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

三山五園

三山五園是北京西郊一帶皇家行宮苑囿的總稱,是從康熙朝至乾隆朝陸續修建起來的。自遼、金以來,北京西郊即為風景名勝之區,西山以東層巒疊嶂,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山水襯映,具有江南水鄉的山水自然景觀。因此,歷代王朝皆在此地建設行宮別苑。乾隆時為增加玉河水量以滿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時為防洪及發展西郊水稻生產,而大規模整治西山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山五園
  • 地點北京西郊一帶
  • 類別:皇家行宮苑囿的總稱
  • 三山所指:香山,萬壽山,玉泉山
  • 五園做指: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圓明園
  • 最早記載:鹹豐十年
名稱,歷史,全盛,衰落,分園介紹,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圓明園,現狀,圓明園,頤和園,香山,玉泉山,暢春園,

名稱

有關三山五園的具體所指,目前公認的說法為香山,萬壽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靜宜園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圓明園,統稱五園(參見《中國古代建築史》清代卷》)。
頤和園內太湖石頤和園內太湖石
第二種說法認為,五園的範圍不包括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而是另指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者合稱圓明園)和暢春園、西花園(兩者合稱暢春園)這五座園林,因此“三山五園”實際上包括八座園林。
第三種說法則將暢春園排除在外,認為圓明三園及圓明園附屬的另外兩座園林——春和苑(又名春熙院,乾隆後期至嘉慶朝陸續拆分為淑春園(漱春園)、鳴鶴園、朗潤園、鏡春園,在今北京大學校園內)和熙春園(鹹豐朝拆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在今清華大學校園內)才是“五園”,這種說法的理由是五園及三山都是供皇帝游幸的,而暢春園為皇太后居住的園林,不應包括在內。
三山五園最早的記載在鹹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那一年,暴源清所著的《卜竹齋文集》中寫到:“九月初,夷人煩五園三山,圓明園內外勝景,悉成微燼矣。”這句話是我們見到最早的關於五園三山或者三山五園最早的記載。因此張寶章認為,三山五園應該為: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暢春園。山和園不應該分開,說萬壽山其實就是指清漪園。說逛萬壽山不只是登山,主要還是遊園。

歷史

北京西北郊區泉水豐富,風景秀麗,早在金朝便已在西山地區建立了名為“八大水院”的八處離宮。明時在此建設了多處帶有園林的寺廟和私家園林,最著名的是外戚李偉的清華園(清代改建為暢春園,與現存的清華園同名異地)和米萬鐘的勺園(在今北京大學校園內)。但明朝時期由於西北存在蒙古邊患,沒有在北京西郊修建皇家園林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上下天光圓明園四十景圖之上下天光
清朝入關後,由於滿族遊獵文化影響,其皇帝不喜久居皇宮,多在宮外尋找風景優美之處居住。順治帝常居於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康熙帝即位初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玉泉山南麓改為行宮,命名為“澄心園”,並在香山寺旁建行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華園廢址上修建了暢春園,成為北京西郊第一處常年居住的離宮。在暢春園周圍為各皇子和寵臣的賜園,著名的有圓明園、自得園、水村園等。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將圓明園升為離宮,開始大規模擴建,將其面積由300畝擴大至約3000畝,並命名了“圓明園二十八景”。乾隆帝即位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園林興建。他首先在乾隆二年(1737年)將圓明園二十八景擴建為四十景,隨後在乾隆十年(1745年)在其東邊修建長春園。同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1749年(乾隆十四年),為向其母祝壽,在瓮山(改名萬壽山)興建清漪園,至1764年建成。同一時期對太后居住的暢春園進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園,為皇子讀書居住之所。1750年(乾隆十五年)擴建玉泉山靜明園(1692年由澄心園改名),將玉泉山全部圈占,並修建了靜明園十六景,1759年建成。1760年,長春園北部西洋樓景區竣工。1769年,將圓明園東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賜園收回,並為綺春園。至此“三山五園”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杏花春館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杏花春館

