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武科大”,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該校由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學,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武漢科技大學溯源於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藝學堂;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78年開辦研究生教育,是全國首批碩士授權單位;1981年,其冶金機械、工業自動化專業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隸屬於原冶金工業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學校被批准為博士授權單位;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2013年,學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國家特大型鋼鐵冶金企業共建。

截至2023年12月,該校有青山黃家湖洪山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171.4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285.99萬冊,電子圖書104.18萬冊;設有18個學院(部),79個本科專業;擁有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等3個學科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科技大學 
  • 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簡稱:武科大(WUST) 
  • 所在地:武漢市
  • 創辦時間:1898年 
  • 創辦人張之洞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省部部共建高校(2013年) 
    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 主管部門: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門 
  • 現任領導徐雁冰(黨委書記) 、倪紅衛(校長)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截至2019年5月) 
  • 本科專業:79個(截至2023年12月)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截至2023年12月)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74個(截至2023年12月)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截至2023年12月)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0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截至2023年12月) 
  • 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截至2023年12月) 
  • 院系設定:18個學院(部)(截至2023年12月) 
  • 校訓:厚德博學 崇實去浮 
  • 校歌:《武漢科技大學校歌》 
  • 校慶日:11月21日 
  • 地址:青山校區: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和平大道947號 
    黃家湖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黃家湖西路2號 
    洪山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道199號 
  • 院校代碼:10488
  • 主要獎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截至2023年12月) 
    國家科技成果獎19項(2007年至2023年12月) 
  • 知名校友劉本仁 、曹志強 、劉玠 、蘇義腦 、毛新平 
  • 知名教師方康玲 、陳奎生 、李銳鋒 、吳懷宇 、鄧澤宏 、謝先啟 、張同存 
  • 校園總面積:171.43萬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 
  • 教師人數: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900餘人(截至2023年12月) 
  • 學生人數: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萬餘人(截至2023年12月) 
歷史沿革,前身溯源,合併更名,改革發展,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青山校區,黃家湖校區,洪山校區,行政管理,校園環境,沁湖,廉園,校友情況,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成立,最早的辦學地點設在武昌的萬壽宮。
1907年,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1913年,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1922年,更名為湖北省立武昌高級工科中學校。1927年,湖北省立武昌高級工科中學校先後併入省立二中、省立三中。1935年,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9年,更名為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1953年,更名為中南鋼鐵工業學校。1954年,更名為武昌鋼鐵工業學校。
1958年7月,武漢鋼鐵公司向冶金部和湖北省政府提出“關於籌辦武漢鋼鐵學院的意見“的報告得到批准。武漢鋼鐵學院以武昌鋼鐵工業學校和武鋼公司業餘鋼鐵工業大學為基礎組建而成,校址在青山區任家路,院長由武漢鋼鐵公司總經理李一清兼任。當年招收本科生662人,中專生415人。
1961年9月,原湖北工業學院停辦,該校冶金機械專業師生併入學校。1963年6月,學院改為直屬冶金工業部領導。1970年,學校下放到湖北省,實行雙重領導,以省為主管理。1978年,武漢鋼鐵學院實行由冶金部、湖北省雙重領導,以冶金部為主的領導體制。同年,開辦研究生教育,是全國首批碩士授權單位。
武漢科技大學
校史沿革

合併更名

1995年4月5日,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學校被批准為博士授權單位。
1999年4月28日,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同年,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化工與資源環境學院(後分拆)成立。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揭牌

