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學

中國經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學

《中國經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學(第4版)》力圖全面地介紹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反映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改革的實踐,抓住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條件下管理思想的發展趨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經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學
  • 作者:劉榮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114681
  • 外文名:Management
  • 出版社: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402頁
  • 開本:16
  • 品牌: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經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學(第4版)》共分9章,分別為管理、管理學和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計畫職能、組織職能、人事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我國的企業改革、管理思想的新發展。

圖書目錄

第1章 管理、管理學和管理者
1.1 管理
1.1.1 管理的含義
1.1.2 管理的重要性
1.1.3 管理的二重性
1.1.4 管理創新

1.2 管理學
1.2.1 管理學及其特點
1.2.2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1.2.3 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1.3 管理學
1.3.1 管理者的定義和分類
1.3.2 管理者的作用
1.3.3 管理者應具備的技能
1.3.4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管理
1.4 本書的內容安排
習題
案例 “排頭兵”與“落伍者”

第2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2.1 管理思想形成和發展階段
2.1.1 早期管理思想(18世紀以前)
2.1.2 管理思想的萌芽階段(18世紀-19世紀末)
2.1.3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
2.1.4 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30年-40年)
2.1.5 現代管理論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2.2 管理思想的早期和萌芽階段
2.2.1 早期管理活勸和管理思想
2.2.2 工業革命推動了管理思想的發展

2.3 泰勒的科學管理
2.3.1 泰勒的生平和貢獻
2.3.2 科學管理的內容
2.3.3 科學管理理論的其他代表人物

2.4 管理過程和管理組織理論
2.4.1 法約爾的管理職能和管理原則
2.4.2 組織理論及其代表

2.5 霍桑試驗和梅奧的人群關係論
2.5.1 孟斯特伯格的工業心理學研究
2.5.2 霍桑試驗
2.5.3 梅奧的人群關係論

2.6 現代管理理論
2.6.1 管理程式學派
2.6.2 社會合作系統學派
2.6.3 人際關係行為學派
2.6.4 群體行為學派
2.6.5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2.6.6 系統管理理論學派
2.6.7 決策理論學派
2.6.8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2.6.9 管理科學學派
2.6.10 權變理論學派
2.6.11 經驗主義學派
2.6.12 企業文化理論
習題
案例 瑪麗·凱·阿什與瑪麗凱化妝品公司

第3章 計畫職能
3.1 計畫職能概述
3.1.1 計畫的含義與特徵
3.1.2 計畫的要素
第4章 組織職能
第5章 人事職能
第6章 領導職能
第7章 控制職能
第8章 我國的企業改革
第9章 管理思想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文摘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與決策理論學派有著密切的關係。它主張把管理人員看做是一個信息中心,他要接收、儲存和發出信息,以此來形成管理理論。
該學派強調計算機技術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李維特(H.J.Leavitt),其代表作為《溝通聯絡類型對群體績效的影響》;申農(ClaudeShannou)和韋弗(warrenweaver),其代表作為《溝通聯絡的數理統計理論》。
又稱數理學派,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代表人物為美國的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為《現代生產管理》。該學派的特點主要為:
主張力求減少決策中的個人藝術成分,建立一套決策程式和數學模型來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把決策過程中各種因素加以量化,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決策的目標函式,進行最佳化,最後得出一個經過最佳化的決策方案。
以經濟效果作為方案評價的依據,然後再對風險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對方案的影響作出估計。
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由於數學模型的規模較大,考慮的因素較多,無法用手工求解,必然要藉助於運籌學等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
管理科學學派重點研究操作方法、作業方法的管理問題,以及計畫職能和控制職能中的現代化方法。對較高層次和複雜環境下的問題進行套用還有困難,因為涉及到人的思維、複雜環境中各種因素的量化還無法解決。今後如何把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結合起來,是一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權變理論是一種較新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為瓊·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其代表作為《工業組織:理論和實踐》。
權變理論認為,組織和組織成員的行為是複雜的,加上環境的複雜性和不斷的變化,使得普遍適用的有效管理方法實質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沒有一種理論和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的情況,那么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選用合適的管理方法。為此,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然後把組織的情況進行分類,建立不同的模式,再選用合適的管理方式。

序言

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制度是由美國首創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改進,已經成為一套相當完整的教育體系。儘管它仍有其不足,目前正根據新的資訊時代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繼續調整、更新與改善之中,但它作為美國乃至幾乎整個已開發國家培養高級企業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MBA教育的特點,首先在於它具有鮮明而獨特的目標,即造就高級綜合管理(GeneralManagement)人才。它不同於以培養高級研究專家為主的其他碩士教育制度,是職業培養性的,因而具有明確的套用與實踐的導向性。其培養對象是有一定管理實踐閱歷的中、青年管理者,經二至三年MBA系統深造,仍回到企業管理的崗位中去,因此是“從企業來,回企業去的”。因為目標是造就位於決策層的、跨職能的高層經理,它講授的管理理論廣而不深,但卻十分強調可操作的具體管理技能的培訓。基於上述獨特目標,MBA教育發展了相應的教學方法論原則及與之配套的一系列親驗性教學方法,或稱參與式、行動式教學法,在傳統的課堂系統講授之外,大量使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模擬練習等新型教學活動。
MBA制度引入我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鄧小平以無產階級戰略家的遠見與膽識,早在1978年末訪美時,就親自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專家來華,培訓我國企業管理幹部。此建議得到卡特及其繼任里根與布希總統的積極回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