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縣(桐梓)

桐梓縣

桐梓一般指本詞條

桐梓縣,貴州省遵義市轄縣。位於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地跨北緯27°57′~28°54′,東經106°26′~107°17′,土地總面積3202平方公里。

桐梓縣下轄2個街道、20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2017年末,桐梓縣戶籍人口74.23萬人。

桐梓縣是“中國方竹筍之鄉”,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之稱。川黔鐵路210國道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縣城至貴陽重慶行車時間2小時左右。

2018年9月,桐梓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桐梓縣
  • 外文名稱:Tongzi Countr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省遵義市
  • 下轄地區:2街道、20鎮、2鄉、1民族鄉
  • 政府駐地海校街道
  • 電話區號:0852
  • 郵政區碼:563200
  • 地理位置:貴州省北部
  • 面積:3202平方公里
  • 人口:74.23萬人(2017年末)
  • 氣候條件: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
  • 著名景點:婁山關,“桐梓人”遺址
  • 機場遵義新舟機場
  • 火車站桐梓站桐梓東站夜郎鎮站
  • 車牌代碼:貴C
  • 行政區劃代碼:52032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條件,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旅遊,風俗,特產,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今桐梓縣境內,在唐代以前無縣級及其以上行政建置,僅先後隸屬於蜀、巴、鱉、犍為、鄨、牂牁、平夷、平蠻、柯盈、播州、帶水等。
桐梓地圖桐梓地圖
貞觀十六年(642年),縣境始有縣、州建置及治所。現桐梓縣蒙山以南屬帶水縣隸於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為夜郎縣隸於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獅溪分屬扶歡、榮懿兩縣範圍,隸於溱州。夜郎縣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縣夜郎壩。
元和二年(807年),廢珍州,所屬夜郎等縣改屬溱州,蒙山以南仍屬帶水縣隸於播州。並隸於江南道黔中採訪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攻占播州。收復後,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鄉人八族收復播州,自此播州為楊氏勢力範圍,桐梓蒙山以南地區遂為楊氏世有。
乾寧三年(896年),武泰節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後梁滅唐,是時王建於成都稱帝建前蜀,桐梓隨之屬前蜀,境內建置不變,隸武泰軍節度使。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縣境乃歸後唐。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後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屬後蜀。
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區為路,中級為府(州、監、軍),三級為縣。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蠻酋”田景遷以其地內附,賜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領夜郎等縣。開寶元年(968年),改珍州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領屬不變,隸夔州路。桐梓境內建置不變。
宋慶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羈縻南、溱2州隸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領榮懿、扶歡兩縣(今桐梓縣松坎以北地區)。
宋治平三年(1066年),榮懿、扶歡為“熟夷”割據。熙寧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兩縣為榮懿、扶歡兩砦。
熙寧八年(1075年),以南川縣(今綦江縣)銅佛壩地,置南平軍,領隆化、南川縣並榮懿、扶歡、開邊、通安、安穩、歸正5砦及溱州1堡,是時,松坎以北地區屬南川縣隸南平軍。
