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德江儺堂戲)

儺戲(德江儺堂戲)

儺戲(德江儺堂戲),貴州省德江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槓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德江儺堂戲由面具、畫案、法器、儺堂以及儺藝師們的唱跳戲等幾個方面綜合組成。儺戲是一種驅邪納吉、酬神娛人、有民族意識和藝術特點的活動。

2006年5月20日,儺戲(德江儺堂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8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戲(德江儺堂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89
  • 申報地區:貴州省德江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類型,表演特點,唱腔特點,演奏樂器,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德江儺堂戲是古儺的一種,源於古代儺儀。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才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遺存,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最初的祭祀驅邪求福儀式與歌舞說唱,逐漸演變發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種由最初簡單的逗樂、對白說唱發展到具有一定故事情節與表演特色的戲劇。

文化特徵

表演類型

依照民間功能,德江儺堂戲儺祭可分為四類:
一類為“沖儺”,土家族稱之為“槓神”,此為“凶儺”,屬於古代“凶禮”,即為主家消災;
二類為“過關”,此為成人禮,民間以為,小孩出生後,在6歲或12歲時有兩個“關口”,需以儺堂戲予以酬神;
三類為“慶壽”,又稱“還壽願”,意即求儺神保佑老人長壽;
四類為“沖平安儺”“財福儺”,是為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出人平安,屬於古代“吉禮”,其主要步驟為開壇、發文敬灶、搭橋、立樓、安營紮寨、造席、差發五猖、鋪儺下網、判牲、膛白、和會交際、上熟、造船清火、大游儺、送神上馬、安香火。
德江儺堂戲的內容包括驅邪求福、忠孝、愛情、歷史人物傳說等小插戲、獨幕戲、高台戲、到多幕連台戲。由於德江儺堂戲來自於古老的民間,與百姓生活最為貼切而得以長期在民間流傳,並仍保存著它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風貌。儺堂戲中所表演的劇目,多是劇情簡單、非常口語化的、由儺藝師略微進行粗略加工的小戲。

表演特點

(一)平民性——舞台與觀眾最接近
德江儺堂戲的中心舞台是“儺堂”,儺堂就是主家堂屋。儺藝先生在堂屋裡表演,民眾圍在堂屋裡觀看,演員與觀眾可直接交流感情,觀眾可觸摸演員的道具、服飾。演員在演戲時,也可以和觀眾開玩笑。有的戲還須觀眾參與對白,加添台詞。有些台詞則是演員與觀眾間的相互問答,歌聲、笑聲、擠鬧聲、打情罵俏聲渾然一體。戲中所表現的情節,多與村民生活習俗相關。德江儺堂戲的這種平民性,是村民愛看儺堂戲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儺堂戲具有強大生命力,至今仍然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包容性——與任何宗教信仰不衝突
德江儺堂戲以酬神娛人為目的。它的任何劇目表演都圍繞這個目的進行。儺神東山聖公、南山聖母是人類的祖先,儺藝先生們認為供奉人類祖先與任何宗教都沒有衝突,也不會發生矛盾。
(三)人、鬼、神的有機結合
德江儺堂戲主要是以“沖儺還願”、“酬神娛人”為目的,德江儺藝師的活動行為宗旨就是管生不管死。儺活動所做的事情,都與活人相關,就是與死人安葬等法事無關。儺藝師是人,但他能代表神。戲中的神同時也是生活中的人。儺堂戲中有鬼行為的角色,人、神、鬼在儺堂戲中,形成了一種有機的結合。

唱腔特點

德江儺堂戲儺樂的唱腔音樂分為祭祀性音樂和儺壇戲音樂。
祭祀性音樂有禱神音樂、巫舞音樂和小祭音樂,它與儺祭儀式相關,禱神音樂用於對儺公儺婆、道教三祖及列位仙道的敬仰、恭請等,演唱時虔誠、莊嚴、肅穆,氣氛熱烈,蔚為壯觀;巫舞音樂主要是配合儺祭舞蹈的音樂,因而音樂的形態、組合和演唱、演奏均受到舞蹈節律、氣氛和內容等規定;小祭音樂用於儺壇的小祭儀式,是一種念誦性的唱腔,音調是當地的漢語方言土語聲調的稍加誇張和變形。
儺壇戲音樂根據儺戲的分類,可分為正戲音樂和插戲音樂,正戲音樂是為請神還願服務的,其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我國古代宗教音樂的傳統風格,即歌舞樂三位一體,曲調緩慢、節奏平實,由引腔、正腔和尾腔三個部分組成。插戲音樂依附於各種插戲,多為一些娛人的民間戲劇表演,音樂大致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當地的花燈音樂,並形成一定的角色腔;二是傳統正戲吸收本地的一些民間音調;三是外來戲曲影響下而成的唱腔。