全盛

在全盛時期,自海淀鎮至香山,分布著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暢春園、西花園、熙春園、鏡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弘雅園、澄懷園、自得園、含芳園、墨爾根園、誠親王園、康親王園、壽恩公主園、禮王園、泉宗廟花園、聖化寺花園等九十多處皇家離宮御苑與賜園,園林連綿二十餘里,蔚為壯觀。

衰落

嘉慶朝以後,清朝國力逐漸衰落,無力增建新的園林。道光帝甚至令撤除三山各宮殿的家具陳設,實際上相當於將其廢棄,放任不顧。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軍隊將西郊各園林悉數焚毀。同治年間曾計畫重建圓明園,為此拆除了周圍附屬園林中倖存建築的木料,但因財力窘迫而被迫擱置。1884年集中力量重修清漪園(前山部分),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雖然未對頤和園加以破壞,但竊取了園中大量文物陳設,圓明園內的殘存建築和樹木也被中國百姓哄搶殆盡。
地圖地圖
清朝滅亡後,頤和園被列為皇室財產,對公眾開放。1924年後由北平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但不少院落被改為私宅。香山靜宜園遺址在清末被皇室賜給教育家英斂之、熊希齡等人,用於開辦學校,民國時期香山多處地方被北洋政府官員圈占,興建別墅。玉泉山的情況與之類似。
圓明園遺址中殘存的石雕、欄桿、太湖石、圍牆、磚瓦被移走興建花園、墳墓(張作霖、譚延闓等人墓地均使用了圓明園石料),部分華表、石獅、假山湖石被移置於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正陽門、新華門、中山公園等處。暢春園殘留遺蹟也被搬運一空。圓明園周圍各附屬園林及親王賜園,大多轉賣給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及民國顯貴富商,部分園林保存至今。

分園介紹

暢春園

暢春園,位於北京海淀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園內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清代,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建設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系,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暢春園遺址暢春園遺址
暢春園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啟建。根據文獻圖檔估算,暢春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900畝(60公頃)。設園門五座: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西北門。正門在南牆東側,門內為暢春園的理政和居住區,中路沿中軸線向內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暉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鳶飛魚躍亭。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和後湖。東路為澹寧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蘭藻齋、太朴軒、清溪書屋、小東門、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為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四處,湖邊散落有討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乾隆擴建之前)等皇家宮苑。
自暢春園落成之後,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並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於園內清溪書屋。此後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於圓明園,暢春園凝春堂一帶改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園內居住了四十二年。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濂溪樂處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濂溪樂處
隨著清朝國勢轉衰,逐漸放棄了對園內建築的增建和修補,至道光年間,暢春園已趨破敗,迫使道光帝將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圓明園綺春園居住。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燒圓明園時將其一併燒毀。此後暢春園廢址失於保護,園內殘存建築在同治年間被拆用於圓明園復建工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暢春園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駐軍的洗劫,園內樹木山石均被私分殆盡。至民國時期,暢春園遺址已成荒野,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

靜宜園

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園,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內垣在東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點和建築薈萃之地,包括宮廷區和古剎香山寺、洪光寺兩座大型寺廟,其間散布著瓔珞岩等自然景觀。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區,面積廣闊,散布著十五處景點,大多為欣賞自然風光之最佳處和因景而構的小園林建築。別垣是在靜宜園北部的一區,包括有昭廟和正凝堂兩組建築。內垣的西北區黃櫨成片,每至深秋,層林盡染,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靜宜園今貌靜宜園今貌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占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裡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築群。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見彩圖)。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環境幽雅。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紀念班禪六世來京朝覲而修建的,兼有漢族和藏族的建築風格。廟後矗立著一座造型秀美、色彩華麗的七層琉璃磚塔。
香山今貌香山今貌
靜宜園是曾經存在於北京西山余脈香山上的皇家園林,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在清乾隆年間建造完成並定靜宜園名,後在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浩劫中損毀,1913年成為輔仁大學發祥地,現在是香山公園。

