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是2021年6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根據《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綱要》制定發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6月25日
  • 發布單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

印發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滬府發〔2021〕9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5日

內容全文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根據《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戰略規劃》)、《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發展基礎
  (一)規劃政策逐步完善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總體部署後,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目標、步驟、措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12月,《戰略規劃》制定出台,同步出台《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8-2022年)》,以項目化方式,提出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以推進“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程等為抓手,落實各項關鍵舉措。市相關部門先後制定出台一系列推進鄉村振興的配套政策檔案,初步形成了以規劃為引領、政策為支撐、項目為基礎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度框架體系。
  (二)鄉村產業提質升檔
  “十三五”以來,上海積極構建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鄉村產業體系。都市農業提質增效,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總面積136.56萬畝,實施養殖業布局規劃,穩定地產農產品供應。實施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推廣套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2020年底,地產農產品綠色認證率達到24%。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9.09%,居全國前列。組建了7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培育和推廣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品種。農業設施裝備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拓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積極發展地產農產品初加工,促進產加銷一體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全市農業產業化企業總銷售額達到1266億元。提升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打造了郊野公園、採摘基地、現代觀光農業園等多樣化的休閒載體,全市目前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點315個,年接待遊客達1500萬人次。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農業產前產後社會化服務市場快速發展。農產品行銷服務快速成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鮮農產品新零售逐漸成為農產品行銷的新模式。
  (三)鄉村面貌持續改善
  2019年底,全市村莊布局規劃、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全部完成,因地制宜開展建設用地、基本農田、生態用地等各類用地布局。啟動實施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採取“上樓”“平移”等差別化方式,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按照“整鎮推進、成片實施”的方式,全域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市行政村在2019、2020年完成整治任務,全面推進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水環境整治、“四好農村路”建設、村內道路硬化等12大類工作。至2020年,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保留農村地區的村莊改造基本完成,項目覆蓋行政村1026個,受益農戶76萬戶。2016至2019年,全市累計評定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4個。2018年,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工作,累計69個村列入建設計畫,其中37個村已如期完成建設任務。
  (四)鄉村文明更上台階
  “十三五”時期,上海鄉村文明建設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基礎上,形成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基層民主協商形式進一步豐富。實施“陽光村務工程”,深化創新村務公開,有線電視、手機APP等村務公開信息化平台建設實現全覆蓋。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共完成42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培育試點。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和智慧型安防系統建設,實現村級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全覆蓋、全聯網。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評選出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村422個,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90個,32個村鎮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62個村鎮通過複查,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全面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
  (五)鄉村治理井然有序
  以貫徹落實市委“1+6”檔案精神為重點,以任務清單形式將加強鄉村治理納入全市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工作要點,形成了具有上海超大城市特色的鄉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村級治理架構普遍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比例穩步提升。從機關事業單位幹部、社區工作者、退役軍人、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村人員、大學生村官、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中,選用村黨組織書記320人。深化拓展城鄉黨組織結對幫扶,實施“結對百鎮千村,助推鄉村振興”行動,各中心城區和市委各工作黨委、中央在滬企業所屬2702個基層黨組織與涉農區所有鄉鎮、村級黨組織開展全覆蓋結對共建,已啟動鎮級層面合作項目228個,村級層面項目3113個,共簽約幫扶資金2.1億元。深化平安鄉村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危害農村治安、破壞農業生產和侵害農民利益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六)鄉村生活更加豐富
  “十三五”期間,上海各涉農區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村居綜合文化活動室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市、區、街鎮公共文化資源持續向遠郊地區和基層村居傾斜、下沉,公共文化內容供給約占全市供給總量的63%。推動養老服務優先向農村傾斜,完成133家農村薄弱養老機構改造,新增養老床位3.2萬張;農村養老示範睦鄰點建成1744家。啟動第二輪農村綜合幫扶工作,到2020年,共完成15個“造血”項目的遴選和報備,總投資超過52億元,累計收益超過1億元。
  二、發展特徵和功能定位
  (一)發展特徵
  上海鄉村具有城郊融合型特點,在形態上要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要體現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在發展方向上要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凸顯鄉村地區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上海鄉村的發展優勢包括市場優勢、要素優勢和重大戰略優勢。同時,上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環境和配套現狀水平與承擔更多功能的要求有明顯差距;二是鄉村特色不明顯、引領力不夠,缺乏規模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和龍頭企業,對周邊和全國輻射服務能力較弱;三是政策和科技供給仍不能適應超大城市鄉村發展要求,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有序流動的動能不足等。
  (二)功能定位
  當前,上海鄉村發展面臨空間穩定、地位凸現、功能複合“三個趨勢”。作為超大城市的鄉村,要落實保障供給功能,為上海超大城市提供高品質鮮活農產品;保持生態涵養功能,依託鄉村田、水、林、濕等各類自然資源,發揮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環境淨化、生物多樣性等作用;提升生活居住功能,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居住條件,為城市產業發展和功能拓展提供適宜的生活配套服務;發掘文化傳承功能,傳承好傳統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和農耕文明,成為記得住鄉愁、留得下鄉情的美麗家園和廣大市民嚮往、舒心遊憩的後花園。
