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鄴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樂諸神”。五溪文化中的這種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別是七甲坪鄉猶存,稱為辰州儺,又稱土家儺。
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誌》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數日,荒誕不經,里中習以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誌》也記載有辰州儺戲的影響:“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文化特徵
行儺時分為三個部分:儺祭(即做法事)、演儺戲(又稱儺堂戲)、演儺技。儺戲按其內容形式有儺堂戲、小戲、大本戲之分,是法師請神演變而成;表演劇情簡單,小戲已具小型戲曲特徵,大戲的戲曲化程度較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鮑三娘》等,儺技為絕技雜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過火槽、踩犁頭等。
辰州儺戲聲腔屬高腔體系,強烈地方性的唱腔體現了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徵,以“一啟眾和”的幫腔形式為其音樂特徵。儺祭、儺戲不用絲弦、只用鑼鼓鈸的伴奏又為其一特色。
法師在行儺時用的辰州符,能治病救人,化解心理危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辰州儺所包含的儺祭、儺戲、儺技及其面具藝術是中國古老而神秘又富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堪稱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在湘西北的民間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當地人民民眾長年生產、生活、文化傳承的縮影,是湘西北地區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辰州儺戲作為一種色彩鮮明的古老藝術而言,其歌舞戲曲又具有神靈人格化,內容情感化、形式多樣化的可劇可唱性的特徵,是現代戲劇的活化石。
傳承狀況
現存於沅陵縣七甲坪鎮的辰州儺的主要傳人僅17人,辰州儺淵於荊楚,輻射於巴蜀吳越秦等地,曾一度影響中原。
傳承人物
聶滿娥,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李福國,男,1963年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保護措施
金承乾一直從事民眾文化工作和致力儺文化的傳播,早年參加工作在文化站時組織藝人“舊瓶裝新酒”表演革命現代戲,“文革”期間保護老藝人和珍貴的儺文化資料和道具;1981年牽頭組織成立七甲坪業餘陽戲劇團,1994年10月帶著《上刀梯》《下火海》兩個節目代表懷化地區參加湖南省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均獲一等獎。1997年至2015年湖南、四川、浙江衛視和中央戲劇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先後來七甲坪拍攝儺戲專題片和欄目;2004年,七甲坪老年大學成立,金承乾擔任校長開設儺文化班教授學員。2005年七甲坪陽戲劇團更名為沅陵辰州儺文化藝術團,金承乾植根七甲坪這片文化沃土與藝術團成員一起蒐集整理創作編導出了《三媽土地》《觀花教子》《刀梯舞》《搬開山》《梁山土地》《茅古斯》《儺之戀》等優秀儺戲節目30多個,屢獲省、市、縣節目匯演金獎;藝術團每年為湖南省沅陵縣民眾和學校、村居、社區演出四、五十場次,並應邀遠赴廣東清遠、湖北武漢、貴州遵義、湖南邵陽、張家界、懷化等地進行了展演,將辰州儺發揚光大走出了山門。
湖南省沅陵縣相繼舉辦了“沅湘儺戲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沅陵首屆辰州儺文化藝術節” 和儺戲展演周活動,出版辰州儺戲專著3本、經典劇目光碟1套,受到學術界和媒體廣泛關注。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儺戲(沅陵辰州儺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沅陵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沅陵縣博物館、沅陵縣考古研究中心)。
主要流派
現存於沅陵縣七甲坪鎮的辰州儺,分為“上河教”和“河南教”兩大教派,曾有61壇。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9月17日晚,沅陵縣第二屆辰州儺文化(儺戲)展演在七甲坪鎮拉開序幕。
2018年12月,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石光輝副教授及其攝製團隊一行9人來到沅陵縣七甲坪鎮拖舟村,對辰州儺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聶滿娥進行專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