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 in Peking(小說《京華煙雲》的英文)

Moment in Peking(小說《京華煙雲》的英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此英文名指代三件實物:《京華煙雲》英文版;趙雅芝版《京華煙雲》及趙薇版《京華煙雲》。

基本介紹

1.1、小說介紹,1.2、小說目錄,1.3、林語堂簡介,

1.1、小說介紹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時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
《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係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然此小說實圖書 >>小說>> 社會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閒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華煙雲》的後續篇是《風聲鶴唳》,《風聲鶴唳》也被譽為中國的《》。

1.2、小說目錄

著者序 林語堂
關於《京華煙雲》 林如斯
上卷 道家女兒
第一章 後花園富翁埋珠寶 北京城百姓避兵災
第二章 遇亂兵骨肉失散 貼告白沿路尋人
第三章 曾大人途中救命 姚小姐絕處逢生
第四章 沐恩光木蘭入私塾 探親戚曼娘交新朋
第五章 母溺愛長子成頑劣 父賢達淑女富才情
第六章 長舌婦恃恩行無狀 貧家女傾慕富家郎
第七章 平亞染疾良醫束手 曼娘探病曾府棲身
第八章 病榻前情深腸空斷 絕望中徒祈幻成真
第九章 拜天地孤獨不成偶 入洞房淒涼又辛酸
第十章 馬祖婆呼風喚雨 牛大人作勢裝腔
第十一章 訓絝絝姚思安教子 食粘粽曾平亞喪生
第十二章 北京城人間福地 富貴家神仙生活
第十三章 樂郊遊喜姚孔相遇 談教育倡男女求學
第十四章 為餞行曼娘設宴 苦離別銀屏傷懷
第十五章 沐書香寒門出才俊 別美婢絝絝痛出洋
第十六章 遇風雨富商庇寒士 開蟹宴姚府慶中秋
第十七章 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
第十八章 離香港體仁回北京 隱陋巷銀屏迎故主
第十九章 公子哥兒話時尚 莫愁妹子展辯才
第二十章 終身有托莫愁訂婚 親子被奪銀屏自縊
第二十一章 木蘭出嫁妝奩堆珠寶 素雲吃醋唇舌逞毒鋒
中卷 庭園悲劇
第二十二章 施幹才姚木蘭管家主事 遭惡報牛財神治罪抄家
第二十三章 牛家失勢捉襟見肘 曾府燕居適性娛情
第二十四章 體仁向善華妓從商 木蘭生子暗香遇救
第二十五章 遭子喪富商購王府 慕兄勢劣婦交娼優
第二十六章 遷新邸姚家開盛宴 試對聯才女奪魁元
第二十七章 紅玉阿非純情摯愛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第二十八章 娼妓做夫人煞有介事 劣婦追時尚得意忘形
第二十九章 賞奇士莫愁嫁立夫 懷骨肉陳媽尋愛子
第三十章 貪利追歡素雲甘墮落 因情應勢木蘭議從商
第三十一章 老多病遺臣卻聘歸隱 少年游才俊臨水登山
第三十二章 北京城新學舊派人文薈萃 靜宜園淑媛碩彥頭角崢嶸
第三十三章 論中西辜老發奇論 悟簽文玉女溺荷池
第三十四章 利慾薰心王府探寶 職責已盡四海雲遊
下卷 秋季歌聲
第三十五章 墮落無恥素雲遭休棄 鑽營有術懷瑜又高升
第三十六章 揮筆為文孔立夫結怨 愛國遊行青少年遭殃
第三十七章 姚木蘭痛悼愛女 孔立夫橫遭拘囚
第三十八章 審案件法官發迂論 入虎穴木蘭救立夫
第三十九章 素雲伴舞銀屏得祭 姚老歸來木蘭南遷
第四十章 老實人偏拈花惹草 賢父女知釜底抽薪
第四十一章 瘋狂掠奪日本走私 病榻纏綿木蘭探父
第四十二章 製毒牟利牛素雲被捕 傷時憂國姚思安遺言
第四十三章 報國洗前愆香消玉殞 除奸生差誤李代桃僵
第四十四章 日寇屠殺曼娘自縊 京華論陷經亞南逃
第四十五章 追隨政府攜稚小木蘭入蜀 全民抗戰匯洪流國力西遷
概述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1.3、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1895年 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的女兒林斯如為《京華煙雲》的作序我站在這個地位很難寫書評,女兒批評父親的書,似乎從來未聽見過。那又何必寫呢?因為好像話藏在肚子裡非說不可。可不要說我替父親吹牛,也不用罵我何以如此膽大,因為我要用極客觀的態度來批評,雖然情感也不可無。我知道父親每晨著作總是起來走走吃吃水果,當他寫完紅玉之死,父親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然此小說實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
全書受莊子的影響。或可說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此書的第三部題為“秋季歌聲”(即第三個題目),取莊周“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寫戰爭,可謂即描寫舊中國的衰老,就是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曲拍”等語。
又有一段論人之永生與寶石之永生,我認為非常重要。可說人之永生是種族的,而寶石的永生是單獨的,木蘭游觀始皇無字碑那一段尤說得詳盡。那一塊石頭無情無感,故永遠生存,人為有情之動物,故個人死去而家族卻永遠流傳。有人說這不過為要充滿人求永生之欲望,強為解釋,但我說有深道理在內,非妄言也。
木蘭的生活變遷,也很值得研究: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後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理想女子。
這部小說雖然是用英文寫成,卻有許多奧妙處,非中國人看不出來。西洋人看書比較粗心,也許不會體悟出來。中國奇特的心理,非中國人不能了解。又如書中談《紅樓夢》之處,當然非未讀《紅樓夢》者所能欣賞的。也有幾處諷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國人才能領會。
一九三八的春天,父親突然想起翻譯《紅樓夢》,後來再三思慮而感此非其時也,且《紅樓夢》與現代中國距離太遠,所以決定寫一部小說。最初兩個月的預備全是在腦中的,後來開始打算,把表格畫得整整齊齊的,把每個人的年齡都寫了出來。幾樣重要事件也記下來。自八月到巴黎時動筆,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擱筆。其中搬遷不算,每晨總在案上著作,有時八頁,有時兩頁,有時十五頁,而最後一天共寫了十九頁,成空前之紀錄。其中好多佳話或奇遇,都是涉筆生趣,臨文時杜撰出來的。
父親不但在紅玉之死後揮淚而已,寫到那最壯麗的最後一頁時,眼眶又充滿了眼淚,這次非為個人悲傷而掉淚,卻是被這偉大的民眾所感動,眼淚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寫得自己哭了,怎么會叫讀者忍著眼淚咽下去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