  三、“十四五”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指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強化城鄉整體統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使上海鄉村成為高科技農業的領軍者、優質產業發展的承載地、城鄉融合和生態宜居的示範區,在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前列、作出示範。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逐步顯現,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較為完善,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農村投資保持穩定增長,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形成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樣、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完善、鄉村風貌宜人、公共服務健全、基層治理有序、農民生活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讓鄉村成為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亮點和美麗上海的底色,為建成與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鄉村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形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為代表的鄉村產業體系。持續完善彰顯上海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農村價值、適應城鄉需求的產業體系,農業現代化水平和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集聚,依託“網際網路+”的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城鄉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特色農業品牌更有影響力。
  ——基本形成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郊野自然風貌和鄉土景觀特色加快修復,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加快推進,江南水鄉文脈與上海傳統農居風格進一步融合,城鄉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善,農民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基本形成民風淳正的鄉村文明氛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農民民眾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鄉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傳統農耕文明的優秀遺存與國際大都市海派文化結合更為緊密,充分展現大都市鄉村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新時代風采。
  ——基本形成和諧有序的鄉村治理格局。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鎮村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結合,體現特色、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善治格局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共享發展、共同富裕的持續發展之路。城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階,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幫扶機制更加精準有效,農民就業水平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民和鄉村居民的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三)主要指標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主要指標
四、主要任務
  (一)著力構建大都市鄉村產業體系
  1.全面推進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綠色生產方式,積極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地產農產品產量基本穩定,品種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開展農產品綠色生產基地建設,綠色生產基地覆蓋率達到60%,綠色農產品認證率達到30%以上。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進10萬畝蔬菜綠色防控集成示範基地和2萬畝蔬菜水肥一體化項目建設。建設12家美麗生態牧場。建設100家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比重達到80%。實施農業光伏專項工程,結合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項目。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集中打造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10個示範鎮、100個示範基地。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業薄膜回收處置,回收率達到100%。支持種養結合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和糧油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實現全覆蓋。加強地產農產品生產價格監測,建立完善產銷信息共享機制。推進橫沙東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二是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建設農業智慧型化生產基地,探索基於5G通信的農業物聯集成套用模式,以區、鎮為單位建設一批基於數位化管理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打造10萬畝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2萬畝高標準蔬菜綠色生產基地,打造一批智慧型化菜(果)園。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配套,啟動糧食、蔬菜等生產基地提檔升級工作。積極探索植物工廠生產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蔬菜種苗、花卉園藝等工廠化生產,全面提升都市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夯實數字農業發展基礎,推進蔬菜、水稻、特色果品、畜禽產品、水產品等生產過程的數位化監測和信息採集,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據共享,生產端、銷售端與監管端數據對接,提升全產業鏈數位化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現代種業創新能力。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健全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體系,推進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建設,加快地方特色農業遺傳資源開發利用。強化現代種業自主創新,推進本市優勢特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創製及突破性新品種選育,開展種源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種業市場主體培育,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新培育1-2家國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打造8-10家行業領先的特色優勢種業企業。加快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提升建設農作物、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系,推進建設區域性育苗中心和綜合性農作物品種試驗展示基地。加強種業人才隊伍建設。
  四是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加快推進浦東、崇明、金山三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規劃新建一批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聚焦重點產業集群和重大投資項目,重點打造100家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能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50家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支持30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優做大做強。加強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重點培養100家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和200家市級以上示範合作社,在金山、崇明兩區整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發展區域性農業服務組織,打造5個區域性集約化育苗中心,提升種苗社會化服務能力。布局一批規模適度的農產品預冷、貯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聚焦蔬菜生產保護區和農業綠色生產基地,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服務覆蓋率達85%。培育高素質農民,引導有志青年投身現代農業。到2025年,全市累計培育農業經理人500名、新型職業農民2.5萬名,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五是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實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最佳化糧食儲備保障基地和應急保障中心布局,提升收儲調控能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強化糧食綠色倉儲和智慧型監管,加快實施以“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內涵的“五優聯動”,引導建立優糧優價的市場運行機制。
  六是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打造優質食味稻米品牌,調優水稻品種和茬口布局,篩選和推廣一批品優味佳的食味稻米品種,完善地產優質食味稻米品質評價以及稻米生產、加工、保鮮貯藏標準體系,推廣套用食味稻米品牌電子信息追溯標識,集中打造優質食味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上市銷售的地產稻米品牌化比例達到50%。提升特色產業品牌優勢,做精做優一批區域特色明顯、深受市民信賴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積極推動地產特色農產品品牌列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開展品牌農產品評優品鑑活動,提高地產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做強休閒農業文化品牌,加強農事節慶文化活動建設,進一步挖掘和培育鄉村農耕文化品牌,各涉農區重點培育和提升1-2個休閒農業文化品牌。
