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背景
在新的形勢下,官山鎮人民將以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打開山門,大力實施旅遊攻堅戰略。以官山獨特的區位優勢,誠招天下客商有識之士到
官山觀光考察,共同開發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歷史沿革
丹江口市官山鎮是革命老區。有
賀龍元帥率“紅三軍”躍馬深山的足跡,又有新四軍
中原突圍建立“官山區委”歷史。
呂家河村紅三軍
司令部舊址和
新四軍遺址已成為
丹江口市紅色旅遊愛國教育基地。該鎮有著濃郁的擁軍愛國良好的
革命傳統,每當“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來臨之際,都會舉辦歌詠比賽、
演講比賽等,來緬懷革命先烈,激勵後人不忘國恥,用實際行動將“十七大”精神轉化為實在在的生產力,積極投身於和諧社會建設。
旅遊景點
丹江口市官山鎮,景點眾多,風景如畫,神秘秀美。
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
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
呂家河村位於
武當山南麓的褶皺里,南受
巴楚文化,北受秦楚文化以及本地道教文化的影響,又吸取了
神農架文化與武當山道教文化的豐富營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個性與特色,全村1100多人,幾乎家家都有唱歌人,人人都會唱民歌,歌手遍布全村的山山嶺嶺。該村民歌分陽歌、陰歌和敘事詩等。現已蒐集整理的民歌達5000多首,記錄的曲調有79種之多。呂家河民歌村從1999年發現至今,一直為民間文學界和音樂界高度關注,多年來,曾有加拿大、德國、秘魯、日本、韓國等國的專家學者紛紛到
呂家河進行研究和考察。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北京、福建、湖北等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文匯報》、《大公報》等20餘家媒體也先後多次對呂家河民歌進行了專題報導。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系、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紛紛將呂家河作為採風實習基地,連續多年到該地實習採風。2008年6月8日,呂家河民歌被國務院列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素有“武當山後花園”之稱的
武當南神道景區距
武當山金頂僅5.4公里,以
九道河為連線,像珍珠般串連著呂家河民歌村、
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和
新四軍遺址、武當大峽谷等眾多景點。景區內既有登頂朝拜的古神道和神秘的龍文化、民歌民俗文化、紅色旅遊景點、寄死窯等人文景觀,更有方圓百餘平方公里的原始自然生態區、百里武當大峽谷、眾多風格各異的道、佛古建築遺址和奇山異石、飛瀑流泉等眾多的自然景觀,景色幽奇,猶如
世外桃源。
經丹江口市
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觀分道開始登山,經過猴王廟、娃子坡、全真觀遺址(有兩株千年大銀杏樹)、長嶺抵全龍觀,計程15公里,現為四米寬水泥公路。再登
黃土嶺,到亂石窖,交古韓糧道,依次經財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廟,上黃土埡,再攀青龍背、吊鐘台,經
太和宮上金頂,計程10公里。因位於
天柱峰西側,史稱西神道。沿途古木參天,風景如畫,東有深溝大壑的雷澗(東溝河),有金鼎、眉棱兩峰左右矗立,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
廉貞、武曲、破軍)峰南北屏立。
武當仙山第一漂景區
漂流項目位於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上游,總漂流河道5公里,用時約三小時。途間既有溪流險灘、又有淺談戲水,是理想的避暑消閒之地。
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內的官山鎮騾馬溝村,武柱峰又稱大明峰,柱頭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淨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
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距武當天柱峰14公里,是武當72峰之第45峰,海拔為1316米。此坐像兩峰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著一尊高約218米、寬99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著道服,五官形備,目光深邃,背依
伏龍山,注視武當山金頂,其頭頂上茂密的
白皮松儼然髮髻,臉龐圓潤,鼻樑高高隆起,兩手平放兩膝之上,打坐在
玄武背上修行狀惟妙惟肖,酷似
武當山金頂的
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氣爽的艷陽照射下,山體
直插霄漢,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懸崖上,晶瑩光滑,金光燦燦,輝煌奪目。相傳,真武在此潛心修行多年,以虔誠和恆心感動了道德天尊,被點化成仙,留下石質人像。