演奏樂器

德江儺堂戲中所運用的一切響器均是其音樂中的樂器。一般根據其功能可分為樂器類樂器和法器類樂器。
樂器類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再輔以管弦。打擊樂器包括馬鑼、中鑼、鈸、小擦、鼓,這是中國民間較為普遍的樂器,在德江儺堂戲中廣泛使用於儺戲的正、插戲之中,有時用於儺祭中的法事儀式,使之成為與神溝通的法器,比如鼓演變成“法鼓”,鑼演變成“法鑼”。管弦樂器包括胡琴、簫笛、嗩吶、喇叭(土長號) ,這類樂器進入較晚,往往用於插戲的表演,是在其他當地民間音樂種類或者外來戲曲種類樂器的借入,隨著插戲逐漸脫離儺壇儀式,這類樂器在脫胎於儺壇儀式的儺戲表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儺戲(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演奏樂器
法器類樂器原本不是樂器,而是精神的器物,如師刀、牛角號等,由於其本身是一件可發聲的響器,因而往往配合音樂用於儺祭樂和儺戲樂的表演用以打擊節奏或營造某種氣氛。

代表劇目

儺戲表演分“正戲”和“插戲”,正戲分為全堂戲和半堂戲,德江儺壇戲全堂戲共24出戲,上半堂12出戲,分別是《唐氏太婆》《金角將軍》《關聖帝君》《周倉猛將》《引兵土地》《押兵仙師》《開山猛將》《九州和尚》《十洲道士》《柳毅傳書》《開路將軍》《勾願先鋒》;下半堂12出戲,分別是《秦童挑擔》《三娘送行》《甘生趕考》《楊泗將軍》《梁山土地》《李龍神王》《城隍菩薩》《靈官菩薩》《文王卦師》《丫鬟》《蔡陽大將》《勾簿判官》。
插戲的劇目可分五類:①神話傳說,如《槐蔭記》《鴻雁傳書》等;②歷史演義,如《包公釧美》《薛仁貴征東》等;③改編故事,如《三娘教子》《借屍還魂》等;④生活小戲,如《張浪子薅豆》等;⑤移植劇目,如《東吳招親》《孟麗君》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德江儺堂戲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德江儺堂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狀況

德江儺堂戲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儺堂戲能在德江縣傳承和發展,主要原因是目前受主流文化的衝擊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該地區的人們仍缺乏科學認識、文化生活貧乏,認為儺儀和儺戲可以提供他們生存的某些需要,滿足他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使儺堂戲有了傳承和發展的社會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對文化生活逐步提高的要求,使儺堂戲賴以傳承的客觀條件逐步消失。此外,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年輕一代覺得儺堂戲演出經濟效益低,而不再願意從師學藝。總之,儺堂戲自身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客觀形勢的挑戰,面臨著如何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問題。

傳承人物

張月福,男,土家族,1950年出生,貴州德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戲(德江儺堂戲)代表性傳承人。張月福14歲時投師學藝,先後拜十三人學習儺祭儀式、儺法事、儺歌儺舞、儺戲、儺技神功等,全面掌握了德江儺堂戲的全部表演技法,是茅山教黑虎玄壇的第三十九代傳人。他曾多次參加各類儺戲演出,其表演在國內外均受好評,為德江儺堂戲的傳承、宣傳、資料採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安永柏,男,土家族,1964年生,貴州德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戲(德江儺堂戲)代表性傳承人。安永柏1979年隨父學習儺堂戲,1984年正式拜師學藝,全面掌握了德江儺堂會的全部技藝,1991年藝成請職,為掌壇師,在農村從事儺藝活動。2006年赴日本沖繩、東京等地表演,深受外國觀眾好評。現培養傳人多名,為德江儺堂戲的傳承、宣傳、資料採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保護措施

德江縣是發掘、研究儺文化啟動較早,是第一個到北京展演儺堂戲及面具風采,並獲得很大反響的地區。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德江縣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對儺堂戲進行了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德江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儺戲(德江儺堂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德江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繼續獲得儺戲(德江儺堂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1986年11月23日至27日,德江儺堂戲在貴陽舉辦的“儺堂戲學術討論會”上作了匯報演出,專家學者們給予了讚賞。
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德江為主體的“貴州民族民間儺戲面具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正式展出,在全省展出的235面儺戲面具中,德江占了107面。
儺戲(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的面具
2003年,德江縣人民政府成功承辦了“2003中國梵淨山儺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4年8月2日至3日,多彩中華系列歌舞表演之德江儺堂戲在山西博物院盛情開演。來自貴州德江儺堂戲協會的演員們為觀眾奉上了一場具有民族風情的文化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