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既是一部反映中國文論歷史全貌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用於研習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材。八十年代,復旦大學中文系王運熙、顧易生教授就曾主編三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代表了建國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所達到的最高成就。該書被國內許多大學中文系普遍採用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教材,對教學產生了廣泛影響。2001年11月,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新版,定名為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2007年8月再版。全書上下兩冊,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 作者王運熙、顧易生 主編
  • ISBN:9787309056440
  • 類別:學術
  • 定價:¥88.00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11月(2007年8月再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編者簡介,目錄,相關評論,

內容簡介

全書依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編,說明我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過程。全書內容系統,對於詩文、小說、戲劇各文學領域的理論批評,對於歷代比較重要的批評家及其論著,均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本書在撰寫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觀點穩妥,敘述平實;同時注意吸收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在一些問題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編者簡介

王運熙,男,1926年6月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合作主編並參加其中《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的撰寫)、《中國文學批評史》(合作主編並參加撰寫)、《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文心雕龍探索》、《樂府詩述論》、《望海樓筆記》、《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運熙卷》、《李白詩選》、《李白研究》等。

目錄

上冊
第一編 先秦兩漢
緒論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經》、《尚書》、《國語》、《左傳》中所反映的文學觀念
第二節 孔子(附《易傳》)
第三節 孟子
第四節 荀子(附《禮記·樂記》)
第五節 老子、莊子
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大序
第二節 司馬遷
第三節 揚雄
第四節 班固和王逸
第五節 王充
第二編 魏晉南北朝 
緒論
第一章 魏晉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曹丕曹植
第二節 陸機
第三節 晉代的賦論和總集的編纂
第四節 葛洪
第二章 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文筆說
第二節 聲律論
第三節 裴子野蕭統蕭綱
第四節 顏之推蘇綽
第三章 劉勰《文心雕龍》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基本思想
第三節 論內容、形式和體制
第四節 論風格與文風
第五節 論文學與自然景物、時代的關係
第六節 論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
第七節 結語
第四章 鐘嶸《詩品》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論五言詩的思想藝術標準和歷史發展
第三節 論五言詩作家及其流派
第三編 隋唐五代 
緒論
第一章 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隋代文論和唐初史家、政治家的文學觀
第二節 陳子昂等
第三節 劉知
第四節 李白
第五節 殷瑤與《河嶽英靈集》
第二章 唐代中期的詩論
第一節 杜甫和元結
第二節 皎然、高仲武
第三節 白居易
第四節 元稹
第三章 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
第一節 古文運動的前驅者
第二節 韓愈
第三節 柳宗元
第四節 韓門後學
第四章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
第二節 司空圖及其他
第三節 五代的文學批評
第四編 宋金元 
緒論
第一章 北宋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宋初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歐陽修(附梅堯臣)
第三節 王安石(附李覯和曾鞏)
第四節 蘇軾(附蘇洵、蘇轍張耒
第五節 黃庭堅
第二章 南宋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呂本中和張戒
第二節 陸游、楊萬里和姜夔
第三節 朱熹和理學家的文學觀
第四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和戴復古劉克莊
第三章 宋代詞論
第四章 金元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金元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戲曲批評的萌芽和金元曲論
第三節 小說批評的萌芽及羅燁《醉翁談錄》
下冊
第五編 明 代
緒論
第一章 明代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明初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李夢陽何景明(附徐禎卿
第三節 李攀龍王世貞及其他
第四節 唐宋派
第五節 公安派與競陵派
第六節 陳子龍與艾南英
第二章 明代的戲曲批評
第一節 明初的戲曲批評
第二節 嘉靖、隆慶時期的戲曲批評
第三節 吳江派與臨川派的論爭
第四節 王驥德和晚明其他戲曲批評家
第三章 明代的小說批評
第一節 歷史小說論
第二節 吳承恩及謝肇涮
第三節 李贄與葉晝
第四節 有關《金瓶梅》的批評
第五節 馮夢龍及其他
第六編 清代前中期
緒論
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錢謙益吳偉業馮舒和馮班
第三節 侯方域魏禧(附廖燕)、汪琬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文論
第一節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槐、姚鼐
第二節 漢學家的文論、章學誠《文史通義》
第三節 陽湖派
第四節 阮元與清代駢文理論
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詩論
第一節 王士稹
第二節 葉燮《原詩》
第三節 沈德潛
第四節 宋詩派及厲鶚
第五節 袁枚
第六節 翁方綱
第四章 清代前中期詞論
第一節 陳維崧及陽羨派
第二節 朱彝尊及浙西派
第三節 張惠言、周濟及常州詞派
第五章 清代前中期戲曲批評
第一節 金人瑞的戲曲批點和清初的曲論
第二節 李漁
第三節 洪升和孔尚任(附劉廷璣吳儀一
第四節 地方戲繁盛時期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小說批評
第一節 金人瑞
第二節 毛綸毛宗崗父子與張道深
第三節 蒲松齡、紀昀與有關《聊齋志異》的評論
第四節 曹雪芹脂硯齋及其他
第五節 “臥本”《儒林外史》的評點
第七編 近代
緒論
第一章 近代的詩文批評與詞論
第一節 龔自珍、魏源及其他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及洪仁
第三節 梅曾亮方東樹姚瑩、曾國藩等桐城派與何紹基陳衍宋詩派
第四節 梁啓超黃遵憲等“詩界革命”與裘廷梁的白話文體論
第五節 章炳麟、南社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文論
第六節 劉熙載譚獻陳廷焯等詞論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第二章 近代戲曲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19世紀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二節 梁啓超、姚華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三節 王國維的戲曲理論
第四節 《二十世紀大舞台》雜誌和吳梅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三章 近代的小說理論批評
第一節 梁啓超與“小說界革命
第二節 吳沃堯
第三節 徐念慈黃世仲弟兄
第四節 王國維與王鐘麒黃人中國古典小說
第五節 林紓的翻譯小說理論
第六節 管達如的《說小說》和呂思勉的《小說叢話》

