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武當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 ,南望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群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整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武當山和長城麗江周莊等景區一起入選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2010至2013年,武當山分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入選最美 “國家地質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當山
  • 外文名:Wudang Mountains
  • 別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
  •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湖北省西北部
  • 主峰:天柱峰
  • 海拔:1612 m(天柱峰)
  • 占地面積:312 km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開放時間:08:00—17:00
  • 門票價格:164元(2022年4月20日起) 
  • 著名景點:金頂、南岩宮紫霄宮太子坡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地區: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天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主要景點,歷史文化,武當道教,武當古建,武當武術,道教音樂,武當養生,旅遊信息,所獲榮譽,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於《漢書》中。
武當山
武當山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
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
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軍民、工匠30餘萬人,大修武當山。
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岳”,高於五嶽之上。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史稱“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為“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1956年,湖北省將全山古建築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0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國務院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列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武當山
武當山
1988年0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0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05月,啟動武當山玉虛宮修繕工程。
2012年,武當山啟動武當大興600年20餘項大型系列活動。
2012年07月25日,五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2年08月01日,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遇真宮頂升工程正式啟動。
2012年09月27日,武當山玉虛宮修繕落成。
武當山
武當風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區,南依世界自然遺產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水庫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6′15″—111°15′23″,北緯32°22′30″—32°35′06″,古稱“方圓八百里”,總面積312平方千米。
武當山風景區

地質地貌

武當山周邊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

氣候特徵

武當山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岩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一帶,年平均氣溫12.8—16.0℃,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區溫和氣溫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
武當山
武當雲海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武當山有植物758種。水杉珙桐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銀杏香果樹篦子三尖杉金錢松山白樹榧樹水青樹杜仲胡桃鵝掌楸等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其中,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銀杏樹,胸徑1.35米,高約20米,樹齡約600年以上,被譽為“武當銀杏之王”。天竺桂、華榛、金錢槭領春木天目木蘭、蝟突、天目木姜子厚朴青檀白辛樹紫莖楠木紅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為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樹種。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400多種,被譽為“天然藥庫”。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全山藥材有617種,較名貴的有天麻七葉一枝花絞股藍何首烏靈芝黃連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

動物資源

武當山有鳥類130種,獸類49種,昆蟲1055種,金錢豹獼猴水獺金貓大靈貓小靈貓青鼬林麝鬣羚斑羚雀鷂普通鵟燕隼、紅巢、領鵂鶹灰林鴞長耳鴞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勺雞鳳頭鷹大鯢等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主要景點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武當山
位於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
武當山
金殿
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武當山
建於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元代重建,名“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增建,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806間;新中國成立後,曾幾度修葺,保持了原貌。現存建築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建築及遺址面積7.4萬平方米。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武當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武當山
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武當山
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
武當山
玉虛宮
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武當山
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千米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武當山
太子坡
又名復真觀。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
武當山
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1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
武當山
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千米,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武當山
位於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長約15米、深約1.5米。洞體岩石由綠泥鈉長片岩和絹雲石英鈉長片岩及淺粒岩等組成。岩石經強烈擠壓,形成複雜的褶皺圖案,總體形成一處寬緩背形構造。這些形態複雜的圖案,均是距今2.10億年左右期間,受剪下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洞穴是岩石沿比較脆弱的片狀岩石風化崩落形成。
武當山
坐落在丹江口市官山鎮騾馬溝村,又稱武柱峰、柱頭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淨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距武當天柱峰14千米,是武當72峰之一,海拔為1132米。此坐像兩峰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著一尊高約80米、寬40米的天然石像,酷似武當山金頂的真武大帝像。

歷史文化

武當道教

歷史沿革
春秋至漢代末期,許多達官貴人到武當山修煉,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也曾隱此山修煉。漢末至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
隋唐時期,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後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之首。唐貞觀年間,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此時,許多著名高道隱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當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宋元時,由於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宋真宗於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並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
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朝山進香的民間信士也很多,香火很旺。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聖地。
明代,武當山一直被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並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嶽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持續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後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把武當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則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奪取其侄兒朱允炆的政權後,自稱真武保佑他和他父親取得天下,為報神恩,於永樂十年(1412年)遣人在元代舊址上建成九宮九觀等33處廟宇。繼成祖後,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陸續在這裡興建和擴建廟宇。明世宗朱厚熜又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同年,封武當山為“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到嘉靖(1522—1566)時,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朝武當者人流不絕。明代張開東在《大岳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清代統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視道教,因此,武當道教日趨衰落。民國期間,武當山更加衰敗。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當道教發生了很大變化。道眾們恢復了正當的宗教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武當道教協會組織,制定了《武當山道教協會章程》和各宮觀管理制度,國務院把紫霄宮、太和宮收歸武當山道協管理,並作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將五龍宮、清微宮、瓊台中觀移交武當山道協管理。道教活動井然有序。武當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武當山道協負責人先後被選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協副主席,湖北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 武當山道協成立以來,投資上千萬元,對太和宮、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跡池、瓊台中觀等古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使之煥然一新。加強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不斷與義大利、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道教組織進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當武術交流,擴大武當道教在海內外的影響,使武當道教文化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真武大帝為主神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趙恆因避所尊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尊為“佑聖帝君”。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玄武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在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等,鎮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聖地。
道教武當派
武當派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籙,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一個道教派別。武當派由張三豐於明代創立,其主要特點是: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

