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祭祀戲劇研究》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田仲一成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祭祀戲劇研究
- 作者:(日)田仲一成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定價:417.64 元
- ISBN:9787301133828
《中國祭祀戲劇研究》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田仲一成著
《中國祭祀戲劇研究》是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仲一成。內容簡介《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為筆者1981年出版的(東京大學出版會)的中文譯本。原書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祭祀戲劇的產生”,第二篇“祭祀戲劇的發展...
中國祭祀戲劇研究 《中國祭祀戲劇研究》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田仲一成著
《祭祀·禮儀·戲劇:中國民間祭祀戲劇研究》是一本2018年04月02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志峰。內容提要 本書是研究“祭祀戲劇”的專著,作者在全面總結當下學界同仁的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做了頗有價值的獨立學術思考,從祭祀戲劇的概念界定、研究範疇、祭祀戲劇的源流、祭祀戲劇的地域特色、祭祀戲劇的展演...
《祭祀與戲劇集:中國儺戲學研究會30年論文選》是2018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成立30年來優秀論文萃編,總計48篇,60餘萬字,內容包括儺儀、儺戲、儺舞、儺俗、儺藝、儺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儺與民俗、戲劇研究和中外比較研究,作者均為業界知名學者,如張庚、馮其庸、曲六乙...
《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禁忌”現象研究》是張勇風創作的戲曲文化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9月。《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禁忌”現象研究》主要從宗教性禁忌和世俗性禁忌兩大方面進行開掘,具體對戲神禁忌、祀神演出禁忌、戲曲作品家族禁忌、藝人社會生活禁忌和女性觀眾禁忌等幾方面展開詳細的分析述論。在具體論述的過程中,...
(五)儺戲與世界古老國家、民族祭祀儀式戲劇的比較研究。(六)儺戲是研究戲劇發生學的“活化石”。組織結構 理事成員 會長:劉禎 法人代表兼副會長:麻國鈞 副會長兼秘書長:巫允明 副會長:周華斌 康保成 車文明 朱恆夫 杜建華 團體會員 湖南省冷水江儺文化研究基地 江西省南豐儺文化研究基地 山西省潞城市儺文化...
為什麼要研究瀕危劇種?(代序)緒論 白字戲:中國鄉社祭祀戲劇的活化石 第一節 白字戲及其學術價值 第二節 白字戲研究的學術史綜述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 本研究的意義與創新點 第一章 白字戲的人文環境(一)——海陸豐民系與人文考述 第一節 海陸豐民系形成考 一、土著時代 二、中原漢族移民與閩南...
《中國儺戲形態史》是20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懷堂 。內容簡介 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本書以儺戲形態為研究對象。作者通過梳理、闡述、辨正儺戲文獻以及學界研究成果,嘗試將儺戲形態從文化、民俗、禮制其中剝離出來。不同於學界多從文化、祭祀、儀式、舞蹈等角度的研究...
這個時期童子戲的祭祀和演出是並存的,它藉助“了願”等活動,演出數台大型劇目,流傳的劇目有近百個,如《李迎春出家》《九仙姑揭榜》《楊小姐出嫁》《洪山捉妖》《小朱溫》《魏九郎借馬》《唐太宗坐朝》等。演變過程 從童子戲的原始到繁榮階段,可以理清這樣一條思路:巫——侲子——儺戲——童子戲;因而也...
《中國戲劇史》在占有大量材料和田野考察基礎上對我國戲劇發展的歷史作了細緻的梳理,主要從中國戲劇誕生、演變的角度,對中國戲劇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頗為深入、自成體系的研究。認為中國戲劇的源頭在於古代的祭祀儀式,較為原始的形態在當今偏遠地區的祭祀活動中仍可見到。其後依時代為序,對從元至近代的中國戲劇之流變演化...
從長江北邊的南通到太湖和長江口的島嶼上,流傳著一種叫“上僮子”的祭祀儀式;在太湖流域的各縣中,則有宣卷、香誥、說因果、太保書等和神佛信仰結合的種種祭祀和說唱形式;在杭嘉湖地區則有“贊神歌”的賧神活動;在錢塘江以東的寧紹地區和金衢地區則較集中地流行著以各種宗教戲劇為載體的祭祀形式,如目連...
顧其事至簡,與其謂之戲,不若謂之舞之為當也。然後世戲劇之源,實自此始。” 戲曲受印度梵劇影響而形成 許地山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中,從文心和文體(即內容和形式)上對中國戲曲與印度梵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①梵劇並不是純正的悲劇,凡事至終要團圓,“團圓主義可以概括梵劇底文心”...
田仲一成,1932生,文學博士,先後任職於熊本大學法文學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金澤大學文學部、東洋文庫。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東洋文庫理事兼圖書部長。研究方向為中國戲劇史,主要著作有《中國祭祀戲劇研究》、《中國宗族與戲劇》、《中國鄉村祭祀研究》、《中國地方戲曲研究》、《中國戲劇史》...
《中國神廟劇場史》是2005年6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的作者是車文明。內容介紹 劇場研究在戲劇史上是一件重要工作。以中土之民而論,古文獻及文學創作中的「歌八闋」、「舞雩」、「方相氏驅儺」、「楚人揚桴拊鼓、吹竽彈瑟、清歌曼舞」等迎神、降神、祈神、送神之儀式,實為祭祀行為之必然條件...
