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背景,歷史沿革,檔案特點,檔案解讀,綜述,1982—1986,2004—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社會評價,歷史價值,價值之一,價值之二,基本經驗,歷年檔案,
發布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以安徽
鳳陽縣小崗村的“分田密約”為標誌,包產到戶、包乾到戶以其強勁的生命力在中國農村出現,並席捲中華大地。但是,當時還處於“人民公社”和“不準搞承包”的體制下,這種農業生產責任制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農業生產責任制是否為國家權宜之計?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為此,中央相繼召開了多次農村工作會議,終於在1982年1月1日頒布了第一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的中央“一號檔案”。
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社會中的新問題、新矛盾開始大量湧現,如農村中出現了承包大戶、僱工、私人開辦工商業等現象,人們的思想再次產生困惑。有些人認為將可能導致兩極分化,有些人認為將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不同的認識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既左右著人們的思維,也影響著實際的行動。為澄清這些困惑,1983年1月第二個“一號檔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檔案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農民的偉大創造。對於這個檔案,社會反響強烈。農民說,這個檔案給他們鬆了綁、指了路、開了心。
鄧小平說:“一號檔案很好,
政策問題解決了。”
“三農”問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五個“一號檔案”,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有名詞——“五個一號檔案”。時隔18年,中共中央
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央一號檔案再次回歸農業。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檔案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授權全文公布了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2006年中央“一號檔案”。
歷史沿革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 “三農”問題的 “一號檔案”,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檔案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或大包乾 “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同時還說明它 “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3、1984年1月1日,
中共中央發出 《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 “一號檔案”。檔案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
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 《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 “一號檔案”。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畫契約收購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 《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 “一號檔案”。檔案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7、2005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 “一號檔案”。檔案要求,堅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
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9、2007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檔案。檔案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
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
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
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10、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十個一號檔案。《意見》共分8部分,約15000字。包括: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強化
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11、2009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做好2009年農業
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最佳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意見》共分5部分,約11000字。包括: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
社會發展一體化。
12、2010年1月31日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三農”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則和措施。
對“三農”投入首次強調“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這一要求不僅確保“三農”資金投入的總量,更確定了比例要穩步提高。
擴大了馬鈴薯良種補貼範圍,新增了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把林業、牧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首次納入補貼範圍。
首次提出要在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拓展了
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政策性資金將有更大的“三農”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的最高限價,允許各地根據實際增選一個品種納入補貼範圍,補貼對象也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區職工。
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補助資金,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這將有利於提高我國800個產糧大縣的種糧積極性,維護我國糧食安全。
14、2012年2月1日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
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箇中央一號檔案。一號檔案突出強調部署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
15、2013年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一號檔案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
16、2014年1月19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0000字,共分8個部分33條,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
17、2015年2月1日,2015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全文約12000字,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18、2016年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公布,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包括: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指導。
19、2017年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包括:最佳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20、2018年1月2日,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文約16000字,共分12個部分49條,包括: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新格局;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民眾獲得感;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內容。
21、2019年2月20日,2019年中央一號檔案《
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全文1.1萬餘字,共分8個部分,包括: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檔案特點
一是強調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和貧困地區農民增收這兩個重點和難點。
二是從農業內部、農村內部和農村外部這三個層次,提出促進農民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有關政策。
三是從為農民增收創造必要外部條件的角度,提出了開拓農產品市場、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以及深化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四是強調了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落實政策。
檔案解讀
綜述
在這一系列中央一號檔案指引下,30年來農村改革高潮迭起。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11箇中央一號檔案各有側重,準確把握保護農民物質利益、尊重農民
民主權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
生產力的改革主線,加速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共同奏響了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氣勢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國城鄉社會走向和諧發展、致力於共同繁榮的時代最強音。
1982—1986
譜寫
中國改革進程的五個輝煌篇章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事業,發端於農村。研究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不能不研究農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個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檔案”。
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是指從1982年到1986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的關於農村工作的五份檔案。這五個一號檔案,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指導中國農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對實現農村改革率先突破、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深深地印在億萬中國農民的心坎。
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通過對
家庭聯產承包的肯定,使億萬農民逐步從綿延數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中解放了出來,通過非農經營等方式,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實現了勞動力自身的進一步解放,開始參與到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偉大歷史進程,為中國城市
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在改革豐碑上的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自此,農民收入穩定快速增長,增速快於城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幾千年溫飽不保的中國農民越過貧困,從溫飽向小康邁進。
據統計,1978年到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遞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長率為19.9%,為歷史最高。從1978年到1988年,糧食總產由4000億斤增加到8000億斤,創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蹟。
鄉鎮企業如雨後
