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活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轉移為使用機械,手工勞動被機械操作所取代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1) 農、林、牧、副、漁等部門生產作業機械化,如農作物的耕種、排灌、植保、收穫,漁業的放養、打撈等;(2) 產品運輸和加工的機械化;(3) 農業基本建設施工機械化等。其作用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機械化
  • 外文名: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 定義: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
  • 基本內容: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
  • 好處: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等
我國的發展與制度變遷,1979-1995年,1996-2003年,2004-2013年,2014年到現狀,國家及時出台的有效措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義,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原因,製造能力與農業不匹配,農業機械的生產程度不夠,管理與當下時代不能很好的結合,針對農業發展的建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有效對策,有針對性地調整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加強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設備的作用,

我國的發展與制度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

1979-1995年

隨著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開始破題, 農業機械化領域主體出現了“一退一進”兩大變化。
1.政府逐漸退出。改革開放以前, 我國形成了以政府或人民公社為主導的農業機械化體制。為適應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出現的新情況, 國家對農機化發展戰略方針進行了重大調整。1979年9月, 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 確定的農業技術選擇首先是“迅速增加化肥、農藥、農用塑膠和各種除草劑的生產”, 其次是“積極選育、引用和推廣良種”, 最後才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機械化”。
2.農民主體大量進入。我國農業生產由“以糧為綱”轉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農村多種經營日趨活躍, 城鄉之間湧現出巨大的人員和工農產品運輸需求, 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私人購買拖拉機自主運營的現象。伴隨農機產權制度改革推進, 即允許農民私人購買拖拉機和用拖拉機進行經營性運輸業這兩項“鬆綁”政策,。

1996-2003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形勢發生很大變化,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農業勞動力相對價格快速上升, 誘致性制度變遷是主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鎮和農村非農產業就業, 農業勞動力出現季節性和結構性短缺。
2.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化政策逐步實施, 強制性制度變遷成為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導下, 伴隨政府積極作為, 這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進步。 (1) 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收穫水平快速提升。 (2) 大中型田間作業機械快速發展。

2004-2013年

進入新世紀以來,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主要表現為農業機械化需求快速增加與國家政策強力支持。
1.勞動力相對價格迅速上升, 誘致性制度變遷內在動力持續增強。
2.強制性制度安排密集出台, 及時彌補了市場失靈。自2004年開始,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 已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實力、財政實力和發展條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歷史大背景下, 一系列促進農機化發展的強制性制度安排密集出台。 (1)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正式實施。 (2) 農機化法制建設得到加強。(3) 多方面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漸完善。
3.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龍頭”的一系列強制性制度安排, 較好地融合了誘致性制度變遷的需求, 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黃金十年”。 (1) 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 (2) 農機裝備結構顯著最佳化。(3) 農機化作業水平顯著提升 (4) 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

2014年到現狀

2014年5月, 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中國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伴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我國農業機械化也出現了許多新變化, 最主要的變化是要素驅動、規模擴張型農機化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誘致性制度變遷再次陷入瓶頸。經濟發展新常態下,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明顯下降。2004-2013年這10年間, 我國農機總動力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5%, 但2014年同比上年增速降為4%, 2015年進一步降為3.3%;2004-2013年, 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8.2%, 但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比上年提高了8.8%、8.2%、4.9%, 大部分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利潤率和利潤增長率均出現明顯下滑態勢。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增速整體放緩, 核心原因是, 在十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過程中, 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層次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甚至被高速發展的表象掩蓋起來, 隨著農機化發展總體速度下滑, 這些長期積累的矛盾“水落石出”, 說明單純的要素驅動、規模擴張型農機化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和內涵式發展道路, 著力提升農機化發展質量和效益。

國家及時出台的有效措施

1.及時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突出了綠色生態導向, 強調要優先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和免耕播種、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要求全面推行敞開補貼, 促進補貼政策普惠共享;明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 增強了補貼政策對農機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
2.積極推動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5月, 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 將“農機裝備”列為優先支持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2016年1月, 環境保護部出台規定推動農機排放標準升級, 倒逼農機工業向綠色發展轉型。2017年,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智慧型農機裝備”重點專項啟動實施, 農機變數作業技術、多功能田間管理作業技術、高速栽植技術、農用航空作業關鍵技術等研發得到中央財政重點支持。
3.大力推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2015年8月, 農業部部署在全國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 將全程機械化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九大作物, 聚焦在耕整地、種植、收穫、植保、烘乾、秸稈處理等6個生產環節, 圍繞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兩個主攻方向, 分作物、分區域確立推進各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主要技術模式。
飛機播種飛機播種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義

