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Homosexual)

同性戀

Homosexual一般指本詞條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於高級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

基本介紹

概念釋義,產生原因,取向分析,歷史沿革,中國,日本,西方,反同沿革,人口比例,標識,彩虹旗,平權標識,跨性別驕傲旗幟,壓迫根源,相關信息,職業學歷,財富收入,消費偏好,形象,性生活,權威機構,同性婚姻,文學藝術,

概念釋義

同性戀分別有兩種相關概念:
一、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戀女同性戀為同性戀的兩種種類,是指個體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現象。
二、同性性行為,是指非同性戀者和同性發生性行為的現象。
性取向和性愉悅有關,但不等同於性行為。一個異性戀者可能會發生同性性行為,一個同性戀者也可能會發生異性性行為,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個異性戀者在長期缺乏異性的環境中,有較低幾率會將同性幻想成異性發泄性慾;一個同性戀者可能會因為各種外界壓力而和異性結婚,並被迫和異性發生性行為。但這並不代表他/她們的性取向發生了轉變或對不符合性取向的對象產生了愛情,也不代表人們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對象身上獲得性愉悅。相反,當人們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對象發生性行為時,會異常的痛苦、噁心或性愉悅不足。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完全不可靠,區分性取向、性愉悅和性行為是很重要的。

產生原因

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
許多研究人員早已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同性戀有深厚的生物醫學基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部分同性戀者在12歲時,就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戀者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戀者可能在40~50歲時,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
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同性戀者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很大的關聯。這是因為異性戀在數量上占據碾壓性的優勢,同性戀者很難在周圍充滿異性戀者的環境下,像異性戀者一樣從小認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戀者充其量只會疑惑自己為什麼不像周圍人一樣對異性感興趣,但不會發覺自己是同性戀。這就是“後天同性戀”的由來,實際上這些“後天同性戀”只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者罷了。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從未對異性產生過愛情和性慾,否則就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雙性戀者了。

