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存取(OA(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

開放存取(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

OA(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一般指本詞條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或開放獲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際網路自由傳播而採取的行動。其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放存取
  • 外文名:Open Access
  • 別名開放獲取
  • 英文縮寫:OA
定義,類別,運動,出版形式,優勢,活動,

定義

根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解釋,“開放存取”是在基於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這樣,通過新的數位技術和網路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不受任何限制地通過網路獲取各類文獻,包括經過同行評議過的期刊文章、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用於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促進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這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錢回報,而是提供這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公共網路上利用。
按照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畫(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中的定義,是指某文獻在Internet公共領域裡可以被免費獲取,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拷貝、傳遞、列印、檢索、超級連結該文獻,並為之建立索引,用作軟體的輸入數據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用戶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力、法律或技術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時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對其複製和傳遞的唯一限制,或者說著作權的唯一作用應是使作者有權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準確接受和引用。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
開放存取是不同於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徵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網際網路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首先,開放存取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學術傳播機制。網際網路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並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誌,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路版的資料庫和電子期刊,但在行銷策略上仍然採用了傳統的基於訂閱的傳播模式。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連結網際網路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並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行銷戰略而已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並不違背智慧財產權的精神 。基於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並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於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定(比如創作共用協定)對作品著作權進行取捨。
開放存取自出現以來,OA期刊和倉儲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5225個人和534個相關研究機構簽署了信息自由傳播會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BOAI)計畫協定。
截至2010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開放存取期刊目錄)共收錄OA期刊4953種,其中2014種提供文章層次的瀏覽,共收錄文章384945篇;在OpenDOAR(由英國的諾丁漢大學和瑞典的倫德大學圖書館於2005年2月共同創建的開放獲取機構資源庫、學科資源庫目錄檢索系統)註冊的OA倉庫已達1620個。
目前,OA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如我國被DOAJ收錄的OA期刊僅有14種;而被OpenDOAR註冊的OA倉儲也僅有7個。此外,開放存取在用戶中的認知度還很低,大部分用戶從未聽說過開放存取,使用過開放存取資源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

類別

OA期刊
開放存取期刊是一種免費的網路期刊,旨在使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無限制地訪問期刊論文全文。此種期刊一般採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得、無限制使用的運作模式,論文著作權由作者保留。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類似,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開放存取期刊不再利用著作權限制獲取和使用所發布的文獻,而是利用著作權和其他工具來確保文獻可永久公開獲取。
OA倉儲
OA存儲也稱為OA知識庫,包括基於學科的存儲和基於機構的存儲。
學科OA存儲最早出現在物理、計算機、天文等自然科學領域,採取預印本的形式在網上進行專題領域的學術交流。於是一些學術組織開始自發地收集這些可共享的學術信息,將其整理後存放於伺服器中供用戶免費訪問和使用。發展至今,很多學科OA倉儲仍主要以預印本資源庫的形式存在,對某一學科領域或多個學科領域中的所有研究者開放,提供免費的文獻存取和檢索服務,以供交流、學習。
機構OA存儲的主體一般為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或學術組織,存儲對象為組織或機構的內部成員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有價值資源,如項目研究成果(包括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等)、調查研究報告、碩/博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甚至包括課程講義、多媒體資料等。這些資料雖不一定曾正式發表出版,但是作為學術研究活動過程中的產出,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如能通過積極的存儲與管理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對促進與推動組織內部其他學者的科研創新活動,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他OA資源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各種其他形式的OA資源也陸續湧現,如個人網站、電子圖書、部落格、學術論壇、檔案共享網路等。但這些資源的發布較為自由,缺乏嚴格的質量保障機制,較前兩類開放存取出版形式而言,隨意性更強,學術價值良莠不齊。