改革發展

2004年11月25日,武漢鐵路中心醫院由武漢鐵路局正式移交武漢科技大學管理,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同時成為武漢科技大學臨床學院(2008年8月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
2005年,武漢科技大學化工與資源環境學院調整為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同年9月,武漢科技大學黃家湖校區投入使用。
2006年,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組建成立。
2008年,武漢科技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成立。
2013年,獲批湖北省屬高校中第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年,學校啟動香濤計畫,挑選優秀學子進行試點改革,培養高素質套用型、複合型專門人才。11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寶鋼集團有限公司鞍鋼集團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首鋼總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鋼集團公司共建武漢科技大學,標誌著該校加入國家實施的“省部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學計畫行列,成為湖北省唯一一所省部部共建高校
2016年,獲批湖北省屬高校中第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同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是當年湖北省唯一入選高校。
2017年,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百強高校”。同年,武漢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成立。
2018年,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3個學科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獲批系統科學博士點,實現首個理學博士點的突破;入選全國首批30所《高等學校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貫標”單位;“海洋工程用鋼及套用性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2018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地方高校“111計畫”)立項名單,標誌著武漢科技大學正式成為“111計畫”高校的一員,實現了湖北省省屬高校的突破。2月5日,武漢科技大學與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正式簽署合作協定,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成為武漢科技大學附屬醫院、教學醫院。3月15日,中國寶武集團與武漢科技大學共建的炭材料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5月26日,湖北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院成立,是由湖北省委宣傳部直接領導、武漢科技大學為建設主體的省級智庫。8月28日,武漢科技大學德康醫院(武漢市洪山區張家灣街烽勝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行。9月,武漢科技大學美術館建成,是湖北省高校最大的美術館。11月1日,武漢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武漢科技大學恆大足球學院揭牌成立。
武漢科技大學
炭材料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2019年,入選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和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月25日,武漢科技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共建“同濟天佑醫院醫聯體”。5月26日,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成立,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家吳宏鑫擔任院長。
2020年3月,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合作舉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慧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獲得批准(編號MOE42NL1A20192045N),為湖北省高校此次獲批的三個項目之一。10月16日,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名單”。
2021年1月20日,武漢科技大學老年病醫院武漢科技大學醫學轉化樓)建設工程開工。6月4日,武漢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成立,聘任袁年興教授為人文社科高研院執行院長。
2022年3月28日,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部武漢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成立。5月,組建武漢科技大學本科生院,下設本科招生辦公室、教務管理辦公室、教學研究與建設辦公室、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綜合管理辦公室、教師教學發展中心。5月27日,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6月16日,武漢科技大學香濤學院揭牌成立。11月17日,與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簽署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合作協定。12月,學校入選國家第三批“國家國防科工局與地方人民政府共建地方高校”,實現湖北省“局省共建高校”零的突破。
2023年,武漢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確定為湖北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5月31日,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學部在青山校區成立。7月7日,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是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高校之一。11月,“鋼鐵工業耐火材料新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建設,是學校獲得的第一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也是湖北省屬高校中的第一個。11月4日,由武漢科技大學設立與協調管理的聯合研究機構——中非低碳冶金研究中心揭牌,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奈及利亞聖約大學、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學為核心參與合作單位。11月16日,武漢科技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12月,“中國武漢科技大學-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奈及利亞聖約大學綠色低碳冶金領域夥伴研究所交流項目”獲批立項;與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共建“低碳冶金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揭牌。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成立大會
2024年1月16日,武漢科技大學安陸釩產業研究院在安陸市開工。1月19日,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揭牌儀式舉行。2月,入選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成為湖北省高校首家獲批單位。6月21日,武漢科技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成立。7月1日,武漢科技大學支持武漢城市學院高質量發展對口幫扶合作協定簽約儀式在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隆重舉行,兩校攜手開啟合作新里程。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科技大學設有18個學院(部),開設79個本科專業。
序號
專業名稱
修業年限
授予學位
所屬學院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學
材料與冶金學院
2
材料化學
四年
工學
3
冶金工程
四年
工學
4
金屬材料工程
四年
工學
5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四年
工學
6
能源與動力工程
四年
工學
7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學
城市建設學院
8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四年
工學
9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10
建築學
五年
工學
11
城鄉規劃
五年
工學
1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管理學
管理學院(恆大管理學院)
13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學
14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學
15
市場行銷
四年
管理學
16
會計學
四年
管理學
17
財務管理
四年
管理學
18
人力資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學
19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學
20
電子商務
四年
管理學
21
物業管理
四年
管理學
22
套用化學
四年
工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
23
化學工程與工藝
四年
工學
24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學
25
機械工程
四年
工學
機械自動化學院
26
機械電子工程
四年
工學
27
工業工程
四年
工學
28
測控技術與儀器
四年
工學
29
智慧型製造工程
四年
工學
3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31
軟體工程
四年
工學
32
網路工程
四年
工學
33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學
34
信息與計算科學
四年
理學
理學院
35
工程力學
四年
工學
36
材料物理
四年
理學
37
統計學
四年
理學