取向分析

跨性別者不屬於同性戀
同性戀群體中有些人很異性化,要是TA們不說,甚至可能都看不出來TA們真實的生理性別。具體表現為:男性髮型不定,喜歡化妝、穿女裝;女性理男式髮型、裹胸、穿男裝。這些人是跨性別者,而不是同性戀。雖然同性戀者和這些跨性別者的愛慕對象皆為同性,但同性戀者沒有性別認同障礙,他/她們認可,甚至喜愛自己的性別,不會用異性視角去和同性談情說愛,不存在將形象裝扮往異性靠攏的需求,也不存在想要變為異性和模仿異性的想法。
性別認同障礙是一個由心理學家和醫生所定義的精神醫學用語,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跨性別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詳細解析請參考“跨性別”詞條)
世界精神病學會很明確的將跨性別者歸類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別)行列,在DSM-IV的診斷判定中也詳細的介紹解釋了跨性別的定義。但社會民眾仍然會無意或故意的將跨性別、異裝癖、異性化和同性戀劃上等號或扯上關係,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的跨性別者本身也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自然會誤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
異裝癖和跨性別
有一類人不是跨性別者,但也喜歡穿異性服裝、做異性打扮,在穿著異裝時會有性興奮性滿足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異裝癖。異裝癖者和跨性別者是有區別的,跨性別者穿著異裝時不會引起性興奮,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才穿著異裝。
醫學界普遍認為異裝癖者絕大多數是異性戀,少數是雙性戀,因為異裝癖其實可以算作一種特殊性癖,當異裝癖者身著異裝時,就好像異性在自己身邊或“擁抱”著自己,因此可引起性興奮。而同性戀者對異性根本沒有一絲半毫的興趣和性趣,自然也不會有這種特殊癖好。
異性化者很受同性戀歡迎?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還是根據各種調查統計來說,真正的同性戀者都對異性化者無感,甚至厭惡。因為同性戀者喜歡的是同性,讓他/她們去喜歡一個異性化的同性,還不如去喜歡一個異性化的異性。許多同性戀者甚至比異性戀者更加厭惡異性化者,因為他/她們認為異性化者不愛惜自己的性別魅力。
同性戀者認為:自身的性別特徵越明顯,就越有魅力。為了吸引優秀的同性,他/她們首先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來吸引對方,但沒有同性戀者會喜歡往異性化發展。同性戀者不會對異性產生愛情和性慾,所以對異性的特徵不會有好感,沒有同性戀者會希望自己身上有異性特徵,更加不會去喜歡異性特徵明顯的同性。
喜歡異性化者,恰恰證明他/她對異性潛意識的喜愛,雙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不一定喜歡異性化者,但喜歡異性化者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偽同性戀者。他/她們的潛意識是對異性有感覺的,可由於是潛意識,所以他/她們自身並不會發覺,也會堅定的聲稱自己是絕對的同性戀者。
同性戀中性別特徵明顯的人是雙性戀?
有許多人認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戀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戀者多是雙性戀,通常暗指男同性戀者中的1和女同性戀者中的P。並認為他/她們都很喜歡異性化者,並深信通過某種手段能讓他/她們喜歡上異性,這個觀點其實是建立在“性取向可改變”、“同性戀者=異性化”等觀念的基礎上而生的。但通過以上的論證,這兩個觀念並不正確,所以性別特徵明顯的同性戀者多為雙性戀者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雙性戀與同性戀
雙性戀是一種對男女兩性皆可產生愛情和性慾的性取向,為獨立性取向,而不是同性戀的一個分支,所以即便雙性戀者在與同性交往中,他人和雙性戀者也不能用gay、les、同性戀來形容雙性戀者,1、0、0.5和T、P、H這種同性戀群體的內部劃分,自然也和雙性戀者無緣。
而同性戀者是只會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準確來說即“身心性別一致的人只喜歡身心性別一致的同性”,愛上一個人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對方必須是同性,然後才有可能產生愛情。雙性戀者對異性是有感覺和興趣的,同性戀者是一丁點都沒有,無論異性長相多么好,性格多么優秀,同性戀者都無感,這就是雙性戀者和同性戀者最基本的區別。
具體到喜好的類型上面,雙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都是不同的,大多數雙性戀者對異性、同性的偏好類型都和異性戀者差不多。同性戀者則喜歡性別特徵很明顯的同性,即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和很有女人味的女人。並且,有些雙性戀者可能會喜歡異性化者,同性戀者卻不會。
在角色分工上,同性戀者並非如人想像般扮演“夫妻”、“男女”角色,而是根據興趣、能力來平等分擔責任和義務,且並不喜歡角色扮演。而許多雙性戀者,則多少會不自覺地把異性戀的那套代入到同性關係中,所以即便雙性戀者在和同性交往中,可能也會看到“男女”的影子。因此,如果對性取向稍微有點正確了解的話,是能很好區分雙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的。
同性戀與屬性劃分
男同性戀者中的1、0、0.5和女同性戀者中的T、P、H是同志圈裡最常見的屬性劃分,通常解釋為1、T是同性戀情侶里扮演男性的一方,0、P是扮演女性的一方,而0.5和H則是兩者皆可的人。其實,100.5和TPH原本指的是性愛關係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區分,更不是玩異性戀情侶的角色扮演,這些稱呼、劃分最初也並非源自同性戀者本身。
和其他許多LGBT別稱一樣,這些屬性劃分帶有歧視性色彩,以性愛為源衍生的屬性稱呼,充斥著“同性戀者只有性”的想法。這種根據肉體來取暱稱、做劃分的行為,基本只出現在以獵奇俯視的心態視角來研究實驗體的時候,至少不是在平等看待同性戀者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辭彙。再者,同性戀者的性愛位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時調換的。
至於根據角色進行屬性劃分的定義,則是在偽同性戀者逐步湧入同志圈後,才漸漸代替原有定義的。現今,許多真正的同性戀者並不提倡同性戀之間劃分屬性,對於同性戀者來說任何屬性劃分都毫無意義。
同性戀群體中有很多異性化者?
有些人在觀察了同性戀者的社交圈子後,會有一種疑問:同性戀群體裡的異性化者為什麼會這么多?難道同性戀者還不如跨性別者多嗎?
異性化者如此高頻的出現在同性戀群體裡,其實是有原因的。除上述多種因素外,影視作品也在曲解同性戀者形象的工程里“幫了大忙”。有相當多的影視作品都會刻意把同性戀者的形象刻畫的很異性化,例如:男同性戀者手翹蘭花指、身姿扭捏、著裝花俏;女同性戀者身穿男裝、形象男性化、舉止粗魯。這種刻畫手法讓人們對同性戀者產生了錯誤的刻板印象,也讓跨性別者誤會了。
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製片人對同性戀者、LGBT不夠了解,或是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戀者。例如:接觸到了偽同性戀者、在同志圈(網路和現實中專屬同性戀的社交圈子,包括社交平台、社交軟體、酒吧等)里尋找演員或了解同性戀者等等,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對同性戀者產生偏頗的印象和理解。
在這個缺少對性取向正確科普的社會裡,連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了解性取向的人),由此產生了大量錯誤定位自己性取向的人和跨性別者湧入同性戀群體中。雖然偽同性戀者的數量遠遠沒有真正的同性戀者多,但卻相當的集中、強勢且高調、活躍,大有鳩占鵲巢的趨勢。如果製片人本身就是個性盲又隨意接觸同志圈的話,一不小心就會跑偏,很容易拍出錯誤的作品。
除了影視作品外,各種五花八門且高產量的娛樂綜藝、訪談紀錄、科普文章等自媒體作品也會出現以上錯誤,並且往往因為對LGBT半吊子水桶的認知度,導致內容半真半假,反而更加具有迷惑性、散播性和危害性。偽同性戀者導致了錯誤的作品出產,錯誤的作品又導致了偽同性戀者的擴大,而偽同性戀者又十分的高調活躍,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只要想見,一抓一大把。真正的同性戀者卻很容易被當做哥們、閨蜜,根本看不出來,且絕大多數又不混滿是偽同性戀者的圈子,因此很難見到,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同性戀群體裡有很多異性化者的原因。

