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協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海上絲綢之路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而東南亞地區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中國著眼於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提出: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外文名: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 發起國:中國
  • 合作對象東協、非洲、歐洲、中亞等
  • 主要港口上海、天津、寧波廣州廈門
  • 門戶機場上海廣州福州
歷史背景,古代背景,時代背景,國際背景,國內背景,共建原則,發展歷程,構想提出,涵蓋範圍,各地定位,絲路新圖,規劃建設,戰略實施,項目成果,領導機構,合作機制,開放態勢,戰略效果,國際影響,國內影響,主要意義,

歷史背景

古代背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私人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引發了西方世界一窺東方文明的大航海時代的熱潮。明代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揚州、福州等其他支線港組成。廣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占,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福州作為唐中期至五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相對於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對“絲綢之路”的命名來說,“海上絲路”的提法出現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從此之後,有關“海上絲路”的使用和研究越來越多,劃分也越來越細。

時代背景

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線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其核心價值是通道價值和戰略安全。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縱連橫的背景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拓展無疑將大大增強中國的戰略安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高鐵戰略等都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的。
東協成員國示意圖東協成員國示意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僅限與東協,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協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於東協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
自2003年中國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來,攜手開創了“黃金十年”。中國東協博覽會連續舉辦十年,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延拓,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抗擊重大災害中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中國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協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以自貿區升級為標誌,雙方關係已進入成熟期,合作進入快車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重要推力和載體,將從規模和內涵上進一步提升雙方貿易政治關係。

國際背景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開始凸顯,政治地位明顯提升,被看做下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在建立“兩國集團”(G2)或中美國(Chimerica)的願望落空後,轉而實行“重返亞太”或“轉向亞洲”(pivottoAsia)政策,並在2013年調整為“亞太再平衡”。客觀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魯撒克遜的傳統地區戰略,迥異於冷戰時期的對蘇遏制戰略。但從安全與經濟角度看,中國顯然是美國再平衡的主要對象。

國內背景

經濟方面:中國2008年11月推出的“四萬億計畫”負面效果日益凸顯:大量產能過剩,銀行不良貸款率明顯增多,經濟結構調整緩慢,外匯儲備增勢難止。
政治與安全方面:中日未來幾年大幅度改善政治與安全關係的可能性不大,中韓之間提升政治與安全關係的空間也有限,考慮到歐美經濟復甦緩慢、市場飽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需要培育與開發歐美以外的市場以保持外貿增長,轉移過剩產能,減少外匯儲備。
外交與安全領域:需要突破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構築中國自己的安全空間與機制。
基於上述考慮,新一屆中國政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初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建設涵蓋近30億人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初在訪問印尼時,提出與東協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並在10月底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了今後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工作思路與實施方案。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作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大國,在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針對大周邊地區而實行的一項中期戰略,旨在和平地突破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由近及遠地構築涵蓋大周邊的區域性政治安全經濟網路,其中經濟是領域重心,小周邊是區域重心。
綜合論之,中國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背景為:
1、中國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產能過剩主要表現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製造業。這一行業曾對中國的經濟積累和發展有過重要貢獻,而現在國情、世情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以2012年為例,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當年年底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導致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負債累累,經營十分困難。如繼續下去,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生態環境惡化、企業倒閉等嚴重問題,不僅遲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民生改善,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大局。
2、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鐵礦石依賴於澳大利亞巴西,石油依賴於中東。2014年1月15日,由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編撰推出的《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下簡稱《行業報告》)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行業報告》預測,報告預計, 2014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速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淨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8.8%。
3、中國的資源輸入主要是通過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於外部威脅,在戰時極為脆弱。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也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擊,整箇中國會瞬時失去核心設施。
4、中國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未劃定的中印、中不邊界地區也總體保持穩定安寧。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共建原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
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堅持開放合作。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發展歷程

構想提出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涵蓋範圍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5省市。

各地定位

根據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對沿海諸市的定位是:加強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廣西的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雲南的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絲路新圖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一般對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劃分歸為兩條比較重要的線路:
一條是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的“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
另一條是南海航線,也稱“南海絲路”,是西漢時始發於廣東徐聞港到東南亞各國後延續到西亞直至歐洲的海上貿易黃金通道。
基於共建原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線為: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奈洛比——雅典——威尼斯

規劃建設

一、加強政府往來,增進溝通了解,鞏固政治和戰深化與相關國家開展經濟、貿易、能源、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共同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在區內實行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及物流政策,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開展各項經濟合作,促進地區繁榮。
二、建立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合作交流國際化,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共同建立海洋養殖合作基地,探索產業園區雙向投資,健全常態化的合作交流機制;構築雙方海上互聯互通網路,開拓港口、海運物流和臨港產業等領域合作,積極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
三、全面拓寬對外開放合作格局,促進共同發展,抓好信息、通關、質檢等制度標準的“軟體銜接”,推動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企業創造更為便利的原產地證書申領和核准環境,推動優惠政策的更好落實。加強與各國海關和簽證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國際安全合作機制,保證海路資源運輸的安全,加強海上戰略通道的保障能力。
四、以海上絲路建設為契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相關產業的技術含量,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的地位,實現共贏。
五、全面提升海上絲路學術研究水平。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術研究水平。加強媒體間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交流,加強文化,媒體等領域的合作,做好民間友好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合作向心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平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金融合作和機制平台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加強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強基礎文化建設,優先發展海上互聯互通,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攜手共創區域繁榮。

