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886年,以法國語言學家保羅·帕西(Paul Passy)為首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組成了一個學會,旨在創造一套轉寫和記錄
人類 語言 的音標系統,這正是1897年後國際語音學學會的前身。
他們最初的使用的標音字母基於拼寫改革,即羅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為了使其在其他語言中也能夠使用,符號所代表的音值允許隨著語言的改變而改變。例如[
ʃ ],原本在英語中用⟨c⟩表示,但在法語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這些標音字母便修訂成在各個語言中都統一的符號,並發表在《語音教師》上(“國際語音協會”前身“語音教師協會”的會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也成了日後所有修訂的基礎。制訂國際音標的想法最初由奧托·葉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給保羅·帕斯的信中提出。後由亞歷山大·約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爾·瓊斯(
Daniel Jones )和帕西(Passy)實現。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訂的,主要適用於標註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
聲調 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 、降和兩上凹凸調共8種 , 這對研究描寫
聲調語言 是不夠的 。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標記法,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
自製訂以來,國際音標經歷了多次修改。經過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訂和擴展之後,國際音標在1989年的國際語音學會基爾大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Kiel Convention)之前一直保持不變。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訂,增加了半開央不圓唇元音並刪去
清 內破音專用符號。2005年5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個在非洲語言中很常見的
唇齒閃音 。除了符號的增減之外,國際音標在其他的符號、分類和字型大多維持一致。
經多次修訂後,現通行的是2015年修訂的版本。
說明 以
拉丁字母 為基礎,但因人類語音差異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遠不夠用,於是就改變字形和借用別的語言的字母的方法來補充。讀音上,為照顧習慣,多數符號以仍讀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原音為原則。
因而,國際音標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羅馬字母)的小寫印刷體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夠用時,以下幾種方法來補充:
(1)拉丁字母大寫印刷體或書寫體(
草體 )如:小號大寫印刷體[ɴ、ʀ、ɢ、ʙ、ʜ]等;“手寫體a”[ɑ],[ʋ]草體[v];
(2)拉丁字母的變形或倒置,如:[ə](倒置e);變形[ɕ](卷尾c),[ɖ](右彎尾d),[ŋ](長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語言字母,如:[ε](希臘語),[θ](希臘語),[ł](波蘭語),[ø](丹麥語),[ç](加泰羅尼亞語)等。