歷史沿革

中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反對同性戀,在古代甚至比西方更為寬容,同性戀與婚育也沒有矛盾。
鳳凰網在2010年12月20日發表的摘自《性的歷程》的文章中說: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同性戀能入詩,可見在孔子眼中,同性戀是很正常的感情。《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孌童(嬖僮),叫做汪錡。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和汪錡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拼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魯國人因汪錡年幼,就打算以殤禮葬之,禮儀上來說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禮低一些。孔子當時掌禮儀司法、施教化,他發表意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意思是說:汪錡能拿著武器因保衛國家而戰死,沒什麼成年不成年的區分,可見當時同性戀並不被視為異常。
《詩經·山有扶蘇》有云:“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就是因為貌美而受到鄭莊公寵愛的。孟子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傷人的事情,但是當他提到子都時,卻忍不住讚嘆道:“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長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孟夫子整天養浩然之氣,對國君都捨不得說幾句好話,可是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見孟夫子也很欣賞男色。”
晉朝的男風盛行,人們不僅崇尚女色,還崇尚男色,但男子必須貌若女子才算俊美。張翰就曾作過一首《周小史》,如此讚美一個美麗少年:“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盼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同樣,女同性戀在中國古代是相當普遍的,並被當時的人們所容忍,人們甚至認為女子的同性戀關係是閨閣中必然存在的習俗,當它導致為了愛情的自我犧牲或獻身行為時,還會受到人們的讚揚。明代著名才子李漁曾就此題材創作過一部名叫《憐香伴》的戲劇,講述了佳人愛慕佳人的愛情故事,曹語花美貌與體香異於常人,而崔箋雲詩才與謀略並重,二人以詩會友漸生情愫,種下情根,誓作來世夫妻。
清代的女同性戀情形可謂至為激烈,《粵游小志》記載:“廣州女子多以拜盟結姊妹,名金蘭會,女出嫁後,歸家恆不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姊妹相約自盡。盡十餘年風氣又復一變,則竟以姊妹花為連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儼若藁砧者。”金蘭會的女子又稱自梳女,凡是締結金蘭契的女子,一切婚約均屬無效,男家不得強娶,她們誓不肯和男子婚嫁,即使被迫嫁人也不會住在夫家和丈夫同寢。而結盟的二女則會同居,隨後成雙結對、誓不相負,臨終前還會選擇嗣女繼承雙方財產,死後也會被埋在一起。
古代的道德觀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貞、失節的淫行當做大罪,禮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間和睦相處,讓家庭中妻與妾、妾與妾和睦如姐妹,有些人因之而產生了愛情,不過這種關係比之於偷情通姦顯得溫和而隱秘,只要不對宗族構成威脅,男子不唯默許甚至鼓勵。然而當女子之間有真正的愛情產生,便會激發巨變。兩個女子相愛較之異性戀更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紛爭,這種事情常常發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於儒家知識分子大為震恐,動用政權和族權的力量來加以懲罰。

日本

菊花與刀》是美國本尼迪克特的著作,也是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本。他用菊與刀來闡述日本文化中崇美與尚武這兩種文化類型。其實,菊花還代表著男性之愛。出於形似的緣故,菊花在物象方面可指代男性之愛,而感情上最著名也最源遠流長的故事,應該是《雨月物語》中的《菊花之約》一篇。因為這個故事,菊花在日本又稱為契草。
在日本,異性間的戀愛稱為女色,男男間的戀愛稱為男色。而且男色在當時既非禁忌,更非敗德。最突出的男色現象即眾道。那些將軍、大名乃至武士身邊的大部分小姓,其實質地位即是男寵
據說這種風俗,是日本僧侶來大唐取經時學去的。鎌倉幕府樹立起了武士中央集權制,當時孌童還只是山門、貴族公卿的上流時髦玩意,可說是某種身份象徵,普通武士是玩不起的,上層階級享有實際的專利權。由於當時的男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金戈鐵馬之際,性慾的解決很大程度上轉嫁到了孌童的身上。
同時,為了構建一個牢不可破的武士集團,武士、主僕之間的禮義忠貞觀念被空前強調,孌童已經成為了主將身邊最親近的侍衛,也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防線。倘若兩軍對壘、白刃加身之時,能誓死護衛主將的,只有身邊的孌童了,這就要求孌童們必有視死忽如歸的勇邁與決絕,而平時的寵幸之恩情、魚水之歡愉,恐怕都要在這一刻得到最激烈的體現。所以,戰國時代的孌童和早期流行於公卿山門身邊的孌童不同,還要求有高超的武藝。孌童之風甚至普遍到了大名身邊有1、20個孌童也不稀奇,德川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和本多忠勝就嗜好此調,江戶幕府的三代將軍家光和五代將軍綱吉都是眾道的道友

