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
啟(生卒年不詳):也稱
夏啟、帝啟、
夏後啟、夏王啟,他是
禹的兒子,
夏朝的第一任世襲制
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
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
太康及
中康。根據《
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
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
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他放棄
陽翟,西遷到
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
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
禪讓制傳位給
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
伯益。史籍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禹死後啟按照堯舜
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君主。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啟,隨即啟即位。此後,
世襲制代替了
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啟為齊聖皇帝。
商湯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
伊尹、
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
葛國(今河南商丘
寧陵)以及
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
滑縣,即後來
大彭)、顧(在今河南
范縣)、
昆吾(在今河南
許昌)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
湯誓》,與
桀大戰於
鳴條(今河南
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
南亳(今河南
商丘谷熟鎮),定國號為“商”,成為
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
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
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詩·
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百歲而
崩,廟號商太祖,因其長子
太丁早逝,由次子
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
商丘北面。
周武王
在位13年,
西周王朝開國君主,
周文王次子。因其兄
伯邑考被
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
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
昆吾氏
昆吾氏,又稱
昆吾國,簡稱
昆吾。據《
路史·國名記》記載,“蘇,己姓子,忟為夏侯伯,今懷慶之武德有蘇古城。”姓氏學家斌來按:蘇氏出自己姓之昆吾,昆吾子(忟)封於蘇,後世遂以國為姓。昆吾的字義《夏小正》釋為“昆小蟲,又稱昆者眾也。”昆吾是陸終氏的分支,他們的氏族也以“眾蟲”為崇拜物,以“昆”為圖騰。
據有關史書記載,昆吾氏經過繁衍發展,後又派生出九個姓氏,即蘇、溫、董父、叔安、鬷夷、舊許、顧、舟人、諸稽。昆吾集團在夏中晚期很強盛,是當時諸侯國十霸之一。昆吾人善於制陶、琢玉、冶金和占卜。昆吾人發明陶瓦以代替茅草蓋房,是歷史建房技術的創舉。
至夏太康時, 王政腐敗,昆吾集團組織勤王之師,聯合諸侯國自為盟主,以尊王室。太康去世後,桀繼夏朝王位。桀王暴虐荒淫,不理朝政,昆吾集團對夏桀王朝發動造反。這時殷商集團勢力也很強大,也正在策劃推翻夏王朝,企圖取而代之,所以不允許昆吾集團的舉動。於是,就以除奸討亂為藉口,命殷商集團傑出首領成湯率兵討伐昆吾。經數年戰爭,昆吾敗於殷商,被殷商所滅。隨後殷商滅夏,建立殷商帝國。
昆吾國被殷商滅後,氏族成員或四處逃散,或融入殷商之中。自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商朝500年間,昆吾氏族便不再有什麼重要活動,直至商末周初,才又活躍起來。公元前11世紀,西方周部落強大,欲東取商王朝而代之,被商征服的昆吾氏便與周聯合起來滅商,擅長冶金術的昆吾氏在周國中擔任冶官。(《
逸周書·大聚解》載:
周武王曾“召昆吾冶而鑄之金版,藏而朔之。”)
大彭氏
帝堯時彭祖建
大彭氏國,
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按現今時間換算為13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
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裡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
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
曹操遷
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豕韋氏
豕韋氏,簡稱
豕韋,又稱
韋國,古部落名。《唐書》《繹史》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風姓伏羲氏子孫彭祖孫元哲被夏帝少康封為包豕韋後裔形成豕韋部族;豕韋國為 商湯 所滅,故地在今 河南省 滑縣 。
《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載:包豕韋【缽室韋】北遷為東胡豕韋,《魏書》載:為木骨閭失韋;《舊唐書》載:蒙兀室韋;形成蒙古族先民。留在南方的豕韋周朝時建立韋國、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在 商 為 豕韋氏 。” 杜預 註:“ 豕韋 ,國名,東郡 白馬縣 東南有 韋城 。”《國語·晉語八》:“自 虞 以上為 陶唐氏 ,在 夏 為 御龍氏 ,在 商 為 豕韋氏 ,在 周 為 唐杜氏 。”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及 殷 之衰也, 大彭氏 豕韋氏 復續其緒,所謂王道廢而霸業興者也。” 清 陳夢雷 《解介士傳》:“性躁而多言,且自負其先世,以為在 豕韋氏 之上。”《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姓出自風姓彭祖之後在豕韋。
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齊桓公任
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
蔡、
邾等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
盟主的諸侯。
當時
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
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中原第一個
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
易牙、
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年[1]或前697年[2]-前628年),
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
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
晉獻公之子,母親為
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
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
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
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
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
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
狐偃、
先軫、
趙衰、
賈佗、
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
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
子帶之亂,受到
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
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
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歷史評價
《
管子·
形勢解》:“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
桀,
紂、幽、厲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故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蘇秦:“昔者
神農伐
補遂,
黃帝伐涿鹿而禽
蚩尤,
堯伐
驩兜,
舜伐
三苗,
禹伐
共工,
湯伐有
夏,
文王伐崇,
武王伐
紂,
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
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
《
桓譚新論》說:“夫上古稱
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
三皇以道治,而
五帝由德化,
三王由仁義,
五伯以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
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
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
王;興兵約盟,以信義矯世,謂之
伯也。
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
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
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湯、武則久居諸侯
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