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乾、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
  • 外文名:climate
  • 亦泛:指時令
  • 解釋: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 長期相對固定:是
  • 基本類型:12種
  • 範圍:全球陸地
詞義,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地理概念,影響因素,基本要素,氣溫,降水,類型,熱帶類型,亞熱帶類型,溫帶類型,寒帶類型,高原山地氣候,表格列舉,中國氣候,氣候影響,農業,人種,生活,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認識,相關理論,氣候組織,

詞義

基本解釋

1.[season]: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亦泛指時令。
2.[climate]:水土,風土。
3.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4.一個團體或一個時期流行的傾向或環境條件。
例:政治氣候。
例: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唐·杜牧阿房宮賦
5.[successful development]:比喻結果或成就
例:成不了氣候。

引證解釋

1.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亦泛指時令
宋高承《事物紀原·正朔歷數·氣候》:“《禮記·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時訓,定二十四氣,分七十二候,則氣候之起,始於 太昊 ,而定於 周公 也。’”
宋犖《<明遺民詩>序》:“然譬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氣候所感使然。”
2.指雲氣等變化,古代多據此來預測吉凶
三國志·蜀志·周群傳》:“ 羣 少受學於 舒 ,專心候業……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才見一氣,即白 羣 , 羣 自上樓觀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氣候,無不見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晉書·藝術傳·戴洋》:“ 侃 薨,征西將軍 庾亮 代鎮 武昌 ,復引 洋 問氣候。”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 文穆 ]郡戶曹史,征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 唐劉禹錫邊風行》:“將軍占氣候,出號夜飜營。”
3.指天氣
南朝 宋謝惠連《石壁精舍還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蘇舜欽《依韻和勝之暑飲》:“九夏苦炎烈,入伏氣候惡,況茲大旱時,其酷甚炮烙。”
唐順之《游遵化湯泉》詩:“絕塞逢秋已覺涼,此中氣候訝非常。”
吳瞻泰《過虎村上芙蓉嶺》詩:“山深異氣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結果、成就、前途
李漁比目魚·寇發》:“故此就在萬山之中,招兵買馬,積草屯糧,訓養二十餘年,方才成了氣候。”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二:“從戊戌算來,也有二十年了,我們學人家的聲光化電,多少還有點樣子,惟獨學到典章政法,卻完全不成個氣候,這是什麼緣故呢?”
5.指書畫或詩文的氣韻、風格
南朝 齊謝赫古畫品錄·第一品》:“風範氣候,極妙參神。”
南朝 梁 鐘嶸 《詩品》卷下:“ 希逸詩氣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興屬閒長,良無鄙促也。”
元稹《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文詠詞調有古時人氣候。”
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氣候急刻,不能閒退。”
6.指人的神態風貌
三國志·吳志·朱然傳》:“ 然 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絜,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
《太平廣記》卷四九○引《東陽夜怪錄》:“ 苗十 氣候啞吒,憑恃羣親,索人承事。”
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歲朝賀節,有棉袍紗套者,不維氣候迥別,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異。”
氣候氣候
氣候學氣候學

地理概念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機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先秦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地、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氣候分布圖氣候分布圖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影響因素