靜明園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占地75公頃,其中水面13公頃。為"三山五園"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宮)。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建上下華嚴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宮,初名澄心園,三十一年(1692)更名靜明園。乾隆年間大規模擴建,形成"靜明園十六景",時為靜明園鼎盛時期。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別有洞天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別有洞天
玉泉山,金、元以來的“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時改稱“泉趵突”,並賜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最早的建築為金章宗避暑之所“芙蓉殿”,稱玉泉行宮。玉峰塔,位於玉泉山主峰,為八角七級仿木構樓閣式石塔,高47.7米,"玉峰塔影"為十六景之一;華藏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漢白玉石塔;澄照關,關上雉堞相連,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藝術價值極高。 至明代正統年間,明英宗在此建上、下華嚴寺,及金山寺、崇真觀、望湖亭等建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玉泉山闢為行宮,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為“靜明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觀並命名了“靜明園十六景”。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飲譽京都。 靜明園全盛時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譽。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萬象”等庭院。玉泉湖,湖中有三島,俗日“一池三島”。湖之兩岸足“玉泉趵突”,泉側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謂全園景觀薈萃之地。 東山景區有影鏡湖,樓閣錯落,叢生翠竹故名“風篁清聽”。湖東岸臨水有“延綠廳”水榭,西岸為“影鏡涵虛”一景。湖南岸有“分鑒曲”“寫琴廊”等景觀。 西山景區有一組園內最大的建築群,坐東朝西,中有東嶽廟,院落四進,分別供有東嶽大帝,吳天至尊,玉皇大帝等。東嶽廟之南有“聖緣寺”,也為四進院落,其中第四進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別具姿態。東嶽廟之北為“清涼禪窟”,足一座小園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樓榭曲廊相接,錯落於假山疊石之間。這是一組佛道並立的建築,足當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萬方安和圓明園四十景圖之萬方安和
靜明園於1860年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焚毀。辛亥革命後,一度開辦玉泉山汽水公司,時亦開放遊覽。1949年後,為國家機關使用,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綠化。民國後曾作為公園對外開放,解放初期由某中央單位使用。1957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靜明園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清漪園

(今頤和園)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之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距北京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頤和園(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原名清漪園,為三山五園(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三園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圓明園,統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繫,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銀兩(據專家考證,應為500至600萬兩白銀),由樣式雷的第七代傳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許多珍寶被劫掠一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擁有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佛香閣、排雲殿、石舫洋樓等建築被焚毀,長廊被燒得只剩11間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築內的珍寶佛像也被劫掠一空。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沖和”之義。關於挪用的海軍軍費,經專家考證,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萬兩,占全部修復費用的1/3以上。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頤和園儘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不過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頤和園被後人稱為最豪華的監獄。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闢為對外開放公園。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占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閒娛樂的苑園遊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蕩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占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仿佛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頤和園今貌頤和園今貌

