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單位
它主要包括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所擁有的
現金和
金融機構的
存款等各種金融資產。由於許多
金融工具具有貨幣的職能,因此,對於
貨幣存量的定義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如果貨幣僅指
流通中的現金,則稱之為M0;狹義的貨幣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加銀行的活期
存款,這裡的
活期存款僅指企業的活期存款;定義較寬些的貨幣M2,則是指M1再加上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
定期存款;
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一國貨幣供應總量。貨幣供應量是中央銀行重要的
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它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
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當貨幣供應不足時,市場商品價格下跌,生產減少,投資乏力,經濟緊縮;當貨幣供應過量時,市場商品價格上漲,生產擴大,投資強勁,經濟繁榮。當然,上述所言不足或過量,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那么貨幣供應量極易成為
通貨緊縮或
通貨膨脹的源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巨觀調控作用日益明顯。作為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其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民銀行的巨觀調控要從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並重轉向以總量控制為主,所謂控制總量,就是要控制整個銀行系統的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須與經濟成長相適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分析某一階段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是否合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成長幅度相聯繫,與
貨幣流通速度相聯繫。通常來講,衡量貨幣供應是否均衡的主要標誌是
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
物價總指數變動較大,則說明貨幣供求不均衡,反之則說明供求正常。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供應量是一個與普通百姓有密切關聯的
經濟指數,它的多與少、量與度,影響著國民經濟的運行速度,決定百姓手中貨幣的幣值。
作用
(一)貨幣供應
1. 貨幣供應量的內涵和外延
貨幣層次的劃分:世界各國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以便中央銀行控制有所側重,具體為:
其中,對M1到M3的監測和調節被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所採用,比如美國聯邦儲備體系最看重M2,英格蘭銀行則注意M3,而日本銀行強調的是M2+CDs。
2.決定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是決定
貨幣供給的主體:傳統和
現代貨幣理論有的認為貨幣供給是
外生變數,有的認為是內生變數。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承認,貨幣供應量並不僅僅取決於中央銀行的意願和決策,也取決於作為
貨幣需求者的大量
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行為決策,貨幣供應量主要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創造出來。因為,第一,現代的現金由中央銀行發行的(個別國家由
財政部發行)。第二,商業銀行本身具有
存款貨幣的創造能力;第三,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受中央銀行決定的
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銀行直接決定商業銀行的
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是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性負債,並對應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資產。中央銀行
對外資產和負債。中央銀行對政府的資產和負債。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和其他
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其他因素。其他資產與
基礎貨幣量反方向變動。
中央銀行對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對外資產負債取決於經濟中各部門對外的
經濟活動,如商品的進出口、直接投資和
間接投資等。
財政的收支活動與
國家預算及
財政政策的執行緊密相關,對於這兩個因素,中央銀行只能借其他的政策措施間接控制。中央銀行能夠直接決定
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增減對商業銀行和其他
金融機構的資產。
指中央銀行投放或收回一單位
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
存款創造機制,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即 m =ΔMs/ΔB 其中, m表示
貨幣乘數,ΔMs表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值,ΔB 表示基礎貨幣的變化值。
貨幣乘數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即使在短期內也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和控制影響這些被觀察和預測到的因素。
貨幣政策標的的選擇是制定貨幣政策的關鍵性步驟。適宜的
貨幣政策標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測性、相關性、抗干擾性和適應性五個原則。
影響
基礎貨幣的因素:作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基礎貨幣的發行要受資產負債表上各科目變動的影響,如資產方的中央銀行對
財政和商業銀行貸款,以及黃金
外匯占款;負債方的
中央財政金庫存、郵政儲蓄
存款等項目。中央銀行可以通過
再貸款和
再貼現影響對對商業銀行的貸款。中央銀行未必能完全控制財政借款,因為財政的先支後收、支大於收透支方式,迫使中央銀行被動地增加
貨幣發行,但可以預測財政借款的變動趨勢。所以,人們一般認為,
基礎貨幣是較好的
貨幣政策標的。
2.利率
利率作為
貨幣政策標的不足之處:影響利率的因素很多,除貨幣政策調節外,
資本收益率、企業和居民行為預期,甚至某些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成為
市場利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所以,人們很難準確判斷和區分利率的變動是
金融政策的效果,還是其他偶然外生效果;在
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能夠觀察和控制的是
名義利率,而不是
實際利率,而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之間又有很大的背離,這就降低了利率作為觀測
指標的有效性,這就需要其他指標來彌補利率的不足。
3.貨幣供應量
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
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首先,現代信用社會,社會經濟活動可以抽象為實物運動和貨幣運動兩個過程,貨幣運動與實物運動的不相適應就會造成
通貨膨脹或
通貨緊縮。其次,貨幣供應量的各層次分別反映在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可以進行測算和分析。第三,貨幣供應量作為
貨幣政策標的比較便於操作,所以它具有相關性、可測性和可控性。
選擇
存款準備金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存款準備金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能夠容易地從自身的賬目中計算匯總商業銀行
法定存款準備金總量,也能夠從商業銀行的定期報告或特別報告中計算出商業銀行的
超額準備金數據。中央銀行有權制定和更改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所以該指標可控性和可測性很強。
存款準備金為標的的局限:商業銀行保有多少
超額準備金取決於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情況和行為決策,中央銀行對其只有間接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時,
貨幣乘數很不穩定,難以準確估測。其可控性和相關性不足。
貨幣政策傳導過程。
貨幣政策作用或傳導過程包括
經濟變數傳導和機構傳導。
經濟變數傳導的主線是:
貨幣政策工具____貨幣政策標的____最終目標;機構傳導的體狀況是:中央銀行____
金融機構(金融市場)____投資者(消費者)____國民收入。這兩條鏈條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即中央銀行通過各種
貨幣政策工具,直接或間接調節各
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和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數量、
利率、政策等),進而控制全社會貨幣供應量,使企業和個人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整個國民收入也隨之變動。
四、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應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貨幣政策在其作用空間對實現
巨觀經濟目標的促進程度。其一,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及其變動與
巨觀經濟總量調控和結構最佳化之間的相關程度,貨幣政策對
國民經濟的實質增長和
經濟結構的最佳化所起的作用是大是小;其二,中央銀行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貨幣供應量。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貨幣政策從研究、制定到實施後發揮實際效果全過程所經歷的時間。主要包括
認識時滯、決策實時滯和效應時滯。時滯是客觀存在的,其中
認識時滯和
決策時滯可以通過各種措施縮短,但不可能完全消失;效應時滯則涉及更複雜的因素,一般是難以控制的。時滯的存在可能使政策意圖與實際效果脫節,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
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貨幣流通速度變動是貨幣主義以外的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限制
貨幣政策效應的因素。他們認為,
貨幣流通速度對
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性表現在,貨幣流通速度中的一個相當小的變動,如果未曾被政策制定者所預料並加以考慮,或估算這個變動的幅度時出現小的差錯,就有可能使貨幣政策效果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可能使本來正確的政策走向反面。從而給
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帶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