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野戰部隊,由中原軍區所屬陝南軍區機關和部隊為基礎編成。1949年5月1日,根據軍委命令,陝南軍區第十二旅、第十七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1985年第19軍被撤銷,第55師(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第21集團軍。2003年,步兵第55旅改歸第47集團軍建制,19軍唯一留存下來的血脈得以在47集團軍留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
  • 部隊前身:中原軍區所屬的陝南軍區部隊 
  • 列編時間:1949年5月 
  • 首任軍長劉金軒
  • 首任政委:汪鋒
  • 撤編時間:1952年7月 
部隊前身,列編參戰,參戰戰績,

部隊前身

1945年11月初,中共中央軍委擬調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赴東北。晉冀魯豫軍區於12月上旬以第4縱隊第11旅與太岳軍區第23、第24旅組建第8縱隊。12月下旬,中共中央軍委又決定第4縱隊不去東北,遂撤銷第8縱隊,第11旅歸回第4縱隊建制,第23、第24旅仍歸太岳軍區指揮,並先後參加白晉戰役、同蒲路(大同風陵渡)南段阻擊戰,臨浮、呂梁、汾孝等戰役及晉南攻勢。1947年5月,第24旅調歸第4縱隊,改稱第12旅。
1945年7月17日,國民黨軍第38軍第17師2000餘人於河南省洛寧縣故縣鎮起義,後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仍稱第17師。10月參加上黨戰役,隨後參加邯鄲戰役。1946年5月,國民黨軍第38軍副軍長孔從周率第55師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起義,仍稱第55師。9月13日,晉冀魯豫軍區以第17、第55師編成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列入晉冀魯豫軍區建制。孔從洲任軍長,汪鋒任政治委員,劉威誠任副軍長,王汝照任參謀長,崔仲遠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8月下旬,第4縱隊與第38軍在陳(賡)謝(富治)集團編成內由晉南渡過黃河,挺進豫西,轉入外線作戰。1948年4月,第55師與新組建的鄂豫陝軍區第3軍分區合併。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6月7日,第4縱隊第12旅和第38軍第17師組成陝南軍區,屬中原軍區建制,下轄第12旅、第17師和兩鄖(湖北省鄖西鄖縣)、商洛軍分區。7月,陝南軍區第12旅等部參加襄樊戰役。11~12月,歸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指揮,參加淮海戰役。此間,留在陝南地區的第17師等部連續向根據地周圍的國民黨軍主動出擊,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並於1949年1月解放湖北省房縣竹山保康等縣城。3月,陝南軍區主力開闢商洛地區,先後攻克武關龍駒寨竹林關等地。隨後赴河南省鄧縣(今鄧州)、淅川一帶追剿殘匪。

列編參戰

1949年5月1日,以陝南軍區為基礎,於湖北省鄖陽縣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劉金軒任軍長,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軍長,李耀任副政治委員,薛克忠任參謀長。第12旅、第17師改稱第55、第57師,全軍共1.5萬餘人。改編後,第19軍撥歸西北軍區建制。5月下旬,沿漢水西進,發起陝南戰役,打破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在陝南組織的兩道防線,解放白河、竹溪平利三城。7月中旬繼續西進,先後進行關埡子、牛蹄嶺戰鬥,解放安康城,牽制了國民黨軍5個軍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第一野戰軍主力在陝中作戰。
1949年11月下旬,第19軍奉命歸第二野戰軍指揮,配合第二野戰軍主力及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進軍西南。25、26日,兵分兩路向西鄉、漢中挺進,相繼攻克旬陽、安康、嵐皋漢陰紫陽石泉城固、漢中等地,於12月8日與第18兵團在漢中會師。至此,陝南全境解放。隨後,第19軍進入川北,執行剿匪反霸、建立地方武裝等任務。 至1950年6月底,殲滅國民黨鄂豫川陝綏靖公署主任王凌雲以下1.7萬餘人,基本肅清陝南地區的匪患。與此同時,第19軍積極回響中央軍委關於軍隊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開荒17萬多畝,修水渠萬餘米,辦工廠、作坊110多所,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新貢獻。1950年底,陝南軍區撤銷,第19軍移防西安兼陝西軍區。劉金軒兼任軍區司令員,馬明方兼任政治委員。  在解放戰爭期間,第19軍先後參加較大的戰役戰鬥200餘次,湧現了全國戰鬥英雄馬金中、宋志福、李二曉等6200餘名功臣模範。  1952年7月1日,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陝西軍區,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第57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第19軍及其所屬師、團番號同時撤銷。
1969年第19軍又以蘭州軍區部隊在甘肅重建。轄第55師、蘭州軍區守備師、坦克12師。
1976年6月,武漢軍區第49師改為第56師。
1985年第19軍又被撤銷,第55師(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第21集團軍。
1998年,步兵第55師改為摩步旅,2003年,步兵第55旅改歸第47集團軍建制,19軍唯一留存下來的血脈得以在47集團軍留存。