大觀二年(1108年),木攀首領趙泰以地內附,別建溱州領溱溪、夜郎兩縣。播州楊光榮以地內附,詔建播州,領播川、琅川、帶水3縣。兩州均隸夔州路。是時,桐梓地仍一分為三:蒙山以南屬播州帶水縣,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屬溱州夜郎縣,松坎以北屬溱溪縣。宣和二年(1120年),廢溱州及溱溪、夜郎兩縣,改為溱溪砦,隸南平軍,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縣境內設夜郎縣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廢播州為城隸於南平軍(並廢琅川、播川、帶水3縣),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馬鞍山南側之舊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為播川縣,治所仍為播州城,隸於南平軍,蒙山以南屬播川縣領域。
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縣移治白錦堡(不在今桐梓縣境內),仍屬南平軍。嘉熙三年(1239年),復置播州,置安撫使,播川縣為州治,仍隸於夔州路南平軍。寶祐六年(1258年),復以宣和中所置播川縣地為鼎山縣,隸於南平軍,移治於鼎山城。
鹹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屬樂源、綏陽兩縣隸於播州。鼎山縣和溱溪砦仍隸於夔州路南平軍。
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占重慶,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撫使司,隸於湖廣行省。桐梓地遂屬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從楊邦憲請,以鼎山縣仍隸於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全國,地方建制設行中書省,省下為路,置總管府,下為府,府領州,州領縣。在西南少數地區,設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縣名播川縣,仍治鼎山城,隸於播州安撫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區稱帝,建號為夏,思、播等州為其據,桐梓遂屬於“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撫使及同知率地歸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隸於四川行省,桐梓地屬播州宣慰使司。六年,縣境置播川驛(今魁岩棧)、桐梓驛(今新站)、松坎驛(今松坎),後增夜郎驛(今夜郎棧)。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桐梓地屬於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隸於貴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復隸於四川布政使司。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於松坎設安邊同知,不久即廢。
明洪武元年至萬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內,因襲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別委土官約分8片治理。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楊應龍,改土設流,廢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義兩軍民府。置桐梓縣,隸於四川布政使司遵義軍民府。首任知縣何珩始立縣衙署於榮德山東南麓的冬青坪(今縣委工作區地段,清代襲用明代縣衙舊址)。
崇禎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為四川省,桐梓隸屬仍舊。
清順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屬明朝殘餘勢力南明政權遵義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驛道,縣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驛乃廢。
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縣隨遵義府改隸於貴州省。此後未變。
清鹹豐四年(1854年)八月,九壩楊龍喜起義,初六日占領桐梓,改桐梓為興州,重慶提督萬福於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復原縣名。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建置,桐梓縣隸於黔中道。民國9年(1920年),廢黔中道,桐梓縣直隸於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桐梓縣城,是月29日,桐梓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於西南行政區(1954年6月19日撤銷)貴州省人民政府遵義專員公署(1967年1月改稱遵義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改稱遵義行政公署,1998年改稱遵義市)。
