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隨著前蘇聯
彈道飛彈 的不斷改進,
G級潛艇 也不斷進行著“脫胎換骨”的改裝。在1961年~ 1972年間,有 13艘 G-Ⅰ型換裝了SS-N-5飛彈,但數量仍為3發,形成了 G-Ⅱ型潛艇 ;其後,前蘇聯海軍又將 1艘 G級潛艇加長 20米、使之能攜載 6枚彈道飛彈,排水量也隨之增至 3500噸;之後,又有1艘潛艇被加長改裝了 6發更為先進的 SS-N-8飛彈 ;最後,前蘇聯海軍為試驗更新型的
潛射飛彈 ,將 1艘 G級潛艇改裝成試驗艇,使其只攜載已發現“颱風”
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裝備的SS-N-20飛彈,即為 G- Ⅴ型。在這所有的幾種改型中,G-Ⅳ型的意義最為重大,因為在此之前的型號都只能在水面發射飛彈,G- Ⅳ型是為了水下發射飛彈而進行改裝設計的。
概述 艦艇名稱:G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 (又稱“高爾夫”級) 在前蘇聯的彈道飛彈潛艇家族中,只有一型是常規動力的,即在50年代末發展的G級大型飛彈潛艇,簡稱G級。其動力裝置包括 3台柴油機和 3台推進電機,採用三軸推進方式,使潛艇的水上
航速 為16節,水下航速17.6節,水面續航力可達 22700海里。
F級潛艇 是前蘇聯在 50年代設計得較為成功的一級常規攻擊潛艇,
G級潛艇 外形則很像是在 F級當中插進了一個飛彈艙,艙內有3發只能在水面發射的 SS-N—4
彈道飛彈 ,因此 G級的排水量較之以前的
常規潛艇 大大增加,約為3000噸(水下),其中G— Ⅰ型的艇長為98米,寬 8.5米,吃水 6.4米。隨著前蘇聯彈道飛彈的不斷改進,G級潛艇也不斷進行著“脫胎換骨”的改裝。在1961年~ 1972年間,有 13艘 G—Ⅰ型換裝了SS—N—5飛彈,但數量仍為3發,形成了 G—Ⅱ型潛艇 ;其後,前蘇聯海軍又將 1艘 G級潛艇加長 20米、使之能攜載 6枚彈道飛彈,排水量也隨之增至 3500噸;之後,又有1艘潛艇被加長改裝了 6發更為先進的 SS—N—8飛彈 ;最後,前蘇聯海軍為試驗更新型的
潛射飛彈 ,將 1艘
G級潛艇 改裝成試驗艇,使其只攜載已發現“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裝備的SS-N—20飛彈,即為 G— Ⅴ型。
在這所有的幾種改型中,G—Ⅳ型的意義最為重大,因為在此之前的型號都只能在水面發射飛彈,G— Ⅳ型是為了水下發射飛彈而進行改裝設計的。隨著 G級潛艇的逐漸老化陳舊,先後有幾艘 G級潛艇被拆掉飛彈發射筒,改為執行指揮、控制
巡航飛彈 以及進行通信任務的攻擊型潛艇。G級潛艇共建造了23艘,現已全部退役。
研製歷史 在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開始嘗試
潛艇 發射飛彈的研究。B-611型潛艇於1955年被改裝進行潛艇飛彈發射可行性試驗。該年9月16日,一艘改裝的B-611潛艇進行了全世界第一次潛艇發射飛彈的實驗,該艇在水面發射了一枚P-11ФM型
彈道飛彈 (
飛毛腿飛彈 的改進型)。此後又進行了多次試驗。
而在實驗之前的1954年5月,蘇聯海軍造船總局就下達了一個“常規動力
彈道飛彈潛艇 ”的技術設計任務書。根據試驗結論,蘇聯海軍部正式批准設計建造629級並同意改裝可以搭載射程更遠飛彈的Д-2型飛彈武器系統。實際上,由於相關彈道飛彈和控制系統一直到1957年的第3季度才完成,設計部門在開始設計629級時建議先安裝P-11ФM飛彈,並讓“白雲石”
彈道飛彈 控制解算系統更加
通用化 ,以方便以後的潛艇改裝工作。後來629級真正使用的飛彈是P-13型彈道飛彈,與P-11相比,P-13要更大更重,原先設計直接使用B-611型上的發射裝置無法滿足要求而重新對發射裝置進行了研發。相比較來說“白雲石”系統則更為通用化,以致後來的改裝都能夠兼容。
停泊在碼頭的G級潛艇 P-11ФM型
彈道飛彈 是從陸基P-11飛彈改進而來,射程只有150千米,遠無法滿足需要。而後裝備的P-13型飛彈則將射程增到了560千米,但兩者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水面發射。無論發射P-11飛彈還是P-13飛彈,潛艇都必須浮上水面,打開發射筒上蓋,筒內的
液壓升降機 將飛彈升至發射筒頂部,而後點火發射,其實與陸基