武當古建

武當古建可溯源至秦漢,許多隱士、道眾在此結茅為庵。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曆年間(766—779年)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廟”。
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創建紫霄宮
武當山
武當山古建築群
元代建成9宮8觀。
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里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築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築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
武當道教宮觀建成之後,武當山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朝廷家廟”。明朝歷代皇帝即位後,都要派欽差大臣到武當山致祭真武、修建齋醮;不僅如此,遇有御賜神像奉安、每年 “恭遇萬壽千秋,並玄帝沖舉聖誕”,均有聖旨敕命修建醮事。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布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清代至民國,或毀於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築規模逐漸縮小。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築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築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現存較完好的建築129處,廟房1182間,建築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淨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淨樂宮;五龍、紫霄、南岩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
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的整體布局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千米,南至鹽池河佑聖觀25千米,西至白浪黑龍廟50千米,東至界山寺35千米。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武當山古建築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布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從陝西四川等地採買。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岩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岩、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武當山古建築群,薈萃了中國古代優秀建築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建築風格。明代張開東把武當山的建築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
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重點風景名勝區時,稱武當山古建築群“工程浩大,工藝精良,成功的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1994年12月17日,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的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常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武當武術受道教隱秘單傳的傳統影響,武當武術長期隱沒不彰。清代至民國,由於社會動盪和道教衰微,許多道人離山還俗,武當武術遂之流傳於民間。
武當山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剋。它以養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辨位於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武當武術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氣功、武當劍等拳法和器械術。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拳種,門派,如內家拳法、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拳、武當丹派劍術、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功家南派等。
為弘揚武當武術,1982年, 丹江口市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創辦了《武當》雜誌。 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當協會。挖掘、整理各種拳法、劍法、刀法、氣功等功法套路一百五十多種。在武當山地區,武當武術已列為中國小必修課;開設了十幾所武院、武校、武館等,以及武術培訓班,培訓武術後繼人才。在武當山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文化武術節”、“武當山武術擂台賽”、“武當拳國際交流大會”、“武當拳功理功法研討會”等武術賽事、研討活動,使武當武術發揚光大。武當武術研究機構幾十家,海內外習練武當武術者上百萬人,許多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前來武當山拜師學藝。1996年,武當山被列為“全國武術之鄉”。