西方

在希臘,每個男人都得吸引住一個年輕男子,並在親密的日常生活中充當他的輔導老師及朋友,並激勵他學習一切高尚的品德。哪個男人若沒有男性情人,會被認為是不履行男人的責任。在體育運動中,青年男子都是赤身裸體的,這讓男人們大飽眼福。在古希臘還有專門的同性戀軍隊,由互相愛戀的男子組成,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彼此相愛的人才能得到最緊密的結合,提高戰鬥力。
古希臘滅亡之後,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繼承了古希臘的男風文化,羅馬很多皇帝都擁有自己的男寵。
在古希臘,不僅男同性戀,當時女同性戀的風氣亦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戀者參加打仗和狩獵活動,同另一個女人結婚。
據說女詩人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建立了一個女子學校,她的詩名極盛,被柏拉圖譽為第十繆斯。她雖有丈夫和女兒,但是沒過多久,她就選擇了離開丈夫和家庭。薩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為才女的她無法忍受婚姻中沒有交流、沒有靈魂的結合。
二十多歲的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創辦了一個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態,甚至美容和服飾,貴族們紛紛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該校。薩福喜歡這些年輕美麗的女孩,不僅教授她們詩歌與音樂,閒暇之餘熱情教授她們戀愛藝術,心中的詩情在朝夕相處中轉化為深深的愛戀,她一個接一個地和女學生們相愛。古希臘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學生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色彩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甚至連萊斯波斯島上用的貨幣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但最後薩福因遭到一位女戀人的拒絕,而跳海自殺,英年早逝。另外,據說女同性戀的風氣在羅馬時代比古希臘時更為盛行。

反同沿革

基督教得勢以後,開始殘酷迫害同性戀者,而他們卻對教會內的戀童行為不管不問乃至包庇縱容。
基督教會迫害同性戀不僅因為教會推行禁慾主義,而且認為,同性戀反自然就是反上帝,所以它比異性戀更為邪惡,同時,基督教認為在獨身、禁慾的條件下,修士和修士、修女和修女很容易發生同性戀,如果不對同性戀嚴厲鎮壓,就危及教會自身的生存。在《聖經》里曾提到過一個罪惡之城,那就是位於死海邊的索多瑪城。該城的居民罪孽深重,令上帝忍無可忍而降下大火和硫磺予以毀滅。但是索多瑪的居民究竟犯了什麼罪,後人一直不清楚,有人說是傲慢、通姦、過分好客、沒有宗教信仰,有人說是通姦與不潔,但正統教會接受了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城的斐諾的看法,斐諾認為索多瑪城的居民犯的罪是同性戀,他指責說:“索多瑪城的居民不顧自然法則,狂飲烈酒,暴食美味,進行不自然的性交,他們不僅縱慾於女人而使別人的婚姻破裂,而且違反自然,男性間相奸。結果,當他們想要小孩時,卻發現自己已無法生育。”
教會對同性戀者的迫害是有一個過程的。
在公元3世紀時,儘管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已有舉足輕重的勢力,但他們仍不敢禁止同性戀。因為當時同性戀在軍隊中很盛行,如果禁止同性戀,勢必會激起軍隊的不滿和反抗,從而影響政權的鞏固。
到了公元6世紀,情況有所變化。當時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獨身與修道制開始得較早,懲罰同性戀也早。公元538年,皇帝查士丁尼在把羅馬法和教會法綜合的基礎上頒布法律,說同性戀“引起饑荒、地震和瘟疫”,對個人則“喪失靈魂”,因此,為防止國家和城市的毀滅,必須嚴禁。到了公元541年至544年,拜占庭發生大鼠疫,教會歸罪於同性戀者。
這種迫害同性戀的做法在歐洲中世紀的中後期更趨嚴重。在16世紀,歐洲的一些殖民主義者甚至把他們鎮壓同性戀的魔爪伸到國外去了。西班牙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陸後,首先遇到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並首先被他們之中盛行的同性戀所震驚。從1519年起,最初的殖民者就不斷地報告這些同性戀現象,並記入殖民者的編年史。最初,殖民者只發現墨西哥灣一帶有同性戀,但到1552年時發現,他們所涉足的中美洲地區內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有這種習俗。直到1952年,現代民族學家仍然發現,在三分之二的印第安部落中,人們認為青少年的同性戀是合乎道德,是可取的。他們認為,男女之間的婚姻和性交,涉及財產分配,不應隨便處理,而同性戀只關係到性滿足,所以可以更自由。
殖民者帶著基督教文化的長期薰陶,帶著“統治者”的優越與偏見,對這些土著民族大肆鎮壓,殘酷迫害。從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開始了有組織有計畫的全面的種族滅絕,其中的一個十分主要的“理由”和“依據”,就是說印第安人的性風俗表明他們是“非人類”。
納粹德國的阿道夫·希特勒當權之後,更是對猶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員等群體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犯下了令人髮指的反人類罪行。

人口比例

大部分心理學專家相信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是同性戀,但也更為隱秘低調。各個國家都做過同性戀人數的調查統計,但男女同性戀人數的差距每次都在發生變化。隨著不同國家社會對待男女平等和同性戀態度的不同,調查結果中同性戀人數的增減和男女同性戀人數的差距也在產生劇烈的變化。美國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案例:在對男同性戀者嚴苛的環境下,調查結果中男同性戀者的人數比起前年急劇下降;而在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下,調查結果中女同性戀者的人數會比男同性戀者少1~2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紙面上的人數比例怎么變化,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的人數都不會產生較大的變化。
中國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同性戀的人數:根據衛生部統計,男同性戀的人數約為500~1000萬。同年,中國研究同性戀問題的著名專家張北川教授估計,女同性戀的人數也在1000萬左右。200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再次公布了男同性戀的人數統計,中國大約有2000萬左右的男同性戀者。2014年,根據科學研究院的平均統計,中國的同性戀人數可達7000萬,其中男同性戀者的人數在3500萬左右,女同性戀者的人數也在3500萬左右。
在全球頂級智庫蘭德公司的最新同性戀人口比例調查報告中,美國有3.2%的男性和4.2%的女性是同性戀,也就是說,美國有1028萬左右的男同性戀者和1349萬左右的女同性戀者。而英國研究所調查表明,英國大約有5%~7%的居民是同性戀者。

