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四年,一個時間的記錄名詞,代表唯一的一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30年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中國紀年
830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四年
歷史大事
牛僧孺拜相
山南西軍亂
太和三年(八二九)十一月,南詔大舉入犯西川(今四川成都),山南西(今陝西漢中)節度使李絳奉詔募兵千人赴援,未至成都,南詔兵退而還。山南西兵素有定數,朝廷因詔新募兵皆罷。四年二月十日,李絳召集新軍,宣讀詔書,賜其廩麥使之歸農。士卒不願離軍,皆快快而退,向監軍楊叔元辭行。叔元素怨李絳不附己,以所賜物薄激怒士卒,士卒遂大嘩作亂,奪取庫房兵器,直趨節度使衙門。時李絳正與僚佐會宴,皆為亂兵所殺。十三日,楊叔元謊奏李絳收取新軍士卒賞賜錢物,以致兵亂被殺。而三省長官上奏李絳冤枉,諫議大夫孔敏行且奏呈叔元激怒亂兵事實,文宗方知真象。
溫造誅山南西亂兵
太和四年(八三0)二月,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軍亂,殺節度使李絳。十五日,以尚書右丞溫造為山南西節度使。三月,溫造赴任至褒城(今陝西漢中),遇山南西都將衛志忠征討南詔返回,造密與志忠商議誅殺亂兵。造以其兵八百人為親兵,五百人為前軍,至節度使衙,分守各門。五日,溫造召集亂兵至節度使衙門,命就地而坐,賞酒慰勞。志忠密以親兵包圍,殺亂兵八百人。監軍楊叔元自知其罪,抱溫造雙腳求免,造命囚之。遂上奏朝廷。十五日,詔楊叔元流放康州(今廣東德慶)。
李載義擊破奚族入犯
文宗密與宋申錫議除宦官
文宗忌宦官勢盛,時神策中尉王守澄尤為專橫,招權納賄,難以控制。憲宗、敬宗俱死於宦官之手,其人仍有在宮廷任職者。文宗密與翰林學士宋申錫言宦官之事,申錫認為應逐漸除去。文宗以申錫忠厚有謀,可與共謀其事,擢為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八三0)七月十一日,以本官同平章事。
李絳被害
太和四年(八三0)二月十日,山南西(今陝西漢中)軍亂,節度使李絳被害卒。絳字深之,趙州贊皇(今河北)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中舉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秘書省校書郎,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八0七),遷翰林學士,諫止宦官吐突承璀為帥出征,建言討伐淮西(今河南汝南)吳元濟,及處置昭義、易定事宜,以忠正直諫聞名。朝廷大政,憲宗多所詢訪。六年十二月,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次年,以謀略處置魏博(今河北大名)事宜,致其內部兵變,使田興率六州歸順朝廷。又奏準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開營田四千八百頃,省費足食,邊防益固。與李吉甫不合,九年,以病罷相,授禮部尚書。十年,出任華州刺史,入為兵部尚書。十四年,出任河中節度使。十五年,復為兵部尚書。長慶元年(八二一),加檢校右僕射,東都留守。文宗即位,入朝為太常卿。太和二年(八二七),出任山南西節度使。卒年六十七歲。有《李相國論事集》傳世。
太和四年(八三0)三月一日,以刑部尚書柳公綽為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時回紇朝貢以及邊境交易,多經由河東境內,地方官吏軍將恐其侵擾,皆嚴陣迎送。公綽到任後,回紇遣其梅錄李暢驅馬萬匹前來交易,公綽遣牙將單騎至邊境接迎,至則大開府門,受其禮拜。暢感公綽信任,遂令部下在路不得馳獵,無所侵擾。時沙陀居陘嶺(今山西北部)之北,驍勇善戰,公綽奏請以其酋長朱邪執宜為陰山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使其居雲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縣)塞下。執宜修塞下廢柵十一處,以其部落兵三千人分守,自此北邊雜胡不敢犯邊。
