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致病原因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病(autosoml recessive inheritabledisease) 是由位於常染色體上的隱性
致病基因 引起的,其特點是:
①患者是
致病基因 的純合體,其父母不一定發病,但都是致病基因的
攜帶者 (雜合體)。
②患者的兄弟姐妹中,約有1/4的人患病,男女發病的機會均等。
③家族中不出現連續幾代遺傳,患者的雙親、遠祖及旁系親屬中一般無同樣的病人。
通俗的來講,人體中每個細胞核中的常染色體有22對,每對染色體的DNA上有無數的基因片段。每個基因片段由兩個基因組成。基因分為
顯性基因 和隱性基因。當一對基因都是
顯性基因 或者一對基因中一個是顯性基因一個是隱性基因,那么表現出來的就是顯性
性狀 ;而一對基因都是隱性基因,表現出來的就是隱性性狀。而一般的
遺傳病 都是隱性
性狀 ,所以遺傳病就是常染色體的陰性形狀表現出來的是遺傳病。
致病原理簡述 繪製系譜圖時採用統一的符號以表示家系中各個成員情況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單基因涉及單個即一對
等位基因 發生突變所致的疾病,可按遺傳方式分為下列4種主要類型。
系譜符號 (1)完全顯性遺傳:凡是
致病基因 雜合狀態(Aa)時,表現出像
純合子 一樣的顯性性為狀或
遺傳病 者,稱為完全顯性(completedominance)。
短指症 (brachydactyly)可作為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本症為較常見的手(足)部畸畸形。由於指骨或掌骨變短,或指骨缺如,致使手指(趾)變短。 從
系譜分析 (圖2),男女都可發病,與性別無關,所以本病是由某對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的。假定A為
顯性基因 (dominant gene),雜合狀態時(Aa),只有基因A控制的
性狀 顯示出來,呈現出某種臨床症狀,而基因a的作用沒有表達出來,稱為隱性基因(recssive gene)。臨床症狀是表現出來的
性狀 ,稱為表現型或表型(phenotype)。例如患者有短指,正常人沒有短指,這是不同的表現型。控制各種表現型的遺傳組成稱為
基因型 或遺傳型(genotype)。設
短指症 病人的
基因型 是Aa,正常人的基因型是aa.。
等位基因 Aa的人,兩個基因不同,稱為
雜合子 (heterozygote)。而一對基因相同(aa或AA)者,稱為
純合子 (homozygote)。因為A對a是顯性的,基因A的作用在
雜合子 時表現出來,所以
短指症 的遺傳方式是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短指症的
基因型 有兩種,
純合子 (AA)和
雜合子 (Aa),它們在臨床表現上無區別,故為完全顯性。但臨床上常見的情況都是
雜合子 患者(Aa)和正常人(aa)之間的婚配,後代中
短指症 患者與正常人的比例應為1:1,也就是說,後代將有約1/2子女發病,當兩個短指症雜合子患者婚配時,其後代約3/4的子女將發病,只有約1/4子女正常。
一例短指(趾)症系譜 圖4-2的每個患者
基因型 都是
雜合子 (Aa),他(她)們的
致病基因 A一定來自雙親中的一方,所以雙親中的一方也是Aa,當然也是患者,這樣就出現三代連續傳遞的現象。正常人的
基因型 都是aa,因此,患者的正常親屬也應都是aa,其子女都可能完全正常。該家系共21人,
短指症 患者11人(男5女6),發病比例接近1/2。應該指出,這種比例是在大樣本的觀察中方能反映出來,在子女數較少的小家庭往往不能反映出這種特點而出現較大的偏差。上述系譜基本反映了完全顯性遺傳特點,表現在:①連續四代發病;②患者子女中約1/2發病;③男女發病機會大致均等。
(2)不完全顯性:有時
雜合子 (Aa)的表現型較
純合子 輕,這種遺傳方式稱為不完全顯性(incompletedominance)或半顯性(semi-dominance),也稱中間型遺傳(intermedeate inheritance)。這裡,