38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四年
理學
39
車輛工程
四年
工學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40
汽車服務工程
四年
工學
41
交通運輸
四年
工學
42
交通工程
四年
工學
43
物流工程
四年
工學
44
英語
四年
文學
外國語學院
45
德語
四年
文學
46
翻譯
四年
文學
47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年
經濟學
法學與經濟學院
48
法學
四年
法學
49
社會工作
四年
法學
50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學
51
金融科技
四年
經濟學
52
勞動與社會保障
四年
管理學
53
投資學
四年
經濟學
54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四年
工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55
電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56
自動化
四年
工學
57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學
58
電子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59
機器人工程
四年
工學
60
臨床醫學
五年
醫學
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61
預防醫學
五年
醫學
62
藥學
四年
理學
63
衛生檢驗與檢疫
四年
理學
64
護理學
四年
理學
65
工業設計
四年
工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66
繪畫
四年
藝術學
67
視覺傳達設計
四年
藝術學
68
環境設計
四年
藝術學
69
產品設計
四年
藝術學
70
公共藝術
四年
藝術學
71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四年
理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72
採礦工程
四年
工學
73
礦物加工工程
四年
工學
74
環境工程
四年
工學
75
安全工程
四年
工學
76
地理信息科學
四年
理學
77
生物技術
四年
理學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78
體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學
體育學院
79
馬克思主義理論
四年
法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4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7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十四五”教育部優先發展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6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等3個學科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湖北省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序號
學位點代碼
學位點名稱
類別
1
0802
機械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2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3
0806
冶金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4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5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博士一級學科
6
0819
礦業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7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
8
0711
系統科學
博士一級學科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序號
學位點代碼
學位點名稱
類別
1
0101
哲學
碩士一級學科
2
0102
套用經濟學
碩士一級學科
3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碩士一級學科
4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碩士一級學科
5
0701
數學
碩士一級學科
6
0702
物理
碩士一級學科
7
0703
生物學
碩士一級學科
8
0710
化學
碩士一級學科
9
0711
系統科學
碩士一級學科
10
0714
統計學
碩士一級學科
11
0801
力學
碩士一級學科
12
0802
機械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3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碩士一級學科
14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5
0806
冶金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6
0808
電氣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7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8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19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碩士一級學科
20
0813
建築學
碩士一級學科
21
0814
土木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2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碩士一級學科
23
0819
礦業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4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5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6
0835
軟體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7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28
1001
基礎醫學
碩士一級學科
29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碩士一級學科
3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碩士一級學科
31
1202
工商管理
碩士一級學科
32
1204
公共管理
碩士一級學科
33
1205
設計學
碩士一級學科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序號
學位點代碼
學位點代名稱
類別
1
0252
套用統計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2
0254
國際商務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3
0351
法律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4
0352
社會工作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5
0551
翻譯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6
0854
電子信息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7
0855
機械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8
0856
材料與化工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9
0857
資源與環境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0
0859
土木水利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1
0860
生物與醫藥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2
0861
交通運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3
1051
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4
1054
護理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5
1055
藥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6
1251
工商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7
1252
公共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8
1253
會計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19
1256
工程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20
1351
藝術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冶金工程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礦業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系統科學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重點學科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材料學
“十四五”優先發展學科
冶金工程
省級重點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重點(培育)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生物學、外國語言文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
“現代冶金及先進材料”學科群、“綠色鋼鐵智慧型裝備與系統”學科群
省級“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
湖北省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的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武漢科技大學有20個一級學科參評,其中,評估結果為B類的學科有6個,評估結果為C類的學科有9個。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評估結果
學科
B類
B檔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B-檔
安全科學與工程
C類
C+檔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公共管理
C檔