相關評論

復旦版《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作者談
反映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文學批評史 
——復旦版《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作者談
復旦版兩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以下簡稱《新編》)即將問世,作為“九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和面向21世紀的新教材,《新編》究竟“新”在何處?與原來的三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以下簡稱三卷本)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為此,我們專門請王運熙顧易生兩位主編及各位參加編寫的教授就這些問題做了回答。
內容闡釋:力求反映學術界的最新觀點,許多篇章反映撰寫者本人最新研究成果。
王運熙《新編》與以前三卷本批評史相比,內容方面變化較大。三卷本的上冊是在60年代初,即文革前寫成的,當時受“左”傾思潮影響比較嚴重;中下冊分別是在80年代初、中期出版的,那時在思想觀念方面也還沒有完全擺脫“左”傾思想的束縛。就拿唐代的文學理論批評來說,由於白居易比較強調詩歌的社會作用,主張詩歌要反映國事民生及與政治有關的現實內容,我們在三卷本中便對其評價很高,認為他的文學理論思想是現實主義的,是進步的;而對另一些人如皎然、司空圖等,由於他們在文學批評中強調藝術性,三卷本便把他們的思想說成是落後的、形式主義的。對此,《新編》作了較大的修改。《新編》在內容方面也有在三卷本基礎上進行刪減壓縮的。如傳為司空圖所作的《二十四詩品》,前幾年有學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不是司空圖所作,雖然目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我們認為考證者所提供的材料比較翔實,頗有說服力,所以我們在《新編》中對《詩品》沒有作過多的介紹。這並不影響司空圖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因為他的文學理論觀點可以在其他一些單篇論文中表現出來。
除了修正了過去的一些觀點外,《新編》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如三卷本中沒有關於陸龜蒙的詩歌理論,《新編》則吸收了七卷本《通史》的成果,對他做了一些介紹。他有一首長詩《酬謝襲美先輩》較為具體地評價了陸機的《文賦》與劉勰的《文心雕龍》,這是對文學批評著作進行評價,在唐代文論中是罕見的,值得重視。
楊明我們撰寫《新編》,特別注意吸收這些年來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包括七卷本《批評通史》的成果,力求反映學術界最新的觀點。如先秦道家思想對文學批評的影響,這是近年來學術討論中比較熱門的話題,我在撰寫《新編》的有關章節時,吸收這方面的成果比較多一些,雖然道家的某些言論並不是直接談文學的,甚至不是談文藝的,只是一種哲學思想,但卻對後世文人產生了影響,他們從中吸收某些觀念,把它們運用到文學批評中。我們注意把這樣的研究成果汲取到我們的《新編》中來,使其內容更加充實。