雜合子 (Aa)中的
顯性基因 A和隱性基因a的作用都得到-定程度的表達。β
地中海貧血 可作不完全顯性遺傳實例,
致病基因 βO
純合子 ,
基因型 為βOβO者病情嚴重,
雜合子 基因型為βOβA者病情較輕,而正常基因βA純合子基因型為βAβA者無症狀。從臨床症狀輕重來看,
雜合子 βOβA病情是界於βOβO與βAβA之間(詳見本章第三節)。
(3)共顯性:一對常染色體上的
等位基因 ,彼此間沒有顯性和隱性的區別,在雜合狀態時,兩種基因都能表達,分別獨立地產生
基因產物 ,這種遺傳方式稱為
共顯性遺傳 (co-dominace)。ABO
血型 的遺傳可作為顯性遺傳的實例。ABO
血型 決定於一組
復等位基因 (multiple alleles)。
復等位基因 是指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特定的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不是兩種(如A和a),而是三種或三種以上,有時可達數十種。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只能具有其中的任何兩個
等位基因 。
復等位基因 是由於一個基因發生多種突變,從而產生多種
基因型 的結果。ABO
血型 的基因已定位於9q34,在這一座位上,由IA、IB、和i三種基因組成
復等位基因 。基因IA對基因i為顯性,基因IB對基因i也是顯性。
基因型 IAIA和IAi都決定紅細胞膜上抗原A的產生,這種個體為A型血;基因型IBIB和IBi都決定紅細胞膜上抗原B的產生,這種個體為
B型血 ;基因型ii測定H物質的產生而不產生抗原A和抗原B。就IA、IB、i這一組復等位來說,
復等位基因 的數目是3個,所以共有:n(n+1)/2=3(3+1)/2=6
種
基因型 。在共顯性時,有4種表現型。如果
純合子 (IAIA)A型血的人與純合子(IBIB)B型血的人結婚只能出生
雜合子 (IAIB)AB型血的子女;如果兩個雜合子(IAIB)AB型血的人結婚則會導致1(IAIA):2(IAIB):1(IBIB)的比率,這樣,3:1的比值就被1:2:1的比值所代替,這是兩個
等位基因 共顯性的結果。
根據
孟德爾 分離律的原理,已知雙親
血型 ,就可以估計出子女中可能出現的血型和不可能出現的血型,這在
法醫 學的
親子鑑定 中有一定意義。 此外,人類MN
血型 、人類
組織相容性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系統等都是共顯性例子。
雙親和子女之間血型遺傳的關係 (4)不規則顯性:帶有
顯性基因 的個體理應發病,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有些
雜合子 (Aa)並不發病,這可能是因受
修飾基因 等因素的影響而不表現出臨床症狀,失去顯性特點而不外顯,有時表現程度有差異,稱為不規則顯性(irregular dominance)。
修飾基因 (modifier gene)是指本身沒有表型效應,可是能對主基因發生影響,使主基因的表型成完全或能削弱主基因的作用,從而出現各種表現度和不完全的
外顯率 。 圖3是一個
成骨不全症 的系譜,該家族中的患者有一共同的
致病基因 (A),均同I1傳遞而來,然而他們的臨床表現卻有很大的差別。先證者Ⅲ8有藍色
鞏膜 和多次骨折,其母親Ⅱ5隻有一次骨折史,其姨母Ⅱ3和外祖母Ⅰ1都只有藍色
鞏膜 ,其姨表兄Ⅲ5則具多次骨折和耳聾兩種症狀,可見這些患者存在著明顯的表現程度不一致。雜合子(Aa)在不同遺傳背景和環境因素影響下,
性狀 表現程度的差異稱為表現度(expressivity)。上述種患者症狀表現速度的區別可以解釋為:Ⅰ1.Ⅱ3由於遺傳背景中可能存在著減弱基因(reducer gene)作用,所以表現度輕:Ⅲ4 、Ⅲ5和Ⅲ8的遺傳背景中可能存在增強基因(enhancergene),所以表現度重。
一例成骨不全病例系譜
(5)
延遲顯性 :有些
顯性遺傳病 並非出生後即表現出來,而是到較晚期才出現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延遲顯性(delayed dominance)。