參戰戰績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一部的前身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縣柏村成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第24旅,轄第70、第71、第72團。第70團原為豫西第2分區特務1團,其基礎是山西新軍決死第2縱隊第6總隊;
第71團原為豫西第2分區特務2團,其基礎是抗戰期間豫西分區所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第72團原為太岳第3分區第54團,其基礎是抗戰初期以部分紅軍指戰員為骨幹的在晉南萬泉、稷山等9縣組成的人民武裝良衛隊。這幾個團在編成第24旅以前,分別參加過粉碎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晉西“十二月事變”、百團大戰、呂梁、中條山、浮(山)翼(城)等戰役,開闢了岳南稷王山、豫西等抗日根據地。在編成第24旅之後,一直活動在晉中、晉南地區,先後參加了上黨白晉、晉南等戰役,為阻滯國民黨軍向我華北解放區的進攻,做出重大貢獻。
該軍另一部前身為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7月17日在徐友彬、梁勵生、雷展如等領導下,於河南省洛寧縣故縣鎮起義後開進豫西解放區的國民黨軍第38軍第17師。第17師原為馮玉祥舊部,愛國將領楊虎城第17路軍的主力,參加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個師很早就有共產黨建立的組織,抗戰全面開始後赴前線,周恩來曾親臨部隊看望。抗戰期間,第17師先後轉戰河北、山西、河南等戰場,在中條山堅持戰鬥達數年之久,是一支堅強的反蔣抗日力量。起義成功到達解放區後,歸晉冀魯像軍區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建制,仍稱第17師,下轄第50、第51團,共2000餘人。10月,第17師參加上黨戰役,取得老爺嶺戰鬥的勝利,俘敵2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使部隊迅速發展到4000餘人,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加強。1946年5月,國民黨軍第38軍副軍長孔從洲率第55師在河南省鞏縣起義,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仍稱第55師。9月13日,晉冀魯豫軍區以起義的第17、第55師編成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洲任軍長,汪鋒任政治委員,劉威誠任副軍長,王汝照任參謀長,崔仲遠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第24旅在山西省聞喜縣姚村調歸第4縱隊,改稱第12旅。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開始挺進中原,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第4縱隊第12旅與第17師奉命於8月下旬隨陳賡謝富治兵團渡過黃河,執行開闢豫西、陝南根據地的任務。第12旅攻破豫西有名土頑劉玉錫占據的楊坡寨,然後連克洛寧故縣、范里杜關等城鎮。
9月8日,繼續攻占豫陝咽喉要地盧氏縣城。第17師渡過黃河後,迅即奪取觀音堂車站,進而攻占陝縣東側重鎮會興,炸毀鐵路大橋;接著參加了靈(寶)陝(州)戰役,直抵潼關南源,後在夜村、龍駒塞地區同第12旅會合。此後,第12旅和第17師即活動於鄂豫陝邊界地區。到1948年5月,第12旅和第17師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粉碎國民黨軍的多次圍攻,建成了有14個縣的民主政權,人口達200餘萬的豫西、陝南根據地,部隊發展到1.5萬餘人;另外還組建了5個獨立團,15個縣大隊,計9700餘人,第12旅和第17師這一行動,在全國總的戰略布局上,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戰場,牽制了根據地周圍國民黨軍20多個旅10餘萬人的兵力,配合了中原戰場和西北戰場的作戰。
1948年4月,第38軍第55師與豫陝鄂軍區第3軍分區合併。5月,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命令,第4縱隊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組成陝南軍區,屬中原軍區建制。劉金軒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司令員,李耀任副政治委員。下轄第12旅、第17師和兩鄖(今湖北省鄖西鄖縣等地)、商洛軍分區。陝南軍區的成立和部隊的迅速擴大,不僅可以獨立地維持局面,而且能抽出主力到外線作戰。7月,第12旅參加襄樊戰役,以沖入敵第15綏靖司令部,活捉中將司令官康澤、中將副司令官郭勛祺,殲敵8000餘人的戰績,受到中原軍區劉伯承、鄧小平首長的嘉勉。9月底,第12旅和第17師第51團參加淮海戰役,在南陽附近執行牽制國民黨軍第12兵團等部的任務。11月6日,從南陽出發開赴雙堆集地區,參加圍殲國民黨軍第12兵團的戰鬥,同數倍於自己的強敵進行了激烈而艱苦的戰鬥。在小李莊陣地堅守戰中,打退國民黨軍4個精銳師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10餘次突圍,獲得了劉鄧首長獎勵的“鋼鐵陣地”的獎旗。
1949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陝南軍區所屬第12旅、第17師於湖北省鄖陽縣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直接指揮。劉金軒任軍長,張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員,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軍長,李耀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薛克忠任參謀長。原轄第12旅第34、第35團和第17師51團合編組成第55師,符先輝任師長,張明任師政治委員;第12旅第36團和第17師第50團、獨立團合編組成第57師,張復振任師長,張文彬任師政治委員。全軍共1.5萬餘人。改編後,歸西北軍區指揮。
第19軍剛一成立,即奉中央軍委和第二野戰軍指示,暫歸第一野戰軍指揮,為策應關中戰場的攻勢,沿漢水西進作戰。5月21日,從兩鄖地區向西推進,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白河、關埡子、女蝸山三道堅固防線,解放白河、竹溪、平利等縣城,於7月底攻人安康新城。11月中旬,第二野戰軍主力和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等部發起西南戰役。在陝南地區的國民黨胡宗南部慌忙南撤。第19軍又配合第18兵團進行了鉗制和追殲胡部的作戰,連克旬陽、安康、嵐皋、漢陰、石泉、紫陽、西鄉、洋縣、城固等縣城,陝南全部解放。
1949年12月,第19軍轉入執行剿匪反霸、建設地方武裝等項任務,至1950年6月底,殲滅國民黨鄂豫川陝綏靖公署主任王凌雲以下1.7萬餘人,基本肅清陝南地區的匪患。與此同時,第19軍積極回響中央軍委關於軍隊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開荒17萬多畝,修水渠萬餘米,辦工廠、作坊110多所,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新貢獻。1950年底,陝南軍區撤銷,第19軍移防西安兼陝西軍區。劉金軒兼任軍區司令員,馬明方兼任政治委員。
在解放戰爭期間,第19軍先後參加較大的戰役戰鬥200餘次,湧現了全國戰鬥英雄馬金中、宋忠福、李二曉等6200餘名功臣模範。
1952年7月1日,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陝西軍區,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第57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第19軍及其所屬師、團番號同時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