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設定
座次 13星名 天孤星
法名:智深
性格 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脾氣火爆,
粗中有細,豁達明理
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
人物經歷
梁山職司 步軍總大將 出場回目 第3回(120回本),第2回(百回本)
死亡回目 第119回 (120回本),第99回(100回本)
首次登場時對他的
外貌描寫: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乾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善使的兵器 八十二斤水磨鑌鐵禪杖、戒刀
人物評價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
魯智深是
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
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
魯智深,準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
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
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
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
李忠、
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裡,等
洒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
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
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里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
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舉;直到上了
梁山,去
少華山欲與
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
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
身陷囹圄。這就是
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
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
金聖歎評魯智深為
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
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
台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里說到了
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
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
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侷促(如
李忠之賣藥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
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
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
梁山上見著
林沖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
武松者所不肯,如
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
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
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
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
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
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
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
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
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
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
宋江大慈善家式的‘
仗義疏財',
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
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
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
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
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
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
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打開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里,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
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
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
魯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裡接下來要說的是,
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
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準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說到狂禪,這是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在下這裡只能粗略地說一下:狂禪是由
南宗禪發展而來的,禪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認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
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見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麼拜佛祖、菩薩、觀音之類,什麼持戒、
禁慾、坐禪之類,統統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頓悟,那便成。由這種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對一切
清規戒律、反對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禪師的行事便成了這方面的“光輝典範”:
如有位圓悟禪師,愛鼓吹“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房,為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的“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論,只要心中有佛性,啃豬頭、逛妓院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是問題;
還有位酒仙遇賢禪師沒別的正經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
偈子說:“……醉臥綠楊陰下,起來強說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臥街路。死後卻產婆娑,不願超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且無酒酤。”看,多瀟灑,沒酒喝就不行,西方淨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禪師講過:“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無心則
無戒,無戒則無心。”只要“無心則
無戒”,什麼事兒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惡事都可以乾。
總之,什麼
清規戒律一概不理,簡單一點說,就叫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能有“佛祖心中留”這就算客氣的啦,不少禪師連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連帶什麼菩薩、觀音、羅漢、達摩等等通統滾蛋,有位
德山宣鑒禪師一把火燒了經卷後坐在孤峰頂上放言大罵:
“達摩是老騷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菩薩是擔屎漢,等覺
妙覺是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
瘡疣紙……”
德山宣鑒禪師經這一番“壯舉”後名頭大響,此後的禪師種種呵佛罵祖的事兒也都跟上,有的禪師拿佛像來燒火取暖,有的禪師說當年如見到佛祖就一棒打死餵狗,有的叫喊說要讓文殊、普賢菩薩掃床疊被,有的乾脆就宣稱,要“見佛殺佛,見祖殺祖,見羅漢殺羅漢。”……
反對任何
清規戒律,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驚世駭俗。這些就是
狂禪。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縛全沒有了,心靈達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
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為什麼
有的人從
魯智深身上讀到了
狂禪意趣。《
水滸》中的
魯智深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而終成正果,這正深合
狂禪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鬧
五台山那段,在人們眼中已成了一個旺盛苦悶而渴望自由
張揚的生命尋求解脫的象徵。
另外,《
水滸》中的一些敘述,確實也提供了和
狂禪聯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
魯智深的
出場詩:
自從落髮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
臂負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
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
第九十回,
宋江和
魯智深來見智真長老,長老一見魯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魯智深默然無言。
第一百十九回,
魯智深杭州
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
錢塘江上
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
宋江與
魯智深第一次相見時道:“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
慈顏,平生甚幸。”“
清德”“慈顏”云云,用在殺人放火的
魯智深身上未免可笑,這固然可以理解為此處是
宋江順口掉文,但結合上引幾段來看,說作者此處是有意嘲謔調侃也未嘗不可,再進一步,從中讀出狂禪意趣也未嘗不可。
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家
李卓吾,就是從
魯智深故事讀出
狂禪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與堂本《
水滸傳》的批語裡,他對
花和尚的讚揚可說無以復加,稱
魯智深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對他的使氣任性讚不絕口:“此回文字(指大鬧
五台山)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絕無成佛之理,外面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
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
魯智深大鬧
五台山”一回中,凡書中寫到魯智深狂喝酒、猛打人、罵和尚、吃狗肉、打折
山亭、毀倒金剛、大嘔吐等行為之處,李卓吾都連連在旁批上“佛”字,就連寫到魯智深赤著腳
一道煙走到佛殿後撒屎時,李卓吾也照樣毫不吝嗇地在此批送了兩個“佛”字,在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稱)前後奉送給
花和尚的“佛”字,大約不下幾十個,一句話:“率性不拘小節,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紅樓夢》中的寶釵,她對本節開頭引的那支《寄生草》甚為欣賞,贊它“
極妙”,那么這位大家閨秀欣賞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條狗腿、連喝十數碗酒、露出一身花繡使一回拳腳、打得滿堂僧眾差點卷堂大散這類行為本身。那么又是什麼?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狂放行為背後的那種真性情的發露不為任何外物所限的
狂禪精神,是一種生命的奔放與飛揚,也許寶釵這
端凝持重的大家閨秀的內心底層,同樣流動著對這生命的飛揚自由的讚嘆與渴望吧?其實何止是寶釵,這種醉鬧
五台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背後的衝決網羅的狂放與解脫,召喚的其實也正是隨世俯仰的紅塵眾生心底,一種對生命自由的永遠的夢想與追求。(孫勇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文系講師,
南開大學中文系九八級博士)
從某種程度上說,
魯智深是
水滸中最為行俠仗義的
英雄好漢,從義救
金翠蓮父女(第三回),到大鬧
桃花村(第五回),火燒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鬧野豬林(第八回),為救
史進而謀刺貪官賀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無一不是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
金聖歎謂其闊,可謂的評!