慢性進行性舞蹈病 (Huntington’schorea)可作為實例。此病為染色體
顯性遺傳病 ,
致病基因 位於4p16。雜合子(Aa)在20歲時只有1%發病,40歲有38%發病,60歲有94%發病。這裡,年齡對發病是一個重要的修飾因素。可見本病
雜合子 要個體發育早期,
致病基因 並不表達,但到一定年齡後,致病基因的作用方表達出來,主稱為
延遲顯性 。 圖4-4是一例
慢性進行性舞蹈病 系譜。Ⅲ1未見發病,但他的母親(Ⅱ1)和2個兒子(Ⅲ1,2)均已患病,因此可以認為Ⅲ1攜帶有
致病基因 ,由於某種原因未能表現症狀,因而出現了隔代傳遞現象。
顯性基因 完全不能表達的個體稱頓挫型(form fruste)。Ⅲ1是頓挫型,雖未發病的,便仍將
致病基因 傳給後代。因此,本例是不規則顯性。頓挫型的存在形成
致病基因 (A)不完全外顯,這樣
顯性基因 在雜全狀態時是否得到表現,可用外顯就緒來衡量。
外顯率 (penetrance)是指
顯性基因 能形成相應表現型的比例,一般用百分率(%)來表示。
顯性基因 能100%表現出相應
性狀 稱為完全外顯,
外顯率 低於100%時為不完全外顯或外顯不全。一般
外顯率 高者可達70%-80%,低者只有20%-30%。當計算
外顯率 時應蒐集較多的家系匯總分析方能符合實際情況。
例慢性進行舞蹈病系譜 延遲顯性 的一特點是,最年輕一代的患者比例常不足1/2。圖4-4中的第Ⅳ代患者僅3/13即為佐證。
2.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控制 遺傳
性狀 或
遺傳病 的基因位於常染色體上,其性質是隱性的,在雜合狀態時不表現相應性狀,只有當隱性基因
純合子 (aa)方得以表現,稱為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utosomal recessiveinheritance,AR)。這種
致病基因 所引起的疾病稱為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病。目前已知的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病或異常
性狀 達1631種(1992年)。
白化病 (albinism)可作為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病的實例。
白化病 是由於全身黑色素細胞均缺乏黑色素,所以皮膚毛髮呈白色。本病患者只有當一對
等位基因 是隱性
致病基因 純合子 (aa)時才發病,所以患者的
基因型 都是
純合子 (aa)。當一個個體為雜合狀態(Aa)時,雖然本人不發病,但為致病的基因
攜帶者 ,他(她)能將
致病基因 a傳給後代,因此患者父母雙方都應是致病基因(Aa)的肯定攜帶者(obligatory carrier)。如果兩個
雜合子 (Aa)婚配,後代子女患者(aa)占1/4,表型正常者占3/4。表型正常的人中1/3
基因型 為純合子(AA),2/3為
雜合子 (Aa),是致病基因的可能
攜帶者 (probable carrier)。 圖4-5是
白化病 的一個家系,這個系譜基本反映了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的特點。表現在:①患者(Ⅳ1,3,4,11)的雙親(Ⅲ2,3和Ⅲ7,8)表現型正常,但均為
致病基因 的肯定
攜帶者 ;②系譜中看不到連續遺傳現象,常為散發,有的系譜中只見先證者;③同胞中約1/4個體發病,男女性發病機會均等,患者大部分出現在同胞之間,子女往往正常;④近親婚配的後代發病機率顯著較高,系譜中的Ⅲ2和Ⅲ3.Ⅲ7和Ⅲ8都是近親婚配。
一例白化病系譜 常見病症種類 (一)苯丙酮尿症(phenykelonuria) 這種先天性代謝病是由於
致病基因 使人體肝臟內不能形成