民俗民風
給土地辦“年貨”
在官山鎮的集鎮上到處都擠滿了趕集的人群,有用農用車拉木耳、
香菇的,有拉著板車賣豬肉的,有吆喝著賣野山藥和雞蛋的等等。百姓過年的氣氛濃了,比買吃買穿的人少了,門外圍著一個火盆烤火,抹牌賭博的人少了,靠著牆角無所事事曬太陽的人少了;比儲備生產物資,準備來年大幹一場的人多了,紛紛拉化肥、種子、農藥和買農業科普書籍,給土地辦起了“年貨”。 鎮農技服務中心的人員也忙了起來,積極開展送“
年貨”下鄉,送技術到戶,培訓指導到人,真正實現村有農業科技協會,組有科技帶頭人,戶有科技明白人,家家戶戶有致富項目。該在鎮已集中培訓科技領頭人60餘人,散發科技宣傳資料3000餘張,提供致富信息200餘條,網上發布需求信息10餘條,儲備
化肥100餘噸。計畫挖窩10萬餘個,已經挖好4萬個。
“科技影院”幫“充電”
官山鎮黨委政府本著“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扶貧先扶智”的指導思想,以電影為媒體,宣傳政策,普及科技,掀起了“拓寬增收渠道,建設小康生活”新高潮。“科技影院”成為該鎮繁榮農村文化生活,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和科技知識,增強致富本領,克難進取謀富路的又一重要途徑。
官山鎮組織放影隊伍在全鎮13個村個村民小組巡迴放映,播放以養
雞、養
豬、養
牛為主的畜牧養殖科教片26場;以中藥材、薄殼
核桃、
柿子為主的種植業科教片13場;宣講婚育新風,展示新時代,新人物、新風貌、新氣象的故事片20場,故事片10場。“流動影院”這種傳統的宣傳手段,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寓教寓樂中,給民眾“舒筋活血”、“充電補腦”強身健體。
天寒地凍黨情暖
“每天吃得飽吧?冬天來了,冷不冷呀?有困難儘管給黨委政府說”。官山鎮黨委書記、鎮長陳信斌說完,又跑到老人們的食堂里看米麵夠不夠吃,是不是放在乾燥的地方;跑到寢室摸摸被子蓋的厚不厚,看菜園裡的菜還有沒有。村幹部們也紛紛拎著酒,提著肉,扛著棉衣棉被來看望
福利院的老人,使他們深切感受到黨的溫暖。
官山鎮有雙女戶家庭1000餘戶,他們回響國家的
計畫生育政策,自覺實行
絕育措施,在全鎮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該鎮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擠出4000餘元用於困難計生家庭春節生活安排。慰問獨生子女、雙女戶,幫助他們把握
市場行情,分析家庭致富門路,在
資金上大力扶持,在技術上給予指導。做到送政策到家,送宣傳品到戶,送資金和優質服務到人,達到人人了解獎勵扶助政策,人人參與到遵守國策中來,個個成為宣傳員和示範員。使一些心中無點子,掙錢無路子,辦事無票子的家庭,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放開歌喉唱明天
呂家河民歌村歌王姚啟華動情地演唱著,周圍擠滿了人。伴隨著悠揚的胡琴聲,仿佛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了舊社會那段苦難的歷史和《吹枕頭風》對親人廉潔自律的規勸。
歌唱,是快樂,是憂傷,是綿綿不絕的符號,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在官山鎮
呂家河村,歌聲無處不在,這裡民俗中歌聲,歌聲中有民俗,歌唱國家的好政策,歌唱好日子。
為將民歌唱響,民眾唱富,利用農閒,將民歌愛好者門召集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借鑑,共同進步。並請他們給青少年講解民歌知識,帶領人們學唱民歌。在該鎮掀起了學習民歌、品味民歌、傳承民歌的新高潮,成為該鎮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增添了濃濃年味道。
藝術之鄉
官山是一方旅遊熱土。境內紅三軍舊址和四峰
五觀六勝景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享譽中外的“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山環水繞,景色迷人,道教文化底蘊深厚。鎮黨委、
政府緊緊圍繞“生態興鎮、旅遊活鎮、文化名鎮、特色
富鎮”戰略,挖掘、整理、開發山水文化資源,加大宣傳促銷,舞活民歌龍頭,營造發展環境,振興
旅遊經濟,構建和諧官山。
呂家河村先後被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湖北省民歌村”,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國家
文化部命名“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中央文明委授予“文明村鎮創建先進單位”。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音樂學院等9所高等院校把呂家河村列為教學實習基地;武當南神道景區已納入省委、省政府“兩山一江旅遊圈”開發建設。 “十一五”時期,鎮黨委、
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用
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發展旅遊鎮、建設生態鎮、打造口子鎮”三大戰略,努力把
官山建成“
車城遊樂園”,誠招天下客商來觀光、考察、投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