標識

彩虹旗

作為代表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驕傲和同志社會運動的彩虹旗,有時候又稱為驕傲旗或同性戀驕傲旗,在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使用。彩虹旗的多種顏色代表了同志群體的多元性,在同志權利運動中也被用於作為同志驕傲的標誌。誕生於加利福尼亞的它在世界廣為使用。它由舊金山的藝術家吉爾伯特·貝克在1978年紀設計。最初的版本因為要適合廣泛可用的面料而幾經顏色的增減。到2008年,最為普遍的版本有六個不同顏色的條紋——紅、橙、黃、綠、藍、紫。彩虹旗水平飛揚時一般是紅色條紋在最頂端,就像自然的彩虹一樣。
同性戀(Homosexual)
同性戀(Homosexual)
同性戀(Homosexual)

平權標識

平權標誌,平等權益標誌頻繁出現在美國人的汽車、服飾和窗花上,它由人權戰線組織提出。
平權標識平權標識

跨性別驕傲旗幟

跨性別驕傲旗幟於1999年首次出現,由一位跨性別女性莫妮卡·赫姆絲設計。赫姆絲描述了旗幟的含義:頂部和底部的條紋是男孩子的傳統顏色——淺藍色。緊鄰淺藍色條紋的是女孩子的傳統顏色——粉色。中間的條紋是白色,代表了兩性人、跨性別者或認為自己擁有中立或不明確性別的人。這個旗幟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如何懸掛,圖案都無順序錯亂之虞,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自信於自己人生中的正確性。
跨性別驕傲旗幟跨性別驕傲旗幟

壓迫根源

基督教歷來是壓迫同性戀的重要勢力。《聖經舊約·利未記》中曾提到“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點成為基督徒反對同性戀的標誌之一。索多瑪城之所以被上帝毀滅,是因為索多瑪人的罪惡上沖於天,其中有一條便是耽溺男色,這明顯與中國傳統不合。明清之際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多明我會的教士們看到同性戀盛行時頗為震駭,大加指責。近代以來,西方反同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由於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西方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同性戀。

相關信息

職業學歷

根據外國同性板塊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教育培訓類、廣告傳媒類、國企機關類、時尚藝術類、設計類、IT等行業,女同性戀者占的比例較大。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類似,多是高學歷或海歸,基本都是大學本科、研究生學歷以上,企業中高層、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男同性戀者的學歷和工作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有46%的男同性戀者有較高的學歷和穩定的工作。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心理科統計了女同性戀者的人數和職業,最後發現高學歷女性能占女同性戀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她們多為研究生、公務員、高層白領、企業高管等。

財富收入

根據澳洲統計局(ABS)的最新報告,同性戀者的收入確實高於異性戀者,原因是同性戀者通常受過高水平的教育,並更有可能從事高技能工作。18%的男同性戀者周收入在2000元以上,相比之下,周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男異性戀者只有14%。這個差距在女性群體中被進一步拉開,周收入2000元以上的女同性戀者人數幾乎為女異性戀者的3倍。
墨爾本大學的Mark Wooden教授與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Joseph Sabia教授共同對同性戀者的收入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女同性戀者普遍要比女異性戀者的收入高出33%。
2015年11月,Work For LGBT公布了對中國同性戀者開展的調查報告,發現中國同性戀群體月薪平均為1029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
2016年,中國最大的同志服務平台ZANK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發布了中國LGBT群體的消費調查報告,並對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進行了群體消費畫像。調查對象涵蓋了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的同性戀者,內容涵蓋旅遊、電子、護膚、服裝、運動、住房、汽車等十多個消費領域,在上述十多個消費領域裡,同性戀者的消費能力均比異性戀者更強。

