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載刀
司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
古今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鹹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興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
晉武帝衍以
鹹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百勝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勝。"
安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黃武中累
功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定業: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齊高帝肖道成,以
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
定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
善勝:古代名刀。《梁書·陶弘景傳》載:"大通初,令獻二刀於高祖,其一名善勝,一名
威勝,並為傳寶。"
威勝:古代名刀,見"善勝"條。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云:"
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之'。"
騰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
後蜀李雄,以
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
玉環刀:古代名刀。《南史·劉懷慰傳》:"
齊高帝以懷慰為
齊郡。
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大夏龍雀:古代名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鍊鋼刀,
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
懷遠,可以柔逋;如風
靡草,
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書·地理表》:"忠州貢文刀。"
巨刀:刀的一種。《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誤,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促舟全錯,半垂刀一枚。"
龍刀:古代名刀。《梁·簡文帝》:"龍刀橫脖上,畫尺墮眾前。"
龍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蘊傳》:"為
廣德令,欲以將領自奮。每撫刀曰:龍泉太阿,汝知我者"。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闐國傳》:"開寶二年,國王男總貢玉把刀"。
百鍊:古代寶刀。晉·崔豹《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百鍊,……"。
百辟刀:古代兵器。
魏武帝曹操令制。《藝文類聚 六十 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
五官將(
曹丕),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
曹植《
寶刀賦》:"'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
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
高啟《
遊俠篇》:"新削安陵刀,光奪眾目眠。"
犵黨:古代名刀。宋·輔《
溪蠻叢笑》:"出入坐臥,必以刀自隨,小者尤?利,名犵黨。"
阮師刀:古代名刀。晉·楊泉《
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其刀平背狹刀,方口洪首,截輕微之絕然發之系,斫堅鋼無變動之異,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書》:"陳寶赤刀大訓
弘壁琬琰在
西序。"
鄭玄註:"赤刀者武王誅紂時刀,赤為飾,周之正色。"《
博物志》:"赤刀,周之寶器。"
含章:古代名刀。《
典論》:"丕造
百辟寶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靈寶: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
靈龜,名曰靈寶。"
張飛刀:名刀的一種。三國時期張飛所佩的腰刀。又稱"
新亭侯"。《刀劍錄》:"張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珠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
寶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爾傳》:"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
鄭刀:古代名刀。《周禮·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
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青犢: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二曰青犢……"。
鳴鴻刀:古代名刀。《洞宴記》:"
武帝解鳴鴻之刀,以賜
東方朔,刀長三尺,朔曰:'此刀
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猶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自手中化為鵲,赤色飛去雲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
下禮官諸儒議
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
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孟勞:古代名刀。《谷粱傳·魯僖公元年》:"公子友謂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回:'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
神刀:刀的一種。相傳為
諸葛亮指揮下百鍊而成。《蒲元傳》:"元性多奇思,於
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漢水鈍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申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環者,乃是其
遺範。"
項羽刀:相傳為
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
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
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
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仙人
王方平,降陳節之有,以刀一口,長五尺三寸,名
泰山寶環,……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獨臥卦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有從汝求者,可爭與之。後果有與載錢百萬
清刀者。"
素質:古代名刀。《
北堂書鈔》
魏文帝曹丕《
典論》:"余造
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御覽·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
古今刀劍錄》載:"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
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北京以
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銘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宣武帝恪,以
景明元年於
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
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神術: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秦符堅,以
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銘曰神術。"
建義: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西奈
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名建義。"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
古今刀劍錄》:"
後趙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
名刀錄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漢代斷馬劍演變而來。《玉梅》:"
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
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
柔鋌,數宿則成。"
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筋。
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
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
金如意。"
脫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脫光。"
朝儀刀:《刀劍錄》:"
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警惡刀:古代名刀。《
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
斬馬刀、
柳葉刀、
朴刀、
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
蝴蝶刀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
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為千牛刀。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
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
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
短刀。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長四寸。"
儀刀:唐代軍刀。《
唐六典》:"
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
鄣刀、
橫刀、
陌刀。"始為
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
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
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
羽儀所執。"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
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
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
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鉤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 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
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溫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為明
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
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
軍器所造
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
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淨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遊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彎,今
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寶刀:鋒利鋼刀的泛稱。《南史·陳世祖傳》:"為臨川王,夢
梁武帝以寶刀授已。"魏文帝《
典論》:"丕造
百辟寶刀,其一文似
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
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
吳地作刀最為鋒利,故張華詩讚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