春筍般湧現,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中國工業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4—2008
統籌城鄉進程中的五座新豐碑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不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成為現實。
然而,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不斷面臨新的難題。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不到4%,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陷入低增長期。“有飯吃,缺錢花”,“吃飽了飯,看不起病,讀不起書”,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在一度縮小後又進一步擴大。
面對“三農”嚴峻形勢,黨中央審時度勢,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對城鄉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做出重大調整:黨的十六大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更多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強調。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制定了加強“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連續出台5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共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迎來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在十七大報告確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方向基礎上,2008年的中央一號檔案確定,要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將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包括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增強農村
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繁榮農村
公共文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從中可以解讀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向全面的農村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2009
2009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再次關注“三農”,這是中央從2004年以來連續第六年將一號檔案的落腳點鎖定於“三農”領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1箇中央一號檔案。也是中國建國以來決策層對“三農”的最長關注周期。
2009年中央一號檔案六大關鍵字: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農產品價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農村幹部實施一村一大學生計畫;
農業補貼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
土地流轉鼓勵設流轉服務組織;農民工就業努力增加農民務工收入。此次中央一號檔案的發布,是決策層對“三農”長期關注的進一步延續。關注“三農”是應對當前嚴峻經濟形勢的重要方略,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中國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才有保障,“內需拉動”的經濟模式才有堅實基礎。
2010
2010年一號檔案全文約12000字,從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加快改善農村民生、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5個方面,著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2011
新世紀以來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第8箇中央一號檔案於2011年1月29日由
新華社受權發布。這個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檔案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
一號檔案全文約8000字。共分八個部分30條,包括: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檔案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檔案強調,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水利現代化道路。
檔案提出,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的總量和增量要有明顯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
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檔案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
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建立取
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產生活全過程。確立
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檔案強調,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明顯增強。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灌溉係數提高到0.55以上。
2012
2012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強調“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半篇幅涉及農業科技。檔案明確,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2012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名稱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文共分六個部分23條,包括: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
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在上述六大部分中,二、三、四部分均與農業科技有關。檔案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檔案特別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強調抓好種業科技創新。
檔案提出,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創新重點、完善創新機制、改善創新條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畫向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著力抓好種業
科技創新。
此外,檔案還要求,繼續改善設施裝備條件,要加強
農田水利建設,加快農村
創業實驗田建設、加快
農業機械化,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採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
在政策方面,檔案確定,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2013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全文公布,對過去十年我國的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結,突出強調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基本經營制度優越性,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3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檔案中出現。
2014
2014中央一號檔案鎖定8項“三農”工作重點。檔案確定,2014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
深化農村改革不搞“一刀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探索創新,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民眾實踐創造;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採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中央一號檔案: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三個導向”。檔案提出,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
2015
《
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繫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中央一號檔案再次聚焦‘三農’,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與2014年相比,2015年一號檔案進一步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相信在檔案部署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望加快推進。
201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檔案,也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發布的第13份中央一號檔案。檔案指出“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
全面小康建設不鬆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2017
2017年2月5日,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檔案由
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份檔案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包括:最佳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2018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指出,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2019
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複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社會評價
如果說20世紀八十年代的五個一號檔案,重點是解決了農村體制上的阻礙、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大發展,進而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創造物質和思想動力的話,21世紀關於“三農”的5箇中央一號檔案,其核心思想則是城市支持農村、
工業反哺農業,通過一系列“
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農民休養生息,重點強調了農民增收,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
只有解決好“
三農”問題,中國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才能有所保障,中國形成以
內需拉動為主導的
經濟模式才有堅實的基礎。
歷史價值
價值之一
重構農村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繁榮農村經濟。1982年至1986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5個一號檔案,推進了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
雙層經營體制,改善了農業生產關係,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均增長速度為7.3%,糧食總量年均增長速度為4.9%,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農民收入增長極為迅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20世紀80年代5箇中央一號檔案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突出農村改革在於構建新的經濟體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突破計畫經濟模式,構建了適應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二是突出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繁榮農村商品經濟。農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發展,中央一號檔案功不可沒。