飛彈發射車 很相似。
相比攻擊潛艇來說,這種飛彈潛艇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由於P-11ФM和P-13都是液體燃料,而液體燃料則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缺陷,一旦飛彈燃料泄漏,潛艇後果不堪構想。為了保證潛艇能夠完全性的保護飛彈,蘇聯海軍用B-611潛艇反覆試驗論證搭載飛彈後儲存和發射的安全性,並由其論證結論不斷改進當時正在設計中的629級。為了減小潛艇發射飛彈時的搖擺,629級安置了舭龍骨,這樣的設計也是潛艇中少見的。
從始至終 隨著啟動的第一個實驗項目下的V-611型
彈道飛彈核潛艇 的發展,政府為了1954年1月26日提供的柴油動力
彈道飛彈潛艇 的發展。 1954年5月OKB-16的發展高爾夫球潛艇的任務分配給
海軍總部 。高爾夫我潛艇和其相應的發射系統的D-2於1956年1月11授權的發展。在1956年3月提交了完整的潛艇技術設計的海軍造船總部。
原來,新型潛艇的設計進行的R-11FM飛彈,其中有250公里的範圍內,只有150公里,攜帶
核彈頭 。美國反潛防禦排除使用這樣的短程飛彈,以開展任何有意義的海岸線的距離對目標的有效打擊。由於潛艇的發展過程中遇到重大延誤,但決定裝備的R-11FM飛彈潛艇的前三。
高爾夫潛艇的基本設計是基於641狐步舞,並納入不改變表面和水下航行,水聲系統,雷達設施和無線電通信系統的機電安裝。 629高爾夫有一個圓柱形的耐壓艇體分為分為八格,位於第四艙有三個飛彈管。
該潛艇的大鰭包含在垂直容器背後的船帆直接存儲的飛彈。飛彈發射管的邊緣,提高發射平台。表面上進行發射,速度可達每小時15海里。戰鬥管理系統自動記錄當前飛行坐標,大大減少了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所需的時間。水下進行發射前的程式和需要大約一個小時。需要另外四分鐘後,潛艇浮出水面,共12分鐘過去了,直到所有的三個飛彈發射。
629 AV-611潛艇相比有幾個優勢。它配備了一個額外的飛彈,其射程的四倍。通過採用強大壓力殼鋼,最大通航水深增加。航行範圍,增加表面和水下模式和特殊的五葉固定螺距螺旋槳的開發,以減少噪音。
1959年1月,蘇聯決定出售的629
核潛艇 的建造和設計的計畫給中國人民共和國。蘇聯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後,蘇聯專家大多是1960年8月撤出,但項目的檔案和設備留在中國。
建設項目629潛艇在1957年開始在
北德文斯克 和共青團娜阿穆爾。不到一年後,潛艇發射,並在1958年試運行結束時進行了和停泊船隻。到1960年的700 629潛艇已經展開,其中五個被納入北方艦隊和
太平洋艦隊 將。另外五艘潛艇在1961年進入
北方艦隊 和一個進入太平洋艦隊。在1962年最後的兩艘船在太平洋艦隊抵達。一個共建造23艘潛艇:16日在北德文斯克,在共青團娜阿穆爾7。
在1968年三月或四月的“K-129”號潛艇沉沒在太平洋北部(
瓦胡島 1390公里西北部港口)。根據蘇聯海軍的官方版本,潛艇超過其最大深度來休息深度超過5公里的大洋底部。 SOSUS由美國音響系統崩潰檢測的船體,潛艇部分在1974年7月被收回。
北方艦隊的629艘,已舉辦了16部基於在Olyenya連線埠。該部門成立的第12中隊的一部分,這是總部設在Yagyelnoy。 1962年5月,蘇聯政府批准了一項計畫,為集團的蘇聯軍隊部署到古巴,1962年10月
古巴飛彈危機 的沉澱]。最初的計畫要求部署一個中隊的潛艇,包括項目629級[北約高爾夫或G級]飛彈核潛艇的第18部,7艘潛艇組成,每個3的R-13的SS-N-4 540公里範圍內的飛彈。本計畫的內容是沒有實現的事實。 1971年十月1968年9月2 629A潛艇從北方轉移到
太平洋艦隊 和另外四個1974年至十一月。在20世紀70年代末16部,包括六艘629A潛艇,從北到
波羅的海艦隊 。
在擔任太平洋艦隊第29潛艇部門的629潛艇,首先是基於對
堪察加半島 和稍後在
巴甫洛夫 灣。在20世紀70年代七629A潛艇中仍然在太平洋艦隊服務。
四629A潛艇在1989年仍然擔任太平洋艦隊在
波羅的海 和兩個。然而在1990年,所有潛艇退役。
簡史 彈道飛彈潛艇 除前蘇聯第一代潛艇外,其餘均為
核動力 推進。
彈道飛彈核潛艇 是以
洲際彈道飛彈 為主要武器的核動力潛艇,又稱為
戰略核潛艇 或戰略飛彈核潛艇。目前,世界上共有150餘艘彈道飛彈潛艇,前蘇聯最多,其次是美,英,
