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縣

丁青縣

丁青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他念他翁山麓,丁青藏語意為“大台地”。地理坐標為東經94°39′-96°17′,北緯31°01′-32°21′。東鄰類烏齊縣,西連那曲市巴青縣、索縣,南與洛隆縣邊壩縣相接,北接青海雜多縣囊謙縣

2014年,丁青縣總面積11562平方公里。2014年,總人口84774人。轄2個鎮、11個鄉(其中5個為純牧業鄉)。2015年上半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60983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5.6%。

丁青縣民族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生產編織、制陶、地毯、氆氌、藏裝、靴、馬具、銀器等。黑昌公路橫貫全縣。已通車的鄉鎮10個,通車裡程261公里。並修建了部分鄉村公路。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丁青縣退出貧困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青縣
  • 外文名稱:Dênqê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 下轄地區:2個鎮、11個鄉
  • 政府駐地丁青鎮
  • 電話區號:0895
  • 郵政區碼:855700
  • 地理位置:昌都市西部
  • 面積:11562平方公里
  • 人口:84774人(2014年)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高原氣候
  • 著名景點布加雪山布托湖
  • 機場昌都邦達機場
  • 車牌代碼:藏B
  • 行政代碼:542125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丁青,藏語意為“大台地”,古稱“瓊布”。歷史上曾多次變更隸屬關係。
明朝時屬蒙古王東宮武藏統治。原有六十個族(部落),後來劃二十五個給青海玉橋,餘下的三十五個,逐漸演變為四十二族。蒙古王東宮武藏死後,其妻將索宗地區的三族獻給達賴喇嘛,剩下的稱霍爾三十九族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起由清政府管轄。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委派三十九族基巧總管,直屬清朝理藩院夷情衙門管理。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由駐藏大臣直接管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九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
民國元年(1912年)西藏政府將該地區分為上、下三十九族。上三十九族歸黑河管轄,下三十九族歸昌都管轄。此後下三十九族地區成為西康省的一部分。
民國四年(1916年)復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藏政府又將三十九族地區分別劃為丁青、色扎、尺牘、巴青、索宗、比如、聶榮、嘉黎、沙丁、邊壩等十個宗,實行宗本制度,宗本直接由拉薩委派。
1950年解放,1951年8月成立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九族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
1959年4月,撤銷第一辦事處,4月將丁青、色扎、尺牘三宗合併建立丁青縣,縣府駐丁青鎮。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丁青縣屬昌都市管轄。
丁青縣全景圖丁青縣全景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面積11546平方公里,人口5.9萬。轄1個鎮(丁青鎮)、14個鄉(覺恩鄉、桑多鄉、沙貢鄉、協雄鄉、當堆鄉色扎鄉、尺犢鄉、上衣鄉、巴登鄉、甘岩鄉嘎塔鄉木塔鄉布塔鄉巴達鄉),65個村委會。縣政府駐甲木塘。
2000年,丁青縣轄1個鎮、12個鄉。
2006年,轄2個鎮、11個鄉(其中5個為純牧業鄉)。

區劃詳情

2014年,丁青縣轄2個鎮、11個鄉(其中5個為純牧業鄉):丁青鎮尺牘鎮沙貢鄉木塔鄉布塔鄉巴達鄉甘岩鄉嘎塔鄉色扎鄉、協雄鄉、桑多鄉當堆鄉覺恩鄉。共有65個行政村。政府駐丁青鎮。
丁青縣詳細區劃
地區轄區
丁青鎮
轄6個村:丁青村、茶龍村、色康村、熱昌村、仲佰村、布托村
轄11個村:上衣村、俄雷村、馬色村、索果村、烏巴村瓦河村、巴格村、巴鄧村、如桑村、瓦巴村、弟巴村
轄2個村:木塔村、羊塔村
轄2個村:布塔村、日塔村
轄6個村:達麥村、格巴村、達堆村、巴巴村、波巴村、玉巴村
轄7個村:岩堆村、德達村、色達村、甘岩村、卡崩村、布麥村、布堆村
轄5個村:夏扎村、貢日村、江塔村、嘎塔村、過東村
轄5個村委會:汝化村、貢桑村、卡通村、索巴村、布查村
協雄鄉
轄5個村:協堆村、協雄村、協麥村、拉通村、夏拉村
轄3個村:桑多村、郡休村、安拉村
轄5個村:伊達西村、當堆村、斯榮村、洛河村、白日村
轄2個村:然強村、沙貢村
轄6個村:覺恩村、巴河村、卡龍村金卡村、絨通村、麥日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丁青縣地理坐標為東經94°39′-96°17′,北緯31°01′-32°21′。東鄰類烏齊縣,西連那曲市巴青縣索縣,南與洛隆邊壩縣相接,北接青海省雜多縣囊謙縣。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5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6公里。總面積1156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橫斷山脈過渡的地勢,構成了丁青獨特的河谷、平壩、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觀。丁青縣屬藏東峽谷。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對高差2000多米。
地勢地勢