  2.持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圍繞綠色蔬菜、食味稻米、特色瓜果、都市花卉、優質畜禽、特種水產、生鮮乳業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涵蓋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全產業鏈集群,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優做強,促進產業深度融合。
  二是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平台。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集聚優勢資源和產業特色,推進“綠色田園”“美麗家園”及鄉村文創、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的融合發展,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鎮(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三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水平。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提升行動,重點打造10條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建成20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改造和新建30個美麗田園精品示範園,推動建設40個鄉村特色民宿集聚點,培育50個農事節慶文化活動,推動生態林地開放共享。圍繞旅遊古鎮、特色村落、鄉村民宿等,打造一批特色村鎮休閒區。到2025年,年接待遊客量2500萬人次,農民就業崗位數超過3萬個。
  3.培育引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一是分類開發,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對純農地區,結合特色產品積極打造田園休閒農業,發展林業經濟。對城鄉過渡地區,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聚焦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田園綜合體、民宿等特色文旅休閒農業發展。對城市化周邊地區,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開展城市公園、城市綠肺等建設,探索推進文旅健康等特色產業發展,鼓勵發展人才公寓。推進特色小鎮清單化管理,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微型產業集聚區,聚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二是發揮產業空間方面的承接優勢,更好承載城市核心功能。探索模式創新,培育與鄉村資源相吻合的各類業態,打造產業發展新的戰略空間。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功能性區域的輻射帶動優勢,在周邊鄉村嵌入式布局關聯產業集群,集聚一批總部企業和研發中心。探索在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領域與中心城區、新城形成錯位發展,吸引科研院所、研發、教育機構等落戶鄉村。
  三是依託重大項目、平台和政策,打造特色產業空間。針對農村低效閒置的各類資源,加大盤活利用力度,創新開發模式,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資本進行整體開發,在改善農村面貌和農民居住環境的同時,引入產業核心,形成特色產業空間。依託花博會,加快建設松江、崇明和浦東等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完整、區域經濟帶動能力強的市級花卉產業集聚區,積極推進花卉物流服務體系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逐步打造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花卉市場交易中心,服務高品質生活。
  (二)全力打造生態宜人的美麗鄉村
  1.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一是提升鄉村規划水平。以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和專項規劃作為鄉村地區各項建設行為的空間用途動態管理平台,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等底線要素約束,建立相關專業部門協同審批和管理機制,建立統籌協調覆蓋鄉村地區全域空間準入和用途管理機制,明確各類建設活動管理路徑。
  二是提升村容村貌。實施村莊改造全覆蓋,以鎮為單位,兼顧村莊內外,深入開展“四清、兩美、三有”村莊清潔行動計畫。著力整治村域公共空間環境衛生,引導和支持農民美化庭院環境。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和示範鎮、示範路創建工作,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安全隱患整治年度計畫落實落地。持續開展示範村村內道路提升行動,高標準配套建設新建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歸併點道路,加強道路整體風貌設計,確保路容路貌良好,更好融入村莊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實行鄉村建築師制度,提高農房建築設計水平。實施農村低收入戶危舊房改造,建立常態化的農村低收入戶危舊房改造申請受理機制,鞏固提升改造成果,確保農村困難家庭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快推進已批實施方案的“城中村”項目改造,新啟動一批“城中村”改造,優先實施列入涉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城中村”。
  三是持續推進農村水環境整治。開展農村河道小流域治理。持續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強化農村地區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建設4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強化對設施運行和出水水質的監督檢查,逐步推進老舊設施提標改造。推廣專業化、市場化的管養模式,建立以運維效果為導向的考核機制,把績效目標與養護經費撥付掛鈎。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環境協同治理。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重點加強對鄉村振興示範村周邊環境質量的監測,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排放對水環境影響的監測評估。
  四是提升農村垃圾治理水平。不斷完善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垃圾分類和收集模式,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保持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收集。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全市95%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創建達標,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深化濕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配套裝置升級,全市50%行政村濕垃圾實現不出村、不出鎮。
  五是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創新完善符合農村特點的基礎設施、衛生保潔管養機制和管養方式,做到村主路、支路及沿線橋樑的巡查、保潔、小修等日常管護工作全覆蓋。逐步將道路設施、污水處理設施等農村基礎設施管養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發揮村民自主參與、自我管理作用。
  2.深入開展示範村建設
  一是持續開展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聚焦村莊布局最佳化、鄉村風貌提升、人居環境改善、農業發展增效、鄉村治理深化,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推進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到2025年,建設15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進一步放大示範引領效應,形成“政企結合、市場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經營機制,強化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引進新型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拓展多元產業功能,延長產業鏈,做好產業聯動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產業協同作用。按照村莊特色產業發展需要,配置旅遊、休閒等服務設施,依據規劃開展村莊設計,引導村民有序建房,注重鄉村整體建築風貌的統一性、協調性和美觀性,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示範村周邊現有配套設施,與郊野公園建設選址、運營管理相結合,加強示範村與郊野公園聯動發展,形成可持續造血機制。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開展鄉村振興示範鎮試點。
  二是深入推進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加強村莊發展的分類引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傳統風貌和自然生態格局,開展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工作。到2025年,建設300個以上的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提升村莊風貌水平,積極推廣美麗庭院、和美宅基等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推進綠色村莊建設,切實發揮美麗鄉村示範村在建設、長效管理和鄉村治理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示範性,確保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無污染工業企業,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100%,生活污水實現應處理盡處理,河道無黑臭,無嚴重影響環境衛生的畜禽散養現象。
  3.持續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
  一是繼續加大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力度。“十四五”時期,在確保完成2022年5萬戶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加大制度供給,持續推進。在重點聚焦“三高兩區”沿線農民集中居住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等工作,對接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區域,探索成片推進的工作方式,發揮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與市級相關政策的疊加放大效應。