法 三國。彈道飛彈潛艇排水量一般為6000~30000噸,
載彈量 為12〜24枚,射程達8000~11000公里,水下續航力無限。彈道飛彈潛艇歸海軍建制和指揮,但戰略性調防,部署和飛彈發射的批准許可權在國家最高指揮當局。彈道飛彈潛艇與
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和戰略轟炸機一起構成國家三位一體的
戰略核力量 。因此,平時主要游弋於水下,對敵實施戰略
核威懾 ;戰時,作為高生存力的核反擊力量,負責摧毀敵岸基戰略目標,政治經濟高度集中的大中城市,主要交通樞紐和通信設施,大型軍事基地和港口等重要目標。由於
彈道飛彈核潛艇 具有隱蔽、安全、機動性強、作戰威力大等特點,因此備受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世界各
核大國 都將戰略
核彈頭 重點部署在彈道飛彈核潛艇上。美國和俄羅斯的戰略進攻核彈頭潛基部署已達到50%。英國已於1995年9月宣布將其戰略核彈頭全部部署在
核潛艇 上。
法國也於上世紀末把
戰略核力量 全部部署在核潛艇上。可以預見,
彈道飛彈核潛艇 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核力量,事系整個世界的安危。自從1959年人類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下水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在這方面展開了激烈角逐,繼美國之後,
前蘇聯 、英國、法國和中國先後研製成功彈道飛彈核潛艇。其中美蘇
兩國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均遠遠地超過其它三國,呈現出五國擁有,兩強爭雄的態勢。迄今為止,人類已經製造了180餘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役的有60餘艘。美國是研製彈道飛彈核潛艇的開路先鋒。自1960年7月發射第一枚潛基
彈道飛彈 以來,美海軍便不遺餘力地發展
彈道飛彈核潛艇 ,迄今已發展了4代,共建造了59艘。第一代是"喬治·華盛頓"級,裝備射程1500海里的"
北極星 "a1型彈道飛彈,建造了5艘:第二代是"伊桑·艾倫"級,裝備射程為1500海里的"北極星"a2型彈道飛彈,也建造了5艘;第三代是"拉斐特"級,裝備射程為2500海里的"北極星"a3型潛射彈道飛彈,建造了31艘;第四代是"
俄亥俄 "級,它被公認為世界上性能最先進的
戰略核潛艇 。"俄亥俄"
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的艇體為拉長的水滴形,採用美國傳統的單殼體結構,建造了18艘,是美國唯一在役的彈道飛彈核潛艇。艇長170.7米,寬12.8 米,吃水11.1米,
標準排水量 1.66萬噸,水下排水量1.87萬噸,水面航速25~30節,水下
航速 30節,最大潛深400米,每艘潛艇裝載24枚"三叉戟"飛彈,4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
mk48型魚雷 和"
捕鯨叉 "飛彈。其中4艘裝備的是射程為7400公里的"三叉戟i"型飛彈,另14艘裝備的是射程1.2萬公里的"三叉戟-ii"型飛彈。該飛彈每枚可攜帶8~12個tnt當量為10萬噸
分導式多彈頭 ,
圓機率誤差 90米。冷戰時期,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
彈道飛彈核潛艇 攻勢,前蘇聯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展開了殊死的競爭。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從潛艇上發射
彈道飛彈 的國家,不過那是一艘
常規潛艇 。為與美國抗衡,前蘇聯及俄羅斯也相應地發展了4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它們分別是:第一代"h"級,39艘,裝備有3-6枚
