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閣體(Secretariat style)是一種明代官場書體。形成原因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1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
台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
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為明代“台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台閣重臣,正統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內容上歌功頌德,粉飾現實;藝術上追求雅正,流於平實。永樂至成化年間,明代文壇幾乎為台閣體壟斷。時人鹹稱楊...
對學界爭議較多的台閣體名稱、作者、時間、作品等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辨析,糾正了前人謬誤,釐清了台閣體之基本概念,並從翰林文人心態、帝王對台閣體之影響等角度探討了台閣體興盛、衰落的原因。本書首次系統地論述了永樂至成化間以台閣文人為主體的歷代詩歌統緒觀,從先秦至元代均有涉及,其中既有名家(如陶淵明...
《葉向高與晚明台閣體文學研究》是2018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晚明文學家葉向高一直致力於對台閣體的重新倡導與創作實踐,以求台閣體重返興盛。《葉向高與晚明台閣體文學研究》以“葉向高與晚明台閣體文學”為研究對象,詳細介紹了葉向高專人研究、晚明台閣體的復振、晚明台閣體與其他流派的比較等內容...
台閣體、茶陵詩派主要靠其首領官居極品而發生影響,前七子則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而引起人們注意,故其影響範圍較為廣泛、深入。恰如胡應麟所說:“一時雲合景從,名家不下數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夢陽、何景明外,還有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重視民歌,認為“真詩乃在...
同時在皇家的提倡下,楷書上法晉、盾,以二王為範本,近學元代諸家,於是在翰林、中書舍,人中間形成盛行一時的台閣體",沈度、姜立綱為當時主要代表,他們的楷書遠學虞世南,風格圓潤平整,代表明初一部分人的書風,一直影響到明代中期二錢博的楷書,介於宋克、閱吏之間,與錢溥稱為“二錢”。程南雲、李東陽以...
對於久受台閣體糟蹋的詩壇,這樣的詩無疑帶來了清新的活力。此詩所體現的不受傳統道德束縛的精神意向,卻淵源於一個更為古老的文化傳統,如在《詩經》中就有類似於男女自由結合的內容。此詩也反映了何景明等人的文學復古的某種實質性的東西。其他代表 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明文學家。字昌谷,一字昌國,吳縣...
”(《南詞敘錄》)在正統詩文的創作領域裡,形成了雍容典雅、詞氣萎弱的台閣體。代表人物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世稱“三楊”。他們先後都官至大學士。在他們的作品裡,充滿了大量的“聖諭”、“代言”、“應制”和“頌聖”之作,其內容多為粉飾現實,點綴昇平。藝術上也平庸呆板,了無生氣。當時這種詩風的...
是“台閣體”的經典之作。只是因過於關注精巧與雅致,故筆墨較少變化,這也是“台閣體”千人一面、千篇一體的通病。清代書家王文治曾制詩讚曰:“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此詩正解釋了沈度為何多書“箴”、“銘”一類文體,而少見自作詩文之現象。
這種典雅平易的詩風,就是當時在朝廷公卿間甚為流行的“台閣體”。作為有著多年翰林院和內閣仕宦經歷的焦芳,深受台閣詩風的影響,雖然台閣體多被後世認為缺乏文學性,但焦芳的身份使得他不得不服膺並參與創作台閣體詩文。單就台閣體創作標準而言,焦芳的詩作是合格的,同時,焦芳的這兩首詩也並非只是歌頌太平、...
《三袁集》是2008年山西古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袁宗道。前言介紹 有明一代文學,在袁氏兄弟之前,是萬口一詞、萬喙一音的僵化局面。開始是以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陳陳相因,互相模仿而缺乏生氣;之後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思潮,他們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
由元代趙孟銦立的妍媚柔婉書風,將鐘、王帖學傳統推向高峰,對明代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追求外在形態的“姿媚”蔚成風氣。於是,明初出現了三宋、二沉等人端整婉麗的“台閣體”,明中形成了端莊典雅的“文派”書風。近人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綜述明代書法曰:“帖學大行,故明人類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
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
內容貧乏、文氣冗弱的台閣體也就應運而生。其代表作家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先後都官至大學士,一時朝廷的詔令奏議皆出其手。他們的散文不少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當時不少文人得官後,往往模擬三楊的台閣體,應酬逢迎。除三楊外,黃淮、金幼孜的散文與台閣體相似,當時也享有盛名。當然,三楊的...