馬克思主義理論、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C-檔
土木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900餘人。擁有全職及雙聘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國家重要人才計畫入選者25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進計畫入選者318人,湖北省公共衛生領軍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培養計畫入選者9人,湖北名師15人,湖北名師工作室8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3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3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85人,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5人。
師資力量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國家級教學名師
孔建益
全國優秀教師
方康玲、陳奎生、李銳鋒、吳懷宇、鄧澤宏
全國模範教師
李友榮、張瑞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劉濤、李光強
國務院津貼專家
孔建益、陳奎生、吳清明、吳開明、張一敏、顧傑 李光強、王光輝、李亞偉、柴利、劉濤、呂勇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孔建益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
倪紅衛、李亞偉、趙雷
湖北省教學名師
廖漢元、陳奎生
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者
陳奎生、孔建益、李軒科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獲批“雙萬計畫”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0個(其中國家級2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等國家級專業建設項目14項,18個本科專業通過教育部、住建部專業認證(評估)。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6門,國家規劃教材14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實踐教學平台7個。
質量工程
項目類別
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
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物加工工程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機械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信息與計算科學、機械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臨床醫學、行政管理、車輛工程、材料物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採礦工程、工業工程、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機械電子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安全工程、物流工程、環境設計
省級品牌專業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物加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工程、自動化
省級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畫
冶金類專業
省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
電子信息工程、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軟體工程、生物工程、藥學、工業設計、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
省級“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畫
臨床醫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電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軟體工程、自動化、市場行銷、預防醫學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採礦工程、預防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工業設計、信息安全、安全工程、衛生檢驗與檢疫、物流工程、工程力學、通信工程、網路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物流管理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團隊負責人
等級
獲批年度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孔建益
國家級
2008
控制理論與套用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吳懷宇
國家級
2009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學科教學團隊
李亞偉
國家級
2010
機械基礎教學團隊
孔建益
省級
2008
控制理論與套用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吳懷宇
省級
2008
工商管理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鄧旭東
省級
2009
面向冶金行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程群跨學科教學團隊
李亞偉
省級
2009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鄧澤宏
省級
2010
基礎醫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馬季驊
省級
2010
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吳謹
省級
2019
軟體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曉龍
省級
2019
礦物資源開採與加工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盛建龍
省級
2019
冶金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王煒
省級
2019
大學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李德宜
省級
2019
市場行銷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玲
省級
2019
液壓傳動及控制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曾良才
省級
2020
信息安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 凱
省級
2020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梅 勇
省級
2020
土木類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許成祥
省級
2020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課程團隊其他主要成員
課程類型
創業學
賀尊
張雲川,周運蘭(中南民族大學),李正旺(武漢紡織大學),張維純(湖北中醫藥大學)
線上一流課程
證券投資學
余學斌
代軍、何巍
線上一流課程
機械原理
孔建益
侯宇、鄒光明、湯勃、李佳
線下一流課程
自動控制原理
吳懷宇
柴利、熊凌、陳琳、呂建林
線下一流課程
軟體工程
張曉龍
劉茂福、趙紅武、王磊、高峰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流程虛擬仿真實驗
吳清明
-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液壓元件及系統虛擬仿真實驗
曾良才
-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家兔膿毒性休克及救治
王育斌
-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
丁宇
張繼才、王倩、閆明明
線下一流課程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
李德宜
鄒都、劉雲冰、龔誼承、袁柳洋
線下一流課程
運籌學
鄧旭東
劉翱、殷志平、劉俊武、任亮
線下一流課程
耐火材料工藝學
魏耀武
趙惠忠、李亞偉、鄢文、朱天彬
線下一流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
賈涓
宋新莉、師靜蕊、程朝陽、張施琦
線下一流課程
液壓傳動
曾良才
陳奎生、陳新元、雷斌、鄧江洪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管理信息系統
張志清
楊中華、張雲川、秦嶺、蘇順華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安全管理
梅丹
陳旺生、張曉晴、趙波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團隊成員
課程類型
創業學
賀尊
張雲川、周運蘭(中南民族大學)、李正旺(武漢紡織大學)、張維純(湖北中醫藥大學)
線上一流課程
證券投資學
余學斌
代軍、何巍
線上一流課程
災害應急與救援
張玲
朱長才、李文芳、付國慶、榮爽
線上一流課程
線性代數
李德宜
劉雲冰、張青、賈世會、張傳洲
線上一流課程
三維虛擬仿真煉焦實驗
歐陽曙光
-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鋼鐵廠網路互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張凱
-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冶金概論
王煒
李陽、朱航宇、周進東、薛正良
線上一流課程
管理信息系統
張志清
楊中華、張雲川、秦嶺、汪勇
線上一流課程
軟體工程
張曉龍
劉茂福、趙紅武、王磊、高峰
線上一流課程
社交禮儀
陳珊秀
張英、孫君恆、郭良斌、陳君
線上一流課程
嵌入式系統
胡威
郭宏、蔣旻、施青松(浙江大學)、劉靜
線上一流課程
醫學科研設計與文獻利用
程光文
張玲、朱長才、許珊丹、曾婧
線上一流課程
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
丁宇
張繼才、王倩、閆明明
線下一流課程
耐火材料工藝學
魏耀武
顧華志、趙惠忠、李亞偉、鄢文
線下一流課程
理論力學
陳桂娟
李明方、胡衛華、余剛、鄭華升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液壓傳動
曾良才
陳奎生、黃浩、雷斌、鄧江洪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中藥飲片微生物污染檢測
鄧海英
王育斌、袁修學、於志君、江珍玉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X射線衍射物相定性與定量分析虛擬仿真實驗
李鈺
李雲寶、董錫傑、彭順金、王聰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結核病聚集性疫情處置虛擬仿真實驗
