉官禮花重金(年俸三、四百金,是當時普通年俸的2倍,相當於知府所得),誠聘省內外舉人程光祖、周輔寰、莊南華、孫家璠、
桂馥、湯中、朱元模、趙廷光、雷廷珍、曾沛霖、徐天敘和進士吳成熙、葉鴻鉤、
姚華、熊范輿等來筆山書院執教。
《興義縣誌稿》載:“甲辰(1904)徐天敘主講時,指閱經史,分呈筆記,每月會邑中人士舉行講演,風氣又一變。時筆山書院學務,蒸蒸日上,巳達頂峰。所有受聘到興義講學諸名儒,
劉官禮無不優禮有加,待為上賓,結為世好,如安龍舉人莊南華竟以其女字與顯世為媳;貴陽熊鐵崖以其女楚芳為其孫媳,即劉公亮之婦也。”由此書院名聲大振,本縣及鄰縣來求學者眾多,院址幾乎不堪容納。由於筆山書院幾次遭受損毀,院內藏書所存無幾。劉官禮就命侄兒劉顯慎,從地方公款項下,撥票銀一萬二千兩,由
雷廷珍開列書目,赴長沙購辦各種典籍。藏書之富為各縣之冠。縣中生員(秀才、廩生、拔貢)及院中學子,都可借讀博覽。
書院改革
創辦新式教育
戊戌維新,廢除科舉,各省縣書院都改設學堂。劉官禮在教育改革上頗能觸及時代脈膊,順應潮流。深感“興義設縣晚,科名較稀,高瞻遠矚,為地方百年大計,銳意興學,優禮厚幣,敦聘省內外名儒,創辦城鄉國小。”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劉官禮改
筆山書院為高等國小堂,禮聘貴陽有名舉人張壽齡(號協陸,後留學日本,任貴州財政廳長)任首任高等國小堂堂長(校長),並於書院後山新建教室、圖書室、儀器室、倉房等。
同時向上海
商務印書館訂購供師生參考書刊數千冊,同年,劉官禮又出資從日本購進物理和化學儀器各一套,後又添置動植物及生理衛生標本掛圖百餘張,足敷中等學校的套用(民國五年至十二年,先後為過境軍隊所毀)。後有教育界名流聶樹楷、解伯瑩等先後擔任堂長,因教學有方而成績顯著,鄰省滇、桂及本省盤江八縣慕名而來的學生日漸增多,每年有畢業生數十名,培養出了眾多的
王伯群、保衡、劉顯治、李培先、
何應欽、
王聘賢、劉若遺、
王文華等棟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