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對EM算法的研究起源於統計學的
誤差分析(error analysis)問題。1886年,美國數學家Simon Newcomb在使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解釋觀測誤差的長尾效應時提出了類似EM算法的疊代求解技術。在
極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方法出現後,英國學者Anderson McKendrick在1926年發展了Newcomb的理論並在醫學樣本中進行了套用。1956年,Michael Healy和Michael Westmacott提出了統計學試驗中估計缺失數據的疊代方法,該方法被認為是EM算法的一個特例。1970年,B. J. N. Blight使用MLE對
指數族分布的I型
刪失數據(Type I censored data)進行了討論。Rolf Sundberg在1971至1974年進一步發展了指數族分布樣本的MLE並給出了疊代計算的完整推導。
EM算法的正式提出來自美國數學家Arthur Dempster、Nan Laird和Donald Rubin,其在1977年發表的研究對先前出現的作為特例的EM算法進行了總結並給出了標準算法的計算步驟,EM算法也由此被稱為Dempster-Laird-Rubin算法。1983年,美國數學家吳建福(C.F. Jeff Wu)給出了EM算法在指數族分布以外的收斂性證明。
此外,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對
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的研究中,Leonard E. Baum提出的基於MLE的HMM參數估計方法,即Baum-Welch算法(Baum-Welch algorithm)也是EM算法的特例之一。
理論
EM算法是基於
極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理論的最佳化算法。給定相互獨立的觀測數據
,和包含隱變數
、參數
的機率模型
,根據MLE理論,
的最優單點估計在模型的
似然取極大值時給出:
。考慮隱變數,模型的似然有如下展開:
隱變數可以表示缺失數據,或機率模型中任何無法直接觀測的隨機變數,式中第一行是隱變數為
連續變數的情形,第二行是隱變數為
離散變數的情形,積分/求和的部分也被稱為
的聯合似然(joint liklihood)。不失一般性,這裡按離散變數為例進行說明。由MLE的一般方法,對上式取自然對數後可得:
上述展開考慮了觀測數據的相互獨立性。引入與隱變數有關的機率分布
,即隱分布(可認為隱分布是隱變數對觀測數據的後驗,參見標準算法的E步推導),由Jensen不等式,觀測數據的對數似然有如下不等關係:
當
使不等式右側取全局極大值時,所得到的
至少使不等式左側取局部極大值。因此,將不等式右側表示為
後,EM算法有如下求解目標:
式中的
等效於MM算法(Minorize-Maximization algorithm)中的代理函式(surrogate function),是MLE最佳化問題的下限,EM算法通過最大化代理函式逼近對數似然的極大值。
算法
標準算法
計算框架
EM標準算法是一組疊代計算,疊代分為兩部分,即E步和M步,其中E步“固定”前一次疊代的
,求解
使
取極大值;M步使用
求解
使
取極大值。EM算法在初始化模型參數後開始疊代,疊代中E步和M步交替進行。由於EM算法的收斂性僅能確保局部最優,而不是全局最優。因此通常對EM算法進行隨機初始化並多次運行,選擇對數似然最大的疊代輸出結果。以下給出EM算法E步和M步的推導。
1. E步(Expectation-step, E-step)
由EM算法的求解目標可知,E步有如下最佳化問題:
注意到,推導上式時考慮了:
。由
貝葉斯定理(Bayes' theorem),上式可化為:
式中
為Kullback-Leibler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KL)或
相對熵(relative entropy),
表示
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即由Jensen不等式得到的代理函式等價於隱分布的自由能。求解
的極大值等價於求解隱分布自由能的極大值,即隱分布對隱變數後驗
的KL散度的極小值。由KL散度的性質可知,其極小值在兩個機率分布相等時取得,因此當
時,
取極大值,對EM算法的第
次疊代,E步有如下計算:
2. M步(Maximization step, M-step)
在E步的基礎上,M步求解模型參數使
取極大值。該極值問題的必要條件是
:
式中
表示聯合似然
對隱分布
的
數學期望。在
為
凸函式時(例如隱變數和觀測服從
指數族分布),上述推導也是充分的。由此得到M步的計算:
計算步驟
將統計模型帶入EM算法的計算框架即可得到其計算步驟。這裡以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為例進行說明。由GMM的一般定義可知,其似然和參數有如下表示:
根據學習數據的維度,式中
表示均值為
,方差/協方差為
的常態分配/聯合常態分配。
為常態分配的混合比例,
為參與混合的分布總數。定義與觀測數據有關的隱變數:
,令隱分布
表示GMM聚類的軟指定(soft assignment),即每個數據來源於第
個分布的機率,則隱變數有離散取值
。
將上述內容帶入EM算法的計算框架後,E步有如下展開:
M步通過E步輸出的隱變數後驗計算模型參數,在GMM中,M步計算框架的最佳化問題有如下表示:
不失一般性,帶入單變數常態分配的解析形式後對模型參數求偏導數可得M步的計算步驟:
根據以上計算步驟,這裡給出一個在Python 3環境使用EM算法求解GMM的編程實現:
# 導入模組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cipy.stats import multivariate_normal
# 構建測試數據
N = 200; pi1 = np.array([0.6, 0.3, 0.1])
mu1 = np.array([[0,4], [-2,0], [3,-3]])
sigma1 = np.array([[[3,0],[0,0.5]], [[1,0],[0,2]], [[.5,0],[0,.5]]])
gen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 sigma, int(pi*N)) for mu, sigma, pi in zip(mu1, sigma1, pi1)]
X = np.concatenate(gen)
# 初始化: mu, sigma, pi = 均值, 協方差矩陣, 混合係數
theta = {}; param = {}
theta['pi'] = [1/3, 1/3, 1/3] # 均勻初始化
theta['mu'] = np.random.random((3, 2)) # 隨機初始化
theta['sigma'] = np.array([np.eye(2)]*3) # 初始化為單位正定矩陣
param['k'] = len(pi1); param['N'] = X.shape[0]; param['dim'] = X.shape[1]
# 定義函式
def GMM_component(X, theta, c):
'''
由聯合常態分配計算GMM的單個成員
'''
return theta['pi'][c]*multivariate_normal(theta['mu'][c], theta['sigma'][c, ...]).pdf(X)
def E_step(theta, param):
'''
E步:更新隱變數機率分布q(Z)。
'''
q = np.zeros((param['k'], param['N']))
for i in range(param['k']):
q[i, :] = GMM_component(X, theta, i)
q /= q.sum(axis=0)
return q
def M_step(X, q, theta, param):
'''
M步:使用q(Z)更新GMM參數。
'''
pi_temp = q.sum(axis=1); pi_temp /= param['N'] # 計算pi
mu_temp = q.dot(X); mu_temp /= q.sum(axis=1)[:, None] # 計算mu
sigma_temp = np.zeros((param['k'], param['dim'], param['dim']))
for i in range(param['k']):
ys = X - mu_temp[i, :]
sigma_temp[i] = np.sum(q[i, :, None, None]*np.matmul(ys[..., None], ys[:, None, :]), axis=0)
sigma_temp /= np.sum(q, axis=1)[:, None, None] # 計算sigma
theta['pi'] = pi_temp; theta['mu'] = mu_temp; theta['sigma'] = sigma_temp
return theta
def likelihood(X, theta):
'''
計算GMM的對數似然。
'''
ll = 0
for i in range(param['k']):
ll += GMM_component(X, theta, i)
ll = np.log(ll).sum()
return ll
def EM_GMM(X, theta, param, eps=1e-5, max_iter=1000):
'''
高斯混合模型的EM算法求解
theta: GMM模型參數; param: 其它係數; eps: 計算精度; max_iter: 最大疊代次數
返回對數似然和參數theta,theta是包含pi、mu、sigma的Python字典
'''
ll_old = 0
for i in range(max_iter):
# E-step
q = E_step(theta, param)
# M-step
theta = M_step(X, q, theta, param)
ll_new = likelihood(X, theta)
if np.abs(ll_new - ll_old) < eps:
break;
else:
ll_old = ll_new
return ll_new, theta
# EM算法求解GMM,最大疊代次數為1e5
ll, theta2 = EM_GMM(X, theta, param, max_iter=10000)
# 由theta計算聯合常態分配的機率密度
L = 100; Xlim = [-6, 6]; Ylim = [-6, 6]
XGrid, YGrid = np.meshgrid(np.linspace(Xlim[0], Xlim[1], L), np.linspace(Ylim[0], Ylim[1], L))
Xout = np.vstack([XGrid.ravel(), YGrid.ravel()]).T
MVN = np.zeros(L*L)
for i in range(param['k']):
MVN += GMM_component(Xout, theta, i)
MVN = MVN.reshape((L, L))
