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

巴丘 今岳陽樓一帶,赤壁大戰中曹軍進退都經過巴丘。大戰後,巴丘是孫、劉兩個軍事集團的交界處,周瑜於此暴疾而死。魯肅接任率萬人駐守巴丘,在洞庭湖操練水軍,築巴丘城,建閱軍樓。相傳此即為今岳陽樓的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丘
  • 屬性:三國地名
  • 地理位置:今岳陽樓一帶
故事介紹,扶立孫權,名字由來,

故事介紹

兵出巴丘,就是孫劉邊境。周瑜下令諸軍暫停巴丘,一來做最後的整休,二來等候贊軍校尉魯肅押運糧草勞軍。不料魯肅已早一日抵達巴丘,不勞周瑜迎候,他已在碼頭上等候周瑜的帥船多時了
子敬遠遠就看到周瑜扶著欄桿站在船頭,一身便服被風吹得飛飛揚揚。副帥孫瑜戎裝整齊,按著劍立在一邊。一時也不顧官家威儀,揚著手高聲叫道:“公瑾!異度!別來無恙啊?”孫瑜一邊揮手示意,一邊笑道:“子敬先生真是爽朗的人,換成子布先生,還不得處處講究“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周瑜聽他調侃子布,想起張昭平日也真是一本正經的樣兒,也不禁莞爾,道:“子布是研習《春秋》的泰斗,對孔子自然禮敬有加,子敬愛的是騎射擊劍,別看他現在峨冠博帶的樣子,昔日也是一位恣意恩仇的少年俠士呢。”
說話間船已靠岸,當下老友見面自然分外熱情,噓寒問暖,安營紮寨,交割軍務,又是一番忙碌。直至晚飯後,方略空下來,魯肅便踱到周瑜帳中,品茗閒話。
周瑜和魯肅是少年時就認識的好朋友。魯肅對周瑜有指囷相贈的恩情,周瑜則引薦魯肅投奔東吳,一路扶持不遺餘力,可謂亦師亦友,江東群僚中二人最為相契。分別日久,都覺得有滿腹的話要跟對方講。可真到了事畢人靜,可以安靜對論的時候,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談起。寒暄一陣後,竟冷了場。周瑜隱隱覺得,他和子敬之間,就象有一層淡淡的隔膜,有些事已談不到一塊兒,再沒有赤壁大戰時兩人心有靈犀般的默契。“不知子敬怎么想?唉,是不是我太多慮了?”周瑜默默地呷著茶,不禁想到自赤壁大戰後,兩人已難得見面,周瑜苦戰南郡,魯肅則一直伴隨在吳侯孫權的左右。而每次見面,只要論及孫劉聯盟,總是不歡而散。在周瑜眼裡,孫劉聯盟是一個幌子,是一枚棋子,是台上戲子的戲服——表面上富麗堂皇,實際上一無是處——有用時,能用時,他不反對用,沒用了,甚至有害時,棄如敝履,毫不留情;魯肅則不同,自戰前他以弔唁劉表的名義到江夏會晤劉備,邀請諸葛亮來吳,誰都說他是孫劉聯盟的始作俑者。大戰的輝煌勝利,使他堅信聯盟對東吳有百利而無一害,劉備是東吳可靠的盟友而非敵人,誰對聯盟有破壞,他都要毫不留情地駁斥。
當日劉備到東吳完婚,遠在江陵的周瑜不顧傷重體弱,連夜上書孫權要求軟禁劉備,瓦解其兵馬勢力。孫權猶豫不決,魯肅說:“萬萬不可依公瑾此計!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操威力實重。我等初臨荊州,恩信未洽,而劉玄德在荊州素有舊恩,不如把地借與皇叔,按撫百姓地方,皇叔必對主公感恩戴徳。這樣既樹了曹操的敵又多了我方的友,豈非一箭雙鵰萬全之策?”
年輕的孫權聽從了魯子敬的建議,令周瑜把荊州借給劉備。訊息傳到南郡,軍中一片譁然。東吳將士流血流汗苦戰年余用生命換來的荊州就這樣“借”給劉備?!將領們怒火衝天,齊齊聚到周瑜的住地,要求立刻上書主公收回成命,嚴懲主張借地者!
且不說將領們如何激動,身為主帥的周瑜更是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今時今日的孫權,早不再是當年在舒城時跟在伯符身後那個慌張失措的小男孩,也不再是初繼大任只會痛哭流涕的少年。赤壁大戰的熊熊烈火不止是毀滅了曹操百萬大軍和一統天下的野望,也點燃了年輕君主翱翔萬里氣吞區宇的信心和雄心。
“他到底有自己的主張了。”

扶立孫權

想當年伯符突然去世,年僅十九歲的孫權在哭泣中被張昭扶上馬,接過東吳之主的印信。然而驟遭大喪,江東震動,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不明身份的各色人等整日浪跡街頭巷尾,神態閃爍舉止舉止詭異,深險之地猶未盡從,各方豪強蠢蠢欲動。江東山雨欲來,瀰漫著暴風雨前的緊張壓抑。
周瑜星夜提兵趕回吳郡,鐵蹄錚錚,呼嘯而來,席捲處,群雄震懾。無數雙眼睛緊緊盯著周瑜,有的充滿期盼,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猶豫不決,有的只待他有一絲半點的疏漏就好藉機發難。

名字由來

“巴丘"一說名字源於"巴蛇”。巴蛇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條巨蛇,記載於《山海經》中。因為霍亂人間,黃帝派人驅逐,最後被后羿射中,後用劍劈成兩段,其屍骨堆成了座小山,名曰“巴丘”。 見百度詞條 “巴蛇”和“巴蛇吞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