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二生肖是中國固有的,生肖紀年依附於乾支紀年,而乾支紀年又是
乾支歷的紀年方法。乾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
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它以
立春為一年之始,用
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沒有閏月,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每一個生肖年都是起算自立春。所以生肖年屬於乾支歷(日本人
明治維新“西化”後改在陽曆那是另一回事),必須按中國乾支歷為準。生肖年並不等同於同一時候的陽曆年(公元數字年)。
黃曆:古時由
欽天監計算頒訂,未經御批,不準翻印。然而在重利的吸引之下,更因部分偏遠地區不能及時獲得當年的
官曆,故
私歷的出現一直無法禁絕。直到清乾隆十六年才準許民間翻刻官印的黃曆。我們翻開任何一本
皇曆,都能看到,乾支年份的變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
“十一五”國家重點
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闡述了乾支紀年是乾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並明確指出2000多年來乾支歷與農曆(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明白,
自古農曆就借用乾支來紀年。但
農曆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乾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這為生肖從立春起算提供了重要依據。
所以實際上乾支歷屬於
陽曆,和傳統農曆曆法體系(
陰陽曆)根本是兩回事。
大致對應陽曆年份如下:
(是大致對應,並非等同!)
乾支歷馬年 | 陽曆年 |
---|
甲午年 | 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
---|
丙午年 | 1906年、1966年、2026年、2086年…… |
---|
戊午年 | 1918年、1978年、2038年、2098年…… |
---|
庚午年 | 1870年、1930年、1990年、2050年…… |
---|
壬午年 | 1882年、1942年、2002年、2062年…… |
---|
判斷方法
生肖年屬於乾支歷,不等同於公曆年,卻大致對應某個公曆年(公元數字年)。
陽曆公元10年大致對應乾支歷馬年,故得:
列成公式為:公元年號÷12=某一個商同時餘數為10。
例如:2014÷12=商167,同時餘數為10。所以,2014年大致對應馬年。
詳細起止日期則以乾支曆日期為準。
生肖來歷
民間傳說
馬在
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
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中午一點又稱“馬時”。易卦為“乾為馬”。
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地上會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後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帶領
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龜。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壓在崑崙山下,300年不許翻身。200多年後,
人類始祖--
人祖,要從崑崙山經過,天宮玉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了信,並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過時,天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願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
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崑崙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願,在戰時,披甲備鞍,征戰沙場,同主人出生入死,屢建占功。從此,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生肖時,馬成了人類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有助於人而允許馬當上了生肖。
事實
民間的傳說固然是虛構的,但事實上馬與人類的關係之親密,是任何
家畜所不能比的。自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進入
農耕社會,馬就成了人類最先伺養的動物之一。馬以它的那聰明、勇敢、忠誠耐勞的特徵,成為人類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無論是在農耕、運輸、交通等方面,還是在古今中外的的戰場上,馬都給人類立下了汗馬功勞。無怪古人將馬作為“
六畜之首”來評價了。在今天,儘管由於科技發達,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馬作為人類的助手這一作用削弱,但千百萬年來那一幅幅天馬行空、老驥伏櫪、千金買骨、義馬救主的動人圖景,那一份祖先遺傳下來的戀馬之情卻永遠不會消失。
馬,以它的忠誠、勤懇、靈性獲得了人類的認同,它成為人類的生肖是當之無愧的。
一馬當先贈知音
萬物相融唯三彩
浩然正氣耀中華
富貴良駒寓成功
採用雕模、堆釉等手工技藝,使馬造型偉岸飄逸。其頸部線條厚重銳利,
馬鬃細膩出神,馬背著鞍橋、精緻尊貴紋身古樸,尾盤梳精美,完美整齊的整體飾物更顯融化奢華氣息。特別是造型更為生動別致,右前腿抬起似靜中帶動之勢,眼部刻畫呈
三角形,瞪目豎耳,凌朔傳神之氣盡顯。
“馬”在
中華民族的文化地位中具有崇高位置,和瓷富貴駒系列象徵和寓意著: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美好願望,更表達著生生不息、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
民族精神。”富貴駒“的創意理念方向一是;節慶賀歲,二是;表達美好的祝福期盼,三是;通過對
唐三彩工藝的研發與加工表達對
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傳遞對生活美好吉祥的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