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

李卓吾

李卓吾(1527-1602)名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晉江(今泉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人後入仕,歷任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刑部郎中、戶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官職,為官正直清廉,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後因不滿朝政而辭去官職,漂泊於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潛心學問,教授子弟。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焚書》6卷、《續焚書》5卷、《藏書》68卷、《續藏書》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李氏叢書》12種等。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遊記》、《浣紗記》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贄
  • 別稱:別號溫陵居士
  • 字號: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福建晉江(今泉州)
  • 出生時間:1527年
  • 去世時間:1602年
  • 主要作品:《焚書》6卷、《續焚書》5卷等
  • 主要成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
重要著作,書籍介紹,意義,學術觀點,所屬民族,

重要著作

李卓吾批評本西遊記

書籍介紹

本書由明朝葉晝托李卓吾進行了全面的評點。他的評點理論雖不及金聖歎全面系統,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啟金聖歎,對《西遊記》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獨特見解,要比否定貶斥《西遊記》藝術成就的金聖歎、毛宗崗、張竹坡高明得多。
“讀《西遊記》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戲論。余為一一拈出,庶幾不埋沒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無限妙處,若得其意,勝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釋厄傳’,見此書讀之可釋厄也。若讀了《西遊》,厄仍不釋,卻不辜負了《西遊記》么?何以言釋厄,只是能解脫便是。”託名李卓吾的《西遊記》批評文字諸如此類,要言不煩,點到為止,卻能夠直指精髓,發人深思。

意義

古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首先當然是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所致,但是也與這些小說刊刻之後,一大批眼光獨到的小說批評家們極力批點評說有極大的關係。像李卓吾、金聖歎、毛宗崗、脂硯齋等名字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與《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密切相連的。他們不僅開創了中國古典小說批評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讀者通過他們的批評更深入地了解了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

學術觀點

李卓吾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在文學方面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他的這些離經叛道之舉,不為統治者所容,視他如眼中釘,而屢遭迫害。萬曆二十九年(1601),他在湖北麻城遭人陷害無法存身,先逃至河南商城,後由好友馬經綸接來北京通州家中避難。次年,又遭人所劾,以“敢倡亂道,誣世惑民”之罪,將其逮捕入獄。他不堪受辱,自盡於獄中。他去世後,馬經綸遵其遺囑,將其安葬於通州城北的馬廠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馬經綸之子馬健順協助詹軫光立有《李卓吾先生墓碑》。均先後被毀。
如今,李卓吾墓已成為通州的重要旅遊景點,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前來瞻仰這位一代宗師。但遺憾的是,在關於李卓吾的介紹中,卻鮮有提及他是回族這一史實。

所屬民族

 李卓吾祖上原是河南固始的回族,元末遷至福建泉州,數代從事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他本姓林,名載贄。因其三世祖叔被官府所殺,為避禍而改姓李。他雖然畢生讀儒書,研究佛學,但在臨終遺囑中仍要求按伊斯蘭教規安葬,並詳盡地囑託了回族的安葬習俗:不要用棺木,不穿新衣服,“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然後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時,且擱我魄於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使我體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頭照舊安枕,而加一白布巾單,總蓋上下,用裹腳布交纏其上……”他的這一切安排完全是回族的喪葬習俗。
李卓吾先生墓李卓吾先生墓
在通州城的西海子公園內,有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李卓吾先生墓。
李卓吾先生墓曾屢遭毀損,幾經變遷,多災多難。1983年,得以遷至西海子公園內,方得安寧。周揚題寫了“一代宗師李卓吾先生墓”的墓碑。另有歐陽中石先生書題之碑。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環繞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