古儺舞(儺戲)、青陽腔、目連戲都滋生、繁衍在這裡,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現概要介紹如下:貴池儺戲、儺舞貴池儺戲、儺舞是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敬祖、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的古老儀式性藝術形式,是古代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匯蓄和...
田仲一成,男,日本人,日本學士院“中國文學研究”的代表會員(院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洋文庫圖書部長。南京傳媒學院客座教授 人物經歷 1970年代以來,田仲教授撰寫的《中國祭祀演劇研究》等七本中國戲劇專論在中日學界產生巨大影響。2016年初出版的新著《中國鎮魂演劇研究》,充分闡釋了“從祭祀演劇看中國農村...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槓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德江儺堂戲由面具、畫案、法器、儺堂以及儺藝師們的唱跳戲等幾個方面綜合組成。儺戲是一種驅邪納吉、酬神娛人、有民族意識和藝術特點的活動。2006年5月20日,儺戲(德江儺堂戲)經...
整個儺戲集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如獨具一格的儺舞,是一種巫教祭祀與戲劇表演相結合,原始而古樸獨特而詭異的儺文化表演藝術。它在寫實、實用的基礎上,運用典型、誇張化的手法,從人物選材,造型方法上突出人物的真、善、美。如傳統﹑古樸的儺面,在楚人崇巫的獨特審美意識,儺面則成了圖騰膜拜和原始宗教的產物,...
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演出習俗 貴池儺戲在演出期間有隆重的祭祀儀典和風俗習慣。一.迎送儺神:儺戲面具(臉子)被視為儺神,每逢正月搬演儺戲啟用臉子時,都要舉行隆重的迎送儺神儀式。1.迎神下架:正月初六夜,由年首派兩人偷偷去祠堂將裝臉子...
其中有代表性的當屬三岔儺戲和鶴峰儺戲,三岔儺戲音樂以祭戲聲腔、法師聲腔見長,而其聲腔音樂形態可分為單曲體和聯曲體兩種,依舊保留了戲曲音樂的原始形態。而鶴峰儺戲音樂則以正戲聲腔和民間小調最具特色,其發展反映了祭祀聲腔與當地民歌的交融與升華。唱腔形式 儺戲的唱腔有近八十種,生、旦、淨、醜各行有自己...
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貴池儺戲,盡展了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的風采。貴池儺戲是以驅鬼疫祈吉祥為目的請神敬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它以戲曲演出的形式出現,娛神娛人,“人神共賞”。貴池儺戲流布在佛教地九華山北麓的貴池縣境內方圓百十里偏僻清寂的山區,主要流傳在諸湖姜、茅坦杜、唐、元四章,劉街姚、...
戲劇與其它戲藝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通過演員的情景式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社戲 顧名思義,社戲即在社中進行的一種有關宗教和風俗的戲藝活動。它在中國民間廣泛流行。 社戲源於古代官社或私社的祭祀、慶祝活動,隨著戲藝形式的多樣化,社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因各種戲藝形式細分化和專業...
齋戲源自於海南民間的道教祭祀儀式,是中國古代先民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隨著外來戲曲劇種的傳入,祭祀儀式吸收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等成份,逐漸發展成為齋戲。海南齋戲大概在明代產生,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海南齋戲與道教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連,是在道教祭祀儀式基礎上逐步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海南齋...
7.《古巫的足跡》(8千字),載1992年《戲劇藝術》第3期;8.《儺戲:儺壇和戲曲的雙向選擇》(1萬字),載1990年《文藝研究》第6期,此文獲中國藝術研究院1991年中青年優秀論文評獎二等獎;9.《中國巫儺面具產生及其衍變》載1994年台灣《中國祭祀儀式與戲劇研討會論文集》;10.《目連戲的思想內涵與民俗特徵...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這種戲曲藝術形式,曾經一度遍布三湘四水。儺是古代驅疫降福、祈福禳災、消難納吉的祭禮儀式。巫儺歌舞逐步溶入了雜技、巫術等內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並與其他地方戲劇種...
據池州市文化館館長李大成介紹,池州儺是一種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壇、或社樹下)的範圍內活動、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祭祖和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木製彩繪面具為表演特徵的古老藝術形式。它既無職業班社也無專職藝人,傳承僅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襲,宗族師承,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至...
鑼鼓雜戲緊密地依附於山西南部農村的祀神活動,是當地宗教祭祀必不可少的藝術構成。它不能獨立存在,在晉南各縣農村,凡有祀神活動,必有鑼鼓雜戲演出,凡有雜戲演出,必有神廟祭祀,二者不可分離。在這個意義上說,鑼鼓雜戲乃民問宗教祭祀戲劇的一種。研究中國戲劇的歷史發展,不能遺忘這類戲劇樣式。傳承人物 張...
花朝戲,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花朝戲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話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客家地區。明清以來,紫金縣“神朝”樂舞深受鄉民喜愛。後來神朝藝人為了取悅觀眾,常在儀式後以小曲演唱軼聞趣事。花朝戲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其唱腔...
醒感戲最早是為逝者做道場時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表演形式既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宗教,又具有民族傳統藝術形式。集儀式、戲曲為一身 醒感戲集道教內壇儀式與戲曲、雜技(翻九樓等)表演為一身,形成了民間祭祀儀式與山歌小調有機統一、結合的獨特的高腔戲曲劇種。其主旨在於祈求地方平安,演劇與儀式合二而一。納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