ss-n-5 或-8式彈道飛彈;第二代"y"級,34艘,裝備16枚ss-n-6式彈道飛彈;第三代是"d"級,43艘,裝備12枚ss-n-28式彈道飛彈;第四代是"颱風"級,"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是目前俄羅斯最具特色、最具威力的彈道飛彈核潛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它的排水量達3.38萬噸,近乎"
俄亥俄 "級的兩倍,是名副其實的水下"巨無霸"。"颱風"
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集前蘇聯及俄羅斯核動力
彈道飛彈潛艇 技術與經驗之大成,於1977-1989年間,共建造6艘,現全部配屬於俄羅斯北方艦隊。該潛艇艇長175米,寬22.8米。
性能參數 水上排水:2794噸
潛航排水:3553噸
極限潛深:300米
全長:98.4米
全寬:8.2米
動力系統:柴電動力
葉軸:雙軸推進
水上航速:12節
水下航速:16節
艇體結構:雙殼體
續航力:18000海里/10節(水面)
乘員:約80人
武器配置 魚雷: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前4後2)
建造情況 1957年,629型潛艇正式批准建造並同時於
北德文斯克 的402廠和
阿穆爾共青城 的199廠開工建造。一年之後,兩廠的首艇均下水開始
系泊試驗 。隨後又在俄北方和遠東地區建造,到了1960年,蘇聯海軍已經擁有了7艘629級。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P-13型飛彈趕不上建造速度,629級的一些艇最初裝備的是P-11型飛彈,後來改裝P-13都是在維修期的時候在修理廠改裝的。自1958年到1960年左右,629級為提高技術型和戰鬥能力而進行了一系列小的改動,部分艇安裝新型無線電通訊設備,部分艇則安裝了噪聲測向儀等等。作為蘇聯第一級
彈道飛彈潛艇 ,G級除了常規的戰備以外也被賦予為輔助後續彈道飛彈潛艇的研製上的使命。除了原型629級(北約稱這種原型629級為G-1級)以外,G級的部分艇還被改裝用作試驗等用途。
出航 629Б型 蘇聯最開始用改進的611級潛艇進行水下發射飛彈的實驗,發射的是P-11ФM飛彈,實驗證明
水下發射 彈道飛彈 是完全可以的,但由於P-11ФM射程太近(150千米),這種改裝型的實戰意義遠小於試驗意義。隨後的1958年,蘇聯政府就決定開始研製比P-13射程更遠的彈道飛彈,這就是P-21型彈道飛彈,射程達到了1400千米。
為了進行水下飛彈發射試驗,1961年,K-229號艇進行了改裝。該艇主要負責作為試驗平台發射模擬飛彈,以校驗飛彈發動機的水下工作是否良好。值得一提的是這型潛艇是蘇聯第一次全部採用
半導體技術 製造控制系統。
629A型(G-2級) 1963年,629A型的改裝計畫提交到海軍造船總局,其中最核心的改變在於將P-21型飛彈裝備於潛艇之中並進行
水下發射 。與此同時改型潛艇也採用了當時蘇聯很多的現代化設備。1964年K-88艇進入
北德文斯克 “星星”修理廠準備改裝,但實際上改裝工作到了1965年才真正全面展開。一直到1966年11月才完成改裝進行
系泊試驗 。1966年12月交付海軍。1967年“遠東造船廠”也交付了該廠的首艘629A型,不過這艘艇僅僅服役了9年就在太平洋因事故沉沒。
1966年至1972年,總共有14艘629A型交付海軍,其中包括了那艘被改裝為629Б的K-229號,該艇後來改裝上了629A型的裝備並交付了海軍。
北約將629A型命名為G-2級
改裝歷程 20世紀60年代末,第16
中央設計局 (孔雀石設計局的前身)提出將一艘629級艇改裝為裝備新式的PCM-25飛彈(後裝備
楊基級核潛艇 )。這次改裝計畫相比較後續的605計畫,規模要大得多。除了火控和飛彈發射裝置的改裝,601型將無線電電子
六分儀 改為了“西蒙風”型,導航系統該為了“橋-y-601”型等等,與此同時艇員也有所增加,由於電子設備的改進,使得蓄電池也隨之增大,改為容量更大的蓄電池,這樣一系列改裝造成601型的改裝大大的增加了潛艇的尺寸和排水量。1973年潛艇改裝完畢進行
系泊試驗 ,但後來出了一系列問題後進行了相關的調整,直到1974年才交付部隊。
1970年,海軍將一艘629A級潛艇撥出改裝為605型艇,作為4K-18型飛彈的試驗和發射平台的,經過改裝之後605型艇裝備6枚4K-18
彈道飛彈 (PCM-25的一型,後裝備給了
楊基級核潛艇 ),這種飛彈射程超過了7000千米。1973年,這艘潛艇完成改裝下水。
1973年蘇聯海軍造船不決定將部分629級的資料轉到第18