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太陽輻射因子是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質等。
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地球形狀、地球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和氣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終究還是可以主要歸結到輻射因素上。
緯度因素 地球形狀和運動
地理緯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熱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氣候;通常情況下,緯度越高,溫度越低;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及內陸降水較少。
太陽輻射是地面和大氣的熱能源泉,地面熱量收支差額是影響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陽輻射主要受緯度和地球自轉、公轉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影響。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面熱量的收支差額幾乎為零,但對於不同地區,地面所接受的熱量存在差異,因而會對氣候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地面接受熱量後,與大氣不斷進行熱量交換,熱量平衡過程中的各分量對於氣候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氣候氣候
大氣環流
包括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影響氣候的因子包含氣溫、雨量、氣壓和風。
洋流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主要為濕度和熱量。
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大陸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海陸分布
 由於海洋和大陸具有不同的熱力學特性,如容積熱容量、導熱率等海洋與陸地顯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陸在氣候上差異很大。比較而言,大陸上的日較差和年較差比海洋大。溫度的年較差是區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重要指標,並且,夏季大陸是熱源,冬季海洋是熱源,熱源有利於低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而冷源有利於高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海陸的分布使行星風帶分為若干個高低壓活動中心,這些高低壓活動中心對於形成世界季風氣候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例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海陸分布的不同也影響降水,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地形地勢
對局部氣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氣候中的陽坡效應和陰坡效應,迎風坡和背風坡效應。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對氣流產生阻擋和抬升作用。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地勢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在於,海拔高,雲層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散射輻射降低,溫度降低,濕度減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對氣候影響不同,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
人類活動
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基本要素

氣候的基本要素為氣溫和降水。另外還有其它影響較小的非基本要素。

氣溫

日均溫,將一天中,數次測得的氣溫相加,除以測量次數
氣溫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溫減去最低溫。
月均溫,將全月中,各日日均溫相加,除以日數
氣溫月變化
氣溫月較差,整月中最高日均溫減去最低日均溫
年均溫,將全年中,各月月均溫相加,除以月數
氣溫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高月月均溫減去最低月月均溫

降水

月降水量、月際降水變率、年降水量、年際降水變率、蒸散量、空氣濕度等。(世界雨極:一是在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 ;二是在夏威夷群島卡維金尼山的東北山麓)
氣壓
氣壓、氣流方向變化、風頻及其時間方向分布, 氣壓差等。
風力大小、風向、風速等。

類型

熱帶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景觀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位於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區為: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
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過60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
幾處特殊分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島國東北部。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動植物種類繁多。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景觀熱帶草原景觀
熱帶草原氣候(也稱熱帶乾濕季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分乾濕兩季
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乾、濕季分明。
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
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乾、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景觀熱帶荒漠景觀
熱帶沙漠氣候(也稱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熱帶荒漠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少雨
大致分布於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亞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沙漠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景觀熱帶季雨林景觀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台灣省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略有類似分布。
這裡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草原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旱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

亞熱帶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亞熱帶也屬溫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裡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較多。
另外,還有亞熱帶濕潤氣候(也稱季風性濕潤氣候),該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似,但季風特徵沒有亞熱帶季風氣候明顯。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乾氣候)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
地中海氣候(也稱亞熱帶夏乾氣候、冬雨型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西南端(好望角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西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
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多雨。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
注意:以下兩種氣候均可歸類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中。
亞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欄查科等地。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涵養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裡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度類型。這裡的植被類型屬於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亞熱帶草原氣候
亞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溫帶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水均勻,溫和濕潤。
位於南北緯40°~60°(溫帶地區)的大陸西岸。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降水春夏較少,秋冬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歐洲西部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廣,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在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包括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朝鮮半島的北部、日本的北部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島)。冬季這裡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6—8月)。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該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氣候類型。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洲。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注意:以下三種氣候均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亞洲和北美的此類氣候區距海遙遠,深入內陸,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於是形成了冬冷夏熱、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一般而言,乾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0mm以下,半乾旱氣候則為250~500mm。南美的此類氣候區地處西風帶的大陸東岸,是西風帶的雨影區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西風過山以後下沉,絕熱增溫,乾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降水稀少。
溫帶沙漠氣候
溫帶沙漠氣候是位於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一種氣候,極端乾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里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溫帶半乾旱氣候在乾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乾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乾旱氣候大。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也稱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俄羅斯西部(南界在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俄羅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
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寒帶類型