顧易生:新編本許多篇章反映了撰寫者本人最新研究成果。例如三卷本中對宋代婉約詞的創作思想評價較低,並批評李清照《詞論》“片面強調音律”。新編本則揭示宋人詞學他們強調“情”為人所固有、天所賦與,這裡閃爍著個性解放的新興意識光芒。為宋時文學批評領域靈秀之所鐘。這是我十餘年來思想認識的發展。我去年夏天在澳門大學中華詞學國際研討會上所作《關於李清照〈詞論〉的幾點思考》的報告中反思舊說,指出李清照論詞更有展示詞律自由寬鬆一面,並為以聲律服務於抒情寫景做出示範。她的審美興趣非常寬廣,力圖以詩賦散文表現手法來充實開拓詞境,從而肯定宋詞中文學性與音樂性結合的經驗,認為這是自由與規律統一的一種創造。當時許多絕妙好詞,既卷舒自如、長短錯落、接近口語,而吟誦起來又情韻盎然,箇中奧妙是永遠值得人們借鑑的。該文得到不少與會專家的肯定,並為《文學遺產》今年分3期所轉載,其中主要論點收入《新編》。又如三卷本“清代詩文批評”部分原由我執筆,新編本改請鄔國平君執筆。鄔君專門從事清代詩文與文論研究十餘年,功力深厚,新撰書稿,不僅較原三卷本大有超越,比鄔君數年前所著《清代文學批評史》也有所發展。
黃霖:與三卷本相比,《新編》在內容上的變動主要體現在增、減、刪、改幾個方面。就我負責撰寫的明清部分有關章節來說,對於有關《金瓶梅》的文學批評,在三卷本中根本未作任何介紹,更談不上評價,而在《新編》中則增加了整整一節。關於清代張竹坡的文學批評理論也增加了篇幅,另外還增加了有關桐城派方面的內容與人物評價。《新編》的內容雖基本以三卷本為基礎,但一些章節修改的幅度是相當大的,如關於《紅樓夢》、毛宗崗等章節都重新寫過。改不僅是指內容篇幅方面的修改,也包括觀點的修正。如對太平天國、桐城派文學思想的評價,《新編》較之三卷本批評史均有很大差異。改變了過去那種由於強調政治而過分抬高太平天國文學思想地位的作法,而對桐城派曾國藩對文學特性的認識則做了較多的肯定。另外,原來三卷本批評史對章太炎的評價也存在偏高的傾向,我們吸取時賢的新觀點,在《新編》中對其做了重新定位。
鄔國平我教《文學批評史》課程從清代一直教到近代,原本三卷本教材這一部分量太大,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新編》對這一部分作了大幅度的壓縮,從原來的十八九萬字減少到12萬字,修改後,內容更加集中,原來枝蔓的東西刪除了,主要線索突出了,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材料,新的發現。這樣既反映了新的研究成果,又有利於教學。較之三卷本,《新編》實在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指導思想:文學批評是以文學而不是思想或政治為第一要素,更加強調文學的審美特徵與審美功能。
王運熙剛才黃霖同志談到三卷本批評史對章太炎評價偏高問題,這也是與對文學審美特徵的認識有關。章太炎他們用史學家觀點評價文學,強調真實,反對虛妄,而我們則強調對文學審美特徵的認識。
袁震宇:我所負責撰寫的章節,除了注意文字簡潔、引文準確以外,尤其注意修正三卷本中一些不無偏頗的文字,如關於太平天國的曲論部分,刪除並修改原文中某些受當時論界影響的溢美之詞。另外,撰寫時儘量貫徹“古為今用”的原則,如論述李贄等人變革與創新理論時,注意指出這些觀點的現實意義;論述吳江、臨川之爭及王驥德《曲律》時,比較注意他們理論、創作的得失,指出其片面性,力求辯證與統一,並注意他們以人(觀念、讀者)為本的精神等。