氣候

丁青縣屬高原寒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3.4℃,資料記載最高氣溫為27℃,最低氣溫為-25℃,最大凍土層達111厘米。冬半年氣候寒冷、乾燥,夏半年溫和、濕潤,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2457.3小時,年降水量641毫米,沒有明顯無霜期。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雪災、霜凍、冰雹、大風、洪水、土石流、滑坡等,其中乾旱、雪災、冰雹每年都不有同程度的發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探明的有金、銀、鉑族元素、鐵、鈦、鉛、百雲岩、象牙玉、黑綠玉、大理石、銅、鉻、鎂、煤炭等50多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膏、砂金、鉻、銻等。

水利資源

丁青縣新建和維修取水樞紐15座,水塘6座(容積36331m3),蓄水池6座(容積1096m3),引水渠道總長度為105.8km,改善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積16537.96畝,其中: 恢復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9635.79畝,新增水澆地面積6490.17畝,新增草場灌溉面積412畝。

土地資源

丁青縣總面積11562平方公里。耕面積11萬畝。草原面積1500萬畝,林地面積3.58萬畝。

生物資源

丁青縣盛產青稞、麥子和各種豆類。牧區牧業發達,有氂牛、黃牛、犏牛、山羊、綿羊、馬、騾、驢等畜種。植物共有一千餘種,其中許多為藥用植物,部分為稀有名貴藥材,如蟲草、知母、秦艽等。
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獐、黃羊馬鹿水獺旱獺、狐狸、熊、豺、狼、猞猁野氂牛野驢、蟲草、知母、貝母黨參、紅景天等,僅野生動物資源就上百種。
丁青縣屬半農半牧區,是昌都地區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黃牛、馬、驢、騾等。

人口民族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05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丁青鎮總人口8665人、沙貢鄉總人口3191人、桑多鄉總人口3374人、覺恩鄉總人口8302人、當堆鄉總人口5514人、協雄鄉總人口6230人、色扎鄉總人口7552人、尺牘鄉總人口8226人、嘎塔鄉總人口3070人 、巴達鄉總人口1881人、甘岩鄉總人口1619人、木塔鄉總人口1034人、布塔鄉總人口1928人。
2014年,丁青縣戶籍總人口達84774人,其中農業人口62166人,牧業人口18770人,非農業人口3838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2.7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9億元。完成縣級財政收入5449萬元,其中稅收2876萬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25萬元。
2015年上半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60983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5.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150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5%;完成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84萬元,占全年收入34.25%,比2014年同期增長360.04%,其中稅收630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加178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39.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845.83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18140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25%;銀行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85600萬元和83100萬元,分別比2014年同期增長110.93%和101.76%。

第一產業

201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5.01億元,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031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849公頃。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4850噸,油菜籽產量1464噸,肉食總產量7562噸,年末牲畜存欄24.4萬頭(只、匹),全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84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375元。
昌都地區丁青縣昌都地區丁青縣
2015年組織協麥村6戶民眾成立協麥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種植20座高效溫室大棚,預計年收入可達25萬元;油菜種植面積9100畝,預計可產油菜籽270萬斤,產菜油455噸;在丁青鎮建公共飼草料基地1000畝,預計畝產鮮草600—800斤;在協麥村引進菌草種植874畝,預計產草6500餘噸。
2015年,丁青縣訂購春耕化肥1640噸,其中尿素875噸、二銨375噸、複合肥370噸,氯化鉀20噸。訂購新品種17.5萬斤,其中藏青2000號14.5萬斤、喜拉22號3萬斤、油菜籽9噸,山冬7號5000斤;完成春播面積11.78萬畝;上半年,牲畜存欄16.39萬頭(只、匹),其中2015年上半年新生仔畜成活約15.98萬頭(只、匹)。春季牲畜注苗100%。

第二產業

201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2.45億元;2015年完成採煤8000噸的基礎上,力爭年內採煤10萬噸;加大象牙玉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加大對河道采砂的治理力度,對全縣9家地材開採市場進行整頓治理。