消費偏好

根據ZANK與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的消費報告顯示,同性戀者在花費支出上更奢侈,在十多個消費領域中都偏好高價位商品。
旅遊消費領域中,同性戀者的旅行經歷比異性戀者更為豐富,2015年省內、出省、出境旅遊的比例均高於異性戀者,更是出省、出境游的消費主力。38%的男同性戀者和44%的女同性戀者持有護照,男同性戀者的旅行目的地較異性戀者更為多樣化,而女同性戀者在旅行目的地的高層次選擇(出境游)上更為突出。
旅伴的選擇上,未出櫃的男同性戀者首選獨自出遊(33.3%)和與異性戀朋友出遊(30.7%),而女同性戀者則首選與家人出遊(60.7%);已出櫃的男同性戀者(47.4%)和女同性戀者(53.6%)都首選與同性伴侶出遊。對於旅行花費的承受力,55%的男同性戀者和71%的女同性戀者能承受3000元以上的旅行花費,這在異性戀者中僅有32%。另有22%的女同性戀者能承受10000元以上的旅行花費,在高額旅行花費的承受力上更為突出。
數碼產品消費領域中,同性戀者普遍擁有更多種類的電子產品,55%的男同性戀者和52%的女同性戀者選擇3000元以上的手機,還有34%的男同性戀者和42%的女同性戀者選擇5000元以上的手機。在手機更換頻率方面,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的差別較小,均為一年更換一次的比例最多。
文化藝術消費領域中,51%的男同性戀者和48%的異性戀者一年去幾次影院,但有40%的男女同性戀者幾乎每個月都去影院,在此行列中異性戀者只有8%。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在文化活動的選擇上有明顯差別,男同性戀者的首選是觀看電影(89%),女同性戀者的首選是博物館/畫廊展覽(80%)。
休閒活動消費領域中,同性戀者的休閒娛樂活動較異性戀者更為豐富,種類廣泛,而選擇玩網路遊戲的異性戀者比同性戀者多。男同性戀者對逛街/購物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了女同性戀者,占比68.9%,遠超異性戀者41%的比例,而女同性戀者則首選看電影/音樂會/話劇等(68.2%)。
餐飲消費領域中,多數同性戀者外出就餐的人均消費集中在50~200元之間,與異性戀者差異不大。47%的男同性戀者和43%的女同性戀者、異性戀者人均消費在50~100元之間,其他區段差異也不大,女同性戀者在高消費區段略高於男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
代孕/結婚消費領域中,有30%左右的同性戀者對代孕服務有興趣,而男同性戀者相較女同性戀者而言,更願意考慮代孕服務,對這一項服務尤為感興趣。海外同性結婚服務也同樣受到了同性戀者的青睞,有70%的同性戀者想要跟同性伴侶接受這一項服務,而女同性戀者相比男同性戀者而言,更願意支付定金,獲取海外同性結婚服務。

形象

根據ZANK與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的消費報告發現,同性戀者對自己的外貌打扮及其看重,非常追求完美。
護膚消費領域中,52%的男女同性戀者每天使用護膚品,而在異性戀者中只有27%的人會每天使用護膚品。男同性戀者使用護膚品的頻率、動機及種類均遠高於異性戀者,差異最明顯的是香水,有39%的男同性戀者使用香水,明顯高於15%的異性戀者,在服裝消費領域亦是如此。
整形消費領域中,只有52%的男同性戀者無整形經歷和意願,這一比例明顯低於83%的異性戀者和66%的女同性戀者。41%的男同性戀者考慮整形,比例明顯高於13%的異性戀者和25%的女同性戀者,在多項整形項目中的需求也多於異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
相較於異性戀者,同性戀者的日常運動項目範圍更廣,也更加注重身材。男同性戀者首要的健身目的是塑形健美,女同性戀者的首要目的是減脂瘦身,兩者相差不大。其中,女同性戀者更加熱衷運動健身,在運動服飾裝備的購買上,44%的女同性戀者會專門購買運動使用的戶外鞋和衣服,而相比之下只有24%的男同性戀者和21%的異性戀者會專門購買運動裝備。
女同性戀者不僅注重身材,也非常注重外表打扮。在護膚及服飾消費領域,女同性戀者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和男同性戀者基本相同。尤其在奢侈品消費中,40.6%的女同性戀者會購買2000元以上的奢侈品,是異性戀者的6倍。

性生活

研究人員們猜想,女同性戀者的高潮幾率如此之高,可能是因為她們更了解女性的身體,也可能和雌性激素含量水平更高有關,以及女同性戀者平均每次30~45分鐘的性愛時長也有影響(異性戀者和男同性戀者平均每次15~30分鐘)。不過,雖然她們的時間比較長,性高潮的幾率也高,但女同性戀者的做愛頻率卻要比異性戀者和男同性戀者低。