  二是加強風貌管控。結合區域鄉土風情,因地制宜開展農村平移集中居住點風貌和建築設計,保持鄉村風貌和建築肌理,體現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風貌。開展全過程設計評估,引導農村村民住房建設,促進鄉村風貌水平提升。
  三是強化區級主體責任。各涉農區區委、區政府負總責,鄉鎮(街道)抓落實,進一步完善區級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推進機制,按照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計畫任務要求,做好地塊規劃落實、土地指標保障、資金投入和農村村民建房管理等各項工作,強化工作落實和考核監督。妥善解決跨村集中建房所需土地問題,統籌使用徵收安置住房,減少農民等候過渡安置時間。在符合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的前提下,可利用撤制鎮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實施農民相對集中居住。
  4.持續加強鄉村生態建設
  一是紮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堅持種養結合,提高農業生產生態效益。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最佳化施肥結構,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繼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強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建立擬開墾耕地的土壤污染管理機制,確保新增耕地的環境質量和安全利用。規範河道疏浚底泥消納處置,加強河道疏浚底泥還田監督管理,確保耕地質量不受影響。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法實現資源化利用的按要求規範處置。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合理控制養殖規模和密度,嚴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80%的規劃保留水產養殖場完成尾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促進尾水循環利用。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類污染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活動。
  二是繼續推進鄉村綠化造林和郊野公園建設。結合新一輪農林水聯動三年計畫和林業專項規劃,推進生態廊道、農田林網和“四旁林”建設,落實造林計畫。在符合耕地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和宅前屋後等零星土地開展植樹造林等活動,推進開放林地建設,實施村莊綠化。按照打造“市民休閒好去處”要求,持續推進郊野公園建設,最佳化完善已開園運營郊野公園的配套設施,統籌推進郊野公園建設管理,進一步發揮郊野公園在鄉村振興、生態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加強景觀設計和配套設施建設,在增強野趣和風貌的同時,因地制宜滿足市民遊憩體驗和休閒服務需求,不斷提升郊野公園“造血能力”。
  三是加快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堅持生態立島,豐富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塑造崇明特色的鄉村風貌。以花博會為契機,著力打造崇明“海上森林花島”,構建“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典範。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加強長江口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
  (三)傳承弘揚大都市特色鄉村文明
  1.強化鄉風文明建設
  一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日常生活。採取民間藝術、地方戲曲、板報牆報等農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藉助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推進鄉村文化與建黨精神、城市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融合發展。不斷創新載體、方式和內容,精心選樹時代楷模、道德模範等先進典型,塑造鄉村能人和鄉賢的良好形象。深化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廣泛開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
  二是注重農民民眾誠信意識和道德建設。加強農村誠信意識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關愛幫扶道德模範,樹立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導向,大力弘揚尊德尚賢的價值理念。
  三是開展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深化市民修身行動,探索農民方便參與、樂於參與的修身新途徑,努力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廣泛開展鄉風評議,褒揚新風,摒棄陋習。最佳化殯葬用地布局,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合理引導紅白事消費標準、辦事規模,加強行業管理與服務,把道德要求轉化為公序良俗。建設符合農村特質的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和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級陣地,推進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精心培育一批助力上海鄉村振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和優秀團隊。
  2.弘揚鄉村傳統文化
  一是傳承和發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制定推進文化鄉村創建工作方案,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江南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留住有形的鄉村文化,生動再現上海鄉村文明發展軌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鄉村非遺傳承發展,深化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加強傳統工藝振興,推動非遺就業工坊建設。支持農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們的節日”等各類民俗節慶活動。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打造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等郊區文化風貌。持續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促進上海傳統建築元素在農村房屋等建設中的套用,恢復上海鄉村的江南文化特色。
  二是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範,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鼓勵各區通過培育品牌、開發衍生品、跨界合作等形式,打造鄉村文化產業精品。深入挖掘黃浦江上游水文化和鄉村文化肌理,積極推進“浦江之首”生態示範區建設,打造滬蘇浙水上旅遊節點,鑄造江南水鄉文化教育基地。促進上海特色傳統食品製作技藝類項目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用品和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促進鄉村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
  3.強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一是健全鄉村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有標準、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布局,強化農村地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居村委綜合文化活動室等載體功能,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提升服務能級。加強農村民眾文化團隊建設,推進農村群文團隊“文化走親”。合理最佳化布局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農村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因地制宜開展各類農民體育活動。完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工作機制,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引導機制。
  二是增加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公共文化內容配送體系,加大上海市民文化節、各區品牌文化活動在農村的輻射力度。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增加和豐富鄉村文化資源供給。加大鄉村基層公共文化內容精準配送力度,建立農民民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開展“選單式”“訂單式”服務。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提升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能力。
  三是培育壯大鄉村文化體育隊伍。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鄉村文化能人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各類基層文化體育隊伍培訓,提高農村文化體育骨幹專業技能。扶持壯大文化志願者和民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組織廣大文藝體育工作者下鄉,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從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四)加快推進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健全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體系。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科學合理最佳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設定,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設定黨組織。完善格線化黨建工作,統籌整合農村各類黨建格線、管理格線、服務格線,探索將黨支部或黨小組建在格線,推動農村黨群服務站點全覆蓋。繼續深入實施“班長工程”,注重從黨政機關優秀幹部、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選拔培養村黨組織書記。穩步推進“一肩挑”,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提高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中的黨員比例。