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稱武當道樂。它承襲了遠古巫覡舞樂傳統,吸收了先秦時的民俗祭神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中的精華,根據道教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之進行綜合與改造,形成了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有渲染法事情節,烘托宗教氣氛的作用,並貫穿各項法事活動始終。
武當山
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形成較早。東漢時,道教的《太平經》認為音樂可以感天地、通神靈、安萬民。東晉時,《元始無量度人經》認為梵氣之離合而成音,這種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隱語。這樣,道教音樂就成了天神的語言,賦予了它神聖性,南北朝時,北魏道士寇謙之改直誦為樂誦,把念誦經文與音樂結合起來,相互陪襯、烘托,融為一體。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吸收儒家禮法,制訂齋醮儀式,逐步規範化。唐宋時,已初具規模。唐代時,宮廷音樂傳到武當山。五代武當著名道士陳摶熟讀經書,音樂修養很高。南宋時,武當道士孫寂然奉旨入宮設醮倡道。元代時,由於歷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壽節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當山建醮,使武當山道樂得到發展。
明代,是武當道樂發展最輝煌的時期。由於武當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當,使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朱棣還親自撰寫《大明御製玄教樂章》,供武當道士演唱,並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定“樂舞生”(受過宮廷祭祀音樂訓練的御用演禮、誦經、奏樂的人);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在這類盛大的國家祀典中,道樂陣容龐大,不僅動用本山數百名道士,還行文全國各地徵調道士協助,並抽調宮廷雅樂隊來大壯聲威”,在武當山形成了“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這樣,武當道樂不斷完善和成熟。清代至民國時,由於道教不受官方重視,道眾或出走、或還俗,通經樂者已不多,“盛極一時的武當道樂幾乎聲斷音消”。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武當道樂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整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湖北省文化廳和民族宗教事務局為保存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組織武漢音樂學院的專家於1986年至1987年,先後六次到紫霄宮、太和宮採錄、整理,出版了《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一書,這是第一部中國道教音樂的專著。同時,道協邀請武漢音樂學院舉辦道教音樂學習班,為武當山培養二十多名道教音樂人才,使道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1987年,在武當山召開了我國民族民間器樂曲宗教寺廟音樂會,到會專家對武當山道教音樂作了充分肯定,認為它是我國的寶貴遺產。1999年5月26日,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稱讚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仙樂神韻,很好聽,陶冶情操,給人以極大的享受”。
武當山
武當新年音樂會
武當道樂是“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可分為“韻腔”和“曲牌”兩大類。再根據演唱的場合和對象的不同,韻腔又分為陽調和陰調,曲牌分為正曲和耍曲。陽調,主要用於殿內祀典,配合課誦、演法,其對象是“神”,是在宗教內部活動中套用的歌曲。陰調,套用於殿堂外的齋醮道場活動,對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動中套用的歌曲。正曲,用於為神靈做法事。耍曲,主要用於為俗民做道場。演奏樂器有鐘、鼓、吊鑼、鐃、鈸、大木魚、笙、簫、管、笛等。
武當道樂,既具有中國道教音樂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徵。據《武當山志》記載,具有四個特徵:
一、莊嚴典雅的氣質。唐至明代,武當道場受到皇室的重視,在武當山安置神像、科儀法事,配置樂舞生,納入皇室官府議事日程,宮廷雅樂對武當道樂有很大影響,因此具有宮廷音樂莊嚴典雅的氣質。
二、混融一體的獨特宗教韻味。武當山的全真、正一等派別的道士長期同室詠諷經樂,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形成了既豐富多彩,又協調一致的武當仙樂神韻。
三、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武當山與川、陝、豫相鄰,這一地區的民歌、曲藝、戲曲十分豐富,武當道樂受之影響;再者,皇室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來武當山辦道,外地道士常到武當叢林雲遊掛單,都對道樂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四、武當道樂還融合吸收了相當數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具有道佛融合的宗教風格。
武當山道協與旅遊部門錄製出版了《武當仙韻》、《中國武當道教音樂》、《武當道教早晚壇功課》等磁帶,拍攝播放了《太和玄樂》、《武當風韻》等電視專題片。

武當養生

武當內家拳首要是重視養生,把技擊視為養生的副產品(即在不違背養生的原則下發揮技擊作用)。縱然是技擊,體現的是貴化不貴抗、借力打力,在意識上強調的是先天直覺、靈感,在勁力上體現的是內氣內力。所以內家拳一般體現的都是鬆柔、中和、輕緩的行拳姿態。所以有人說,內家拳實際上就是高級的養生氣功。
武當山
武當養生
武當內家拳在修煉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鍛鍊,講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不違背衛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的培養,內與外還都要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和"八字兼修,注重陰陽虛實的運化。修持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生理特徵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技擊效果。這是其它武術、其它體育運動項目所無法做到的。養生與技擊兼顧,正是武當武術(養生功)歷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武當內家拳是把養生、技擊與人體美學結合得很好的一門功夫。拋開技擊性,它就是中醫治病術,神仙長生術。
武當內家拳是貴柔貴靜的功夫,肢體運動處處適中,不超過極限,體現"中、正、平、圓、輕、靈、柔、和"八字要領,並且有行、立、坐、臥和動、靜相別的多種功法。例如太極拳就是動功功法之一。顯而可見,它可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和不同身體狀況(包括殘疾人)各類人學練,具有很強的普及性。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開放時間:08:00—17:00
門票
2022年4月20日起,武當山風景區進山門票將與武當山道教協會管轄的金頂、紫霄宮門票進行整合,實行“一票制”實行“一票制”後,武當山風景區通票價格為164元,較此前分散購買下降了8元,其他聯票較此前分散購買也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優惠。與此同時,景區觀光車票價格由100元調整到90元,較此前下降了10元。遊客購買全山通票後,在門票有效期內,若需二次入園,只需要在檢票點備案即可,不再另行購票。
1、1.2—1.5米兒童、60—69歲老人享受景區半票優惠
2、70歲以上老人免大門票,車票半價
3、全日制在校學生(憑學生證)享受景區半票優惠
4、持十堰“旅遊一卡通”的遊客所有門票全免
交通
①航空:武當山機場至武當山景區專線巴士2號線,全程高速直達武當山景區,單程約40分鐘,票價擬定為15元/人
②鐵路:2019年11月29日漢十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從武漢乘高鐵到武當山西站下車即可
③公路:到武當山鎮有高速公路(福銀高速)。此外,漢十公路橫貫武當山麓
④景區交通:從武當山鎮到南岩車一般坐滿即開車,行程約半小時,票價10元
武當山上可以坐滑竿,從南岩到金殿十多千米的石級山路收費80元。另外還有索道,一點設在瓊台中觀,另一點設在距金殿下100米處的繡球峰和獅子峰之間,單向運行時間不到半小時,往返票價70元

所獲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