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點算法

不動點算法,又稱固定點算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動點算法
  • 別名:固定點算法
所謂不動點,是指將一個給定的區域A,經某種變換f(x),映射到A時,使得x=f(x)成立的那種點。最早出現的不動點理論是布勞威爾定理(1912):設A為Rn中的一緊緻凸集,f為將A映射到A的一連續函式,則在A中至少存在一點x,使得x=f(x)。其後,角谷靜夫於1941年將此定理推廣到點到集映射上去。設對每一x∈A,f(x)為A的一子集。若f(x)具有性質:對A上的任一收斂序列xi→x0,若yi∈f(xi)且yi→y0,則有y0∈f(x0),如此的f(x)稱為在A上半連續,角谷靜夫定理:設A為Rn中的一緊緻凸集,對於任何x∈A,若f(x)為A的一非空凸集,且f(x)在A上為上半連續,則必存在x∈A,使x∈f(x)。J.P.紹德爾和J.勒雷又將布勞威爾定理推廣到巴拿赫空間。不動點定理在代數方程、微分方程、積分方程、數理經濟學等學科中皆有廣泛的套用。例如,關於代數方程的基本定理,要證明f(x)=0必有一根,只須證明在適當大的圓│x│≤R內函式f(x)+x有一不動點即可;在運籌學中,不動點定理的用途至少有二:一為對策論中用來證明非合作對策的平衡點的存在和求出平衡點;一為數學規劃中用來尋求數學規劃的最優解。對於一個給定的凸規劃問題:min{f(x)│gi(x)≤0,i=1,2,…,m},在此,f和g1,g2,…,gm皆為Rn中的凸函式。通過適當定義一個函式φ,可以證明:若上述問題的可行區域非空,則φ的不動點即為該問題的解。在1964年以前,所有不動點定理的證明都是存在性的證明,即只證明有此種點存在。1964年,C.E.萊姆基和J.T.Jr.豪森對雙矩陣對策的平衡點提出了一個構造性證明。1967年,H.斯卡夫將此證法套用到數學規劃中去。其後,不動點定理的構造性證明有了大的發展和改進。H.斯卡夫的證明是基於一種所謂本原集,後來的各種發展皆基於某種意義下的三角剖分。現以n維單純形Sn為例來說明這一概念,在此,。對每一i,將區間0≤xi≤1依次分為m1,m2…等分,m1<m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