  2.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不斷深化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意識,引導村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陽光村務工程普及率達到100%,規範制定修訂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推廣“睦鄰四堂間”“客堂匯”等農村社區治理實踐,形成富有農村特色的客堂自治文化。推進鄉村依法治理,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加大鄉村普法力度,全面實施鄉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養工程,實現一村一法治文化陣地。健全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實現農民法律援助應援盡援。推動鄉村層面綜合執法力量下沉,增強基層幹部法治理念。大力開展文明村鎮等各類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評選一批創建基礎紮實、管理民主高效、村風文明健康的先進村鎮。
  3.提升鄉村治理精細化水平
  借鑑城市治理精細化理念,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探索建立上海鄉村治理指標評價體系,開展鄉村治理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組織開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在鄉村治理中運用積分制。構建“組織全覆蓋、管理精細化、服務全方位”的農村基層格線化管理體系。按照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按需開展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明確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功能屬性、配置標準,提高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進一步提升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運營的規範化精細化水平。開展村級事務標準化建設,推動村幹部到村級綜合為民服務場所集中辦公,精簡最佳化村級為民服務事項的辦理流程,形成“一事一表”辦事指南和業務手冊,方便村民辦事。
  4.提升鄉村治理智慧化水平
  依託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推動農村區域治理模式創新,探索符合上海鄉村治理實際的現代化管理方式。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一網統管”平台建設,聚焦聯勤聯動和智慧型化套用,推進鄉村治理與智慧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推動社會治理從應急處置向風險管控轉變。推進農村“智慧公安”建設,健全完善農村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公共安全視頻監控互聯互享和農村智慧型安防系統全覆蓋,推動農村技防資源多部門共享,拓寬運用領域,提升運用效能。依託“社區雲”平台,建設城鄉社區治理資料庫,建立村級大數據採集、比對、流動、審核、共享機制,實現村級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全面融入“一網統管”,促進村委會減負增能。依託“一網統管”平台和格線化管理,推進建立全市村內道路建設養護信息化管理系統,完成全市村內道路地理信息落圖,開發形成基礎數據管理、新改建項目管理、日常養護管理、問題發現和解決、綜合績效考核等管理業務系統。
  (五)不斷提升鄉村居民生活水平與品質
  1.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
  一是加強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形成廣覆蓋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和村內道路建設。提升農村道路建設標準,合理確定村內道路建設標準。提升村內道路建設養護水平,健全村內道路養護機制,做到村內道路日常養護全覆蓋。加強鄉村振興示範村、美麗鄉村示範村鄉村道路示範引領,做到示範區域有特色、整村道路無破損。
  二是推動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地區延伸。完善鄉村水、電、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促進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向農村地區延伸。做好管線規劃與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規劃布局有效銜接,形成科學、經濟、實用的管線網路。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區域燃氣管網建設、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三是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深化上海數位化農業農村信息平台建設,持續推進“一圖”“一庫”“一網”,推動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服務方面的套用。繼續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和“智慧公安”建設。推進農村地區5G網路覆蓋,在崇明區重點推進5G在智慧園區、全清直播等場景套用,提高園區的精準化管理水平。有效發揮5G技術優勢,實現更加精細化城鄉格線管理,構建城鄉智慧化管理體系。
  2.持續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一是持續加強郊區農村教育。不斷最佳化郊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在全面完成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五項標準”任務基礎上,啟動研究新一輪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標準,整體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實施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進一步提升鄉村學校辦學質量。採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合作辦學、委託管理等方式,推動郊區學校高起點辦學。推動完善基礎教育學校人員配備和編制管理政策,進一步加強鄉村師資建設。開展鄉村溫馨校園建設,促進鄉村小規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發展。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落實規劃配套幼稚園與新建住宅“五同步”(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建設要求,提升區域內幼稚園辦園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提升郊區學前教育水平,保障適齡幼兒接受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完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農村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鄉鎮成人學校、村宅學習點、社會培訓機構等學習載體,豐富郊區鄉村成人教育服務供給。
  二是不斷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涉農區傳染病防控,提高公共衛生預防處置能力。健全鄉村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推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強化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在村級層面的落實,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強村衛生室服務功能,逐步提高鄉村居民就醫可及性和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級。加強村衛生室功能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同質化對接,持續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深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斷完善居民健康守門人制度。培養面向農村的全科醫生,夯實郊區和農村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繼續做好農村地區愛國衛生專項工作,鞏固涉農區國家衛生區鎮雙覆蓋成果。持續推進健康村鎮試點建設,在首批136個試點建設基礎上,形成一套健康街鎮、居村建設的指標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擴大建設覆蓋面,推動城鄉環境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廣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持續提升農村居民文明衛生素質和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三是繼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最佳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調整完善繳費檔次和補貼標準,提高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積累,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對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對象視情逐步提高加發標準。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水平,基礎養老金增幅不低於同期職保養老金增幅,與職保養老金水平保持合理梯度,力爭達到並超過城鄉低保標準。根據國家政策要求,研究調整完善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切實維護被征地人員的合法權益。
  四是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注重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和服務協調發展,推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豐富組有“點”、村有“室”、片區有“所”、鎮有“院”四級網路服務功能。推廣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委託、集團化運營方式。支持利用農民房屋和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等資源建設符合農村特點的養老設施。純農地區以村為單位,依託標準化老年活動室或部分閒置資源並結合村衛生室,建立具有生活照料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支持和推廣各具特色的農村照護模式,推廣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為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提供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探索推進“體醫結合”項目,建設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3.促進非農就業和持續增收
