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事件概述
263年,
司馬昭派
鐘會、
鄧艾、
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
蜀漢,與蜀漢將領
姜維發生拉鋸戰,
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
陰平小路直取
涪城,進逼
成都,蜀主
劉禪投降,蜀被魏所滅。及後姜維詐降,其意勸鐘會叛魏,意圖復興蜀漢,最終失敗被殺,據
三國志記載,“魏將士奮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並未引起大亂,司馬昭快速平定。
265年,司馬昭死後,
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
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主
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
建業,孫皓投降,
吳國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事件過程
蜀國的滅亡
蜀(漢)國小兵寡,後主
劉禪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
諸葛亮、
蔣琬、
費禕相繼死後,大權逐漸落入宦官
黃皓之手。因此,朝政日非,內部矛盾日趨尖銳。
景曜五年(262年),大將軍
姜維欲誅皓而未能,為了逃避其迫害,率軍屯駐
沓中(今白龍江上游,甘肅舟曲、迭部二縣境),不敢回成都。次年,姜維聞
鐘會治兵關中,準備進攻蜀,表請派左將軍
張翼、右將軍
廖化督諸軍分守陽安關口(即今陝西勉縣老城)、陰平橋頭(今甘肅
文縣南門外的
白龍江上),以防未然。黃皓收到表奏後,詢問鬼巫。鬼巫謂敵終不自致。皓啟奏後主,遂寢其事。這就給了
司馬昭一個滅蜀的良機。
司馬昭估計蜀國的總兵力不過9萬,其中駐守成都及其他各郡者不下4萬,
姜維所領不超過5萬人。只要採取以一路大軍絆姜維於沓水,使其不得東顧;另發一路大軍由
駱谷乘虛襲取漢中,
風馳電閃,交經劍閣直取成都,蜀國就必亡。
漢中蜀軍少,很快就被鐘會大軍占領。
鄧艾亦分兵三路:使天水太守
王頎直攻
姜維營,
隴西太守弘邀其前,金城太守
楊欣攻甘松(今
迭部縣中部
白龍江沿岸),邀維之後。維聞鐘會大軍已入漢中,急引軍東還。時諸葛緒軍已占領橋頭,不能過,姜維乃以輕軍從孔函谷入北道,佯出緒後;緒探知,率軍入北道堵截。維迅速領軍過橋頭,緒返追之,時隔一日,已不及。維還至陰平(今甘肅
文縣東部白龍江與白水江江合流處附近),集合將士,欲赴
關城(今陝西
寧強縣西北
陽平關),聽說已破,乃退往白水(今四川
青川縣東北
白水鎮)。與
廖化、
張翼、董厥等相會,遂合兵守劍閣以拒
鐘會大軍。
鄧艾統軍追
姜維至陰平,欲與
諸葛緒合軍經江油(今四川
平武縣東南60公里涪江西岸的
南壩),逕取成都;緒不從,引兵經白水與鐘會軍合,會密奏緒畏懦不進,
檻車歸,還軍悉屬會。姜維守劍閣,鐘會攻之不下,糧道險遠,糧草缺乏,欲退軍。鄧艾上書說:如以奇兵由
陰平、江油間道到成都,劍閣蜀軍必然還救,鐘會大軍就會平安抵成都。他自陰平鑿山開道,攀木緣崖,經350公里無人地區。至江油。守將
馬邈迎降。艾破
諸葛瞻前軍於涪;贍退守緜竹,敗死;艾遂至成都。
劉禪投降,別敕姜降鐘會,蜀亡。
鐘會自以其軍未能先至成都,乃密奏鄧艾有
反狀。及至檻車收艾,會復謀王蜀,後為
魏軍所殺。
鄧艾為本營軍士放還,也被
衛瓘襲斬於緜竹西。這次魏軍損失很大,因此沒有接著出兵滅吳。
曹魏的滅亡
鹹熙元年(264年),
司馬昭以滅蜀功進爵為
晉王。次年,正準備迫使魏帝讓位,突然於八月死去。其子
司馬炎襲位,繼承父志,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為
晉武帝。
晉武帝的威望、能力不如其父,禪代以後,又有不少人反對。為了安定內部,遲遲不敢滅吳。一直過了14年,即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在
王濬、
杜預等人的催促下,他才發兵。
東吳的滅亡
吳主
孫皓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間(264—280年),“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國內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很尖銳。只是由於晉國內部局勢不穩,吳國名將
丁奉、
陸抗等尚在,才勉強地維持了十六七年。
建衡三年(271年)丁奉死,
鳳凰三年(274年),陸抗卒,防禦力量衰落,朝政更加黑暗,人心渙散,已呈土崩瓦解之勢。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向江陵,
王渾出橫江,攻
吳鎮戍,均所向克捷。二月,杜預克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
公安縣),
王濬、
唐彬浮江東下,先後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南)、
夷道(今
宜都縣)、
巴丘(今湖南嶽陽市),復與
胡奮、
王戎軍共平
夏口、
武昌,順流而下,直向
吳都建業(今南京市)。吳人曾於江磧要之處,置鐵鎖橫攔江中;又作鐵錐,長几米,暗置江中,逆拒晉艦。
王濬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於前開道。鐵錐遇筏,輒著筏而去。濬又作大炬,長几米,大數十圍,灌以麻油,也放在大艦前。遇鐵鎖,燃炬燒之;鐵鎖很快融化斷掉,
王濬艦隊因此得以通行。
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通過混戰兼併,最後形成魏、蜀(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司馬懿是魏國最有才能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謀,通過對吳、蜀的戰爭,他逐漸掌握了魏國的軍事大權。然而遭到
曹爽的疑忌,遷為
太傅,剝奪了軍權。嘉平元年(249年)他發動政變,翦除曹氏勢力,於是魏國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他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執政。魏國在
司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司馬昭為了取代曹魏,計謀先滅蜀,後滅吳,統一全國,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因此,景元四年(263年)秋。便調動大軍滅蜀。
歷史意義
在漢末長達84年的分裂時期,戰爭不息,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無窮無盡的苦難,比之西漢,人口大為減少,生產出現了大倒退。西晉統一之後,社會比前安定,政府又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吳、蜀稠密的人口於地廣人稀的北方,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等,因此,農業生產在全國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總之,西晉的統一,是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