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漢文化旅遊同盟
- 成立時間:2007年10月28日
- 成立地點:江蘇徐州
- 屬性:旅遊合作組織
- 同盟城市數量:24個
締結背景,同盟城市,徐州,商丘,漢中,洛陽,西安,宿遷,宿州,淮北,淮安,淮南,亳州,連雲港,寶雞,鹹陽,鄭州,揚州,濟南,曲阜,棗莊,臨沂,太原,酒泉,樂山,興山,
締結背景
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江蘇徐州在漢文化旅遊方面已經做出了特色品牌,在徐州市的倡導下,締結中國漢文化旅遊同盟的24個城市將在漢文化旅遊線路組合、聯手拓展國際客源市場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來自商丘、洛陽、西安、漢中、鄭州、揚州等24個漢文化城市旅遊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及相關學者、專家匯聚徐州,研討整合開發漢文化旅遊資源與產品,聯手塑造漢文化旅遊品牌,推進旅遊市場互動等事宜,以誠信合作、互利雙贏為目標。
此次參加締約的城市東至連雲港,西至酒泉,南至樂山,北至太原,分屬9個省,其中大多數是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有的還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豐富的兩漢文化資源是24個城市的共同特色。漢文化旅遊同盟將以共同打造漢文化旅遊品牌為基石,在旅遊線路組合與產品包裝、相互呼應舉辦漢文化主題旅遊、聯手拓展國際客源市場等方面展開合作。
“中國漢文化旅遊同盟”的成立,更是突破區域旅遊合作的傳統框架,對提升漢文化的整體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資源共享、市場聯動、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區域經濟發展新局面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同盟城市
徐州
徐州漢文化景點:徐州漢文化景區、徐州漢城、沛縣漢城、豐縣漢皇祖陵景區、沛縣漢高祖原廟、泗水亭、歌風台、拔劍泉、徐州漢楚王陵墓群、獅子山楚王陵、龜山漢墓、北洞山漢墓、徐州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等。
商丘
建武元年(25年)十一月,劉永於睢陽登基,自立為天子。
商丘漢文化景點:芒碭山漢文化景區、漢興源景區(劉邦斬蛇碑等)、大漢雄風景區、陳勝園景區(陳勝墓等)、漢梁王陵景區(梁孝王陵、李王后陵、梁共王陵、四神雲氣圖石室壁畫等)、漢高祖廟、造律台、梁園、芒碭山漢代禮制建築基址、張飛寨、商丘古城、碭縣故城、芒碭山漢文化博物館、商丘博物館漢畫像石館等。
節日舞會:芒碭山漢儺舞、芒碭山漢服節等。
漢中
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劉邦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漢王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取國號為“漢”,建立漢朝。自此,就有了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洛陽
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從公元25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獻帝滅,經歷了196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西安
漢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郡。
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
縣十二:
長安縣,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
新豐縣,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
藍田縣,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
華陰縣,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武帝起。莽曰華壇也。
鄭縣,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
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
南陵縣,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
奉明縣,宣帝置也。
霸陵縣,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
宿遷
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宿州
秦末,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這裡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霸王別姬的曠古悲劇均發生在這裡。
淮北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縣,屬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占領相縣。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司馬尼屠相。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項羽分封滅秦國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降將18人為諸侯王,以梁、楚舊地九郡自立為西霸王,泗水郡屬西楚國。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楚漢在濉水大戰,劉邦50萬兵敗北,相縣仍屬西楚國泗水郡。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縣,直屬漢廷。因相城古為沛郡(國)治所,又稱大沛。而稱今江蘇沛縣境內的沛故城為小沛。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淮南王英布叛漢,劉邦在相縣擊敗英布,沛郡歸漢,領37縣,屬地內僅設相縣。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為大將居翁相城侯封地,為相城侯國,後復為沛郡。
王莽篡漢建新朝,於始建國元年(9年),改沛郡為吾符,改相縣為吾符亭。東漢相縣屬豫州。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劉秀改封其子劉輔為沛王,沛國仍都相。三國·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相縣改屬豫州譙郡。
淮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楚州區)、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回響。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湧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淮南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 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台縣屬沛郡下蔡縣。?