第三產業

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5.29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25萬元。
2015年,丁青縣上半年旅遊營業收入2185199元,接待遊客26642人次,比2014年同期增長21.5%。
2015年1至7月,丁青縣電信業完成營業收入581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0%;移動通訊完成營業收入1924.5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85%;郵政完成營業收入80萬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2%。

交通

丁青縣有317國道貫穿縣域東西,連線那曲縣和昌都縣。丁青縣通車裡程已達431.5公里,其中鄉村公路217餘公里。截至2004年底,丁青縣農牧民民眾擁有汽車159輛、機車789輛、拖拉機406台。運輸業從業人員138人,汽車運輸業收入236.9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4年,丁青縣有各類學校11所,2015年計畫完成投資601萬元。丁青縣幼稚園,新建園舍2617平方米及附屬配套設施,計畫年內開工。

醫療衛生

截至2014年,丁青縣有各類醫療機構18所,醫療衛生完成投資240萬元,2015年計畫投資155萬元。丁青鎮、巴達鄉、甘岩鄉、協雄鄉4鄉(鎮)衛生院。

社會保障

2014年,丁青縣共落實城鎮低保戶99戶,193人,資金67.09萬元,農村低保戶1552戶,8993人,資金1004.42萬元。
丁青縣2015年上半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75人,簽訂勞動契約295人,開發崗位115人,職業指導170人,職業介紹120人,介紹成功人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下。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丁青縣是熱巴舞的故鄉,縣境內有三個熱巴舞流派,分為俄托熱巴、朵若熱巴、絳納熱巴,曾於2002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熱巴藝術之鄉”美譽。
一妻多夫制
歷史上的東女國,位於藏東地區。據《新唐書》對東女國習俗的記載:“俗輕男子,女貴者鹹有侍男。”可見在重女輕男的東女國,女人通常是擁有多個男人的。那么,這樣的習俗跟現今丁青縣的一妻多夫制存在什麼必然關係。
在丁青縣當地人的觀念里,一夫一妻制是一種很平常的婚姻關係,它的致命缺點就是不能使家庭興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更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妻子越多,生孩子也越多,容易使家庭變得貧窮。相反,一妻多夫則是最理想的婚姻形式,最受人們擁戴。這主要是因為幾兄弟共娶一個妻子,家裡人多,不用分家,勞動力強,家庭財產不會分散,家境越來越興旺。
也就是說,保護家庭為單位的財富和生產力,成為當地人認同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根本原因。而且,在這種家庭里,沒有明顯的女尊男卑或男尊女卑現象。丈夫們出門打工掙錢,妻子和留守丈夫挑起家裡的大梁,並微妙地協調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於是,似乎也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在歷史的某個時期,這種普遍存在的家庭生活形態經過多次道聽途說之後,演變成了女人當家作主的女兒國社會生活藍本。
然而,這樣的家庭關係和婚姻形態維繫到現代社會,隨著資訊的發達導致家庭成員觀念的改變,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的迅速改善,變得越來越不靠譜。
西藏丁青縣孜珠寺西藏丁青縣孜珠寺

風景名勝

丁青縣有藏東第一高峰、藏區最著名的苯教聖山—布加雪山;有布托湖;有懸空而建的西藏最大的苯教寺廟——孜珠寺,為A級旅遊景點,有石鐘乳岩洞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等名勝。丁青縣被昌都市列入“茶馬古道”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317國道線兩側、分布有大小數十三大處地下熱泉、水溫在38~50℃之間,泉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關節炎、肩周炎、各種皮膚病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功效。
布加雪山
布加雪山,位於丁青縣西部,距縣城全長180公里,海拔6328米,是藏東第一高峰,從縣城出發至巴達鄉是123公里屬於317國道、巴達至布加雪山24公 里屬於騾馬群道、道險路滑、冬夏兩季都難入內、布加雪山是藏區最著名的苯教聖地、藏東最高山峰、有著奇特的地形特徵、從不同方位望去、有著不同的形狀、素 有“一山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美稱。
布加雪山
布托湖
布托湖位於丁青縣城北約25公里處,是對瀾滄江支流色曲河上游“布托措青”和“布托措窮”兩個高山湖泊的通稱。“布托措青”和“布托措窮”海拔分別為4660米和4590米,兩湖之間相距約5公里。布托措青湖面積約9平方公里,布托措窮湖位於措青湖的東面,面積約6平方公里。有黑頂鶴、黃鴨等珍惜物種樂園之稱
布托湖
孜珠寺
孜珠寺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孜珠寺始建於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倡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並傳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
孜珠寺

名優特產

丁青縣主要特產有蟲草麝香、鹿茸、大黃、知母及各類畜產品和獸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