  一是強化農民就業促進工作。繼續實施促進農民非農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推進落實離土農民就業促進專項計畫、跨區就業補貼、低收入農戶專項就業補貼等專項政策舉措,促進農民實現非農就業。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進一步健全區、鎮、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升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援助、幫助創業等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專業化水平,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農村就業創業的支持作用,規範農村就業援助基地管理,拓展公益性崗位類型,提高托底安置能力。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展特色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等新興業態技能培訓,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靈活就業。加強鎮村基層就業服務平台建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基地建設和充分就業地區建設。
  二是深化農村綜合幫扶工作。繼續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和幫扶資金投入力度,以增強“造血”能力為抓手,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引導各區結合實際,聚焦經濟相對薄弱村和生活困難農戶開展切實有效的幫扶。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落實區級主體責任,拓寬幫扶渠道。
  (六)切實增強大都市鄉村發展動力
  1.強化人才支撐
  一是著力培育高技能農民。夯實職業培訓基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畫試點。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參加農業職業教育,完善農業繼續教育服務體系。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技能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套用到田間地頭。結合郊區綠色農業和區域性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以及鄉村建設和非遺技藝傳承的需要,加大對農民首席技師和技能大師等技能帶頭人的培養資助力度,帶動農民整體技能水平提升。加強涉農院校和學科專業建設,加大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力度。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農業科技人員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提高科技特派員的數量和質量。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三是鼓勵吸引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完善選派優秀幹部支持農村發展的工作制度,加強駐村指導員隊伍建設,安排選調生到村任職。制定出台相關扶持政策,採用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本村在外優秀人才回流,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幹事創業。完善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購買崗位、實施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提供創業扶持等方式,積極引導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和創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築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完善新鄉賢的支持政策,鼓勵離退休黨員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
  2.加強土地資源保障
  一是最佳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嚴守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202萬畝耕地特別是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目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切實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編制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合理安排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計畫,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向開發潛力大、建設成效高的區域集中。進一步完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嚴禁以設施農業用地為名從事非農建設。加大鄉村用地監管和違法用地整治力度,重點推進低效工業用地、設施農業用地等專項整治。
  二是強化規劃土地管理支持。開展農業專項規劃編制,加強農業專項規劃與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等規劃的有效銜接,做好土地使用等關鍵問題的前期統籌,切實保障重點產業項目實施落地。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將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項目。加大農村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力度,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各涉農區鎮新編國土空間規劃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指標,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和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時,優先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產業項目的用地指標比例不低於5%。
  三是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鄉村地區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考慮田、水、路、林、村等國土空間要素,有機整合規劃、項目、資金和建設時序,整體推進農用地、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和各類國土空間開發活動,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促進耕地集中連片,開展全域景觀風貌、重要廊道、空間節點和工程項目的村莊設計。將鄉村振興示範村、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相結合併統籌考慮。同時,要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修繕,對共同形成風貌的河道、水系、農田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予以整體保護。
  3.拓寬各類資金渠道
  一是保障財政優先支持鄉村和農業發展。強化各級財政對鄉村振興的投入責任,進一步明確市、區、鎮各級財政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等薄弱環節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繼續探索“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完善財政資金“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方式,強化財政資金使用目標考核和監督管理。強化對“三農”信貸的貨幣、財稅、監管政策正向激勵,給予低成本資金支持。適時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最佳化整合現有市對區的支持政策。
  二是引導社會參與鄉村振興。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落實市屬重點國企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結合鄉村自然稟賦,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創新運營模式,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最佳化鄉村地區營商環境,廣泛吸引外資、民資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制定完善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負面清單和管理辦法。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照規定享受農、林、牧、漁業項目免徵或減征企業所得稅以及現行小微企業相關稅收減免政策。推廣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讓農民更多參與建設管護。
  三是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深入推進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鼓勵證券、保險、擔保、基金、期貨、租賃、信託等金融資源聚焦服務鄉村振興。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開展郊區農戶、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加快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銀保擔”風險共擔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農業企業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健全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加快完善“三農”融資擔保體系。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融資方式。
  4.提升農業農村標準化管理水平