張連生
程光文、張玲、陳丹、梅勇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人類核型分析虛擬仿真系統
陳勇
王家頓、王育斌、李華、任波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110kV變電站主設備高壓試驗虛擬仿真實驗
柴琳
劉振興、陳緒軒、王斌、張良力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金屬非金屬礦床地下開採及其關鍵工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盛建龍
柯麗華、姚囝、張光權、李雯靜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社區護理學
余桂林
范光泉、高翼、陳小路、劉邦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西方文化經典之旅
陳堯
馬燕
線上一流課程
單片機技術
郭宏
王朝輝
線上一流課程
英語辭彙的奧秘
沈國環
肖志清、楊銳、喬瓊、郭娟
線上一流課程
汽車電器與電子控制技術
陶軍
楊啟梁
線上一流課程
建築火災安全工程
張洪傑
王潔、盧穎
線上一流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張晶
陳喜林、陳佳、成曼麗、焦敏
線上一流課程
耐火材料熱-力耦合作用下服役過程虛擬仿真實驗
顧華志
尹玉成、夏忠鋒、朱青友、李亦韋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煙囪倒塌力學分析及爆破拆除虛擬仿真實驗
吳亮
段衛東、蔡路軍、司劍峰、周俊汝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軟體設計模式虛擬仿真實驗
張凱
張曉龍、張鴻、陳東方、胡威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運籌學
鄧旭東
劉翱、殷志平、劉俊武、任亮
線下一流課程
醫學免疫學
郭凱文
陳勇、李蓉、王強、鐘茂華
線下一流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
賈涓
宋新莉、師靜蕊、程朝陽、張施琦
線下一流課程
工業工程基礎
蔣國璋
張旭剛、張利平、趙強、江志剛
線下一流課程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
李德宜
鄒都、劉雲冰、龔誼承、袁柳洋
線下一流課程
礦物加工工程設計
錢功
明黃自力、楊福、崔瑞
線下一流課程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
許成
祥楊曌、吳曉春、萬勝武
線下一流課程
市場行銷學
陳濤
劉勇、李四蘭、羅俊、楊文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系統解剖學
劉曉
柳向世強、李平、歐陽銘、李明哲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安全管理
梅丹
陳旺生、張曉晴、趙波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機械製造基礎
夏緒輝
段現銀、謝良喜、趙剛、肖明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
肖涵
呂勇、劉昌明、王濤、李寧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聚落環境藝術考察與測繪
李一霏
袁心平、翁雯霞、李菁、李麗媛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公益勞動
盧紹偉
李柯諾、岳哲、張彥良、盧文博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其中一等獎1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成果完成人
獲獎級別
完成單位
面向行業,培養套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的改革與實踐
陳奎生、孔建益、傅連春、吳懷宇、陳濤、程光文、丁宇、薛正良、曾良才
一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武漢鋼鐵公司
全解析法機械原理矩陣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孔建益、廖漢元、楊金堂、李佳、侯宇
二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
電氣控制類專業主幹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吳懷宇、方康玲、熊凌、劉釗、程磊、劉振興、陳琳
二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
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趙作斌、鄭鵬飛、李繼宗、翟潤虹、羅建國
二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
‘鑄鋼魂 深交融 重挑戰 強協同’冶金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倪紅衛、王煒、張華、朱航宇、李建立、盛建龍、趙惠忠、吳懷宇、張志清、趙雷、張曉龍、黃峰、鄭瓊梅
二等獎
武漢科技大學
面向海洋與製造強國戰略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潘長學、呂傑鋒、李卓、韓少欽、黃雪飛、吳衛國、王雙全、周艷、童彥婷、方衛、袁曉芳、吳瑜、管家慶、李萬軍、曹獻馥
二等獎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瓊台師範學院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與中國寶武、恆大集團、鞍鋼集團、柳鋼集團、中國一冶、中冶南方等30餘家大型企業和武漢、隨州、孝感、無錫等省內外有關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成立了“中國寶武—武漢科技大學炭材料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漢科技大學—黃石市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心”“武漢科技大學—老河口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與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奧地利、新加坡、日本、韓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開展學生交換、師資互訪、聯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美國橋港大學義大利福賈美術學院合作舉辦本科教育項目,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合作舉辦碩士教育項目;與香港理工大學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和博士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學校大力發展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在臨床醫學、土木工程、國際工商管理等本科專業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系統科學等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招收外國來華留學生近500名。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建有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溫材料與爐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礦冶資源利用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和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套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戰略釩資源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擁有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聯合)、31個省級科研平台。
武漢科技大學
武科大武鋼樓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機構
級別
科研平台
國家級
省部級
湖北產業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
冶金裝備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冶金自動化與檢測技術教育部研究中心
市級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610多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260餘項。2007年以來獲得19項國家科技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
國家級科研獲獎情況
年度
項目名稱
主要獲獎人
獲獎級別
2007
張一敏、陳鐵軍、劉濤、孔建益、陳奎生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鄧承繼、陳奎生、朱伯銓、李亞偉、白晨、顧華志、李友榮、韓兵強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焦化過程主要污染物控制關鍵技術的套用
王光華、何選明、梁玉河、歐陽曙光、王光輝、陳奎生、程明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建勛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開明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0
張一敏、劉 濤、孔建益、陳鐵軍、陳奎生、黃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畢學工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
大跨度鐵路橋樑鋼成套製造與套用技術創新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友榮、高全傑、王志剛、田中捷、汪朝暉、肖涵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潔淨鋼冶煉連鑄用功能化耐火材料關鍵技術與套用
李楠、顧華志、柯昌明、王周福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
建(構)築物拆除定向爆破關鍵控制技術
鐘東望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楠、李亞偉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3
陳奎生、陳新元、傅連東、曾良才、湛從昌、張濟民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6
李紅霞、楊彬、劉國齊、張厚興、李亞偉、徐躍慶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7
張一敏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20
基於3S維度的生物固廢清潔高效燃氣能源化關鍵技術及套用
陳冠喆、李秀金、侯立安、王黎、鄭朝輝、程占軍、馮濤、高偉、徐景聞、旦增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5月)

