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刺史部是指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三刺史部
- 時間:漢武帝元封五年
- 目的: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 含義: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十三刺史部是指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十三刺史部是指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漢代置監察區,是漢代十三刺史部 之一,範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隴縣、冀...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
交趾刺史部(越南語:Giao Chỉ thứ sử bộ),西漢政區。東漢初改為交州刺史部,所以習慣上通稱交州刺史部(越南語:Giao Châuthứ sử b...
漢代置監察區,是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範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
涼州刺史,涼州刺史部的最高官員。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同時戊己校尉、護羌校尉、雍涼都督等職。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今南京。相送:互相送別。江津:江邊渡口。彎:水灣。彎曲處。原得:願意得以。篙櫓:竹篙和船櫓。折:折斷。交:...
交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āo bù,是指地區名。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 交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āo bù,是指地區名。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
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
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
都察院:全國最高監察監督中心,負責稽查全國十三刺史部和司隸大小官員。1、下設機構:侍院:負責監察在京官員及司隸地區事務。屬官:台令(主管)一人,官從六品;侍...
東漢行政區劃,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的郡國並行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行政區劃,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力...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
十三部中有十一部採用了《禹貢》和《職方》里的州名,都叫做某州刺史部,因此習慣上又以一部為一州,合稱十三州。征和四年(前89),又設定司隸校尉一職,掌察...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設13刺史部為監察區,涿郡屬幽州刺史部。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稱垣翰郡。後在東漢時又復稱涿郡。...
漢代基本沿襲秦制,另外,漢武帝時設十三刺史部(因其中十二部以舜帝十二州為名故又稱十三州),長官為刺史。 唐朝時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的軍政長官。到...
《漢書·武帝紀》說,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漢武帝用《禹貢》、《職方》中的11個州名(冀、兗、徐、揚、荊、豫、幽、並、梁、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