我國正面臨著傳統農業的生產與現代化機械農業相互轉化的重要階段, 為了加速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深化轉型, 要求切實依據我國農業機械化現階段的情況, 積極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 加深基礎性農作物的機械化生產。與此同時, 加快山區地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的不斷創新, 提高機械化水平技術, 加速形成經濟便捷、現代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還需完善農機作業環境, 積極深化土地整治和標準農田建設, 加快耕道、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 為農業機械化的廣泛套用打牢基礎。

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原因

製造能力與農業不匹配

隨著對農業相關領域的不斷重視, 如今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成績十分顯著, 但是由於農業機械製造能力和農業部分不匹配的情況出現, 使得農業機械化程度未曾達到預期目標。農業機械的生產與製造的完備性與已開發國家還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當前我國農業機械製造還需要不斷結合農業的實際情況, 做出調整與改革。

農業機械的生產程度不夠

作為農業大國, 我國不僅農作物種植面積廣, 農作物種類也十分豐富, 這就要求農業機械很大程度上滿足不同作物的生產方式。但是我國在農業機械的靈活能動性上有很大的不足, 核心重點的零件使用效果不足, 農機的主要動力設備、控制系統與作物的結合等重點的研究開發水平不完善, 導致農機產業化發展還不系統, 生產程度遠遠不能滿足農業領域的需求。

管理與當下時代不能很好的結合

當今時代是信息大數據的時代, 信息有著發展的絕對話語權, 所以, 農業的發展上信息的引進必不可少。由於農業機械化在農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管理方面更需要與農業相結合。很多的地區對機械化的管理不能很好地關注, 疏於管理, 對農機的使用人員專業程度要求太低, 農業信息沒有及時得到交流, 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農業發展的建議

在將來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下, 需不斷把農機與農業的各方面相互聯繫, 更大程度上使農機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不斷加強農用機械的創新與更新, 在資訊時代下加深農業發展與信息的有效結合, 使在資訊時代下農機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
信息農業信息農業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有效對策

有針對性地調整各地區的產業結構

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 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 依據農業實際發展狀況, 進行不同程度的引用, 採取不同的積極有效措施, 加強農業發展實際措施運用, 針對不同地區, 採取不同的技術手段, 才能提高機械化水平。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取得較大成就, 在發展中積極調整各地區的產業結構, 不斷套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手段, 加強農業機械化宣傳和推廣力度, 使得農業發展得到快速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與歐美已開發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均衡各個地區的發展實際, 需要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地理狀況和生態環境, 進行有針對性的產業結構調整, 例如西北地區糧食產區的機械化, 要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 不斷進行機械化改革和改造, 加大資金投入使用力度, 逐步實現區域性的機械化生產, 才能最佳化生態環境, 解決地區性發展問題。我國各地區經濟實力以及環境的不同, 會導致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同, 套用技術水平和手段的不同, 將會使得農業機械化發展效率不同。我國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機械化生產的全面推廣, 使得農業經濟得到大大提升, 同時結合區域性的產業結構調整, 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使得各個地區產業結構實現最佳化, 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快速推進[3]。

加強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

各大沿海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 農業機械套用面積和發展水平逐漸提升, 基礎的專業配套設施比較先進, 使得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一定的使用效率。但就局部農機利用率來看, 很多機械設備損壞及維修、農業機械設備的有效運用還需進一步強化, 相關部門要給予高度的政策指引和關注, 逐步提高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推進力度, 才能保證機械化水平達到一定高度, 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 健康發展。
農業工程中的農業機械設備的原理比較複雜, 設備故障及時排查和準確維修還需要加強力度, 只有及時找出故障發生原因, 針對性地進行機械維護和維修, 才能大大提升農業機械化效率, 進行專業化的機械技術手段運用, 才能使得農民得到實惠。農民在運用農業機械化技術設備時, 要提升對機械利用效率, 積極投入相關資金進行機械化改造, 使得農業經濟利潤得到有效提升。另外, 農民要積極獲得相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加大地區性設備的有效運用, 積極完善相關設備, 注重農業機械保養和維護, 才能幫助農民大大提升經濟效益。
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

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設備的作用

許多機械設備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現象, 因此, 農業機械設備的充分發揮, 需要相關維護人員進行有效的保養和修理, 需要加大相關技術的套用, 從而確保農業機械設備高效使用, 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農民要加快對機械設備使用方式的學習, 積極地對農機設備進行有效的維護, 相關部門要加強機械設備的有效推廣, 例如可以進行現場指導和基本操作方法的推廣, 讓農民切實掌握相關機械使用方法, 真正掌握相關維修技術手段, 才能進行很好的運用。
農業機械的運用需要加大推廣力度, 積極推廣農機是為了提高其經濟效益, 提高農業生產力, 只要體現出農機的主導地位, 不斷在生產和工藝上提升技術水平, 才能大大提升農機使用效率。政府部門要全力推廣農機使用, 加大宣傳力度, 轉變農民的傳統思維模式, 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才能提高農用機械的工作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