鄔國平剛才王先生講到三卷本,由於編寫受時代局限,對歷史某些批評家及其論著的評價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我還想補充一點,即當時還特別注重政治道德,這甚至影響到章節的編排,如在三卷本中清代第一章即列“清初三大思想家”,事實上錢謙益是黃宗羲的老師。黃宗羲的某些思想是從錢謙益那裡接受過來的,但三卷本可能考慮到錢謙益曾經投降清朝,而黃宗羲則在明朝覆亡後屢拒徵召,隱居著述,有民族氣節,所以作了那樣的編排,其實那樣編排是不合理的,那樣編排講課時有些東西很難交待清楚。現在調整過來,一來恢復了歷史的本然,另一方面也扣住了批評史是文學批評的歷史這一主題,從而給像錢謙益這樣的人在文學批評史上一個恰當的地位。
楊明鄔老師講的情況體現了我們撰寫《新編》的指導思想,即文學批評是以文學、而不是以思想或政治為第一要素,如先秦兩漢的文學批評,原來有的批評史對王充評價很高,因為他論文崇尚實用,反對虛妄,實際上他崇尚的文是套用性文章,對具有審美特徵的文是看不起的。《新編》認為他“頗缺少文學的眼光”,我們認為這種評價很好,因為這貫徹了“文學是審美的”這一原則。由於時代的發展,我們這些編寫人員的文藝理論思想也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這也體現在《新編》撰寫過程中,如對文學本質的認識,與以前相比即有很大的變化,過去比較強調文學是現實的反映,並把它貫穿在三卷本的《批評史》中;現在更強調文學的審美性質與審美功能,並由此區分文學與非文學。
體例框架:基本保持並發揚了已為教學實踐和學術界所肯定的實事求是、材料豐富、系統性強和可讀性強的特點。
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與原三卷本相比,在闡釋論述內容方面有很大更新,而在體例框架方面基本保持並發揚了三卷本已為教學實踐和學術界所肯定的實事求是、材料豐富、系統性和可讀性強等特點。考慮到這是教材,應儘可能讓讀者把握原始資料,品嘗“梨子”的原汁原味,俾有獨立思考與進一步研究的廣闊餘地。
王運熙關於體例框架問題,也許有人認為陳舊了一些,但我認為,作為本科生的教材,主要還是要有利於全面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基本知識,有利於教學,有利於把歷史真相介紹給同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編》的這種體例框架究竟如何,最終還是要通過實踐,看實際效果。
楊明體例框架問題實際上都涉及到科學研究是求實還是求新鮮感的問題。我以為僅僅求新鮮感,不符合科學研究的原則。我們的原則是求實創新,即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創新。作為學術論著,也許用新的體例框架更能給人以心理上的一種衝擊力,但作為教材,我認為還是實在一些好。
鄔國平復旦《批評史》講求的是踏實積累,反映了一種踏實的學風,我們研究對象是審美的,研究的方法是求實的、科學的,不專門講究新名詞,不刻意追求心理上的新鮮感。
王運熙我還想補充一點。這次我們的《新編》將原來的三卷本改為兩卷本,這主要是從總體地位平衡這一角度考慮的。原先三卷本不是同一時期寫成的,由於受時代所限,上冊里很多東西原先不敢寫進去,從先秦到唐代只寫了300來頁,而下冊的清初到近代就寫了700多頁,占整個批評史的一半還多。從總體看,分量很不平衡。所以《新編》對先秦到唐代不符的內容進行了充實,而對近代部分進行了大量刪減,並將宋、金、元的批評史劃歸上冊,將明代劃歸下冊,這樣基本上能反映各個時期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通史上下兩冊的分量也大體平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