苯丙氨酸羥化酶 (PAH),該酶能促使苯丙氨酸轉化為酪氨酸,由於它的缺乏,導致苯丙氨酸的轉化受阻,造成人體血液和其他組織中苯丙氨酸的積累。過量的苯丙氨酸和它的衍生物——苯丙酮酸就由尿中排出,所以稱之為苯丙酮尿症。苯丙酮酸及其代謝產物如在腦中大量積累,會使腦組織的生化代謝紊亂,阻礙大腦的生長發育,造成智力低下,即是引起該症患者痴呆的原因。另外,過量的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可能會抑制酪氨酸向黑色素的轉化,故患者往往伴有膚色和發色較淡的
性狀 表現。控制
苯丙氨酸羥化酶 的
基因定位 於12q22~12q24.2。
(二)黑尿症(alkaplonuria) 人體內酪氨酸的另一條重要代謝途徑是轉化成乙醯乙酸,後者再進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得尿液中無尿黑酸存在。但是,當由於基因缺陷造成尿黑酸氧化酶缺乏時,尿黑酸因不能被氧化分解而從尿中排出。尿黑酸本身並無顏色,但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會變為黑色,於是尿液也隨之變黑。在鹼性條件下能促使尿黑酸更進一步變黑,所以這類患兒的尿布用肥皂洗,就越洗越黑。不過,黑尿症是一種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的良性病症,一般對患者危害不大,但有時也可使其軟骨和關節等部位產生色素沉積,嚴重時會造成關節炎。
(三)白化病(albinism) 在正常人體內,酪氨酸還有一條重要代謝途徑,就是在酪氨酸酶的參與下,形成黑色素。黑色素使人的毛髮呈現出黑色,長期從事野外勞動的人,其皮膚也會變得黝黑,這是因為在陽光的照射下,加速了黑色素的形成,使皮膚細胞中有較多的黑色素沉著所致。黑色素的增加可以防止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照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如果控制酪氨酸合成酶的基因發生了隱性突變或從雙親那裡得到的是兩個隱性基因,這種人就不能合成酪氨酸酶,從而導致體內黑色素的形成受阻,缺乏黑色素的結果,使人體全身發白,就連頭髮、眉毛也是白的,這就是通常說的
白化病 ,俗稱“羊白頭”。
白化病 患者的其他方面都正常,不像苯丙酮尿症那樣會影響人的智力發育。這種人的唯一缺陷是怕日光的曝曬,尤其是眼睛特別畏光,平常見到的
白化病 人幾乎都眯著眼睛,特別嚴重的還可因光線刺激過強而造成失明。
(四)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 患兒呈現腹瀉,為水樣便,與尿很相似。腹瀉的發生和程度與餵給糖的時間及量有關,給食後24h出現腹瀉,進食越多越嚴重,但患兒進食量卻又很大,所以體重很快下降。繼而呈現脫水、失重、營養不良。患兒只要不以果糖作為主要糖類來源,就會出現腹瀉,故要終身限制食用葡萄糖及半乳糖。但隨年齡增長對葡萄糖和半乳糖有所耐受。
(五)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病 (sivklecell anemia)
此病常認為是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更像不完全顯性,
致病基因 的純合體貧血嚴重,發育不良,關節、腹部和肌肉疼痛,多在幼年期死亡。但帶有
致病基因 的雜合體大部分是無症狀,或有的僅有輕度的貧血。但是,如果這種雜合體的人處於高原地區或長時間進行大強度運動訓練而導致體內缺氧時,
紅細胞 就會發生“鐮變”,阻塞血管,引起全身發燒,肌肉酸痛,大量紅細胞被
脾臟 吞噬,血紅蛋白下降,機體運輸O2和CO2的能力降低,造成機體紅細胞破壞和缺氧的惡性循環。據報導,這種雜合體的人在
麻醉 、輸血、體力消耗等特殊情況下,會出現死亡。如 1970年在
美國 的
德克薩斯州 有4個雜合體黑人新兵因應激反應而死亡。
(六)體位性(直)蛋白尿 此病患者腎臟無器質性病變,但長時間立性站立、行走、體力勞動,或進行大運動量訓練時尿蛋白量增多,多系無力型體質。
(七)肝糖原貯積症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患兒於
新生兒期 即可出現進行性
肝腫大 ,餵養困難,生長發育遲緩,2歲內易出現嚴重
低血糖症 ,並伴有驚厥。患兒身矮、