學術資源

截至2023年底,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由青山校區圖書館、黃家湖校區圖書館以及16個學院分館組成,校本部圖書館面積11000平方米,黃家湖新校區圖書館面積44000平方米,館舍總面積達6萬餘平方米,其館藏文獻類型包括圖書、期刊、學位論文、會議錄、標準、專利、產品目錄及各種工具書。全館館藏紙質文獻總量285.99萬冊,購買中外文資料庫76個,電子圖書104.18萬冊,音頻2,451小時;在為讀者提供信息諮詢、文獻檢索、新書推薦等傳統服務的同時,自建了5個專題資料庫,建立了外文原版期刊目次庫和重點學科網路資源導航系統,開通了網路即時諮詢系統,實現了印刷型文獻借閱、電子閱覽、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解答諮詢等工作的網路化服務。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是由武漢科技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創刊於1975年,原名為《武漢鋼鐵學院學報》、《武漢冶金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2006年起以雙月刊形式出版。其國際刊號為ISSN 1674-3644,國內統一刊號為CN 42-1608/N,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載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學、冶金機械工程及自動化、信息科學與控制、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建築工程、環境工程以及基礎理論研究等學科的學術論文。截至2024年5月,《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列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劍橋科學文摘》(CSA)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維普全文資料庫和萬方全文資料庫,並分別於2006、2008、2010、2012、2014年度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優秀學報。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學校校名歷經工藝學堂、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1995年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9年4月28日,根據教育部教發[1999]55號檔案,省人民政府鄂政發[1999]41號檔案批准,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校名為魯迅體楷書。
武漢科技大學
校名
武漢科技大學校徽為正圓形,由兩個同心圓構成的圖案。內圈為搏擊風浪的帆,帆為字母“Y”(“冶”字拼音首字母)的藝術創意表達,凸顯學校的冶金特色。外層同心圓上方為魯迅手寫體校名,下方為學校英文名稱和學校辦學起始年份“1898”組合而成。校徽主色調由科技白(C:0 M:0 Y:0 K:0)、沁湖藍(C:40 M:10 Y:10 K:0)和青山綠(C:90 M:30 Y:80 K:40)三色構成。科技白象徵創新、先進、嚴謹,代表學校優勢特色的“大冶金”學科;沁湖藍象徵智慧、理性、未來,代表學校新興交叉的“大數據”學科;青山綠象徵生命、健康、青春,代表學校融合發展的“大健康”學科,三色組合凸顯學校“一主兩翼”的學科體系。同時沁湖藍、青山綠也意喻“沁水青山”的美麗校園。
武漢科技大學
校徽
武漢科技大學校旗設計方案分別以白、紅、藍、綠、淺藍五種色彩作為底色,尺寸規格共有5種:1號旗幟(2880毫米*1920毫米)、2號旗幟(2400毫米*1600毫米)、3號旗幟(1920毫米*1280毫米)、4號旗幟(1440毫米*960毫米)、5號旗幟(960毫米*640毫米)。五種顏色分別設有橫版、豎版、二級單位版三種類型,總計75個樣式。旗面標準色:白色(C:0,M:0,Y:0;K:0);紅色(C:0,M:100,Y:100;K:0);藍色(C:100,M:65,Y:0;K:0);綠色(C:91,M:44,Y:87;K:9);淺藍色(C:34,M:5,Y:11;K:0)。旗面含有武漢科技大學的標誌性元素,圖案布局合理,同時,還為二級學院設計院旗、院標預留既有統一範式又可體現各自特徵的空間。校旗按橫掛式、豎掛式及桌式設計,長寬比例為1.5:1。