亳州
西漢,譙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制;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制。
東漢建安末年,析沛國之一部署譙郡,譙的地位更顯重要。
連雲港
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寶雞
寶雞古稱陳倉,據《三秦記》記載,陳倉以古陳倉山(今雞峰山)得名。寶雞之名始自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這裡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鹹陽
漢高祖(劉邦)元年,被項羽毀了的鹹陽得到恢復,取名新城。七年又劃歸長安,所以司馬遷說,長安是原來的鹹陽。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早期、中期的七個漢陵,軍沒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於長安南原外,其餘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鹹陽原上,所以漢後把鹹陽原也叫五陵原。如劉邦的陵邑叫長陵縣,曾顯關東豪族萬戶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達五萬戶。長陵邑遺址在今市區內韓家灣鄉怡魏村。
鄭州
鄭州漢文化景點:無
揚州
濟南
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春秋左傳》),系因本市諸泉匯為濼水,故名。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音洛,四聲)”字即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曲阜
曲阜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古稱魯縣,是周朝時期魯國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曲阜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棗莊
棗莊位於山東省南部,東依沂蒙山,西瀕微山湖,南接兩漢文化勝地徐州,北臨孔孟之鄉曲阜、鄒城,是山東省第四個設立的地級市。二戰時,台兒莊戰役在此爆發。棗莊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現代化城市,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130年的工業文化;處於“一山、一水、兩漢、三孔”黃金旅遊線上,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素有“魯南明珠”之稱。
臨沂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 東安郡和城陽國。
太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定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并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
酒泉
酒泉地區是我國西部土地開發利用最早的區域之一。
先秦時,這裡稱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漢以前,上古為羌戎所居,羌、戎為這裡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烏孫即“戎”的轉音。三危地與三危山有很大區別,三危山是敦煌一帶的一座山體,三危地則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個廣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羅布泊以東、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於以後所稱的州、郡區劃範圍。由此看出三危地並不包括今酒泉市。實際上,最早烏孫原住張掖以西靠祁連山一帶,月氏住張掖以東河西地區,到奴隸社會階段,整個河西方被月氏獨占。到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遷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帶,征服了那裡的塞種人,留居下來,史稱“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連間的,史稱“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間,酒泉一帶為匈奴族駐牧地,故又稱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進軍河西,這年秋天打垮了渾邪王,把匈奴殘部追逐到玉門關外,西漢王朝交中原幾十萬人遷來河西酒泉等地居耕,於是這裡的文明昌盛開始了新的一頁。距今2109年前的西漢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時,漢朝設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為郡名的。而《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設定敦煌縣的時間,而不是置郡的時間,因此,不能把置敦煌縣的時間定為建郡的時間。不過酒泉縣與酒泉郡卻同時建於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當時不叫酒泉縣而稱“祿福縣”,為郡的駐地。直到西晉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祿福為“福祿”。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縣,肅州的名稱開始套用。
從西漢設定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稱酒泉郡,長官稱太守,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鎮長官稱鎮軍,仁壽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僅存州、縣兩級,改酒泉鎮為肅州,州的長官為剌史。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屬吐蕃(中國古代藏族政權名稱),並建“肅州千戶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據。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屬回鶻(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宋(公元960-1279年)時,酒泉歸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稱西夏國),西夏敗亡後,酒泉歸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公元1271-1368年),設肅州路,長官稱“達魯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肅州衛,長官稱“指揮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為肅州直隸州,設知州。中華民國(1911-1949年),於1912年置安肅道,設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為“行政長”。公元1936年改設為甘肅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長官為專員。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專區,設專員至今。
據考古資料和文化遺存、文字記載,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廣布,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畜牧業已很發達,並有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生產。優越的地理環境,富饒的自然資源,為這塊肥美的土地較早地被人們開發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條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灘以北就採集到屬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楊家橋鄉鳴山村發現石器,1979年在玉門關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缽各一件。經考古鑑定,和玉門火燒溝文化同屬一類。足以證明,最早在新石器時代(上古為羌戎所居之地),這裡已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水平,並且發展了手工制陶業和畜牧業。今酒泉市境內的馬營河、豐樂河、討賴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後,就有人類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個鄉、鎮中,有17個鄉、鎮範圍內都有先民的業績遺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門關等處,多次發現漢代屯田遺址,其溝渠、田埂遺蹟,至今清晰可見。《史記.大宛傳》記,公元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來二歲,“歲余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試想如果當時敦煌農業不發達,這些軍需糧秣的籌集供應是無法實現的。可以肯定,西漢的酒泉、敦煌一帶,不僅是集結軍隊和出兵的前哨陣地,而且是中國西部區域開發的基地。
樂山
樂山是四川文化較發達的地區之一,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今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實物可以窺視到漢代樂山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遺蹟。唐代,樂山修建了龐大的凌雲大佛工程(樂山大佛)。宋代,樂山最出類拔萃的人物是蘇東坡父子三人。近現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樣的大文人。嘉州畫派獨樹一幟,在四川國畫界有很高聲譽。
樂山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樂山境內留存著上萬座漢崖墓,特別是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樂山。東晉以後,佛教寺廟與日俱增,香火日趨旺盛。唐宋時期,樂山為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從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建成的樂山大佛,宏偉端莊、舉世聞名。宋、元、明、清,樂山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現在,全市有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樂山大佛、麻浩崖墓、萬年寺普賢銅像、峨眉飛來殿;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