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圓明園始建於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為西洋兼中式皇家風格園林,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有“萬園之園”之稱,是中國古代修建時間最長,花費人力物力最多,景觀最為宏偉壯麗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繼承了中國3000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汲取了歐式園林的精華,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被法國作家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方壺勝境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圓明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 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圓明園”這一名稱由康熙皇帝命名。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質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至雍正末年,園林風景群已遍及全園三千畝範圍。乾隆年間,在園內相繼又有多處增建和改建。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真正建造的大手筆則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在清乾隆年間,圓明園達到鼎盛時期。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乾隆時期圓明園擴建的重點集中在園林的東北部,建造了許多遠比之前更為宏偉壯麗的景觀。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圓明園中最著名的景觀有四十處,即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縷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匯芳書院、日天琳字、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台、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境鳴琴、涵虛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曲院風荷、洞天深處。在圓明園建成以後,宮廷畫師曾根據園林中的景觀臨摹而成一套《圓明園四十景圖》,配上乾隆皇帝對每一處景觀的寫詩與命名,就組成了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這套圖詠目前收藏在法國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是目前僅存的圓明園真實寫照之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占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洗劫兩天后,向城內開進。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蓬島瑤台圓明園四十景圖之蓬島瑤台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鐘錶,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繡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圓明園今貌圓明園今貌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錶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藍寶石、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夾鏡鳴琴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夾鏡鳴琴
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裡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家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860年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瘡痍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多稼如雲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多稼如雲
1860年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藉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命令米切爾中將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藉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原英文)
圓明園遺址圓明園遺址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藏舟塢,萬春園大宮門正覺寺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亂中,圓明園又遭到附近駐軍潰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園內殘存建築除新宮門(綺春園宮門)有莊戶保護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毀,拆賣磚瓦木料。園內的古樹名木、木質橋樑以及建築地基中的木樁,全部被劫運往附近的清河鎮出售。經過這次洗劫,歷經同治、光緒兩朝修葺部分也蕩然無存了。 圓明園已闢為遺址公園,並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築也將重修。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忻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匈牙利),共有12個國家同清政府簽訂條約]侵占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
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日占時期,園內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乾淨,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占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碧桐書院圓明園四十景圖之碧桐書院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此外,圓明園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過最多的地方。
圓明園復原圖圓明園復原圖

現狀

圓明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圓明園遺址圓明園遺址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弔遊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範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天、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範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弔。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別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補砌了綺春園東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駁岸,計4,960延長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樓遺址的西半部,清運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諧奇趣、蓄水樓、養雀寵、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噴水池,並歸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從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動土方20多萬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頃,整砌石駁岸9,500延長米,整理山形42座,使該園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復原貌。並整理了海岳開襟、、流香諸、得全閣、鑒園、獅子林等處園林遺址和臨水台基;挖掘復位乾隆御題匾詩刻石31件;種植各類喬灌木35400餘株,栽種蓮藉藕10公頃。至此,圓明三園整個東半部(200公頃)已初步連片建成遺址園林。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它既富於遺址特色,又具備公園功能,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民眾遊憩的好去處。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匯芳書院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匯芳書院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闢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占地的徵用手續,將園內原以土地謀生的農民轉為非農業人口,並安置其勞動力從事園林建設。這就為在圓明三園範圍內全面建設遺址公園、保護文物古蹟創造了全新的條件。爭取恢復原樣。

頤和園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武陵春色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武陵春色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頤和園於1987年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北京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時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時期;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 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 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裡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澹泊寧靜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澹泊寧靜

香山

(靜宜園)
香山位於北京西山東麓,占地2400畝。這座“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的古老山林,東晉時就有仙人煉丹求道,唐代建置寺廟為佛家追求佛法的寶地,遼金伊始被攝入帝王視線成為射獵、游幸、駐蹕之所,元代形成西山風景之精華的觀賞聖地,明代出現“西山佛寺累百”的禪林盛況。清朝康乾盛世,西山開發進入顛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和西山大園林區。香山靜宜園成為集皇家棲居林泉、避喧聽政於一體,融天地人、儒釋道文化於一堂的園林經典。中華民國成立後,靜宜園成為辦學基地。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香山,籌備新中國解放,為香山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篇章。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鴻慈永詁圓明園四十景圖之鴻慈永詁
碧雲寺保存尚好。靜宜園除見心齋和昭廟尚有保存外,其餘景觀全毀。民國時,許多達官貴人在景觀遺址上建造別墅區,破壞了景區的原貌。現修復部分景觀,作為公園開放。

玉泉山

(靜明園)
靜明園由於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大略修繕過,作為頤和園的附屬園景,所以湖光山色尚在,保存景觀也較頤和園之外的園林為多。但整體布局已不完整。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占用,作為辦公和別墅區,禁止遊覽。
暢春園遺址暢春園遺址

暢春園

目前暢春園遺址範圍內分布有北大資源中學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區,以及北京大學暢春園新宿舍區。北京修建北四環路時曾發現了園門地基遺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於1981年被列為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僅存恩佑寺和恩慕寺兩處磚石山門。遺址現為北京大學新校區和宿舍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