(4)新制字母,如:[ʃ],[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號,如:[ʉ](加橫的u)等。
國際音標是英法兩國學者創定的,主要適用於表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流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
漢語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國語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增訂的;
吳方言 中大多數齶化輔音是語音學家
趙元任 提出的。
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降和兩個凹、凸調共8種,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制調符”,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被稱為“聲調字母”,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漢語國語的四聲標為[55]、[35]、[214]、[51]已成為常識。
在國際音標中,採用方
括弧 “[ ]”或“/ /”表示(詳情請見下文),以別於普通字母。
另外,為了記錄的方便,對於一些重要的語音伴隨現象,國際語音學會還規定了一套“變音符號(附加符號)”。如:字母
上標 “ ~ ”為鼻化(ẽ),強送氣(右上角的小
h ),“P‘”弱送氣,“a:”全長a,“aˑ”半長a等。通代符號和特別符號不再舉例。
(註:由於中文百科字型上的限制,具體字元表見IPA官方網站或相關書籍。所有國際音標字元請見網站(可複製)。)
優勢 國際音標嚴格規定以“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為原則,即“一個
音素 一個符號,一個符號一個音素”。
使用拼音方案的語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詞中常有幾種讀法。例如:英語like和lit中的“i”,用國際音標註音,分別為[ai]和[ı]
。 又如:國語漢語拼音中的ban(班)與bang(邦)的a,用國際音標分別為[a]和[ɑ](詳情請見“
漢語拼音字母與國際音標對照表 ”詞條)。
此外,在不同的語言中,同一個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語的sh,法語的ch,德語的sch,波蘭語的sz,
捷克語 的s ,實際上都是國際音標的[ʃ]音。
這些都是國際音標的長處,就是可以比較
科學 、精確地記錄和區分語音(2005年後的通行表上的音標計有輔音72個,元音32個,用來標註語音大致夠用)。國際音標的排列,便於分析和掌握(輔音大致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來定縱橫坐標,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後來定位置)。
標音法 嚴式標音 要記錄一種語音,最初的方法應當是
嚴式標音 。所謂嚴式標音,就是出現什麼音素就記錄什麼音素,有什麼伴隨現象就記錄什麼伴隨現象。無論什麼音素和什麼伴隨現象都不放過,也就是最忠實、最細緻的記錄語音的原貌。所以,嚴式標音又稱為“音素標音”。例如,現代漢語中,較低的舌面元音可歸納為一個
音位 /a/,若用嚴式標音,則必須分別標為[ε]、[ᴀ]、[a]、[ɑ]、[œ]、[æ]等。它的特點就是,對一種語言或方言中實際存在的每一個音素(不論它們是否屬於同一個音位),都用特定的音標加以標記。因此,嚴式標音使用的音標很多,對語音的刻畫描寫很細緻,大多是在調查第一手材料時使用,在其它場合只是間或使用。嚴式音標使用方括弧表示。
寬式標音 所謂
寬式標音 ,是在嚴式標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種語音的音位系統,然後按音位來標記語音,也就是只記音位,不記
音位變體 及其它非本質的伴隨現象。因此,寬式標音又稱為“音位標音”。例如,現代漢語中,舌面低元音有[ε]、[ᴀ]、[a]、[ɑ]等多個,用寬式標音只用/a/就可以了。用寬式標音,可以把音標數目限制在有限範圍之內,因而能把一種語言或方言的音系反映得簡明清晰。寬式音標使用斜槓表示。