  一是最佳化完善農業農村標準化體系。以品種模式和種業創新為主線,圍繞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聚焦種源農業、綠色農業、裝備農業,強化貫穿產前、產中、產後各關鍵環節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發揮標準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以鄉村建設和深化農村改革為核心,探索建立涵蓋鄉村治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領域的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以信息技術為手段,聚焦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探索建立數字農業農村標準體系,形成數字鄉村整體規劃設計、數字鄉村建設指南標準規範,發揮標準對促進農業農村數位化轉型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二是推動農業農村標準化套用推廣。以種質資源關鍵核心技術為中心,推動實施種業育繁推一體化標準化試點項目。以推進農業綠色生產和實現產地環境保護為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綠色生產基地,發揮綠色食品生產主體示範帶動作用。以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綠色高效設施裝備套用為關鍵,推動實施蔬菜“機器換人”和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試點項目。以培育提升農業品牌為目標,實施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擴大標誌使用範圍,提高品牌影響力。以數字鄉村為導向,探索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數字經濟、鄉村數字治理、信息服務整合共享標準化試點。以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為方向,總結提煉市級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中形成的經驗做法,轉化為標準規範,在更大範圍複製推廣。
  5.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一是穩妥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同地、同權、同價、同責為要求,落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監管有力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制定出台本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檔案。鼓勵各相關區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準備機制,有序控制入市節奏和規模,在編制年度計畫的同時,充分考慮土地準備情況,對地塊條件成熟、市場定位清晰的可列入供應計畫。鼓勵各區引入國有、民營資本共同參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開發建設,在符合規定、農民自願、風險可控前提下,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農民房屋,發展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增強農民參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開發建設意願,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強化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利。
  二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按照中央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要求,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以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為前提,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具體實現形式,依法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建立宅基地農戶資格權保障機制,健全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完善宅基地使用權盤活路徑和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宅基地審批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從宅基地使用權“取得”到“退出”的全周期、一攬子的宅基地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建立農村宅基地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完善宅基地信息動態更新機制,逐步形成宅基地信息“一張圖”。
  三是深化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長久不變,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規範經營權流轉管理,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實施《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強化成員大會(成員代表會議)、理事會、監事會職能,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切實保障成員知情權、表決權、收益權、監督權,積極穩妥推進鎮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堅持效益決定分配原則,鼓勵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年度分紅。
  五、重大工程及布局
  (一)綠色田園工程
  1.浦東生鮮蔬果產業片區
  依託浦東新區蔬菜、瓜果傳統種植特色,厚植產業優勢,打造蔬菜瓜果產銷聯合體和區域特色品牌。集成套用智慧型化設施裝備技術,建設智慧型化生產基地,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形成生產、銷售、經營一體化的產業聯合體。
  2.金山特色果蔬產業片區
  以呂巷水果公園和金石公路萬畝特色果園為核心,培育“金山味道”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廊下中央廚房產業集聚區建設,引進和培育一批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打造集總部、科研、科普、展示於一體的“蘑菇小鎮”。
  3.金山農旅融合產業片區
  依託320國道農文旅走廊輻射圈的交通優勢,以綠色有機水稻、蔬菜為重點,輔以高品質水果和水產品,結合楓涇鎮及周邊休閒農業旅遊資源,打造配套樂高樂園發展的高品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農業休閒觀光區。
  4.崇明現代畜禽養殖產業片區
  聚焦新村鄉墾區1.2萬畝農地,以300萬羽蛋雞養殖產業為支撐,結合周邊水稻種植、花果產業構建生態基底,打造崇明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生態循環、智慧農場、農旅交融的模式,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5.崇明高端設施農業產業片區
  以崇明現代農業園區和港沿地區為核心,集成套用綠色生產技術,重點建設一批集花卉、蔬菜,生豬、奶牛、特色水產養殖為一體的智慧型化、工廠化生產基地。建設綠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打造農產品中央廚房。
  6.嘉定數位化無人農場產業片區
  圍繞外岡鎮1.7萬畝糧田和2.5萬頭生豬養殖場,推進無人農場建設,實現區域內水稻全程無人化作業,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實現循環利用,大力提升區域範圍內綠色優質稻米產業化率。
  7.松江優質食味稻米產業片區
  利用浦南黃浦江水源保護區的生態優勢,積極發展稻米產業化聯合體,做精做優“松江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以小崑山萬畝糧田為基礎,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的融合套用。建設五厙花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8.奉賢東方桃源綜合產業片區
  以“奉賢黃桃”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為重點,最佳化升級黃桃產業。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以及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集休閒觀光、農事體驗、鄉旅文創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9.青浦綠色生態立體農業片區
  以練塘鎮萬畝糧田和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打造水稻、水生作物、特種水產“三水”融合的立體種養模式,積極發展無土栽培和植物工廠,做好“美環境”“種風景”大文章,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發展林下經濟。
  10.寶山鄉村康養產業片區
  羅涇鎮北部五村聯動,以塘灣村母嬰康養產業為龍頭,海星村千畝蟹塘、花紅村綠色米食基地、新陸村綠色蔬菜基地和洋橋村果蔬鄉餚基地為支撐,做強母嬰康養和綠色農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大健康鄉村新產業。
  11.閔行都市田園農業片區
  依託浦江郊野公園、召稼樓古鎮、革新村,結合航宇科普教育基地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串點成線,在浦江鎮中東部地區為廣大市民近距離打造“休閒+科普”的新生活空間。
  12.光明現代種養循環產業片區
  建設愛森海灣生態養殖基地,探索環保配套集中、集約化程度高的養殖模式。建設現代化蔬菜種植示範園,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強化智慧型裝備集成,綠色生態循環,為都市現代種養業發展提供示範。
  13.橫沙東灘現代農業產業片區
  厚植橫沙東灘生態環境優勢,根據地塊成陸、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的實施節奏,分步驟、有時序地發展資源循環型綠色、有機種養業,努力打造綠色有機產業高地、生態價值和諧共生高地、智慧農業高地、品質農業體驗高地。保護橫沙東灘空間資源,實現發展和保護相統一,提升生態空間綜合效益。
  (二)美麗家園工程
  1.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最佳化工程
  鞏固“十三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成果,以民心工程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提升。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提高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自治共治,加大長效管護資金保障力度,實施工作考核,建立常態化督查機制。完成3.6萬戶農戶的村莊改造,對早期實施村莊改造的村開展風貌和功能提升工作,以鎮為單位,加強鄉村風貌融合。深化農村垃圾分類和收集模式,推動濕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配套裝置升級。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推進老舊設施提標改造。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連片實施中小河道整治,逐步恢復鄉村河湖水系格局。加快推進700公里村內破損道路、500座沿線破損橋樑基本達標改建。到2025年,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基本形成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