桐梓縣桐梓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縣,下轄7里:東流里、蒿芝里、葫蘆里、大溪里、夜郎里、婁化里、溱溪里。
桐梓縣桐梓縣
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縣轄7里為5里:溱溪里、蘆溪里、東芝里、夜郎里、婁化里。里下設10甲,夜郎里多設1甲,共51甲。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里設區,全縣有區7個:第一區區署在縣城,第二區區署在響水田(後遷高橋),第三區區署在花秋壩,第四區區署在新站,第五區區署在松坎,第六區區署在興隆場(今萬盛境內),第七區區署在獅溪口。
民國2年(1913年),調整區以下建置,區下設保,保下設甲,全縣編為7區110保。
民國15年,縣長劉尚衡始在桃子盪、青山、水壩塘、羊磴、文沖溪等處各設分區。
民國21年,調整縣以下建置,編為區、鄉、鎮、閭、鄰。
民國24年,改縣下建置為區、聯保、保、甲4級。全縣編為7區43聯保345保3627甲。
民國30年,廢聯保,撤原7區,設1直轄鎮、3區署、7鎮、23鄉、322保、3070甲。隨後逐年調整,至民國37年為縣轄1直轄鎮、3區署、7鎮、23鄉、290保、2718甲。
解放初期,計設7區、22鄉、7鎮、287保、2532甲。
1950年6月,全縣劃為11區、29鄉(鎮)。
1952年1月,全縣11區改編為14區。4月恢復為11區。
1952年6月,各區試點撤大鄉建小鄉,至1953年4月,全縣建鄉完成,共建132個鄉(鎮、街)。
1954年4月,全縣132個鄉(鎮、街)調整為159個鄉(鎮、街)。
1955年4月,改各區數序稱謂,冠以區駐地地名。
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將興隆區17個鄉劃屬重慶市南桐礦區(今萬盛區)。
1956年1月,全縣第一次並鄉。將142個鄉(鎮、街)合併為102個鄉(鎮、街)。是年3月,經貴州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官倉、高橋兩區合併為高橋區。全縣為8區、2鎮、81鄉、1鄉級鎮、6街,共88個鄉級單位。
1958年8月,實行“政社合一”,9月,全縣行政建置作重大調整。全縣設7個公社、79個管理區、452個生產隊、3352個生產小隊。
1961年8月,恢復區級建置,廢管理區,區下改稱公社,公社以下為生產大隊、生產隊。全縣共有8區、1鎮、46個公社、491個大隊、3177個生產隊。
1962年7月,再次調整建置。全縣設6區、1鎮、73個公社(鎮)、4街、488個大隊、3291個生產隊。
1964年8月,恢復元田、羊磴兩區建置。
1965年12月,再次調整行政建置。全縣設8區、1鎮(城關鎮,區級)、53個公社、2個鎮(鄉叮?92個大隊、3291個生產隊。
1967年12月,恢復桐元、水銀兩個公社。
1981年4月,恢復蒙渡、捷陣、克勤、木艾、齋郎、天坪、民主、元木、元田、三坡(改名大河)、橋頭(改名石門)、長峰(改名天門)12個公社。是年7月,撤新場公社,建七二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制為鄉人民政府。復興鄉改為水壩塘鎮、獅溪鄉改為獅溪鎮,楚米鄉改為楚米鎮。9月,恢復官倉區公所。
1985年5月,撤天門鄉,建天門辦事處。全縣建置9區、1鎮(區級)、64鄉(包括天門辦事處)、5鎮、513個村、4429個村民組、11個居委會、49個居民組。
1990年,城關鎮撤街道辦事處,設街道工作委員會,增加8個居委會。羊磴鄉增設1個街道居委會。
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6鎮、7鄉、1個民族鄉、513個村、20個居委會、4239個村民組、84個居民小組。
1992年以來,鄉鎮級建制未作調整,先後進行了村(居)委會建制調整。到2006年底,全縣共轄16鎮、7鄉、1個民族鄉、226個村、8個居委會、1816個村民組。
截至2014年7月,遵義市桐梓縣轄18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婁山關鎮、楚米鎮、新站鎮、松坎鎮、高橋鎮、水壩塘鎮、官倉鎮、花秋鎮、羊磴鎮、九壩鎮、大河鎮、夜郎鎮、木瓜鎮、坡渡鎮、燎原鎮、獅溪鎮、茅石鎮、堯龍山鎮、風水鄉、容光鄉、小水鄉、黃連鄉、芭蕉鄉、馬鬃苗族鄉。
2016年4月22日,貴州省政府〔2016〕123號批覆同意桐梓縣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1. 撤銷婁山關鎮建制,分別設定婁山關街道、海校街道;
  2. 撤銷風水鄉、容光鄉、芭蕉鄉建制,分別設定風水鎮、容光鎮、芭蕉鎮;
  3. 新設定的婁山關街道轄原婁山關鎮長征社區、西流水社區、峰岩村、獨石村、工農村、婁山村、杉坪村、官渡村、鞍山村、城郊村,街道駐鞍山村;新設定的海校街道轄原婁山關鎮海校社區、虎峰社區、武勝社區、太白社區、水井村、小壩村、東山村,街道駐太白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4月,桐梓縣轄婁山關街道海校街道楚米鎮新站鎮松坎鎮高橋鎮水壩塘鎮官倉鎮花秋鎮羊磴鎮九壩鎮大河鎮夜郎鎮木瓜鎮坡渡鎮燎原鎮獅溪鎮茅石鎮、堯龍山鎮、風水鎮容光鎮芭蕉鎮小水鄉黃蓮鄉馬鬃苗族鄉,共2個街道、20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桐梓縣位於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地理座標北緯27°57′-28°54′,東經106°26′-107°17′,全縣南北最長處81公里,東西最寬處52公里。全縣國土總面積3202平方公里。
貴州省桐梓縣