音標字型 SIL International 製作的字型:
(1)Doulos SIL 國際音標字型
(2)Charis SIL字型
符號表 輔音 主條目:輔音 更多信息:輔音列表
舌冠
舌背
雙唇
舌唇
齦後
齦顎
硬顎
m̥
ɱ
n̼̊
n̼
n̥
ɳ̊
ɳ
ɲ̊
ɲ
ŋ̊
ɴ̥
ɴ
p̪
b̪
t̼
d̼
t̪
d̪
ʈ
ɖ
ɟ
ɡ
ɢ
ʡ
ʔ
tʃ
dʒ
ʈʂ
ɖʐ
tɕ
dʑ
pɸ
bβ
p̪f
b̪v
tθ
dð
tθ̠
dð̠
t̠ɹ̠̊˔
d̠ɹ̠˔
cç
ɟʝ
kx
ɡɣ
qχ
ɢʁ
ʡħ
ʡʕ
ʔh
有噝擦音
ʂ
ʐ
ɕ
ʑ
無噝擦音
ɸ
θ̼
ð̼
ð
θ̱
ð̠
ɹ̠̊˔
ɹ̠˔
ç
ʝ
ʁ
ħ
ʕ
ɦ
ʋ̥
ʋ
ɹ̥
ɹ
ɻ̊
ɻ
j̊
ɰ̊
ɰ
ⱱ̟
ⱱ
ɾ̼
ɾ̥
ɾ
ɽ̊
ɽ
ɢ̆
ʡ̮
ʙ
r̼
r̥
ɽ͡r̥
ɽ͡r
ʀ̥
ʜ
ʢ
tɬ
dɮ
ʈɭ̊˔
cʎ̥˔
kʟ̝̊
ɡʟ̝
ɬ
ɮ
ɭ̊˔
ʎ̥˔
ʎ̝
ʟ̝̊
ʟ̝
l̼
l̥
ɭ̊
ɭ
ʎ̥
ʎ
ʟ̥
ʟ
ʟ̠
ɺ̼
ɺ
ɭ̆
ʎ̯
ʟ̆
ʘ
ʘ̬
ʘ̃
ǀ
ǀ̬
ǀ̃
ǃ
ǃ̬
ǃ̃
ǂ
ǂ̬
ǂ̃
ǁ
ǁ̬
ǁ̃
ǃ˞
ǃ̬˞
ǃ̃˞
其他搭嘴音
ʘ̃ˀ
ʘˀ
ˀʘ̃
ʘ͡q
ʘ͡qχ
ʘ͡qʼ
ʘ͡qχʼ
ʞ
ɓ
ɗ
ᶑ
ʄ
ɠ
ʛ
ɓ̥
ɗ̥
ᶑ̥
ʄ̊
ɠ̊
ʛ̥
擠喉音
pʼ
tʼ
ʈʼ
cʼ
kʼ
qʼ
ʡʼ
ɸʼ
fʼ
θʼ
sʼ
ɬʼ
ʃʼ
ʂʼ
ɕʼ
çʼ
xʼ
χʼ
tθʼ
tsʼ
tɬʼ
tʃʼ
ʈʂʼ
tɕʼ
cçʼ
cʎ̝̥ʼ
kxʼ
kʟ̝̊ʼ
qχʼ
協同發音輔音
持續音
ʍ
ɥ̊
ɥ
ɫ
閉合音
k͡p
ɡ͡b
ŋ͡m
ɧ
t͡p
d͡b
n͡m
q͡ʡ
音標比較 Geck Choon On
——本表格包含
語音學 符號,在一些瀏覽器里可能無法正常顯示。
——成對的符號中,左右兩側有清濁音之分。其右者為濁音,左者為清音。
——灰色背景的欄位代表被判定為不可能的發音組合。白色背景而無符號的欄位代表可能的發音組合,但目前未發現含有此音的語言。
塞擦音 可通過在字母上方添加一條橫貫的弧線(Tie bar)表示。其中六個最常見的塞擦音亦可以使用
合字 來標示,可是國際語音學協會卻已不再採納這種方法,因為若使用這種方法,便須新造大量合字才能表達所有塞擦音。除了使用連結弧線以外,有時還可以使用原來作為標示輔音除阻的上標法來標示塞擦音,例如tˢ可以表示t͡s,kˣ可以表示k͡x。而原本用作表示硬顎塞音的c 和 ɟ,有時可以當作t͡ʃ 和 d͡ʒ或其他近似的塞擦音的便捷寫法,甚至連國際語音學協會出版的正式刊物也有這樣的寫法,所以詮釋它們的意義時須格外慎重。
Tie bar 合字 描述 t͡s
ʦ
清齒齦塞擦音
d͡z
ʣ
濁齒齦塞擦音
t͡ʃ
ʧ
清齦後塞擦音
d͡ʒ
ʤ
濁齦後塞擦音
t͡ɕ
ʨ
清齦顎塞擦音
d͡ʑ
ʥ
濁齦顎塞擦音
t͡ɬ
–
清齒齦邊塞擦音
k͡p
–
清唇軟顎塞音
ɡ͡b
–
濁唇軟顎塞音
ŋ͡m
–
唇軟顎鼻音
ɡ͡ɣ
–
濁軟顎塞擦音
ts͡, tʃ͡, tɕ͡, dz͡, dʒ͡, dʑ͡, tɬ͡, kp͡, ɡb͡, ŋm͡。非肺部氣流音非肺部氣流音,是指未經肺部出氣而發出的聲音。包括
搭嘴音 (發現於非洲
科依桑語系 )、
內爆音 (發現於
斯瓦西里語 、
越南語 等語言)和擠喉音(發現於大多數
印第安人 和
高加索 的語言)。
搭嘴音 內爆音 擠喉音 ʘ
雙唇搭嘴音
ɓ
濁雙唇內爆音
ʼ
示例:
ǀ
齒搭嘴音
ɗ
濁齒齦內爆音
pʼ
雙唇擠喉音
ǃ
齒齦搭嘴音
ʄ
濁硬顎內爆音
tʼ
齒齦擠喉音
ǂ
硬齶搭嘴音
ɠ
濁軟顎內爆音
kʼ
軟顎擠喉音
ǁ
邊搭嘴音
ʛ
濁小舌內爆音
sʼ
齒齦擠喉擦音
元音 ——本圖象徵性地展示一個面向左側開口的人的嘴部的發音部位。越向左則舌頭越向前伸出,越向上則口張開得越小。——成對的符號中,左右兩側有圓唇與非圓唇之分。其右者為
圓唇元音 ,左者為非圓唇元音。
“元音圖”也是左視圖。一般來說,從發音的角度描寫一個元音,主要有三個參數:
(1)舌位的高低。圖中從上到下,對應舌位的從高到低,也即開口度的大小。
(2)舌位的前後。圖中從左到右,對應舌位的從前到後。
(3)唇形的圓展。圖中同一個位置的兩個元音,舌位相同,其區別在於唇形的不同:左邊是不圓唇元音,右邊是圓唇元音。