魯智深是個愛管“閒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麼不平事,他就會忍不住要插手,要癢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關他什麼事;
周通逼婚又沒礙著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沒有吃的,受沒受人欺負,都與他無關。
林沖牆外一聲讚嘆,
魯智深一生引為知己,為救護他,一路送到
滄州!如此義舉,古今幾人能有?
魯智深愛管閒事,而且管得徹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為止,所謂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覺得自己所救護的對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
魯智深儘管是個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極其細緻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時,不是先打
鄭屠逞一時之快,而是先將他們父女倆安頓好,讓他們先逃走,並且擔心他們跑得不夠遠,“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逕到
狀元橋來。”(第三回)
魯智深如此粗獷之人,在旅店門口無所事事地坐兩個時辰,也就是四個小時,這真是太難為他了,此處的魯智深可謂
心細如髮。袁無涯評論說:“
為人為徹,偏不躁。”李卓吾則直批一字“佛”!
魯智深之所以能夠耐心坐四個小時,完全是因為他內心的責任感,他一定要讓金家父女安全離開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個是老頭,一個是
小腳女人,他們可沒有“俺”的好腳力,所以一坐就是四個小時。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聽說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
鄭屠,被勸住回家後“晚飯也不吃,就
氣憤憤的睡了”(書
中原話)第二天,“天色微明”(書中原話),他就早早地來替金家張羅。前面的急噪與此時的耐心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於此更顯示其
急公好義然
心細如髮之難得。
魯智深的細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他在
桃花村救了
劉太公的女兒,用武力逼迫
周通不得娶她為妻。打
周通之前,他心裡便有個計較,怕把
劉太公嚇住,就不告訴他自己要揍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慮到周通、
李忠與劉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這小子反悔,劉家可真得
吃不了兜著走。所以,
周通儘管答應了不再對劉家進行性騷擾,他還是不放心,硬給周通戴頂高帽子將他的軍:“大丈夫作事,卻休要反悔。”(第五回)
周通無奈,只好
折箭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這時也只好稀里糊塗趕鴨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沒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
林沖的時候也是
知微見著,見到有人找董超
薛霸就開始留心有無異常,在
野豬林救了林沖以後,索性一直護送到滄州,深恐途中有變。估計不會再出什麼事了,才分手,臨分別時,還一禪杖把松樹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兩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們又生歹心。
魯智深在這裡可謂苦心孤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懾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無涯讀到此處,評點道:“必如此顯個手段,方去後常有個莽和尚現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則又阿羅漢、菩薩地大大誇贊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為
魯智深若沒有深重的俠義精神,他就不可能兩千里地風風雨雨地跟過來;他若沒有徹底的俠義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細緻入微地提防兩個公人。
說
魯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仿佛是句戲言,因為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門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
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一點文明禮貌都沒有,喝醉了酒,誰不小心惹惱了他,他還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則更是又殺人又放火,哪象個出家人?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不守戒律的
花和尚呢?關鍵還在於他的
急公好義,他沒有殺過無辜的人,打死
鄭屠是他下手重了,並非真要殺他,他也沒有什麼流氓習氣,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賣酒肉給他,他也沒鬧過事。他在
五台山喝酒打人,也並不全是他的錯。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後,發酒瘋把半山腰的亭子給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當防衛——也就是說他是後動手的,如果那些和尚們在他酒醉時,不去理他、打他,估計也不會挨揍,這一點只有他師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還真是蠢禿。
對於真正明佛法的人來說,參修佛法的關鍵在於行願,象地藏王菩薩一樣發下大願,而後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努力,地藏王菩薩的誓願是:“眾生渡盡,方證
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條,所以說,
魯智深儘管喝酒吃肉,不避葷腥,是個不折不扣的
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機械地死守戒律,對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鐵的和尚們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
出世法,但時時不離世間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對於
魯智深來講,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會打死
鄭屠,逃亡他鄉,顛沛流離而無怨;才會風雨兩千里送
林沖方才心安;也才會為殺作惡多端的貪官,
身陷囹圄而無畏!對於金家父女來講,對於
劉太公父女來講,對於林衝來講,對於
青州城的黎民百姓來講,
魯智深豈非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無怪乎,李卓吾要譽之為“佛”、“
大丈夫”、“
真男子”、“勇人”、“仁人”、“聖人”,卓吾先生此譽也許並不過分。
金聖歎則說得更加有情感,他說:“寫
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書中原文是:那婦人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那老兒也都相見了。
魯達問道:“你兩個是那裡人家?為甚啼哭?”那婦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
告稟:奴家是
東京人氏。因同父母來這渭州,投奔親眷,不想搬移
南京去了。母親在客店裡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間有個財主,叫做
鎮關西鄭大官人,因見奴家,便使強媒硬保,要奴作妾。誰想寫了三千貫文書,虛錢實契,要了奴家身體。未及三個月,他家
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父親懦弱,和他爭執不得,他又有錢有勢。當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討錢來還他?
沒計奈何,父親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兒,來這裡酒樓上趕座子。每日但得些錢來,將大半還他;留
些少子父們盤纏。這兩日酒客稀少,違了他
錢限,怕他來討時,受他羞恥。子父們想起這苦楚來,無處告訴,因此啼哭。不想誤觸犯了官人,望乞恕罪,
高抬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