他們入朝做官時寫的那些分題賦詠和寓直酬唱之類的“台閣體”詩,雖在內容上與以前的宮廷詩人的作品無太大差別,但在詩律和詩藝的研練方面卻有很大進展,為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做出了貢獻。主要人物 杜審言 (約654年-約708年),字必簡,原籍襄陽,是杜甫的祖父,為人恃才傲物。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詩...
明沈度楷書盤谷序軸是紙類文物、書畫,文物原屬明沈度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特色 紙本。楷書。縱133.2cm,橫93.2cm。此幅所書的內容為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名篇《送李願歸盤谷序》。本幅作者署款“雲間沈度書”,其中“雲間”是指沈度的家鄉華亭(今上海松江)。沈度此件書法作品清秀端莊,是其“台閣...
”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衝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以及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2、第二階段...
”當時是為反對粉飾太平、逢迎唱酬的台閣體和八股文的形式主義文風而倡,以復古為號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矯枉過正,強調尺尺寸寸向古人學習格調、法度,又給文壇帶來擬古的消極因素。解釋 寫文章要模仿秦漢時期的風格,作詩歌要遵照盛唐時代的氣象。背景介紹 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
與此同時,在文學方面則由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台閣體”,和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詩派”統治文壇。他們的詩文雖然空洞無物,極其平庸,但對當時人們的影響極大。明朝前期刻書風格之所以百餘年間變化不大,正是這種社會思想長期僵化的曲折反映。然而明代社會發展到弘治、正德時期,統治...
沈度以長於“台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台閣體”結構以方正為主,筆道粗細一致,各部停勻,屬於楷體,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書寫一筆不苟,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
"前後七子"出現於明代,由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等為領袖,稱為前後七子的十四人,標榜所謂的"復古",並且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這種復古,實為擬古。這群作家憑著少年銳氣,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餘,生氣缺乏的台閣體。然而,前後七子振興散文詩歌的目的並未達成,...
劉基的詩風格古樸、雄放,古體詩成就較高,如《白馬詞》、《築城詞》、《畦桑詞》、《北上感情》等篇,或對時事的憂慮,或對政令繁苛的不滿,或對重斂傷民的同情,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律詩中也有些佳作,抒情真切,寫景逼真,在悲涼中含喜意,在蕭瑟中見生機。台閣體 繼劉基、高啟等人之後,從永樂至成化...
《放逐諸神》是1994年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再復。內容介紹 從獨白的時代到復調的時代 ──大陸文學四十年發展輪廓 獨白時代之一:「新台閣體」詩文的興衰 關於大陸當代文學的(A03)體性現象,我在已發表的幾篇文章中曾作過描述。例如,在〈中國當代詩文中的「新台閣體」〉(《九州學刊》一九九一年...
他們入朝做官時寫的那些分題賦詠和寓直酬唱之類的“台閣體”詩,雖在內容上與以前的宮廷詩人的作品無太大差別,但在詩律和詩藝的研練方面卻有很大進展,為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做出了貢獻。杜審言、李嶠與蘇味道、崔融並稱“文章四友”。四人中,以杜審言最有詩才。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
《沈藻楷書橘頌頁》是明代沈藻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橘頌》是屈原的傳世名篇。沈藻此作點劃圓潤平正,風格婉美端秀,為典型的“台閣體”。款署:“華亭沈藻書。”鈐“黃門給事”白文印。鑑藏印有“儀周鑑賞”、“潘厚審定”、“顧崧”、“伍元蕙儷荃甫評書讀畫之印”、“張珩私印”等總計14方。後有題跋...
清朝前期書壇的主流是帖學派,康熙好董,乾隆好趙,董趙書風風靡天下,明初之“台閣體”至此演變成以黑大圓光為特徵的“館閣體”,代表書家有張照、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等。後四人被稱作“清四家”,劉有“濃墨宰相”、王有“淡墨探花”之稱。與此同期的有民間一批畫家對書法的探索,將書法各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