比如說,[a]、[i]、 [u]是人類語言中最常見的三個元音。查元音圖可知, [a]是不圓唇的低元音,[i]是不圓唇的前高元音,[u]是圓唇的後高元音。讀者可以試著發出這三個元音,感受一下舌頭的位置和雙唇的形狀。
除了“輔音表”和“元音圖”,國際音標方案中還有另外幾張符號表,但是排列比較凌亂,不像“輔音表”和“元音圖”能體現語音的系統性,這裡就不介紹了。
雙元音 通常以不成音節符號表示,例如⟨aɪ̯⟩。然而tie bar亦被使用,尤其是用於難以準確標示元音是on-glide還是off-glide性質的情況下:⟨a͡ɪ⟩、⟨o͜e⟩。
變音符號 變音符號,又稱
附加符號 ,是加在音標周圍的小記號,用以標示此音標發音須作的變化,或作更精確的描述。下標的變音附號(平常置於音標或符號下方的記號)若要加在
降部 的音標時,可以改置於字母上方。
當i加上變音附號後,上方的點可能會和附加符號產生混淆時,應使用不含點的i (ı)。有些IPA符號也可作為附加符號,以描述語音細節:tˢ(擦音除阻)、bʱ(漏氣音)、ˀa(喉音起始)、ᵊ(置入schwa)、oᶷ(雙元音化)。其他的變音符號則包括在
國際音標擴展 中。
音節 ◌̩
ɹ̩ n̩
◌̯
e̯ ʊ̯
不成音節
除阻
◌ʰ
tʰ
◌̚
d̚
無聲除阻
◌ʱ
dʱ
◌n
dn
鼻音除阻
◌ˡ
dˡ
邊音除阻
發音
◌̥
n̥ d̥
◌̬
s̬ t̬
◌̤
b̤ a̤
漏氣音
◌̰
b̰ a̰
吱嘎音
發音部位
◌̪
t̪ d̪
齒化
◌̼
t̼ d̼
舌唇化
◌̺
t̺ d̺
舌尖化
◌̻
t̻ d̻
舌葉化
◌̟
u̟ t̟
較前
◌̠
i̠ t̠
較後
◌̈
ë ä
較央
◌̽
e̽ ɯ̽
中央化
◌̝
e̝ ɹ̝
較高(抬)(ɹ̝=清齒齦有噝擦音)
◌˔
ɭ˔
◌̞
e̞ β̞
◌˕
ɣ˕
協同發音
◌̹
ɔ̹ x̹
更圓唇
◌̜
ɔ̜ x̜ʷ
更展唇
◌ʷ
tʷ dʷ
唇化或唇-軟顎化
◌ʲ
tʲ dʲ
◌ˠ
tˠ dˠ
軟顎化
◌ˤ
tˤ aˤ
喉壁化
◌ᶣ
tᶣ dᶣ
唇-硬顎化
◌̴
ɫz̴
軟齶化或喉壁化
◌̘
e̘ o̘
舌根前移
◌̙
e̙ o̙
舌根後移
◌̃
ẽ z̃
鼻音化
◌˞
ɚ ɝ
R音化
備註
a ^ 送氣濁輔音的送氣也是有聲的。許多語言學家偏好使用代表漏氣音的變音符號。
b ^ 有些語言學家只將漏氣音符號用於
響音 ,並將阻音標如
bʱ。
聲門狀態
聲門 的狀態可以用變音符號作良好的描述。以下為齒齦塞音由開聲門到閉聲門的發音:
開啟聲門 [t]
[d̤]
呼氣聲,也稱為低語
[d̥]
弛聲
最佳位置 [d]
常態聲
[d̬]
[d̰]
吱嘎聲
關閉聲門 [ʔ͡t]
聲門關閉
超音段成分 下類符號用以描述語言單獨的輔音及元音的層次之外的特徵,諸如
韻律 、
聲調 、
音長 ,以及
重音 ,這些常常用於標示音節、辭彙或者
詞組 ,諸如語音的強度、音高以及持續時間,以及演講中的
節奏 及
語調 。這些符號中的大多數雖然用於標示言語層次中基於音素的區別,同樣表現出語調超越其在辭彙本身的層次。
長短、重音、節奏 | 小韻律羣/音步羣
‖ 大韻律羣/語調群
↗ 整體上升
↘ 整體下降
e̋ ˥ 超高
ě ˩˥ 升
é ˦ 高
ê ˥˩ 降
ē ˧ 中
e᷄ ˧˥ 高升
è ˨ 低
e᷅ ˩˥ 低升
ȅ ˩ 超低
e᷇ ˥˧ 高降
e᷆ ˧˩ 低降
ꜛke 升階
e᷉ ˧˩˧ 降升
ꜜke 降階
e᷈ ˧˥˧ 升降
用途 用在詞典或外語教科書里表示
發音 的方法,便於第二語言的習得
給言語分析的聲學或其他顯示作註解
用於演唱之前的準備
漢語言學界專用的音標 以下9個音標在漢語言學界之中通用,但卻未能被國際音標接受。
Unicode 中有專屬符號,但需要Unicode 4.0及以上版本標準的支持,在一些含國際音標字型(如Lucida Sans Unicode)中不可見。
九個未被國際音標接受的音標:ɿ、ʅ、ʮ、ʯ、ȶ、ȡ、ȵ、ᴀ、ᴇ
音標 Unicode 字元描述 國際 音標 音值 ɿ
U+027F
長腿倒Iota
舌尖齒不圓唇元音
U+0285
帶右尾長腿倒Iota
舌尖捲舌展唇元音
ʮ
U+02AE
帶鉤倒小寫字母h
舌尖齒圓唇元音
ʯ
U+02AF
帶鉤卷尾倒小寫字母h
舌尖捲舌圓唇元音
ȶ
U+0236
帶卷尾小寫字母t
t̠ʲ
齦齶清塞音
ȡ
U+0221
帶卷尾小寫字母d
d̠ʲ
齦齶濁塞音
ȵ
U+0235
帶卷尾小寫字母n
ṉʲ
齦齶鼻音
ᴀ
U+1D00
ä
開央不圓唇元音 介於[a]和[ɑ]之間
ᴇ
U+1D07
小型大寫字母E
e̞
中前不圓唇元音 介於[e]和[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