肌肉鬆弛 且發育不良,頰和臀部脂肪組織增多。有乳酸中毒,高脂血症,生長遲滯。肝活檢可見有大量糖原和脂質貯積。
(八)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半乳糖血症 是一種糖類代謝病。患兒出生後數日至數周即有嘔吐、腹瀉、黃疸,隨之發生脫水、體重下降、肝損害,1~2個月後出現
白內障 。如不戒奶,則智力發育障礙,症狀進行性加劇。
正常嬰兒體內的半乳糖經腸道吸收後,在肝內轉變成1-磷酸葡萄糖而被利用。患兒因缺乏
1-磷酸半乳糖 尿苷轉移酶,進含乳食物後,血中1-磷酸半乳糖及半乳糖濃度明顯升高。1-磷酸半乳糖在肝臟積聚可引起
肝腫大 ,肝功受損;在腦的積聚可引起運動及智力障礙;血中半乳糖升高可使葡萄糖釋出減少,出現
低血糖症 。另外,晶體內半乳糖增多,激活醛糖還原酶,產生半乳糖醇,引起
白內障 。轉移酶
基因定位 在9p13。
(九)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
嬰兒型多在
新生兒期 即出現症狀,黃疸與貧血都比較嚴重,黃疸可發生在生後兩天內,甚至需要換血。肝脾明顯腫大,生長、發育受到障礙,重者常需多次輸血才能維持生命。但隨年齡增大,血紅蛋白可以維持在低水平,不再需輸血。化驗可見紅細胞較大,非球型。紅細胞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常降至正常值的30%左右。此病
純合子 發病,
雜合子 不顯症狀,故患者的父母(
攜帶者 )丙酮酸激酶活性也輕度降低。成人型症狀很輕,常被忽視。多於合併感染時才出現貧血。
丙酮酸激酶是紅細胞中的一種酶,其功能是在糖無氧酵解過程中起催化作用。如該酶缺乏可使紅細胞內ATP的產生減少,從而影響紅細胞的壽命,引起
溶血性貧血 。有三種同工酶:M1、M2、L型, M型
基因定位 於15q22-qter, L型基因定位於1q21。
(十)黑蒙性痴呆 (tay-sachs’s disease)
此病是
中樞神經系統 有類脂物質積累引起的進行性智力障礙和視力障礙的遺傳性疾病。嬰兒出生後4~8個月間出現症狀,最初為呆鈍、淡漠,以後坐時頭不能抬直,肌肉無力,體重逐漸降低,已有的運動反射消失,視力減弱以至於失明。眼底檢查黃斑部有櫻桃紅色點,周圍有變性細胞構成的灰白色圈,
視神經乳頭 蒼白,幾個月後可完全失明,痴呆和不能運動,病情進展,肌肉出現強直痙攣,反射活躍。腱反射亢進、頸肌反射呈陽性,常有驚厥發作。病兒有時狂笑、高叫,在1歲時很胖,最後極度衰竭、消瘦,但肝脾不增大,無嚴重貧血。
患者各種組織中均缺乏氨基己糖酶A,這種酶能裂解神經節苷脂分子末端的
N-乙醯半乳糖胺 。由於神經節苷脂在
腦組織 中蓄積,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酶
基因定位 於 15 q23~q24。
(十一)高雪氏病 (Gaucher’s disease)
此病因脂代謝紊亂,造成網狀內皮細胞有腦苷脂類沉積,可分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型:也稱嬰兒型 嬰兒1歲內起病,肝脾腫大,貧血,發育遲緩,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意識障礙、
角弓反張 、
四肢強直 、集合性斜視等,亦可發生驚厥。
慢性型:也稱幼兒型 起病較慢,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以學齡前發病較多。起初出現
肝腫大 及
輕度貧血 ,以後脾腫大,貧血加重,
血小板 及白細胞明顯減少,可有皮膚、黏膜出血。長骨關節可有隱痛和局限性壓痛,偶可發生
病理性骨折 ,X線檢查可見
骨質疏鬆 。
骨髓 、脾、淋巴結穿刺取材塗片,可見
高雪 氏細胞(直徑 70~80μm、卵圓形、含有一個至數個偏心的細胞核,胞漿淺染呈皺縮樣,無空泡)。
此病患者葡萄糖神經醯胺酶缺乏,神經鞘脂類代謝障礙,葡萄糖腦苷脂蓄積在
網狀內皮系統 細胞中,主要侵犯肝、脾、淋巴結及骨髓。致病
基因定位 於1q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