精神文化

厚德博學、崇實去浮
“厚德”二字,出自於《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即優待、推崇、重視;“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厚德”,即重視道德修養,注重德育。“博”,即多、廣、豐富;“學”,即學習、模仿、學問;“博學”,即多學勤問、學問淵博。“崇”,即重視;“實”,即實在、實際;“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華;“崇實去浮”,即崇尚紮實,去除漂浮;推崇實在,除掉浮躁;注重實踐,嚴禁浮誇;提倡立足實際,反對華而不實;倡導真才實學,不要虛假作風;追求實用實效,切勿徒有虛名。
武漢科技大學
校訓
2007年9月,校黨委宣傳部面向全校師生徵集歌詞,經過初選、公示,最後選擇了該版由該校師生集體創作的作品。學校特邀全國著名合唱指揮、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陳國權譜曲,總時長1分35秒。校歌涵蓋了校訓、目標,以及對學校未來的美好祝願。內容豐富,朗朗上口,音律優美而有力。其中“揚子江邊,黃家湖畔”摘自學生的作品。“春風化雨”歌頌老師。“百年薪火”展現學校悠久辦學歷史,“科技人文”講明學校的發展方向,“鋼鐵品質”突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武漢科技大學校歌
詞:師生集體創作;曲:陳國權
揚子江邊黃家湖畔
蕩漾著我們青春的笑臉
春風化雨桃李滿園
立德樹人譜寫壯麗的詩篇
百年薪火代代相傳
科技人文和諧發展
厚德博學崇實去浮
鋼鐵品質引領我們
勇往直前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放飛夢想
鑄造共和國鋼鐵脊樑
開拓進取共創未來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輝煌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輝煌
武漢科技大學
校歌
所謂“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所謂“務實”,則是要在這種規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做、去實踐。求真與務實的統一,是科學認識論的必然要求和本質體現,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凝鍊,也是武漢科技大學辦學一百多年來學校風氣的積澱。
武漢科技大學
校風
“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出自《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為人師表”,言教身教並舉,經師人師同求,是訓練學生的規矩,培養學生的目標。“敬業”,從業忠誠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對教育事業的神聖感和責任心。“奉獻”,無私無我,熱愛教育對象,是師德的核心。“為人師表、敬業奉獻”是武漢科技大學辦學百年來教風的集中體現。
武漢科技大學
教風
“沉靜好學”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摒除雜念、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學以致用,以達到“讀書期於明理,明理歸用致用”的目的,強調的是一種認真專致的學習態度。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培養的人才除了要具備豐富的書本知識外,還要儘可能多地在社會實踐中汲取廣博的知識,需具備高尚的品德素質修養,即品德高尚、專業紮實,適應性強的高素質人才,做到“知行合一”。
武漢科技大學
學風

