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建築群

武當山建築群

武當山建築群常指武當山上建築形狀和建築風格的一種統稱!

名稱:武當山建築群
編號:6-0666-3-369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時代:明
類型:古建築
所 在 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簡介: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7年),宋、元均有不同規模的建築。明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因整治上的需要下旨譴500名欽差官員率30萬軍民夫匠,歷13年,共建成8宮、9觀、36庵堂、72岩廟等33組建築群。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增修擴建,形成了長達120華里,殿宇房屋2萬多間,建築面積160餘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的建築體系,明人詩云“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皇帝還敕封武當山為大岳,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立法保護道教,派軍隊守護山林,遣流徙犯人開墾山田,供養廟觀,封8宮住持為正六品官員,“設官鑄印以守”。武當山成為“祖宗創業棲神之所”的明皇家廟觀。明歷代皇帝即位,都要派欽差到武當山祀告,派內臣提督敕免課稅雜役,維修宮觀,武當山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武當山建築群涵蓋全山的古建築組群,現存各類文物建築66處,其他文物點尚在調查中。
復真觀位於十堰市武當山特區太子坡村,背依獅子峰,面臨千丈幽壑,是武當山古建築群八宮九觀中最大的觀廟。復真觀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552-1553年)修葺擴建,共有殿堂大小為楹320間,後歷經重修,現存建築20棟105間。復真觀主體建築坐東朝西,依山勢高低布局為兩重院落。一重為主軸建築,建有照壁、焚帛爐、祭壇、龍虎殿、真武殿、南北配殿、太子殿;第二重院落布局有五雲樓、官廳、藏經樓,皇經堂、道房、齋堂、神庫等建築。復真觀是古代登頂必經之路,古神道由北至南穿繞觀中,沿神道建有復真橋、山門、九曲黃河牆、二宮門。
淨樂宮欞星門、御碑位於丹江口市丹趙路淨樂宮復原區。原址位於古均州城淨樂宮,系淨樂宮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故俗稱“大石牌坊”,東西寬33.1米,通高11.31米,均為石雕,是進入淨樂宮的第一道大門。御碑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立,西碑為朱棣皇帝為大修武當所(頒)聖旨;東碑為皇后懿旨。(原供仔共中軸線前列。)1958年因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將其搬遷,2004年,在金崗山按原狀復建。
遇真宮位於十堰市武當山特區遇真宮村,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為明成祖敕建。是皇帝為侯見傳奇道人張三豐而修建的宮殿。遇真宮坐北朝南,占地24000平方米,兩進院布局。由中軸線上建築清石金水橋、琉璃八字宮門、龍虎殿、大殿(2003年焚毀)及東西山門、配殿、廊廡、齋堂等組成。
武當山建築群在建築藝術和建築美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論與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整治、經濟和宗教的重要實物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