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

甲午年

甲午為乾支之一,順序為第31個。甲午年就是乾支歷一甲子紀年中的一個,比如以下各個公元年份:2014、1954、1894(60年一周期)是午馬年。甲午年納音為砂中金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午年
  • 類別乾支歷一甲子紀年中的一個
  • 納音 砂中金
  • 對應公元年份:1954,2014,2074,2134年
  • 前一位癸巳年
發展歷程,甲午年納音,戰爭,

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紀年乾支歷乾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31年稱“甲午年”。60年一周期便又重複出現一次。
午馬吉祥圖午馬吉祥圖
農曆借用乾支來紀年,其一年的範圍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內,此點並無爭議。但乾支歷和農曆是兩種不同的曆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闡述了乾支紀年是乾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並明確指出2000多年來乾支歷與農曆(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明白,農曆借用乾支來紀年,但農曆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乾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由於民國後使用了公曆,不少民眾包括極個別所謂專家在曆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乾支歷和農曆逐漸被混淆。
乾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乾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乾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套用於天文、風水、命理和中醫等領域上,並為歷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為例,書中的乾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更是明確地指出乾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
那么,什麼是乾支?乾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幹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乾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乾支。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

甲午年納音

2014年是六十花甲之中的甲午年,即通俗所說的午馬年,與萬物的開始“甲子”柱相比,其年柱甲午之天干甲木不變,地支卻是午火與子水相衝,這是一種特別的意象,納音統稱為“沙中金”。

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乾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 。這場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