李德裕重整西川邊防
太和四年(八三0)十月七日,以義成(今河南滑縣)節度使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西川自南詔侵掠後,殘弊不堪。德裕赴任,作籌邊樓;派人制西川地圖,南至南詔,西達吐蕃;每日召集熟悉邊防情況將士,詢問邊防山川、城邑、道路等詳情,不到一月,皆了如指掌。時文宗命德裕修塞清溪關(今四川石棉東南),以斷南詔入犯之路。德裕上言,認為通往南詔小路至多,不可皆塞,惟於大渡河北築城,以重兵屯守方可。又奏稱:西川兵寡弱,不堪征戰,請發義成五百人,忠武(今河南許昌)一千人屯戍。文宗準奏。德裕乃訓練士卒,修築城堡,積蓄糧儲,蜀人粗安。
崔元略卒
崔元略,博州(今山東聊城西北)人。舉進士。元和八年(八一三),拜殿中侍御史。十二年,擢為御史中丞。十三年,遷京兆尹。穆宗即位,命元略赴党項宣撫,辭疾不行,出為黔南(今四川彭水)觀察使。次年,轉鄂岳觀察使。敬宗即位,復為京兆尹,征京畿赦免錢一萬七千貫,被彈劾,削兼御史大夫。寶曆元年(八二五),遷戶部侍郎,以父事宦官崔潭峻,寅緣為相,被諫官彈劾;京兆府亦檢舉元略前為橋道使時貪污兩萬一千七百貫,敕罰一個月俸祿。太和三年(八二九),出為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改義成節度使。四年(八三0)卒於任。
崔弘禮卒
崔弘禮,字從周,定州(今河北定縣)人。少有大志,通兵略。舉進士,累遷藩鎮僚佐。元和(八0六—八二0)中,為東都留守參謀,佐呂元膺平定李師道進奏院吏叛亂,以功遷留守判官。擢忻(今山西忻縣)、汾(今山西汾陽)二州刺史。田弘正歸朝,奏兼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副使。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遷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疏浚管內秦渠,溉田千頃。改天平(今山東東平西北)節度使。太和三年(八二八),與李聽合軍討伐李同捷叛亂,敗敵於禹城(今山東);開盲山故渠,轉輸軍資;增援李佑,大敗敵軍。四年(八三0)十二月卒,年六十五歲。
楊於陵卒
楊於陵,字達夫,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少好學有奇志,十八歲舉進士,授潤州句容(今江蘇)主簿。貞元八年(七九二),入朝為膳部員外郎。累遷吏部郎中、中書舍人、潼關防禦,鎮國軍使(今陝西華縣),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入為京兆尹,奏請禁軍置挾名敕,遏制豪強,遷戶部侍郎。元和(八0六—八二0)初,擢牛僧孺對策第一,為李吉甫排斥,出任嶺南(今廣東廣州)節度使,教民蓋房以瓦替草,防火災。為監軍許遂振所誣,授吏部侍郎。掌吏部銓選四年,調補平允,為時所稱。兼御史大夫、判度支,時官軍討伐吳元濟,於陵以所親為唐鄧(今河南沁陽)供軍使,供軍有闕,致高霞寓兵敗,貶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復為戶部侍郎。十四年,平李師道,命於陵分其地為三道。奉詔宣慰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促劉悟上道移鎮。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以年老致仕,太和四年(八三0)卒,年七十八歲。
渤海王大彝震立
路隋撰成《憲宗實錄》
穆宗朝(八二一—八二四),韋處厚與路隋奉詔修《憲宗實錄》,處厚創定凡例,未成而卒。太和二年(八二八),路隋代處厚為相,監修國史。四年三月廿三日,《憲宗實錄》四十卷修成,路隋進上,詔賜史官共五人錦繡、銀器等。
詩人張籍約死於本年(約七六七—八三0)。籍字文昌,原籍吳郡,少居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曾任水部員外部、國子司業。稱張司業,與王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曾任陝州司馬,著有《王司馬集》。
張籍卒