寒帶氣候
寒帶氣候包括以下兩種氣候,主要分布在極圈以內。
苔原氣候 
苔原景觀苔原景觀
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南極半島等地。其特徵是: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冰原氣候 
冰原景觀冰原景觀
冰原氣候終年嚴寒,降水稀少。該氣候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包括格陵蘭內陸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裡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下半年雖是永晝,但由於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酷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幾乎沒有什麼植物生長。

高原山地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分布於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以及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等地都有分布。由於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氣候帶結構,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於其內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

表格列舉

在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大致分為以下12類型
世界氣候類型
所在溫度帶氣候類型名稱分布區域或規律氣候特徵自然景觀
熱帶
赤道附近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全年高溫,分乾、濕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南亞地區分涼、熱、雨三季)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的大陸東岸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中降水均勻
亞歐大陸中部和北美洲
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溫帶森林、溫帶森林草原、溫帶草原、溫帶半荒漠、溫帶荒漠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
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
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
自然景觀以垂直變化顯著,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
寒帶
北冰洋沿岸
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
苔原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
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冰原

中國氣候

氣候特徵
  1.氣候覆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乾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乾濕區;同一個乾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乾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複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複雜多樣性。
中國氣候分布中國氣候分布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
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期(非季風區除外)。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複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範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颱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澇災較少,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會不定期發生(旱例:雲南)。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以及南部沿海等地則常常受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颱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彆強烈時稱為颱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彆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即冬季風)。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1.冬季(1月)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地區、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內陸)的氣溫除部分地區外均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最低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最低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衝,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7月)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平均氣溫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全國普遍高溫。
溫度帶的劃分及耕作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範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即南方地區大部)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區)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三省、內蒙古大部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區以及內蒙古東北部一小部分地區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
(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降水和乾濕地區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託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中國東南以及南部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部多於北部(青藏高原為例外),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秦嶺—淮河以南(南方)地區每年雨季約4——5月開始,約10月結束,雨季時間約6——7個月,雨水集中在5——10月;秦嶺—淮河以北(北方)地區每年雨季約7——8開始,約9月結束,雨季時間約2——3個月,雨水集中在7月和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平均氣溫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同之前相比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部分地區除外)。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同7、8月之前相比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的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乾濕地區的劃分
年降水量(mm)
乾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800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最南部(藏南谷地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藏南谷地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200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乾濕地區 乾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誌之一,一個地方的乾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乾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係密切。中國各地乾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乾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中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
中國冬季(一般指1月份)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北極鄉,1月份平均氣溫為-30.6度。那裡曾出現過-52.3度的極端最低氣溫。這是中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氣溫最低值。中國夏季(一般指7月份)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3度,人稱“火洲”。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7度。號稱“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和南京,7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和28.2度。比起火洲吐魯番來,還是得甘拜下風。
中國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中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省東部的火燒寮,年降水量平均值6557.8毫米,年最大值8409毫米。那裡在台灣山脈的迎風坡,同時受夏季風與颱風的影響,故降水十分豐富。中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的託克遜,年降水量平均值5.9毫米,年最小值0.5毫米。託克遜深居大陸內部,來自海洋的水汽受重山阻擋,難以深入,故降水稀少。

氣候影響

農業

影響農作物的分布,如:熱帶水果與溫帶水果的差異;
影響農作物熟制的分布,如: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之分;
影響工作方式,如:旱地、水田、綠洲等;
影響農產品產量,如:風調雨順則收成較高,否則收成低或絕收。

人種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並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在歐亞大陸,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人,由於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顏色黑黝黝的。為了抵禦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於散發體內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裡大多為白種人。為了抵禦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的人更鉤的鼻子。鼻樑較高,鼻內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於保溫,減少散熱量。
為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居民的胸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最少,僅為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內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裡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裡與別人朝夕相處,養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為“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說話聲音洪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賓士,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生活