地形地貌

桐梓縣位於黔北山地與四川盆地的銜接地帶,由於構造體系複雜,構造運動強烈,冰川作用顯著,溶蝕、侵蝕並存,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屬黔北中山峽谷區。全縣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形狀,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將全縣切割為三個各具特徵的地貌單元。縣境內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間盆地、河流階地等多種地貌形態,且岩溶廣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較發育。
桐梓縣白馬山桐梓縣白馬山
全縣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為獅溪鎮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點為坡渡鎮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對高差達1917米。
桐梓縣山脈均系大婁山山脈的支脈,大婁山山脈呈東北-西南向。蒙山山脈系婁山山脈的支脈,主脈由婁山山脈中部西行橫亘於縣境中部後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達堯龍山。主脈涼風埡呈東南向,是縣境南北分異的分水嶺,其南為淺切割的中山、壩子,其北為深切割的中山峽谷。
  • 主要山脈
桐梓縣境內海拔大於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為黔北第一高峰)、箐壩大山(主峰紅山2028米)、白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黃蓮大山(1871.9米)、黃砂岩(1871.9米)、分水嶺(1820.7米)、花壩大山(1814米)、二層岩(1796米)、堯龍山(1795.9米)、大岩頂(1779米)、頂箐(1778米)、大梁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窩盆梁子(1750米)、硫磺頂(1749.3米)、大土灣梁子(1732米)、黃嶺崗(1730米)。

水文條件

桐梓縣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分屬長江上游幹流區赤水河、綦江河和烏江水系,計有大於2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河流57條,總長度831.48公里,河網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級為:幹流7條,一級支流32條,二級支流18條。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積2919.45平方公里。
水韻松坎水韻松坎
  1. 桐梓河主流總長度91公里,總集雨面積2254.45平方公里(縣境內集雨面積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條,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25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門河、混子河(小河)、高橋河、齋郎河、風水河、盤龍河等。
  2. 松坎河:總長度64.55公里(縣內55.3公里),總集雨面積1103.96平方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039平方公里),境內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條。
  3. 羊磴河:總長87.23公里(縣境內54.93公里),總集雨面積1126.56平方公里(縣內集雨面積717.95平方公里),境內有羊崗溪、鯉魚河、馬桑坎河等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

氣候條件

桐梓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不甚分明,水熱同季,雨量充沛,乾、濕季明顯,無霜期長,春暖風和,時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熱而不酷,秋溫陡降有綿雨、“秋風”,冬無嚴寒,多雲寡照,偶有凝凍,垂直地域分布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
桐梓多年平均陰天數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091.6小時。1978年中央氣象局整理的全國氣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總雲量8.4,年平均低雲量7.2,冬季低雲量8.5,均名列全國第一。桐梓年均溫14.6℃,最冷月-5℃,最熱月24.5℃。極端最高氣溫有37℃,極端最低氣溫-7℃。由於海拔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差異顯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屬全省少雨區,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乾夏濕現象。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桐梓縣境內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黃壤、石灰土、紫色土、黃棕壤6個土類,面積434.1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萬畝,微酸性土壤238.76萬畝,中性土壤122.41萬畝,微鹼性土壤9.04萬畝。
溱水半島溱水半島
桐梓縣土地總面積480萬畝,其中耕地133.13萬畝(稻田37.89萬畝,旱地95.24萬畝),園地1.15萬畝,林地184.04萬畝,疏林草地10.3萬畝,城鄉居民點用地5.69萬畝,工礦用地0.07萬畝,交通用地2.14萬畝,水域4.52萬畝,特殊用地1.48萬畝,未利用土地31.92萬畝。

生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植物區系15個地理成份中,桐梓縣不同程度地具備了13個地理成份。境內珍稀植物較多,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樹種有銀杉、珙桐,二類保護樹種有黃杉、香果樹、青錢柳、水青樹、紅椿等,三類保護樹種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縣境內已發現中藥材品種約千餘種。方竹林總面積33萬畝。
除普通野生動物外,縣境內發現有黑葉猴、蟒、華南虎、麋鹿、雲豹、大鯢、白鶴、紅腹錦雞、華南穿山甲、豺、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斑羚、岩羊等國家保護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3月,桐梓縣境內初步查明礦藏29種,計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7處,小型礦床多處,礦點52處,礦化點11處。其中煤炭儲量47.72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石灰石分布極廣,儲量豐富,不少地區石灰岩質量較高,達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級標準。鉀礦分布廣泛。另有黃鐵礦、菱鐵礦、滑石、高嶺土、白雲岩、石英砂岩礦、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鐵礦、鉛鋅礦、鋁土礦等礦產資源。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戶籍人口742255人,其中:鄉村人口489720人,城鎮人口252535人。2017年,桐梓縣出生10029人,其中:常住人口8519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3.65‰,自然增長率8.17‰。
  • 民族
桐梓縣古代即為多民族雜居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民族互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單一民族。1951年,桐梓縣僅有苗、彝、仡佬等3個少數民族362戶,其中絕大多數為苗族。
截至2014年6月,桐梓縣有苗族、侗族、彝族、滿族、壯族、羌族、傣族、白族、瑤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東鄉族布朗族和漢族等18個民族分布。