# 繪製結果
plt.plot(X[:, 0], X[:, 1], 'x', c='gray', zorder=1)
plt.contour(XGrid, YGrid, MVN, 5, colors=('k',), linewidths=(2,))
改進算法
基於貝葉斯推斷(Bayesian inference)的EM算法
在MLE理論下,EM算法僅能給出模型參數
的單點估計,引入
貝葉斯推斷方法後,EM算法能夠給出模型參數的
後驗(posterior)分布避免過度擬合,其中常見的例子是極大後驗估計(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 MAP)的EM算法。MAP-EM在標準EM算法的基礎上引入了模型參數的
先驗(prior):
,此時MAP-EM的最佳化目標由模型的似然轉變為後驗,其離散形式可表示為:
類比標準EM算法,考慮隱分布
後,由Jensen不等式可得到對數後驗的代理函式,即隱變數的自由能:
MAP-EM在Dempster et al. (1977)就已被提出,但不同於標準EM,MAP-EM的隱分布
是隱變數和模型參數的聯合分布,其對應的隱變數後驗
往往沒有解析形式。在貝葉斯體系下,求解該隱變數後驗的方法包括馬爾可夫鏈蒙特卡羅(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和
變分貝葉斯估計(Variational Bayesian Inference, VBI),對前者,可證明由MCMC求解的MAP-EM等價於
吉布斯採樣(Gibbs sampling)算法;對後者,由VBI求解的MAP-EM被稱為變分貝葉斯EM算法(Variational Bayesian EM algorithm, VBEM)。
VBEM使用
平均場理論(Mean Field Theory, MFT)將隱分布近似為其在各個維度上分布的乘積:
並由此得到以下疊代步驟:
使用VBEM的常見例子是語言建模問題中的
隱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EM梯度算法(EM gradient algorithm)和廣義EM算法(Generalized EM algorithm, GEM)
EM算法的M步通過計算偏導數求解代理函式的極大值,EM梯度算法(EM gradient algorithm)將該過程替換為
牛頓疊代法(Newton-Raphson method)以加速疊代收斂。更進一步地,當代理函式
不是
凸函式或無法有效地對
求解極大值時,可以使用廣義EM算法(GEM)。GEM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在M步使用非線性最佳化策略,例如共軛梯度算法(conjugate gradients algorithm),二是將原M步的求導計算分解為多個條件極值問題逐個計算模型參數,後者也被稱為最大條件期望算法(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 algorithm, ECM)。
EM算法的E步也可以按ECM的方法分解為
條件極值問題,由先前推導可知,E步的最佳化問題僅有一個全局極大值,即隱分布
,因此在E步將MLE的最佳化目標:聯合似然
對觀測樣本按因子展開並對每個展開分別使用EM算法,可以得到同樣的最佳化結果。對於M步,如果觀測樣本來自指數族分布,則M步也可以在每次疊代僅對有限個樣本的展開進行。在指數族問題中使用EM算法的上述推廣,可以避免在疊代中反覆處理整個觀測樣本集,降低計算開銷。
α-EM算法(α-EM algorithm)
α-EM算法是對標準算法的隱變數機率分布引入權重係數
的改進版本。標準的EM算法是α-EM算法在
時的特例。給定恰當的超參數
,α-EM能夠比標準EM算法更快收斂。有研究將α-EM算法套用於神經網路的機率學習和隱馬爾可夫模型的參數估計。
性質
收斂性與穩定性:EM算法必然收斂於對數似然的局部極大值或
鞍點(saddle point),其證明考慮如下不等關係:
由上式可知EM算法得到的對數似然是單調遞增的,即從
次疊代到
次疊代,EM算法至少能維持當前的最佳化結果,不會向極大值的相反方向運動,因此EM算法具有數值穩定性(numerical stablility)。上述不等關係也被用於EM算法疊代終止的判定,給定計算精度
,當
時疊代結束。EM算法收斂性的具體證明參見Wu (1983)。
計算複雜度:在E步具有解析形式時,EM算法是一個計算複雜度和存儲開銷都很低的算法,可以在很小的計算資源下完成計算。在E步不具有解析形式或使用MAP-EM時,EM算法需要結合其它數值方法,例如
變分貝葉斯估計或MCMC對隱變數的後驗分布進行估計,此時的計算開銷取決於問題本身。
與其它算法的比較:相比於梯度算法,例如牛頓疊代法和隨機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EM算法的優勢是其求解框架可以加入求解目標的額外約束,例如在高斯混合模型的例子中,EM算法在求解協方差時可以確保每次疊代的結果都是
正定矩陣。EM算法的不足在於其會陷入局部最優,在高維數據的問題中,局部最優和全局最優可能有很大差異。
套用
EM算法及其改進版本被用於
機器學習算法的參數求解,常見的例子包括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機率主成份分析(probabilist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等非監督學習算法。EM算法可以給出隱變數,即缺失數據的後驗
,因此在缺失數據問題(incomplete-data probelm)中有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