運動

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運動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和圖書情報界大規模地興起。其初衷是解決當前的“學術期刊出版危機”,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際網路自由傳播,促進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2001年12月,開放協會研究所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召集了一次有關開放訪問的國際研討會,並起草和發表了“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BOAI)。BOAI對開放存取的定義為:開放存取文獻是指Internet上公開出版的,允許任何用戶對其全文進行閱讀、下載、複製、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線,允許爬行器對其編制索引,將其用作軟體數據或用於其他任何合法目的,除網路自身的訪問限制外不存在任何經濟、法律或技術方面的障礙的全文文獻。開放訪問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指學術信息免費向公眾開放,它打破了價格障礙;
二是指學術信息的可獲得性,它打破了使用許可權障礙。
開放存取出版的基本特徵:
(1)作者和著作權人允許用戶免費獲取、拷貝或傳播其數位化信息,其前提是尊重其著作權。
(2)完整的論著存儲在至少一個穩定、可靠的網路伺服器中,以確保免費閱讀,不受約束地傳播和長期的資料庫式儲存。
開放訪問文獻主要分類二大類
(1)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包括新創辦的開放存取期刊和由原有期刊改造轉變而來的開放存取期刊。與傳統期刊一樣,開放存取期刊對提交的論文實行嚴格的同行評審,從而確保期刊論文的質量。開放存取期刊可以看作是純網路期刊的一種形式。
(2)信息開放存取倉庫(Open Access Repository)。OA倉庫不僅存放學術論文,還存放其他各種學術研究資料,包括實驗數據和技術報告等。開放存取倉庫包括基於學科的開放存取倉庫和基於機構的開放存取倉庫。OA倉庫一般不實施內容方面的實質評審工作,只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論文基於某一特定標準格式(如Word或PDF),並符合一定的學術規範。
目前國內外已有的開放存取網路平台以收集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信息為主,如High Wire Press、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等,而且開放存取期刊與開放存取知識庫基本上分布在不同的平台,缺乏專門針對社會科學方面的開放存取信息綜合。浙江大學圖書館針對這一問題,開發了社會科學開放存取文獻網路平台,建立了社會科學開放存期刊和開放存取知識導航庫。

出版形式

(1)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 也稱為金色道路,即基於OA出版模式的期刊,OAJ既可能是新創辦的電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傳統期刊轉變而來。開放獲取期刊大都採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獲取方式。
(2)開放存檔(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也成為綠色道路(Author-Self Archiving), 即研究機構或作者本人將未曾發表或已經在傳統期刊中發表過的論文作為開放式的電子檔案儲存。

優勢

(1)投稿方便
(2)出版快捷
(3)出版費用低廉
(4)便於傳送或刊載大量的數據信息
(5)檢索方便
(6)具廣泛的讀者群和顯示度。
統計調查表明,OA出版可以顯著提高論文的被引頻次。例如,對119 924篇公開發表的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會議論文調查發現,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7.03,非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2.74;又如,在電子工程學科中,發表於同一種期刊中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2.35,非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1.56;在數學類論文中,發表於同一種期刊中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1.60,非OA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0.84。

活動

2012年10月22日至24日,國家科學圖書館舉辦“中國開放獲取周(China Open Access Week)”國際研討會。這是國內舉辦的首屆開放獲取周。面向科學界、學術界宣傳介紹開放獲取益處,交流開放獲取實踐經驗,匯報開放獲取實踐成果,進而推動科學界對開放獲取的關注和機構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實施。會議吸引了國內圖書館界、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的100多家機構的360餘位參會者。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主辦,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圖書館分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共同協辦。
會議針對不同的實踐形式,面向不同客群,分別設立“機構知識庫日”、“中國機構知識庫日”、“開放出版日”。
開放獲取周是2007年發起的,每年10月第3周全世界各科研機構同時組織開放獲取推介活動,向科學界和學術界進一步宣傳介紹開放獲取的益處,分享參與開放獲取的經驗,推動科學界參與開放獲取。本次中國開放獲取推介周,是國內舉辦的首個開放獲取周。會議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和肯定,進一步國內科技界、科研管理機構和信息服務機構對開放獲取的了解,推進國內的開放出版和機構知識庫建設,從而有助於爭取國家科研管理部門對開放獲取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