經濟

綜合

桐梓縣夜景桐梓縣夜景
2017年,桐梓縣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3.59億元,比2016年增長6.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2.63億元,比2016年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3.36億元,比2016年增長14.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0%、39.2%、39.7%。人均生產總值30232元,比2016年增長11.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別為12.2%、45.9%、41.8%。
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國務院扶貧辦關於反饋貴州省2017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結果的函》,檔案指出,經國家專項評估檢查,桐梓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
2018年9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桐梓縣退出貧困縣。
  • 財政
2017年,桐梓縣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13.39億元,比2016年增長15.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6億元,增長9.8%。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4.29億元,比2016年增長9.4%;非稅收入1.77億元,比2016年增長10.6%。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0.8%。

第一產業

2017年,桐梓縣糧食種植面積72076公頃,比2016年減少7064公頃,其中夏糧種植面積18781公頃,比2016年減少842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8676公頃,比2016年減少2015公頃;烤菸種植面積2898公頃,比2016年減少23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2817公頃,比2016年增加5050公頃。
2017年,桐梓縣糧食產量24.28萬噸,比2016年減少1.1%,其中夏糧6.7萬噸,比2016年減少7.4%。油菜籽產量1.45萬噸,比2016年減少23.4%;烤菸產量0.47萬噸,比2016年減少8.8%。
2017年,桐梓縣主要林產品產量:生漆67噸,油桐籽232噸,五倍籽102噸,棕片301噸,竹筍乾4565噸。
2017年,桐梓縣肉類總產量4.43萬噸,比2016年增加10.1%;其中:豬肉產量3.75萬噸,比2016年增加10.0%。水產品產量4073噸,比2016年增加17.4%。

第二產業

  • 工業
2017年,桐梓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2.51億元,比2016年增長1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4.04億元,比2016年增長12.8%。其中,輕工業增加值4.24億元,比2016年增長31.3 %;重工業29.80億元,比2016年增長27.8%。
桐梓重慶工業園區桐梓重慶工業園區
2017年,桐梓縣4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7.67億元,比2016年增長48.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89.3%,比2016年上升0.5個百分點。
  • 建築業
2017年,桐梓縣全部建築業增加值20.12億元,比2016年增長10.9%。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5.82億元,比2016年增長19.3%。

第三產業

2017年,桐梓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7億元,比2016年增長16.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50億元,比2016年增長17.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7億元,比2016年增長15.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零售額分別為2.74億元、24.90億元、0.40億元、5.13億元,分別比2016年增長14.9%、17.0%、16.2%、16.4%。
桐梓縣桐梓縣
  • 金融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71.59億元,比2016年增長12.4%,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18.62億元,增長17.3%;財政存款1.52億元,比2016年下降24.8%。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5.20億元,比2016年增長29.7%,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7.98億元,增長18.8%。