戰略實施

高層引領推動
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先後出訪20多個國家,出席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就雙邊關係和地區發展問題,多次與有關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會晤,深入闡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刻內涵和積極意義,就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達成廣泛共識。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2013年中國-東協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協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2015年2月1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會議並講話。
2015年3月28日,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中國政府特制定並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2015年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簽署合作框架
中國與部分國家簽署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備忘錄,與一些毗鄰國家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以及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編制與一些毗鄰國家的地區合作規劃綱要。
推動項目建設
中國政府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的溝通磋商,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投資、資源開發、經貿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態保護、海上合作等領域,推進了一批條件成熟的重點合作項目。
完善政策措施
中國政府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還發起設立絲路基金,強化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投資功能。推動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跨境清算業務和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積極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亞投行對促進亞洲國家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
發揮平台作用
中國各地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國際峰會、論壇、研討會、博覽會。
2014年01月13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暨《中國南海文化叢書》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各路專家共同探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意義,並為廣東如何借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一步經略海洋提出意見與建議。
2015年02月12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在福建泉州開幕。本次大會以“打造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設三個圓桌會議,議題分別為“海上絲綢之路:價值理念與時代內涵”“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抓住發展新機遇,拓展合作新空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本次研討會,並發表《揚帆海上絲路實現共贏發展》的主旨演講。
2015年03月23日,由中國和南非學者聯合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跨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開普敦舉行,5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高翔做主旨發言。
2014年10月31日,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廣東省長朱小丹在隨後召開的國際論壇上作主題為“全面深化交流合作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講。本次展會吸引了眾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參展,42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參展企業和6000多家境內外採購企業參與,展位數達2536個,超出原計畫的26.8%。

項目成果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2015年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式,正式成立亞投行。
中匈協定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檔案。
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領導機構

2014年3月,兩極世界理論作者向中央主要領導寄呈了《關於在中央設定“絲路”工程建設促進委員會和建立相應辦公機構的建議》。3個月後,國家發改委西部司轉達了來自官方的肯定,評價是“很有價值”。2015年2月,中央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副組長:
王滬寧—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辦主任
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楊晶—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
楊潔篪—國務委員

合作機制

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制,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行動路線圖。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協“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展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台的建設性作用。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開放態勢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西南地區:
發揮廣西與東協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協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發揮雲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推進西藏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遊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戰略效果

中國經濟與外交的拓展方向有兩個:陸地上,主要是向西拓展,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動中亞、外高加索以及中東西亞,從而貫通歐洲;海洋上,主要是向南拓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動東協,進而連結南亞與中東,以非洲、拉美與歐洲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大終點,其中,通往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用於彌補亞歐陸上大通道的不足。“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意味著將是一條和平、安全、合作、共榮之路,將以經濟合作帶動沿線國家走向全面合作,也有助於化解一些國家關於中國推行“珍珠鏈”戰略的疑慮。

國際影響

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雖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但沿線國家加強與中國合作是大勢所趨。實施策略將從現有區域合作機制著手,把這些國家和地區串聯起來,搭建戰略平台,攜手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共同富強。不僅保證了中國的國際戰略安全,並能讓沿線國家和中國互惠互利共贏。
南海沿岸國家是中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首要對象。東協國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樞紐地位有可能重現。過去二十多年來,東協是中國實踐多邊外交、奉行新安全觀的實驗區,並且成功建立起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國內影響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是中國深化改革,產業升級的一個強大驅動力。同時,通過開闢這一通道,人才、技術、資金等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將得到更大拓展,彌補中國在創新意識和某些領域的短板不足,從而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導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突破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一旦成功,受益地區將是全局性的,不僅會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更能對中國的經濟改革,產業升級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產生強大推力。特別是中國沿海的各個口岸依據不同地緣潛力更會得到相應的大提升。如果福建發展國際中轉港,以綜合條件最好的福州港湄洲灣港區為主港,整合南北港口,以分工配合的港口群來提升福建在沿海經濟帶的位置和競爭力,同時也能解決福建省內南北發展的不平衡。
上海自貿區的樣板示範效應,大於其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正是基於此,上海自貿區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著力點,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田”運行一段時期後,在總結其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未來中國將有可能在多個城市進行自貿區擴容複製、推廣。

主要意義

一、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
周邊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是在新形勢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它將成為中國與東協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二、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球範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已開發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區域經貿安排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形勢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
三、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起點上科學謀劃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興起以來,就是聯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動商業貿易繁榮發展的黃金路線。中國東協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協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已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