20世紀80年代,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產量和農民收入出現超常規增長,這是由於在5箇中央一號檔案等黨和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兩個主要的制度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以農民行為為主體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誘致性制度變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量和農村剩餘勞動產品的增長。更為關鍵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制度創新,使農民獲得了對剩餘勞動產品和勞動時間的支配權,而國家富民政策減少了工業對農業的提取量,使相當一部分農業剩餘產品留在農民手中,加大了農民對非農產業投資的選擇。二是以政府行為為主體的農產品價格調整這一強制性制度變遷,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僅上述兩項制度變遷就為農業生產帶來了60%以上的增長,促進了農業大發展。
農村改革的成功,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農村改革在改革初期作出示範,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借鑑,為城市改革提供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同時,農村改革始終堅持市場取向,市場機制也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雙軌制”運行的格局呼喚國家全面推行市場取向改革。這些都為1992年以後的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價值之二
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進入新世紀,為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中央審時度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2004年至2008年,又連續出台5個一號檔案。
新世紀5箇中央一號檔案有一個鮮明主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通過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農民休養生息,重點強調農民增收,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中國農業和農村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階段,最直接的表現是農民人均收入進入較快增長期。
新世紀5箇中央一號檔案顯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戰略決策上,體現了“統籌城鄉發展”。新世紀5箇中央一號檔案的共性是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逐步解決“三農”問題,改變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二是在指導方針上,體現了“多予、少取、放活”,重點在“多予”上下工夫。調整
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強政府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國家對農民實現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轉變。城市與農村經濟之間的關係由“汲取型”向“反哺型”轉變。三是在著力點上,體現了“改善農村民生”。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亮點”。
在中央一號檔案指引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出新趨勢、新氣象。
首先,中國農村已形成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農業和農村政策體系框架:
全面取消農業稅;對農業生產實行直接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村;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農民工權益等。新的農業和農村政策框架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財政保障和政策支持。
其次,下發的5箇中央一號檔案,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支農
惠農的長效機制,我國農業生產的“怪圈”開始被打破,糧食生產已經連續5年豐收。
再次,加大力度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指出,今後將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包括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穩定農村生育水平,繁榮農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2008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行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國已有90%的農民參加新型
合作醫療。各地加大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按照中央一號檔案提出的“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的要求,2008年5月,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下發《關於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
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中國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全面加強農村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意義深遠。
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就解決“三農”問題頒布了十個"一號檔案",這些檔案的頒布具有明顯的現實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它直接指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與建設全面
小康社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十個“一號檔案”的頒布,使中國農民真正地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綜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十個“一號檔案”,可以得出以下三個基本經驗:
第一,激發農民的主體性。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體,農民在思想上如果認識不清,“三農”問題便不能解決。十個中央“一號檔案”的頒布與執行,表明了黨和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但在執行過程中也曾出現事與願違,好的政策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政策失效或遞減等現象嚴重。其關鍵一點就是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很好發揮,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存在較多的疑慮與困惑,阻礙了農民的行動,主要表現為“一惑三怕”。一惑是農民不理解為何國家要一年一個檔案?國家為什麼不通過法律形式使成功經驗和有效措施步入制度化和規範化?三怕是:一怕政策難兌現。有人認為,“一號檔案”含金量高,但不是直接落實到農民的頭上,而是通過一層一層政府部門進行落實,容易強化部門利益,滋生行業歪風;二怕政策難配套。農產品價格上漲能給農民帶來實惠,但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商品或服務價格全跟著上漲,農民增產不增收。三怕政策難長久。有人說,糧食出現緊張就出台優惠政策,如果糧食多了,這些政策是否再倒回去?由於這些思想的存在,農民在行動上必然存在某些抵制情緒,妨礙“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因此,"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必須從思想上解決農民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憂慮與擔心,使農民利益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三重”。解決“三農”問題要落實到具體實踐中,一是必須重落實。“三農”問題是一個老問題,積累的矛盾多、時間長,涉及的部門行業多,不能指望一個檔案、幾次會議,短期就能把所有問題都解決,要做好長期的思想準備。十個“一號檔案”的頒布與執行過程就遵循了這一基本原則,1986年前的五個“一號檔案”前面四個都強調
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第五個檔案則開始轉向農村第二步改革商品經濟發展的新階段。2004年至今頒布的五個"一號檔案",其關鍵字則分別是農民增收、農業綜合能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關鍵字不一樣,但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努力與方向則前後一致。因此,這需要扎紮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每一件事情,切忌有煩躁心態,只有把基礎打牢了,發展才有後勁;二是必須重統籌。十個"一號檔案"表明“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僅在農業。農村內部找出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上做文章,改革要向與農業、農村、農民關係密切的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全面推進,從城鄉一體的角度通盤考慮農村的基礎設施、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良好的內部與外部環境;三是必須注重實效。中央頒布十個“一號檔案”說明,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實效非常重要,即主動適應發展階段的變化,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及時調整政策趨向,把“一號檔案”的主要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真正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擺在重要位置、落實到位。
第三,開拓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中國的發展必須立足農村現實,必須著力於解決“三農”問題。十個“一號檔案”無可辯駁地說明了這一點,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過程中,這一精神尤為重要。只有依靠這一精神,才能正確處理各種關係,使黨的農村政策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只有依靠這一精神,才能順應時代發展,形成正確的制度與體制。因此,在“
三農”問題的解決中,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深化改革中開拓發展新途徑,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只有這樣,“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才有希望。
農業穩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問題依舊存在,由於歷史上所形成的制度與體制障礙,農村的落後與貧窮、愚昧和偏僻、偏執與保守,與城市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強“三農”工作,著力解決“三農”問題,關係著黨和國家的全局,關係著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係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也關係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歷年檔案
“一號檔案”歷年回顧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
2018年: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7年: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2013年: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
2012年: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2011年: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2010年: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2009年:關於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2008年: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2007年: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6年: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5年: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
2004年: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