交通運輸

截至2013年末,桐梓境內高速公路74公里,國道98公里,省道51公里(303省道28公里,習新公路23公里)。全縣納入管養的農村公路共411條,其中:縣道4條193.224公里,鄉道19條256.346公里,村道388條2027.769公里(其中桐容二級公路55.763公里),農村公路管養總里程2477.339公里。全縣農村客運班線57條,縣級客運站1個、鄉鎮客運站15個,共有農村客運車輛375輛計4415座。
桐梓東站桐梓東站
川黔鐵路210國道渝湛高速公路縱貫桐梓縣境。
渝黔高速鐵路在境內設有桐梓東站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貴陽、重慶只需一個小時。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教師138人,2017年招生1599人,在校生4260人,畢業生387人;普通高中6所,教師818人,2017年招生4367人,在校生12899人,畢業生4338人;普通國中40所,教師1875人,2017年招生8211人,在校生25601人,畢業生8931人;普通國小134所,教師2647人,2017年招生9480人,在校生51717人,畢業生7952人;學前教育246所,教師1514人,2017年入園人數13035人,在園人數20541人,離園人數916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13人,2017年招生數67人,在校學生數310人。
桐梓縣第一中學桐梓縣第一中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有文化事業機構1個,影劇院2個,文化館1個。縣城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8.24萬冊。擁有文物藏品總數92件,有無線電視發射基站146個,廣電寬頻基站680個。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擁有正常使用數位電視用戶54812戶(含農村無線覆蓋用戶)。2017年,桐梓縣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00餘場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22個,其中縣級6個(桐梓縣人民醫院、桐梓縣中醫院、桐梓縣婦幼保健院、桐梓縣疾控中心、桐梓縣衛生監督所、桐梓縣衛生技術人員教育中心),鄉鎮衛生院24個,村衛生室390個、個體診所72所,民營醫院12個,其它公立醫療機構1家(桐梓縣關愛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門診部4個,醫務室4個,其它醫療機構3個。全縣共有執業(含助理)醫師1011人,註冊護士1076人。有醫療機構開放床位數1975張。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桐梓縣擁有各種體育場地928個,其中:公共體育場2個,籃球場393個,田徑場126個,羽毛球87場(個),桌球場地286個,其他場地34個,健身路徑工程252處。

旅遊

桐梓縣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涼風埡森林公園、新站花壩、馬鬃苗族風情、環縣城風景區、官倉釣魚台、九壩黃河溝、柏箐自然保護區、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堯龍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館、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國海軍學校、周公館系列、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岩灰洞、西湖、婁山關等。
柏箐自然保護區柏箐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8年末,桐梓縣鄉村旅遊點達到30個,鄉村旅館(含農家樂)1545家,賓館酒店128家,床位數7.21萬張。重點景區10個,直接從業人員2.24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11.8萬人。

風俗

行業習俗:農作方面,桐梓縣先後流行田鼓歌、打鬧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後有打牙祭、拜師、傳授、祭窯、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報路歌等習俗。商賈、採伐方面,先後有祭財神、擺刀頭酒等習俗。飼養方面,先後有祭祀馬王廟、牛王廟,選擇吉日買豬相馬,以及養豬清圈敬奉陳信老祖等習俗。
家庭習俗:住宅建築方面,歷代民居有岩洞、窩棚、土牆、金包銀、木房、磚房、石房、現代樓房。房間用途和家庭陳設方面,有客廳、書房、寢室、堂屋,堂屋設“香火”供奉神靈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爐、沙罐火爐、迴風爐、灶等設施,進入現代社會後,已全面使用現代生活設施。
生活習俗:服飾方面,晚清時期境內農戶種麻織布,用土靛染成青藍二色製衣。隨後有自種棉花用手工織土布,根據歷史演變,先後有超襟、長衫、中山裝、列寧裝、學生裝等,現社會追新逐異,不亞於發達地區。帽子先後有瓜皮帽、博士帽、鴨舌帽、遮陽帽、線帽、平頂栽絨帽、長壽帽,部分地區流行包帕子。先後有草鞋、布鞋、釘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膠靴、塑膠鞋等。飲食方面,以大米、玉米為主。一日兩餐、三餐為主。風味飲食有米豆酸菜、全鍋湯羊肉、菜豆花、油茶、燒餅、湯圓、蕎麵條、鍋貼餃、搭撻面、陰包穀米、方竹筍、白豆、和菜等。行旅運輸方面,肩挑背馱、馬馱、雞公車、板板車、滑竿、腳踏車、機車、三輪車、汽車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後用煤油,現主要用電。

特產

  1. 農產品方面有團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風乾玉米仁(陰苞谷)、魔芋乾等;
  2. 林產品方面有方竹筍、油桐、烏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
  3. 牧產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豬、臘肉(彎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4. 中藥材方面有杜仲、天麻、雲木香、蕨菜等。

著名人物

桐梓縣著名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