衣:各地區傳統服飾差異較大,如中國南方傣族衣著簡單涼爽,而藏族服裝則寬大厚實;
食:各地飲食有很大差異,如中國西南地區濕氣較重而喜辣味;
住:傳統民居在建築結構上很注重與當地氣候相適應,如傣族的竹樓,注重通風散熱,而北方居民則注重防寒保暖;
行:天氣好壞影響出行,如霧氣影響交通等。
人類為了生存,要適應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而最基本的適應便是保持正常體溫。體溫雖然可以通過生理上的調節來完成,但生理功能的調節是有限的。衣服可以使人處於一個溫度比環境氣溫高、變化比環境氣溫小的氣層里。衣服雖然不能減少人體熱量的損失,也不能將熱量保存起來,但它能起到調節作用,使身體周圍有一層溫暖的空氣,不僅如此,服裝還能改變環境中的氣溫、濕度、氣流、日照對人體的效應。夏季,隨著外界氣溫的顯著升高,裸露皮膚表面的水分蒸發大大增加,如穿上合適的衣服,可減少氣象要素急劇變化時對人體的影響。當人體直接在陽光下曝曬時,衣服則可降低輻射的增熱作用。夏季衣服少,如穿著得體,更能體現人體的形態美。但夏季服裝除了更注重美觀外,也要注意既能防曬,又能使體內熱量散發掉。因此,夏季服裝顏色要淺,質料要薄而疏鬆,不能用合成纖維作衣料,因其吸水性能差,並且不耐高溫,易潮濕。
春季和秋季氣溫比較適宜,但春天是“孩兒臉一天變三變”,秋天又是“一場秋雨一場寒,二場秋雨穿上棉”。因此,這是兩個天氣多變的季節,穿著上卻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春天宜捂,秋天宜凍。人們在服裝上也要考慮其保健的特點來著裝,要適應天氣的變化來著裝。冬季,衣服使人體平均能保持因傳導和輻射而喪失的全部熱量的1/3。據研究,當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的溫差為15.6℃至17℃時,穿上一件襯衣,則襯衫表面與外界氣溫之差可降為11.8℃;加上一件背心,溫差為9.9℃;再套上外套,溫差則只有6.3℃了。衣服越厚,衣服表面與環境的溫差就越小,保暖作用就越好。尤其在北方的嚴冬時節,一個人所散失的熱量中,有接近半數是從頭部和正常呼吸中排出的,因此,嚴冬時節口罩、帽子便成了出門所必不可少的保暖物品。
在結冰地區,衣服的層次較多,若服裝外面用淺色,裡面用深色的衣料,可使靠近皮膚處形成一吸熱層,達到較好的保暖效果。而南方的空氣濕度一般都比較大,因此,在冬季時,往往會感覺南方比北方更冷,所以人們在穿著上,首要的是保溫、乾燥。在衣著與濕度的關係上,乾燥的地區的衣服要寬大,厚度要適中,衣料的質地要較緊密,色澤宜淺以利於反射輻射熱; 而在潮濕的地區,衣服要合身,儘量少遮住身體,厚度宜薄,衣料質地宜疏鬆,色澤宜淺為好。

氣候變化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前後開始,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中國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從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從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l℃左右。
從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表現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後,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幾乎都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幀用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是指在全球範圍內,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是外部強迫,或者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
儘管還存在一點不確定因素,但大多數科學家仍認為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是必需的。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回響是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UNFCCC)的發展而逐漸成型的。1992年UNFCCC闡明了其行動框架,力求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UNFCCC已經收到來自185個國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檔案,並成功地舉行了6次有各締約國參加的締約方大會。儘管各締約方還沒有就氣候變化問題綜合治理所採取的措施達成共識,但全球氣候變化會給人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氣候變化會使人類付出巨額代價的觀念已為世界所廣泛接受,並成為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導致喜馬拉雅山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將會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的隱患;海平面上升,中國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則可能會面臨鹹潮破壞,甚至可能會遭遇淹沒之災; ·凍土融化,日益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 ·熱浪、乾旱、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加劇; ·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飢餓威脅;每年,全球因氣候變化導致腹瀉、瘧疾、營養不良多發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它開發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 ·珊瑚礁、紅樹林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威脅,生物多樣性受損害。無論氣候變化的影響規模大小,貧困人群將受害最深。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故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已開發國家更為嚴重。

