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

半吊子

“半吊子”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熟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該熟語的意思是指:①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著的人;②知識不豐富或技術不熟練的人;③做事不仔細、有始無終的人。

追根溯源,這個熟語來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計量制度。在我國古代,最常見的貨幣是銅錢,而銅錢一般為圓形方孔。為了便於攜帶和計算,至遲從漢代起,人們就已開始時將銅錢用細繩串起來,這種穿銅錢的繩子在漢代時被稱“貫”,如《史記·平準書》中就曾說:“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貫”又成了貨幣計量單位,“一貫”相當於一千文(由於銅錢正面鑄有文字,故一枚銅錢又稱“一文”)。可能是由於錢串提起時往下垂吊的緣故,到了清代“一貫”又被稱“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為一吊的半數,不滿串、不成吊(貌似有“不成'調',不著調”之意?),所以人們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來喻稱多種不好的人或事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吊子
  • 外文名:bandiaozi
  • 屬性:常用熟語
  • 拼音:bàn diào zi
  • 來源:我國古代的錢幣計量制度
  • 比喻:多種不好的人或事物。
拼音,解釋,來歷,江淮方言,

拼音

bàn diào zi

解釋

又名半調子
1、對於某事物會一些,但不精通
2、技術不熟練的人
3、做事不認真、有始無終的人
4、通常指說話無邊際、離譜,或說話不分公共場合的人。
5、不通事理,說話不經大腦思考
6、不高不低,不好不壞,很普通或是不行不好的
7、好吃懶做,眼高手低

來歷

這種詼諧的稱謂與古錢幣有關。古錢幣外園中間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為了便於數錢、付錢和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枚為一貫,後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一千枚錢稱一吊,一枚錢又稱一個子,那么五百錢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心眼不夠數。
“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是指二百五十文大錢。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另外可能的來源是,“半銚子”就是半瓶子。取民諺“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哐當”之意。
銚_百度詞典[diào]
[diào]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子(煎藥或燒水用的器具)。沙~。藥~兒。

江淮方言

江淮一帶的方言中,半吊子的含義是很豐富的。有的人說話不實在,辦事不地道,人稱半吊子;有的人一知半解,誇誇其談,滿瓶不動半瓶搖,人稱半吊子;有的人在某種場合下,應當說的話不說,不當說的話卻大說,且不顧對象,人稱半吊子;有的人應該辦的事他不辦,或慢慢吞吞、敷衍了事地辦,不該辦的事他卻大辦、賣命地乾,人稱半吊子;有的人辦事有始無終,或不善始善終,人稱半吊子;有人錯把謬夸當恭維,而且越聽越來神,弦外之音絲毫不察,人稱半吊子;還有沒點倒數,不曉得哪裡歸哪裡,人也稱半吊子,如此等等。
銅錢是中國使用了兩千多年的貨幣。一千個銅錢用繩子串在一起叫一吊,那特用的繩子叫錢串子。至今一些上了歲數的人稱人民幣一千元仍為一吊錢。半吊就是五百文,不能滿串。話說不好,事辦不好,待人接物沒有分寸,就如同串錢時不能滿串異樣,所以稱作半吊子,真是既形象又恰切。
有人被稱作半吊子,似乎還恭維了他,於是半吊子再打對摺,就成二百五了,簡稱二五子。某單位小A,一向說話無度,旁邊的人就竊竊私議:“二五兮兮的。”
後來不知誰發明了“十三點”與“半吊子”並駕齊驅了。茅盾先生的《過年》中出現了半吊一詞,半吊子也入了經典。半吊子的成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有的半吊子某一方面倒相當玲瓏。半吊子病可治,勤學、好問、多思、多養、少說、多做,大抵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