權威機構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1973年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的修訂版(DSM-III-R)中去除。當時該學會聲明:同性戀本身並不意味著判斷力、穩定性、可信賴性或一般社會或職業能力的損害。但是,修訂後的手冊依然包括了“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這一可以治療的疾病單位。
1987年,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這一疾病單位又被去除。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1998及2000年的對性向治療的公開表態宣言中提到,1973年精神病學協會審核相關資料後判定,同性戀無法定義為心理疾病,因為根據DSM-III-R,精神疾病的定義是:臨床上明確的發生在某個人身上的行為或心理上的綜合徵或模式,其伴有現時的苦惱(痛苦的症狀)或無能(一項或多項重要方面功能的損害)或有著明顯的導致死亡、疼痛、傷殘或嚴重失去自由的的巨大危險。所以,精神疾病的標準既不適用於同性戀,也不適用於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而自我不和諧型同性戀亦以同樣原則,不包含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II-R)之中。該學會還指出:尚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證實改變性取向的治療安全或有效。有一些經歷過改變性取向療法的人表示,試圖改變性取向有潛在性的危害。此後的DSM-IV和DSM-V,在其中也不包括這兩個名稱。
美國心理學會
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表示,人類不能選擇作為同性戀或異性戀,而人類的性取向不是能夠由意志改變的有意識的選擇。協會更進一步表示:事實上,有很多同性戀者生活得很成功很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可能會試圖通過療法改變自己的性取向,有時這是受到家庭成員或宗教團體施加的壓力所致。但事實是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也沒有必要進行治療。美國心理學會亦表示:臨床經驗表明,那些試圖尋找轉變療法的人通常是因為社會的偏見所造成的內在同性戀恐懼症所致,而那些能夠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者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有更好的自我適應能力。
2009年8月,關於性取向治療參與者的研究,並未把性取向和性取向認同這兩個概念進行足夠的的區分。我們的結論是,這些區分的不足導致這些研究掩蓋了一個事實,即治療改變的是當事人的性取向還是性取向認同?而從研究得出的證據表明,性取向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有些人改變了自己的性取向認同。
美國心理學會於2012年發表的一份立場檔案中聲明:在基於性取向和性取向認同的研究中,在一些個體的人生中轉變的是他.她的性取向認同,而非性取向。
世界衛生組織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在修改後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10)之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將同性戀從原有的成人人格與行為障礙的名單上刪除。這一分類方案的前言中指出:一種分類也是一個時代看待世界的方式。無疑,科學的進步和運用這些指導手冊的經驗,最終將會要求修改這些指導手冊,跟上時代。這一方案列入的性心理障礙,都特別排除了與性取向有關的問題。在新設立的與性的發展和性取向有關的心理與行為障礙條目下,還特別注釋道:性取向本身並不能被認為是障礙這些障礙包括性成熟障礙,自我不和諧的性取向,以及性關係障礙;每一分類還可以根據問題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而做進一步分類。
2012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駐美洲的辦事處泛美衛生組織,就性取向治療和嘗試改變性取向的方法,發表一份用詞強烈的英文聲明《"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聲明強調,同性戀是人類性取向中的一種正常類別,而且對當事人和與其親近的人都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傷害,所以同性戀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或不正常,並且無需要接受治療。
世衛在聲明中再三指出,改變個人性取向的方法,不單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而且沒有醫學意義之餘,並會對身體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亦是對受影響人的個人尊嚴和基本人權的一種侵犯。世衛亦借發表該聲明提醒公眾,雖然有少數人能夠在表面行為上限制表現出自身的性取向,但性取向本身是個人整體特徵的一部分,不能改變。
中華精神科學會
1996年9月,中華精神科學會設立CCMD-3工作組,重新制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計畫在隨後的幾年中,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並儘可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國標準。2001年4月,CCMD-3出版,取消了CCMD-2的性變態條目,將同性戀歸於新設立的性心理障礙條目中的”性指向障礙“的次條目下。
對此,時任中華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工作組組長陳彥方教授解釋:我們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但是考慮到一些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焦慮和苦惱,保留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從而和世界衛生組織第十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0)保持一致。他還指出,CCMD-3里的同性戀和社會上普遍所指的同性戀有些不同,因為CCMD-3的診斷對象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覺不好並希望尋求治療的同性戀者。在新的標準中,只有那些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不安並要求改變的人才被列入診斷。
中華精神科學會在2001年對CCMD的修訂,被認為是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的重要標誌。

