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人物出身
樊瑞是濮州人氏,早年曾作
全真先生,學得一身妖法,能呼風喚雨,善使
流星錘,神出鬼沒,人稱混世魔王。他占據徐州沛縣
芒碭山,與八臂哪吒
項充、飛天大聖
李袞一同打家劫舍。
歸順梁山
宋江又親自率
公孫勝等人前來剿捕。公孫勝見山上掛滿青色燈籠,知道其中必定有人會使妖法,便在山下擺下
八陣圖,並輔以
五雷天心正法。樊瑞雖會妖法,但卻不識陣勢。他讓項充、李袞攻陣,自己在外作法協助,結果大敗而回。項充、李袞都被梁山軍生擒。
項充、李袞被擒後,因宋江以禮相待,便投降梁山。二人表示願意勸降樊瑞,並提出留下一人為質。宋江卻並未留質,將二人全部放回。樊瑞見宋江義氣深重,認為不可逆天行事,遂下山投降。公孫勝應宋江之請,收樊瑞為徒,傳授他五雷天心正法。
大聚義
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安排將佐職司,命樊瑞與
雷橫一同把守山前第一關。
梁山排座次時,樊瑞排第六十一位,星號地然星(
金聖歎本作地默星),職司為步軍將校。
兩贏
童貫時,樊瑞與李逵、項充、李袞一同率領五百步軍,充當先頭部隊。
南征北戰
梁山受招安後,樊瑞隨宋江南征北戰,頗有戰功。
征討
田虎時,樊瑞隨
孫立、
朱仝鎮守壺關。後被徵調到昭德城,與北軍國師
喬道清鬥法,雖然武藝、法術都不敵喬道清,但卻為公孫勝來援爭取了時間,而後又隨公孫勝兵圍百穀嶺,降服喬道清。
簡本水滸中,樊瑞出征前曾被封為副法真人。
征討
王慶時,樊瑞與
魯智深、
武松、李逵等十四人率領五千勇捷步兵,從山後小路殺上
紀山,奪取紀山山寨,而後與大軍前後夾擊,使得宋江大破紀山軍。
征討
方臘時,樊瑞與朱仝、
索超等人率領一千軍馬,包圍揚州城外的定浦村,協助
燕青剿除勾結叛軍的
陳觀父子。後又斬殺蘇州守將
鄔福。睦州之戰中,樊瑞又與南軍國師
包道乙鬥法。他在
關勝頭頂變出一尊烏龍天將,包道乙則在
鄭彪頭頂變出一尊金甲神人。最終烏龍天將戰敗金甲神人,鄭彪也被關勝一刀斬於馬下。
人物結局
江南平定後,樊瑞作為倖存偏將,被封為武奕郎、都統領,“管軍管民,省院聽調”。他不願為官,便與朱武一同做了全真先生,雲遊江湖,去投公孫勝出家,以終天年。
出處考究
姓名出處
綽號考究
魔,是梵語
魔羅(Māra音譯)的略稱。《
正字通·鬼部》引譯經論:“古從‘石’作‘磨’,
梁武帝改從‘鬼’。”
佛教以能夠阻擾修行的障礙為魔,認為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都可以稱為魔。《
大智度論》卷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相傳
古印度神話中
欲界第六王之主
波旬(pāpīyas)為魔界之主,是為魔王。
明清小說《
西遊記》、《
說唐》中,都分別見有取名為“
混世魔王”者,可見當時社會有此綽號風行。
人物評價
原著贊詩
頭散青絲細發,身穿絨繡皂袍。連環鐵甲晃寒霄,慣使銅錘更妙。
好似北方
真武,世間伏怪除妖。雲遊江海把名標,混世魔王綽號。
名人點評
李卓吾: 朝廷上權奸皆與宋江作對,獨拈出
宿元景一個做好人。江湖上好漢皆歸向宋江,獨拈出樊瑞一起能崛強。相接說來,此是胸腸大,眼識圓,筆力奇處。
後世評價
樊瑞在原著中出場較少,形象較單薄。畫家
牛牧野有贊詩一首:“晨煙暮靄,春煦秋陰。敬業樂群,悠哉此君。”
現代評點者多認為,樊瑞出場時有吞併梁山的雄心與大敗史進的戰績,野心實力可見一斑,而在上山後卻默默無聞,潛心學道,可說是“一個虎頭蛇尾的人物”。但也正因如此,他方才能在最後全身而退,成為少數幾個結局極好的梁山好漢。
但也有觀點認為,樊瑞早就有意歸附梁山,揚言吞併梁山是想藉此引起梁山的注意,因此才在副將被擒、主將尚在的情況下便主動投降。而他首戰大敗史進,也只是想展示自己的實力而已。
衍生形象
衍生小說
青蓮室主人的《
後水滸傳》中,樊瑞托生為天沖曜星小太歲邰元。
巴孤的《
賊三國》中,樊瑞是宋國
安東將軍、汝南
太守,封睿謀子。他不滿宋江稱帝,欲在梁山大會時發動
政變,擁立
盧俊義,卻因
楊雄告密而失敗,被迫作法逃遁。後前往嶺南投奔
柴進,卻在途經
兗州時遭到官軍圍捕,被
左慈救出,得其點化,盡釋前事,從此潛心修道。
褚同慶的《
水滸新傳》中,樊瑞原是枯樹山寨主,善使潑風大刀,曾組織忠義軍,參與抗遼。他在梁山排第六十位,星號地魔星,職司為步軍副將,是前軍大寨衝鋒陷陣頭領,統領五百名蠻牌袞刀手。後極力反對宋江的招安政策,與李逵、鮑旭一同反下樑山,率部追擊官軍,結果在曹州境內五里岡中伏戰死。
評書形象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樊瑞身高九尺,面如噴血,長有半寸長的碧綠汗毛,頭戴戒箍,身披道袍。評話中,他不懂法術,武藝也只平平,但卻憑藉一身不僧不道的裝束,嚇退了獨戰梁山步軍五虎的
史文恭。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