社團文化

國旗護衛隊
國旗護衛隊的成員,於每天早晨七點準時集合在恆大樓門口,以整齊劃一的佇列將國旗與太陽一同升起。
綠聯社
綠聯社社團活動以校內和校外校內兩條主線展開:校內活動致力於“樹立校園綠色形象,增強自身環保意識”,積極倡導綠色行為,樹立綠色觀念,普及綠色文明、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校外活動,秉承“綠色生命,綠色環保”的理念,將環保理念在社會範圍內得以擴展。曾獲“湖北省優秀社團”、“地球一小時武漢地區優秀獎”、“武漢科技大學紅旗社團“等稱號。
白衣天使志願者服務聯合隊
白衣天使志願者服務聯合隊立足校園,圍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主題,服務校園、回報社會,圍繞著公眾救護、預防愛滋、愛心義診三個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校內和校外志願服務活動,為新生進行軍訓急救護航;對在校大學生一系列防艾主題活動;赴湖北仙桃中建五局開展“與農民工攜手,愛心義診進工地”志願活動。曾獲全國高校“志願者服務類優秀社團特別獎”、湖北省“中國志願者優秀組織獎”、“雷鋒社團”稱號等榮譽。
龍舟協會
武科大龍舟協會成立於2017年,旨在讓學子們領會龍舟競渡、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提升武科大學子的凝聚力,同時做好龍舟文化的傳承。每年端午節,武科大會舉辦“沁湖連心·同舟共濟”端午龍舟友誼賽。
京韻社
京韻社成立於2009年,主要通過“唱”的形式在大學生中傳播京劇文化,與學校1956年成立、歷史悠久的教職工京劇社有著緊密聯繫,以每周一次的唱腔練習、交流活動為主要活動,經常請老師到學校進行指導、交流。
書畫藝術協會
書畫藝術協會成立於1998年,每年承辦主題書畫比賽並在藝術學院進行展出,為熱愛傳統書畫的同學提供相互學習、進步的平台,旨在宣揚傳統書畫,且社團在評優中多次斬獲“紅旗社團”等稱號。
社團文化藝術節
每年10月中旬左右開始,涉及理論科技、實踐公益、藝術文化、體育競技等四個類別。

校區情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青山、黃家湖和洪山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171.4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青山校區

武漢科技大學青山校區是學校本部,也是曾經的武漢鋼鐵學院,坐落在武漢市青山區,毗鄰長江。校內主要是由六個學院組成,分別是:機械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材料與冶金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
通訊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和平大道947號。
武漢科技大學(青山校區)

黃家湖校區

武漢科技大學黃家湖校區坐落在武漢市洪山區,於2005年9月啟用。校內包含:城市建設學院、恆大管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與經濟學院、醫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國際學院、體育學院/恆大足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通訊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黃家湖西路2號。
武漢科技大學(黃家湖校區)

洪山校區

武漢科技大學洪山校區坐落在武漢市洪山區,主要由繼續教育學院構成。
通訊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道199號。
武漢科技大學(洪山校區)

行政管理

武漢科技大學現任領導(截至2024年3月)
職位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呂勇馬騰、陳志剛
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黨委常委
胡劍(掛職)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統計時間2024年12月)

校園環境

沁湖

沁湖,是武漢科技大學黃家湖校區里的內湖,也是全國高校校園內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畝的寬闊水域是學校的綠化之肺。“沁”字原意是“以物探水”,引申有滲透、浸潤之意。在沁湖旁散落著近百個泉石,石頭上鐫刻著中外名人名言,形態各異的石頭裝點了沁湖畔的美麗風光。沁湖綠道將沁湖分成了兩個部分,從沁湖綠道的西側可以看到一條蜿蜒伸展的木橋,橋的盡頭是湖心島,島上建有一座亭,這便是謝師亭

廉園

廉園位於黃家湖校區沁湖之濱,占地五千平方米,屬中式徽派建築風格,莊重典雅。放眼望去,松竹掩映、白牆灰瓦、迴廊格窗、曲徑通幽。“廉園”共分 4個板塊:清風廊、白昊坡、德政牆、竹廉韻。緊鄰綠道,設清風廊、白昊坡、竹廉韻、德政牆四個板塊,以“賞松竹、沐清廉、養心性、育人才”為主題,寓勤政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於景觀之中,實現人、景、廉有機融合,相映成彰。

校友情況

截至2023年11月,武漢科技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在現代製造、醫療、建築等行業培養了專門人才25萬餘人。
部分傑出校友名單
政界
張昌平史濟春、王炯、范欽臣、孫志剛、黃楚平、劉捷、李貴基、李兵、朱軍、黃郎輝、王中丙、王子亮曹志強
學界
劉玠蘇義腦毛新平、馬端、張高勇、宋少先、李楠、謝先啟、張一敏、胡社軍、李曉剛、杜如虛
商界
陳德榮彭兆豐劉本仁、樊政煒、李剛進、李兆會、王子亮、餘子權、劉百寬、董書通、陳德榮、薄鈞、曾大凡、劉水洋、賈寶軍、於文博、夏琳、李玉田
文體界
苗立傑、任蕾、宋力維、池莉、紀妍妍、劉佳岑、高頌、華紹青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於:(上述排名不分先後,僅部分列舉,統計時間2024年5月)

所獲榮譽

時間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
第二屆全國地方高校UOOC(優課)聯盟年會暨MOOC研討會獲“突出貢獻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10月
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設(綜治工作)優勝單位
2020年11月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關於表彰2017至2019年全國內部審計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表彰武漢科技大學審計處為“2017至2019年全國內部審計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