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本《大智度論》研究》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顯 內容簡介 《敦煌寫本〈大智度論〉研究》內容簡介:目前,部分寫捲圖版尚未正式對外公布,所以本敘錄只收錄英國圖書館、法國國立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大乘佛教史上,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許多爭論,如龍樹《大智度論》卷六,用做夢為例就開展了幾番有趣的辯論。第一番辯論中,有人說,不應該說做夢沒有根據,因為我們如果白天沒接觸過真實的事物,晚上怎么會做夢呢?另一個人反駁道...
三種有是出自《大智度論》的詞語。【三種有】 [出大智度論] 一相待有待即對待之義。謂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長短等名。是則長因短有。短因長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東西南北。皆亦如是。故...
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疏釋此經而撰成《大智度論》,以闡述此經所顯性空實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彌勒,相傳也總攝此經之義而撰成《現觀莊嚴論》,以闡述此經所示實踐行證之道。其後無著、世親又疏釋此經第九會,各自...
是故《大智度論》說:“退墮二乘為菩薩魔事。”以菩薩若墮二乘,如二乘人之但求自度,不思度他,即斷如來種性,而魔大歡喜,故是菩薩魔事。又,菩薩若退墮凡夫、外道,因而不再以大菩薩為事,而貪著、追求外道境界,或攝受...
蓋謂“文師用心一依《釋論》(《大智度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摩訶止觀》卷一)。“今師相承”是由智顗追溯師承業于思、文,而上接龍...
《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載,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
《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為我們這個時代所講的一部妙典。論中說:“出家重持戒,居家重布施”。菩薩的語言以作為我們後學的印證,布施中分為三種。一 財施 以財物金錢送給貧窮之人,使其能養活色身治療疾病。以培養我們舍掉貪心的...
天台宗始創於北齊慧文禪師,據《佛祖統記》卷六,天台宗《東土九祖記》說,慧文因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論》卷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龍...
《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
印度僧人龍樹出世後,大乘佛教更盛行, 龍樹菩薩著《中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娑論》等,建立了般若中觀派|中觀學派。大乘佛教中期 其後又有印度僧人無著、世親創立“唯識論”,盛極一時。中觀論和唯識論被認為是大乘佛學...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涅盤經》卷十〈現病品〉所舉:阿波波、阿吒吒、阿羅羅、阿婆婆、優缽羅、波頭摩、拘物頭、分陀利;並謂前四乃依因寒苦而發之聲而立名,後四則以四種蓮華喻受罪眾生身體凍裂之相,且以之立名。異說三 《大智度論》卷十六...
這和《大智度論》卷二所說"迦旃延婆羅門道人……作發智經八犍度,……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沙"之說也相符。又與舊譯《阿毗曇毗婆沙論》釋道梃序所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造《毗...
稱為三昧。”,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據《大寶積經》卷一〇九載,此賢護長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諸樂、果報,為忉利帝釋天王所不及。《般舟三昧經》卷上雲(大正13·902c)︰‘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大智度論》卷七...
梵音牟娑落揭拉婆。《法華經玄贊》卷二(末)云:‘車渠梵雲牟娑洛揭婆,青白間色。’硨磲在藏傳佛教中是高級的聖物。赤珠 即赤真珠,所見實物一般為紅珊瑚珠。《大智度論》卷十云:‘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佛地...
見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智度論》:“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4)可以見(xiàn現)矣:可以現形了。見,通“現”。(5)丹:煉丹是道教法術之一。源於古代方術。原指在...
城中迦蘭陀園竹林精舍及北面靈鷲山等地,是佛陀講說《思益經》、《大般若經》與《法華經》處,也是世尊弘化晚年,提婆達多及伴黨,破和合僧、分裂僧團,佛陀慈悲化度,令其臨終悔悟的地方。佛陀為何常住王舍城弘化?據《大智度論...
稱為三昧。”,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據《玄應音義》卷七所述,此鳥有靈,知人死活,人慾死時,則群翔彼家,待其送林,飛下而食,故號靈鷲。《大智度論》卷三對此事曾有二說,一說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一說王舍城南屍陀林中有死屍,諸...
《涅盤經》卷十〈現病品〉所舉∶阿波波、阿吒吒、阿羅羅、阿婆婆、優缽羅、波頭摩、拘物頭、分陀利;並謂前四乃依因寒苦而發之聲而立名,後四則以四種蓮華喻受罪眾生身體凍裂之相,且以之立名。(3)《大智度論》卷十六所...
《正字通·鬼部》引譯經論:“古從‘石’作‘磨’,梁武帝改從‘鬼’。”佛教以能夠阻擾修行的障礙為魔,認為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都可以稱為魔。《大智度論》卷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
【陀羅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按梵語,系依具‘持’義的語根所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基本概念 《大智度論》卷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