張籍,字文昌,原籍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中進士,補太常寺太祝,轉國子助教、秘書郎。以詩名於當代,與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等來往唱和。韓愈尤為器重,元和中(八0六—八二0),推薦其為國子博士。累遷水部郎中、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約卒於太和四年(八三0)。其樂府詞多有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和王建齊名,世稱“張王”。代表作有《山農詩》、《賈客樂》、《築城詞》、《征婦怨》等。有《張司業集》傳世。
皇甫湜卒
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西)人。元和元年(八0六)中進士,授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尉。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裴度為東都留守,辟湜為判官。嘗為度撰《福先來碑》,飲酣,援筆立就。度贈以車馬繒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嘗許人,今碑字三千,每字當三縑,何遇我之薄也!”度笑曰:“不羈之才也。”從而酬之。湜與李翱,張籍齊名。作有散文《韓文公墓銘》、《答李生書》等。其文以奇崛稱。有《皇甫持正公文集》。
遺則禪師卒
遺則(一作惟則),俗姓孫,長安人。少出家,攻讀佛經,旁及儒學道典。從牛頭山慧忠受法十餘年,後至天台佛窟岩,僧徒依附,盛極一時,所傳佛法號為“佛窟學”。有《寶志釋題)二十四章、《南遊傅大夫風序》及歌詩數十篇傳世。約卒於太和四年(八三0)。
史料記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四年(庚戌,公元八三零年)
溫造行至褒城,遇興元都將衛志忠征蠻歸,造密與之謀誅亂者,以其兵八百人為牙隊,五百人為前軍,入府,分守諸門。己卯,造視事,饗將士於牙門,造曰:“吾欲問新軍去留之意,宜悉使來前。”既勞問,命坐,行酒。志忠密以牙兵圍之,既合,唱“殺!”新軍八百餘人皆死。楊叔元起,擁造靴求生,造命囚之。其手殺絳者,斬之百段,餘皆斬首,投屍漢水,以百首祭李絳,三十首祭死事者,具事以聞。己丑,流楊叔元於康州。
上患宦官強盛,憲宗、敬宗弒逆之黨猶有在左右者。中尉王守澄尤為專橫,招權納賄,上不能制。嘗密與翰林學士宋申錫言之,申錫請漸除其逼。上以申錫沉厚忠謹,可倚以事,擢為尚書右丞。秋,七月,癸未,以申錫同平章事。
西川節度使郭釗以疾求代,冬,十月,戊申,以義成節度使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蜀自南詔入寇,一方殘弊,郭釗多病,未暇完補。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
上命德裕修塞清溪關以斷南詔入寇之路,或無土,則以石壘之。德裕上言:“通蠻細路至多,不可塞,惟重兵鎮守,可保無虞。但黎、雅以來得萬人,成都得二萬人,精加訓練,則蠻不敢動矣。邊兵又不宜多,須力可臨制。崔旰之殺郭英乂,張朏之逐張延賞,皆鎮兵也。”時北兵皆歸本道,惟河中、陳許三千人在成都,有詔來年三月亦歸,蜀人朏懼。德裕奏乞鄭滑五百人、陳許千人以鎮蜀。且言:“蜀兵脆弱,新為蠻寇所困,皆破膽,不堪征戌。若北兵盡歸,則與杜元穎時無異,蜀不可保。恐議者雲蜀經蠻寇以來,已自增兵,向者蠻寇已逼,元穎始捕市人為兵,得三千餘人,徒有其數,實不可用。郭釗募北兵僅得百餘人,臣復召募得二百餘人,此外皆元穎舊兵也。恐議者又聞一夫當關之說,以為清溪可塞。臣訪之蜀中老將,清溪之旁,大路有三,自餘小徑無數,皆東蠻臨時為之開通,若言可塞,則是欺罔朝廷。要須大度水北更築一城,迤邐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況聞南詔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賂遺吐蕃,若使二虜知蜀虛實,連兵入寇,誠可深憂。其朝臣建言者,蓋由禍不在身,望人責一狀,留入堂案,他日敗事,不可令臣獨當國憲。”朝廷皆從其請。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
是歲,勃海宣王仁秀卒,子新德早死,孫彝震立,改元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