中國氣候變化

2000年以來中國氣候變化的特點
1973年,竺可楨 提出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周期性波動變化的基本狀況。他認為漢代是溫暖時期,三國開始後不久,氣候變冷,並一直推遲到唐代開始。唐末以後,氣候再次變冷,至15世紀漸入小冰期,呈兩峰三谷結構,直至20 世紀初氣候回暖, 小冰期結束。漢代、唐代是年均溫高於現代約2℃左右的溫暖時期。該研究成果已為氣候學界和歷史地理學界廣泛採用。但近些年來, 由於新資料的發現和研究方法的改進,許多學者對竺可楨的工作作了補充。
朱士光等認為2000—3000年以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氣候難民氣候難民
西周冷乾氣候(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中期) ;
春秋至西漢前期暖濕氣候(公元前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世紀) ;
西漢後期至北朝涼乾氣候(公元前1世紀中期至6世紀) ;
隋和唐前、中期暖濕氣候(7—8世紀) ;
唐後期至北宋時期涼乾氣候(9—11世紀) ;
金前期濕乾氣候(12世紀)
金後期和元代涼乾氣候(13和14世紀前半葉)
明清時期冷乾氣候(14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後來許多地理學家對中國的氣候變化作了進一步修改, 但總得趨勢大致如此。
歷史時期的氣候不僅在氣溫上有周期性波動,引起冷暖的變化,而且在濕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變化。總得說來, 暖期與濕期、冷期與乾期是相互對應的,但每個冷暖期內部又有乾濕波動,不可一概而論。朱士光等研究認為,氣溫的變化要快於降水量的變化,而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又大於氣溫變化的幅度。在歷史時期,氣候冷暖波動與乾濕波動有明顯的相關性, 但不完全同步。

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類與自然系統有重要影響。由於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已經適應今天,如果這些變化太快使得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不能適應的話,人們將很難應付這些變化。對於許多開發中國家,這可能會對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居住、食物、飲水、健康)產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對於所有的國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會增大天氣災害的風險。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一些變化實際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更要關注的是負面影響。據統計,1950年到2000年,特別是1990年以後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地增加。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中國總體經濟體量增加,因此經濟損失絕對值大幅度地升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預計到2030年,中國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麥,除澆灌冬小麥以外,均以減產為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全球變暖使水循環的過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間不均勻性增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如長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的頻率會隨之增加,對三峽水庫的安全運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青藏鐵路和其它公路,大大增加鐵路和公路運行維護的投資成本。
同全球一樣,中國的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並不斷加劇。科技界應當特別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採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氣候系統、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公眾和科學家的共同願望。
人類會影響氣候,相反氣候也會影響人類。
短時間的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的異常氣候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足以給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區的暴雨災害,引起了20世紀最大的饑荒,餓死人口達約300—400萬;1968年—1973年非洲大幹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災難,使得查德、尼日、衣索比亞三國的總牲口損失70—90%,僅在衣索比亞的沃洛省就餓死約20萬人。當然,這種打擊往往是短暫的、局部的,雖然不至於影響生態系統,但對人類造成的災難和打擊卻十分之大。
長期的氣候變化,即使變化比較緩慢,也會使生態系統發生本質性的改變,使生產布局和生產方式完全改觀,從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溫暖時期,竹類在黃河流域直到東部沿海都有廣泛分布;安陽殷墟發現有水牛和野豬等熱帶亞熱帶動物;甲骨文記載打獵時獲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產的,河南原稱豫州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誌。商、周時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詩經》說:“若作和羹,爾唯鹽梅”,可見當時梅子是和鹽一樣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詩經》說:“終南何月,有條有梅”。終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來就無梅了。陝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漢時期氣候也比較溫暖,《史記》記載當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齊魯,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陳夏”。
由於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會影響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漢以前,中國絲織業布局是北絲南麻,絲織業絕大部分在黃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當時最大的絲紡業中心在河北定縣,其他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則主要生產麻織物;西漢時期,蜀中僅以產麻布著名。雖然在東漢到魏晉以後,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經濟下降劇烈,南方各地社會生活則相對安定,絲織業有所發展,可是北絲南麻的布局一直維持到隋唐時代。從氣候變遷情況看,至隋唐時代,雖然氣候也有變化,但是平均氣溫仍暖於現代,可見絲綢之路出現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絲南麻布局的改變發生在宋代。由於氣候變冷,氣溫已低於現代,北方不利於桑蠶生產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時北方戰亂,南方經濟上升,絲織業規模逐漸超過北方。北宋時鎮江、三台已形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南宋時,南京、常州、鎮江、蘇州都擁有巨大的絲織業生產能力。絲織業重心南移,正好相當於中國氣候由溫暖到寒冷的時期,這個歷史經驗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氣候變遷對農業耕作也有影響,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說,他們那個時候,齊、魯(河北、山東一帶)農業種植可以一年兩熟。在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還只習慣於兩年三熟,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穫兩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麥或大麥。而現代由於生長季縮短,不得不種豌豆和蠶豆,以代替小麥和大麥。這種歷史經驗仍有現實意義。例如,如果氣候變暖,就可以考慮雙季稻向高緯度、高海拔擴展;若氣候變冷,就得採取措施,縮短水稻的生長時間。