中央設計局 (
紅寶石設計局 的前身),由第18中央設計局負責研製619改裝計畫。內容是將629級改為發射PCM-52飛彈(
颱風級核潛艇 的飛彈)。這種飛彈是蘇俄少數潛射固體燃料的彈道飛彈。K-153艇經過了改裝成為了唯一一艘619型潛艇。
629P型潛艇是將629級艇改為通訊中繼艇,撤除飛彈發射裝置。一共有3艘629型潛艇改為了629P型。
北約對601型,605型和619型分別命名為G-3型,G-4型和G-5型。對於629P型則沒有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大大小小的改裝之後,只剩下了3艘629型潛艇沒有進行過改裝。
我國情況 自1979年底起,中國就開始了潛地固體戰略飛彈的研製。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枚潛地固體
戰略飛彈 “巨浪-1號”首次由031型(G級)常規動力飛彈潛艇”
長城200號 “
水下發射 試驗成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飛彈能力的國家。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2010年8月4日,中央軍委授予長城200號艇“水下發射試驗
先鋒艇 ”榮譽稱號。
“亞速爾人”計畫 1968年8月3日,北約反潛監控網路發現了一艘G-2級潛艇在
瓦胡島 西北1390千米,因為下潛深度超過極限而沉沒。這次事故使得包括98名艇員和3枚
彈道飛彈 葬身海底。1974年7月,美國打撈了該艇的部分殘骸。這次行動被稱為“亞速爾人”計畫。
這次行動決定用兩艘即將退役的
核潛艇 ——大比目魚號和
海狼號 參與這次行動組作為深海搜尋艇。當
大比目魚 號發現了殘骸並發現至少有一枚彈道飛彈包括彈頭部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後,當時
尼克森 政府的國防部長Melvin Laird正式批准了珍尼佛計畫。之後美國在夏威夷島北部350
海里 以外,用一搜改造過的打撈船打撈這艘海下5200米深的潛艇。該艇在打撈過程中斷裂因此只撈出了艇首的一段,包括指揮塔在內的大部分艇體沉入海底。
2005年,一本陰謀論的書——《叛逃的紅星》(暫譯,英文:Red Star Rogue,由Kenneth Sewell所作),認為K-129艇是在1968年3月7日發射了全部三枚飛彈之後沉沒的。該書認為該潛艇浮上水面之後準備從1號發射筒發射一枚兆噸當量的
核飛彈 ,這發飛彈的爆炸能力足以炸平檀香山或胡瓦島,但由於某些誤算出發了
自動防故障裝置 並且摧毀了飛彈並使得潛艇沉沒。該書還認為美國打撈了全部的K-129艇殘骸。
TIME的報導和其他一些人認為打撈只是機密任務的掩蓋手段,這些說法包括了:竊聽海底電纜、安裝維護海底
監聽器 、安裝海底飛彈筒
“珍尼弗”計畫 主條目:珍尼弗計畫
1968年8月3日,
北約 反潛監控網路發現了一艘G-2級潛艇在
瓦胡島 西北1390千米,因為下潛深度超過極限而沉沒。這次事故使得包括98名艇員和3枚彈道飛彈葬身海底。1974年7月,美國打撈了該艇的部分殘骸。這次行動被稱為“珍尼弗”計畫。
這次行動決定用兩艘即將退役的
核潛艇 ——
大比目魚 號和
海狼號 參與這次行動組作為深海搜尋艇。當大比目魚號發現了殘骸並發現至少有一枚彈道飛彈包括彈頭部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後,當時
尼克森 政府的國防部長Melvin Laird正式批准了珍尼佛計畫。之後美國在
夏威夷島 北部350海里以外,用一個強力打撈船打撈這艘海下5200米深的潛艇。至今為止尚未清楚這次行動的結果到底是怎樣。美國官方的說法是他們恢復了這艘潛艇至少一部分,包括了艇員遇難最多的一部分。一些資料則表述出美國僅僅打撈出了6名陣亡水兵的屍體。
2005年,一本具有爭議性的書——《無賴的紅星》(暫譯,英文:Red Star Rogue,由Kenneth Sewell所作),認為K-129艇是在1968年3月7日發射了全部三枚飛彈之後沉沒的。該書認為該潛艇浮上水面之後準備從1號發射筒發射一枚兆噸當量的
核飛彈 ,這發飛彈的爆炸能力足以炸平檀香山或胡瓦島,但由於某些誤算出發了
自動防故障裝置 並且摧毀了飛彈並使得潛艇沉沒。該書還認為美國恢復了全部的K-129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