  2.建設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和鄉村振興示範村
  推動美麗鄉村示範村和鄉村振興示範村“由數量到質量、由盆景到風景”轉變。推進示範村集中連片建設,將已建、在建示範村串點成線,打造鄉村振興示範片區。促進示範村建設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以做強農業產業為底色,組團式植入新產業新業態。深化村莊設計理念,修復水系、林地、農田環境,提升整體景觀,凸顯鄉村特色風貌。推動農村體育設施提檔升級,示範村實現“一道(市民健身步道或腳踏車綠道)、一場(多功能運動場)、多點(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在村綜合文化活動室、村民教室等場所因地制宜配置健身房、桌球房等嵌入式健身場所。推進示範村功能性服務設施區域共享,發揮對周邊區域服務功能,建立參與、決策、監管全過程參與機制。到2025年,全市村莊布局規劃確定的保留村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覆蓋,完成30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5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任務,推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範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並發揮區域引領帶動效應。
  3.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和提升鄉村風貌
  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通過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讓更多農民共享城鎮化地區和農村集中居住社區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促進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使更多農民民眾改善生活居住條件。推進農村“平移”居住點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自主聯合建設,保持鄉村風貌、建築肌理、鄉土風情,體現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風貌,提升鄉村風貌和農房建築設計水平。
  (三)幸福樂園工程
  1.開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
  加強道路拓寬、路面改造、危橋改造、安防工程及附屬設施增設等,完成2000公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至2025年末,累計完成3200公里,鄉、村道安全隱患基本消除,優、良、中等路比例達90%以上,區域公交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積極推進“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鄉村振興示範村、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至少有1條“四好農村路”示範路。
  2.實施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
  以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為核心,推動中心城區優質學校、優質教育專業機構赴郊區對口辦學,通過全方位託管或關鍵項目合作,為郊區輸入優秀的師資團隊和專業的教育資源,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面總結第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評估實施效果,啟動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到2025年,基本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部納入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或公辦國中強校工程。
  3.開展農村養老提升行動
  加大農村養老設施建設力度,實現農村養老設施配置均衡可及。到2025年,農村每個街鎮(鄉)至少建有1-2個標準化養老院,滿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集中養護需求。建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街鎮全覆蓋的基礎上,按片區均衡布局,郊區每個基本管理單元原則上都要設定1處養老服務綜合體。大力發展家門口服務站,重點發展500平米以下的功能性養老服務設施,農村社區每個行政村至少設定1處家門口服務站。大力發展社區助餐服務,以建設集膳食加工配置、外送和集中用餐於一體的社區長者食堂為重點,每個街鎮一般建設1-2個供餐能力在150客以上的社區長者食堂。全面推廣老年人睦鄰點建設,到2025年,純農地區村組睦鄰點實現全覆蓋,全市農村地區示範睦鄰點達到3000家,互助式農村養老服務得到充分發展。加強農村養老護理隊伍建設,農村養老護理員持證比例達到80%以上。
  4.推進農民長效增收計畫
  加強農民培訓促進就業,開展針對性培訓,加快培育高技能農民。構建多方參與的培訓體系,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培訓主體作用,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提高農民培訓質量。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重點,分類實施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推進農業從業人員培訓、農民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培訓、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培訓等。繼續深入開展農村綜合幫扶,加大幫扶力度,提高統籌層級,拓寬增收渠道,建設一批收益穩定長效的幫扶項目,顯著提高低收入農戶生活質量和水平。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增加財產性收入。鼓勵開展農村閒置農房、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盤活利用試點。加快推進鎮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動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年度收益分配,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持續增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健全黨領導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協調功能,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事關鄉村振興重大事項、重點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機制,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2.加強市級部門工作統籌。進一步加強市級部門統籌力度,市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明確年度目標任務,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在規劃標準制定、重要改革措施推進、項目政策協調、資金資源配置和監督執法檢查等方面形成長效機制,指導和幫助區、街鎮(鄉)、村共同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3.進一步落實區的主體責任。各涉農區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依照本規劃明確區級目標任務,細化實化政策措施。完善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大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社會治理和改善農村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使鄉村振興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民民眾。
  (二)強化實施監督
  1.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制度,各涉農區黨委和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本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展成效、問題瓶頸和措施建議。建立區、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
  2.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市有關部門加強對區、鄉鎮鄉村振興工作的考核,根據各區實際特點,聚焦鎮村規劃落實、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和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農村民生改善以及農村重要領域改革和糧食安全等重點任務,因地制宜形成可分解、可考核、可評估的工作指標,納入區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加強鄉村振興領域的統計監測,為評估考核工作成效提供依據。引入第三方力量,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評價評估體系,加強評估成果的套用,確保各項工作得到全面落實。
  3.建立專項工作督查制度。建立以市為主體、農民參與的鄉村振興專項督查制度,每年度對涉農區、街鎮(鄉)、村以及牽頭責任部門開展全面督查,對規劃中確定的重要指標、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要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通過定期書面報送、現場督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以及新聞媒體監督等,開展多形式、常態化督查,接受全社會監督。
  (三)營造良好氛圍
  1.擴大社會參與。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台。建立健全有效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有志青年和成功人士、社會公眾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引導市屬國有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立鄉村振興專家決策諮詢制度,組織專業智庫加強超大城市鄉村振興的理論和實踐案例研究,匯聚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智慧和合力。
  2.加強引導和宣傳。加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廣大民眾對鄉村振興工作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及時總結基層生動實踐,講好上海故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