認識

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已開發國家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開發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開發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開發國家應積極幫助開發中國家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20世紀中期以來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極有可能是基於人為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人類的活動可直接影響各種溫室氣體的“源”和“匯”而因此改變了其濃度。
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物(CFCs)及臭氧(O3)。大氣層中的水氣(H2O)雖然是天然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認為它的成份並不直接受人類活動所影響。
受人類活動影響,全球大氣CO2,CH4及N2O的濃度自1750年起急劇上升,濃度已大幅超越工業革命前數千年經冰蕊推算的濃度水平。全球CO2的增加主要是由於使用石化燃料及改變土地用途,至於CH4及N2O的增加則與農業有關。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釋放輻射的份量達至新的平衡。這令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氣低層變暖。地球表面溫度的少許上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變動,例如: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當中某些轉變可使地面變暖加劇(正反饋),某些則可令變暖過程減慢(負反饋)。
全球平均表面氣溫在20世紀上升了0.6℃。過去12年中,有11年名列自1850年有全球表面氣溫儀器記錄以來最暖的12年內。過去50年的暖化趨勢(每10年0.13℃)是過去100年的兩倍。

相關理論

天氣是指相對快速的冷熱改變或是暫時的冷熱條件。氣候則是指一般情況下具有的天氣狀況或長期存在的主要天氣狀況。區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們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其次,在研究天氣對人的影響時,控制一些文化和社會因素要比研究氣候對人的影響時更難以控制。
氣候原理氣候原理
氣候決定論
氣候決定了行為的範圍。談到氣候決定論時,必然會聯繫到地理決定論。很難把它們分割開,地理位置決定了氣候。
氣候可能論
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限制了行為可能的變化範圍。
氣候機率論
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它決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機率比另一些大。

氣候組織

氣候組織的成立和發展獲得了英國時任首相托尼· 布萊爾先生和來自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20餘位商業人士和政府領袖的大力支持。氣候組織致力於與政府部門、工商企業和非贏利機構之間的積極合作,關注問題的解決方案,促使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發揮領導作用應對氣候變化,開拓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不斷促進其盈利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並且鼓勵其成功經驗的共同分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