同性婚姻

1989年10月1日,丹麥成為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登記的國家。
1996年,夏威夷一法院推翻了州禁止同性婚姻,將婚姻限定於異性之間的州憲法條文,這一判決引發就這一問題的全國討論。
1996年,威廉·傑斐遜·柯林頓簽署婚姻保護法案,聯邦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授權各州可以拒絕認可其他州的同性結婚證書的合法性,共有38州頒布了相類似的州立法。
2000年,美國佛蒙特州州長霍華德·迪安簽署法律,允許同性夥伴之間的公民結合,佛蒙特成為美國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的州。civil union是由佛蒙特州創造出的新法律關係,自此後被廣泛使用。
2001年1月1日,荷蘭成為第一個法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傳統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
2002年,挪威、瑞典、冰島、德國、法國和瑞士認可同性結合登記註冊,賦予其大部分傳統家庭所享受的權利,其中瑞典允許同性家庭收養孩子。
男同婚禮男同婚禮
2003年1月30日,比利時繼荷蘭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這部法律禁止同性家庭收養孩子。
2003年6-7月,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省和哥倫比亞省允許同性結婚。
2003年11月18日,麻薩諸塞最高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中判定:禁止同性結婚違反麻薩諸塞州憲法,並給立法機關180天的時間更改法律。
2004年2月4日,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重申兩種婚姻間的平等地位和表達是必須的,這就意味著要么婚姻適用於同性間的結合,要么不認可各種婚姻形式,只承認所有伴侶間的公民結合,這個判決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按照相關法律,如果試圖推翻法院判決的州憲法修正案至少需要經過州立法機關和公投後才可能通過,即使通過了,也須到2006年才可執行。
2004年2月12日~3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新當選的市長Gavin Newsom和其他官員開始於舊金山市發布婚姻證書。戴爾·馬丁和菲利斯.萊昂是第一對結婚的同性伴侶。在加州最高法院3月11日,要求舊金山暫停簽發同性婚姻證書以作進一步決定前,共有4161對同性伴侶領取了結婚證件。
2004年3月29日,麻薩諸塞州通過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承認“公民結合”,賦予同性伴侶部分權利。
2004年5月18日,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就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的判決產生法律效力。
2004年12月9日,紐西蘭國會多位本來反對議案的議員轉為支持態度,以過半數通過同性戀者及同居人士的公民結合可以享有與合法夫婦等同的法律地位。有關法律將於2005年4月26日正式生效。
2005年6月28日,加拿大國會下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仍然有待參議院通過和英國君主的批准。
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下議院第二次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推翻參議院一周之前否決此法案的決議。通過後需要一些時日在政府檔案中記錄公布。7月2日頒布,7月3日起正式成為第三個全國性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
2005年7月19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幾小時後,加拿大最高法院負責人在提案上籤字,使其成為該國一項正式法律,也使加拿大成為繼荷蘭,比利時與西班牙後世界上第四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2005年12月5日,英國正式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在公民伴侶關係法案下,希望建立夥伴關係的伴侶必須在當地政府登記,以享受和異性夫婦同等的待遇。
2006年11月,在南非憲法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憲的一年後,南非議會通過了民事結合法令,南非成為世界第5個、非洲第1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8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判決支持同性婚姻,加州正式對同性伴侶開放註冊,該州一度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但半年後旨在顛覆同性婚姻的8號提案被通過。
2008年11月,在美國康乃狄克州高等法院於2007年作出同性婚姻合憲的判決一年後,康乃狄克州開始為同性伴侶發放結婚證,該州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
2009年1月,在頒布同性民事結合法案後的16年後,挪威上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挪威成為世界上第6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女同婚禮女同婚禮
2009年4月,瑞典議會通過同性婚姻法令,給予同性情侶包括收養、宗教儀式、人工授精在內的全部民事權利,瑞典成為世界上第7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最高法院究Varnum v. Brien一案做出判決,禁止同性結婚的法令違反該州憲法精神,該判決將於4月24日正式生效,該州成為美國第3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
2010年3月3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承認同性婚姻。
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
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法律,正式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和她的長期女伴侶正式走入婚姻殿堂。
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參議院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允許同性婚姻的法案,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隨後頒布這部法案,標誌著拉美地區首部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正式實施。
2010年8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同性婚姻,今後,德國同性戀者將享有與異性婚姻同樣的權利。
2013年2月12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了允許同性婚姻及收養子女的法案。
2013年3月13日,當地時間12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議會批准一項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法案。至此,科羅拉多州與美國另外八個州一道,成為允許同性婚姻的州。科羅拉多州眾議院12日以39票比26票通過這項允許同性結婚的法案。該法案拓寬了科州法律以前對婚姻的界定範圍,也允許同性婚姻。
據悉,科羅拉多州議會此前就同性婚姻法案進行過幾次表決,但由於之前是共和黨人主宰多數議席,此問題屢屢受阻。2011年11月換屆選舉,民主黨人奪下該州眾議院多數席位,確保了如今法案得以通過。
2013年7月,英國下院已經通過了婚姻平權法案,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次日簽字生效。根據新法,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的同性婚禮將可於2014年3月29日起舉行,新法還允許變性後繼續保持婚姻關係。英國成為世界上第16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2014年2月5日,蘇格蘭議會以105票贊成、18票反對,壓倒性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如果蘇格蘭在全民公投之後宣布獨立,將成為第17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
2015年6月28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點亮彩虹燈慶祝同性婚姻合法。當日,紐約舉行一年一度的同性戀大遊行。美國最高法院26日以5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憲法。這一裁決結果意味著同性婚姻在全美50個州全部合法。
2017年6月,愛爾蘭新總理提名人選、執政的統一黨黨首利奧·瓦拉德卡(Leo Varadkar)14日獲眾議院表決當選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是愛爾蘭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也是愛爾蘭首位同性戀總理。
2017年12月5日,奧地利最高法院當天裁定,該國同性伴侶可自2019年起登記結婚。此外,法院當天還推翻了此前一項限制同性婚姻的法案。
2019年5月17日,中國台灣立法機構“院會”17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俗稱“同性婚姻專法”),規定相同性別2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在親子關係部分則準用“民法”,采“繼親收養”,即當事人可收養另一方的親生子女。

文學藝術

詩經》中的一些詩歌或隱或現可以看出當時存在的同性戀現象,如《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在遺留下來的眾多明清小說《紅樓夢》、《金瓶梅》、《品花寶鑑》、《宜春香質》、《十二樓》、《聊齋志異》、《情史》、《閱微草堂筆記》、《弁而釵》等中都有大量同性戀的描寫,甚至以同性戀故事作為主題,從側面證明當年同性戀之盛。
陳維崧是清初詩詞大家,他與優伶徐紫雲的深厚情誼在清代四處傳揚,成為了一段風流佳話。他的《賀新郎·雲郎合卺為賦此詞》乃紫雲成親時所作,堪稱同性戀文學史上最具文彩的一首詞,內中寫道: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詩歌對後來的愛情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對愛情最簡練的敘述出現在她的一首抒情詩中。這首詩是寫給她最喜愛的一位女孩的,因為她就要同薩福分手出嫁了:”在我眼裡她好像一位神祇,正美滋滋地痴望著你,靜靜地坐在你身旁,聆聽你娓娓細語。低弱的笑聲中流露著愛的愜意,喔,這一切使我那憂鬱的心在胸中顫慄。只要凝望你片刻,周身便被滋滋鳴響的靈火燃遍,唇舌焦裂,不能言語;悲鳴在耳中轟響,我四肢顫抖,汗流如雨;面如秋草,形同枯槁,蹣跚踉蹌墮入愛的迷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